“小鸡了,买小鸡。”大街上传来了吆喝声,二奶奶过来喊姥姥。
“悠悠姥姥,买小鸡的来了,咱看看去?”
“好,看看去。”悠悠立马跟在姥姥后面出了门。
大街中间的空地上,放着两筐小鸡,浑身长满了淡黄色细绒毛,像个小绒球,“唧唧唧”地叫着挤在一起。
旁边围满了人,买小鸡的蹲在那里给大家往外挑。挑出来的放在一个小筐里,嘴里还在数着。
大伙相互交流着各自买多少只,队里的会计韩道伟在一旁记账。韩道伟上过初中,算是村里的秀才。虽然才三十多岁,但办事稳当公道,深得大家的信任。
从大家的交谈中,悠悠得知卖小鸡的是老客户,每年都是他到村里来。春天把小鸡赊给大家,秋收后再来收账。
村里的会计给大家做担保,碰到赖账的,直接转交到队里,年终结算时直接扣除。
小鸡一元钱十只,人们大多数都要一块钱的,也有人想多要些。“今年手里有闲钱,俺想要二十只,去年传鸡(鸡瘟),俺家的老母鸡就剩下一只。”
二奶奶和姥姥商量着今年买多少小鸡,姥姥看看悠悠,想到她念念不忘的小鸡炖蘑菇。
“二奶奶,今年手里宽超,就多买些喂着。咱两家住在村头上,鸡能找活食吃,就要五十个吧,喂好了能成二十多个。”
悠悠可不是这么打算的,为了鲜嫩可口的柴鸡肉,靠着后世的科学技术,存活量咋着也得在90%以上。
“那俺也多要点,今年俺家的时运好,喂啥长的都好,那四头猪眼看着长,两只母羊都怀了羔,俺家也要五十个。养一群聚成堆,省得二三只鸡老跑你家扎推去。”
得,二奶奶还记着她家鸡在悠悠家撂蛋的事,您老人家省饲料了好不。
看姥姥和二奶奶要的鸡多,村里的其他人也都跟着多要,不过都是二三十只,着也比往年高了一倍还多。
高兴地卖小鸡的直嚷嚷:“你们一个村就能要完了,今天不用再去别村了,终于能回家歇一天了。”
听着村民的议论,悠悠才知道现在家庭养鸡,还没有防疫这个说法。遇上鸡瘟和禽流感,死亡率得在60%以上。
在后世,养鸡科技高超,各种疫苗和药物应有尽有,存活量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即使是后世的散养鸡,即使不喂药物,防疫那也是必须的。
为了全村人的福利,也为了不让自己家成为焦点,悠悠吩咐智脑查找出养鸡要点,备好必要的防疫药品,按时提醒自己。
为了吃上香嫩可口的柴鸡肉,真的不容易啊,悠悠深刻体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含义。
姥姥和二奶奶各要了五十个小鸡,回家放进鸡笼子里,迪迪高兴地围着小鸡打转转,趁姥姥不注意就用手抓一下,被姥姥拉到学校里交给昊昊带。
从此以后,悠悠又多了一项新任务,每到小鸡防疫的环节,就在村里到处跑着偷放防疫药。幸好各家的小鸡都圈养在鸡笼里,小孩都喜欢趴在鸡笼旁看,倒没被大人发现异常。
虽说村里只有五十多户人家,也让悠悠跑了好几天。现在的孩子到处跑着串门玩,给悠悠作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人们还纳闷那,今年的小鸡好养活,很少有死亡的,就归功于鸡房孵的小鸡壮实。
自己和二奶奶家的小鸡,悠悠不止是防疫,还偷着喂鸡苗专用饲料。不仅全部成活,长的也快。
二奶奶乐得合不上嘴:“悠悠姥姥,亏得听了你的话,今年咱这小鸡算是买着了,你看这一天一个样。也让你说着了,咱在村外就是适合养鸡,比村里其他人家的小鸡,都大一圈了。”
姥姥听了光是笑,她老人家心里明白,这是悠悠的功劳。
节气快到立夏了,天公作美,晚上下了一场透雨,该种棉花了。二奶奶家的自留地,今年留的是春地,头两天她就泡上了棉种催芽。
听到夜里下雨了,一家人早起去自留地种棉花,半亩地忙到八点多才点完。剩下的棉种放在案板桌上剁,“砰砰砰”的声音传出好远。
悠悠闻声跑过去看新鲜,桂萍边剁边往外扔缠在一起的棉花絮,嘴里不时地问:“娘,行了吧?”二奶奶过来看一眼:“还得剁,碎了不垫牙。”
