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暖,李保国开始卖单衣,还是七五年的老款,价格也没变。倒是省事,可能是价格便宜,买的比七五年还好。
一件长袖的的确良衬衣,女式的3元,男式的3.5元,裤子也是如此。李保国一件加上1元,批了出去。零售价基本上是女式的衬衣裤子5元一件,男式的6元一件。
比百货大楼的买的,每件价格高0.3—0.50元,可是质量和款式则好了许多。特别是衣服的扣子,百货大楼的衬衣用的是塑料扣,悠悠买的衬衣用的是有机玻璃扣子,一件衣服七个扣子,每个0.2元,光扣子就是1.40元。因此,大家都觉得值。
衬衣比裤子卖的多,特别是女式衬衣。男人有件替换的就行,好多人就一件衬衣,白天穿晚上洗,的确良的衣服干的快,凑合着也行。年轻的女孩子,宁肯在吃食上省些,也得买两件衣服,好替换着穿。
一个月的时间,李保国就卖出去18000件女式衬衣,10000件男式衬衣,男女裤子各6000件。
三舅妈跟着卖出去男女衣服各2000套,又挣了近2万元钱。她卖东西和李保国不同,都是她同学和同事托她买的,她只是免费送熟人几套衣服,当做她们的报酬。
悠悠卖长袖的衬衣和裤子,收入了15多万元钱。
气温升高后,还不到阳历的6月,李保国就准备卖短袖衬衣和裙子,还是要老款式。他在各县的销售渠道都打开了,临水12个县,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了他的代理。每个县卖2000件衣服,到他这里就是2万多件。
每次见了姥姥,他都会说:“姐,您可不能断了我的货,下面的那群兄弟,可都靠着您吃饭那。”
姥姥告诉他:“兄弟,洪城您有人吗,我在那里有个晚辈,别冲突了。”
李保国说:“那个小县城,俺还真没人。您这一说俺就知道了,以后俺就不往洪城放货了。”
麦收前,村里组织大伙收了一茬苜蓿。幸亏黄河往北移了500多米,不然簸箕柳长起来了,苜蓿就没生长的空间了。
韩屯一公里的黄河河岸,多出来500米的陆地,就是七百多亩地。何况还有东北的那个转弯,这次,洪峰过后,黄河从西南转向东北,整个转弯都成了空地,被韩屯插上了簸箕柳。
今年的麦收,韩屯村不仅杀了猪,还捕了鱼,都是二斤多的大鲤鱼,头一天全部过油,炸成了瓦块鱼。麦收那两天,韩屯两口大锅,一个里面是红烧肉快,一个里面是瓦块鱼。
树下的筐里放着刚摘下来的麦黄杏,顶花带刺的黄瓜,缸里是冷凉的冰糖绿豆水。县里和公社来了二百多人,十多辆拖拉机,两天就把一千亩麦子收完了。
第二天,县委李书记亲自看着打场,忙到夜里八点多,产量出来了。小麦产量首次突破四百斤,亩产达到了460斤。
舅姥爷和村里的几个干部商量后,立刻表态,今年上交20万斤爱国粮。县委李书记听