桂萍费了半天的劲,终于剁好了。中午,二奶奶加上葱花和盐,用杂面和在一起,蒸了一锅棉种窝窝。
香味顺着蒸汽飘出来,桂萍期盼地说:“真香,闻着都好吃。”二奶奶苦笑:“吃的时候看你还说好吃不。”
悠悠一听,赶紧撤,保证好吃不了。结果还真被她猜对了,桂萍用碗端过来两个棉种窝窝,嫌弃地说着:“俺娘叫送过来的,说让你们尝个稀罕,啥好东西,难吃死了。”
姥姥接了过来:“你们还小不知道,早先闹荒年,这可是救命的东西。”
悠悠试着尝了一口,咸香带着葱香,还行啊。嚼了两下,立马皱眉。垫牙还有点扎嘴,强着咽下去,拉嗓子啊。
这些天的安逸生活,快让悠悠忘了刚穿来时的艰窘。棉种窝窝提醒了她,重新激起了她改善乡亲们生活的雄心壮志。
不光是二奶奶家种棉花,生产队里的棉花也开始种了。一百亩的春棉,大家伙为了抢墒,起早贪黑,硬是在两天内种上了。
听姥姥说,这时候的春棉亩产才一百斤。“也就是咱滩区才能过百斤,堤外的村子,也就是七八十斤。交上国家的,剩下的都不够织布的。
公家的布要布票,攒一年也不够一身衣服。自家织布没棉花,这日子过得,穿衣吃饭都艰难。”
悠悠依稀记得自己在后世看过的报道,西北棉花大丰收,亩产皮棉达到了五百斤。看来,自己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悠悠在智脑帮助下,筛选优质棉种及科学的植棉技术,赶紧在商城里订购了一批高产优质的防虫棉种。
到了晚上,把自己的想法和姥姥一说。还好,姥姥对悠悠盲目信服。她老人家比悠悠还急,“还有这好事,哪咱娘俩赶紧下地,把种子换过来。”
深更半夜,姥姥陪着悠悠,偷偷地放出大批的种植智能机器,把队里种好的棉种都扒出来,重新播种上新的优质棉种。
做好事还得偷着来,这个费劲,悠悠和姥姥不停地吐槽。姥姥笑话她:“你啊,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小的年纪不知哪来的大心思,啥事都管,谁的心都操,一心盼着大家都到好。”
“悠悠姥姥,买小鸡的来了,咱看看去?”
“好,看看去。”悠悠立马跟在姥姥后面出了门。
大街中间的空地上,放着两筐小鸡,浑身长满了淡黄色细绒毛,像个小绒球,“唧唧唧”地叫着挤在一起。
旁边围满了人,买小鸡的蹲在那里给大家往外挑。挑出来的放在一个小筐里,嘴里还在数着。
大伙相互交流着各自买多少只,队里的会计韩道伟在一旁记账。韩道伟上过初中,算是村里的秀才。虽然才三十多岁,但办事稳当公道,深得大家的信任。
从大家的交谈中,悠悠得知卖小鸡的是老客户,每年都是他到村里来。春天把小鸡赊给大家,秋收后再来收账。
村里的会计给大家做担保,碰到赖账的,直接转交到队里,年终结算时直接扣除。
小鸡一元钱十只,人们大多数都要一块钱的,也有人想多要些。“今年手里有闲钱,俺想要二十只,去年传鸡(鸡瘟),俺家的老母鸡就剩下一只。”
二奶奶和姥姥商量着今年买多少小鸡,姥姥看看悠悠,想到她念念不忘的小鸡炖蘑菇。
“二奶奶,今年手里宽超,就多买些喂着。咱两家住在村头上,鸡能找活食吃,就要五十个吧,喂好了能成二十多个。”
悠悠可不是这么打算的,为了鲜嫩可口的柴鸡肉,靠着后世的科学技术,存活量咋着也得在90%以上。
“那俺也多要点,今年俺家的时运好,喂啥长的都好,那四头猪眼看着长,两只母羊都怀了羔,俺家也要五十个。养一群聚成堆,省得二三只鸡老跑你家扎推去。”
得,二奶奶还记着她家鸡在悠悠家撂蛋的事,您老人家省饲料了好不。
看姥姥和二奶奶要的鸡多,村里的其他人也都跟着多要,不过都是二三十只,着也比往年高了一倍还多。
高兴地卖小鸡的直嚷嚷:“你们一个村就能要完了,今天不用再去别村了,终于能回家歇一天了。”
听着村民的议论,悠悠才知道现在家庭养鸡,还没有防疫这个说法。遇上鸡瘟和禽流感,死亡率得在60%以上。
在后世,养鸡科技高超,各种疫苗和药物应有尽有,存活量几乎达到百分之百。即使是后世的散养鸡,即使不喂药物,防疫那也是必须的。
为了全村人的福利,也为了不让自己家成为焦点,悠悠吩咐智脑查找出养鸡要点,备好必要的防疫药品,按时提醒自己。
为了吃上香嫩可口的柴鸡肉,真的不容易啊,悠悠深刻体会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含义。
姥姥和二奶奶各要了五十个小鸡,回家放进鸡笼子里,迪迪高兴地围着小鸡打转转,趁姥姥不注意就用手抓一下,被姥姥拉到学校里交给昊昊带。
从此以后,悠悠又多了一项新任务,每到小鸡防疫的环节,就在村里到处跑着偷放防疫药。幸好各家的小鸡都圈养在鸡笼里,小孩都喜欢趴在鸡笼旁看,倒没被大人发现异常。
虽说村里只有五十多户人家,也让悠悠跑了好几天。现在的孩子到处跑着串门玩,给悠悠作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人们还纳闷那,今年的小鸡好养活,很少有死亡的,就归功于鸡房孵的小鸡壮实。
自己和二奶奶家的小鸡,悠悠不止是防疫,还偷着喂鸡苗专用饲料。不仅全部成活,长的也快。
二奶奶乐得合不上嘴:“悠悠姥姥,亏得听了你的话,今年咱这小鸡算是买着了,你看这一天一个样。也让你说着了,咱在村外就是适合养鸡,比村里其他人家的小鸡,都大一圈了。”
姥姥听了光是笑,她老人家心里明白,这是悠悠的功劳。
节气快到立夏了,天公作美,晚上下了一场透雨,该种棉花了。二奶奶家的自留地,今年留的是春地,头两天她就泡上了棉种催芽。
听到夜里下雨了,一家人早起去自留地种棉花,半亩地忙到八点多才点完。剩下的棉种放在案板桌上剁,“砰砰砰”的声音传出好远。
悠悠闻声跑过去看新鲜,桂萍边剁边往外扔缠在一起的棉花絮,嘴里不时地问:“娘,行了吧?”二奶奶过来看一眼:“还得剁,碎了不垫牙。”
桂萍费了半天的劲,终于剁好了。中午,二奶奶加上葱花和盐,用杂面和在一起,蒸了一锅棉种窝窝。
香味顺着蒸汽飘出来,桂萍期盼地说:“真香,闻着都好吃。”二奶奶苦笑:“吃的时候看你还说好吃不。”
悠悠一听,赶紧撤,保证好吃不了。结果还真被她猜对了,桂萍用碗端过来两个棉种窝窝,嫌弃地说着:“俺娘叫送过来的,说让你们尝个稀罕,啥好东西,难吃死了。”
姥姥接了过来:“你们还小不知道,早先闹荒年,这可是救命的东西。”
悠悠试着尝了一口,咸香带着葱香,还行啊。嚼了两下,立马皱眉。垫牙还有点扎嘴,强着咽下去,拉嗓子啊。
这些天的安逸生活,快让悠悠忘了刚穿来时的艰窘。棉种窝窝提醒了她,重新激起了她改善乡亲们生活的雄心壮志。
不光是二奶奶家种棉花,生产队里的棉花也开始种了。一百亩的春棉,大家伙为了抢墒,起早贪黑,硬是在两天内种上了。
听姥姥说,这时候的春棉亩产才一百斤。“也就是咱滩区才能过百斤,堤外的村子,也就是七八十斤。交上国家的,剩下的都不够织布的。
公家的布要布票,攒一年也不够一身衣服。自家织布没棉花,这日子过得,穿衣吃饭都艰难。”
悠悠依稀记得自己在后世看过的报道,西北棉花大丰收,亩产皮棉达到了五百斤。看来,自己算是有了用武之地。
悠悠在智脑帮助下,筛选优质棉种及科学的植棉技术,赶紧在商城里订购了一批高产优质的防虫棉种。
到了晚上,把自己的想法和姥姥一说。还好,姥姥对悠悠盲目信服。她老人家比悠悠还急,“还有这好事,哪咱娘俩赶紧下地,把种子换过来。”
深更半夜,姥姥陪着悠悠,偷偷地放出大批的种植智能机器,把队里种好的棉种都扒出来,重新播种上新的优质棉种。
做好事还得偷着来,这个费劲,悠悠和姥姥不停地吐槽。姥姥笑话她:“你啊,就是刀子嘴豆腐心,小小的年纪不知哪来的大心思,啥事都管,谁的心都操,一心盼着大家都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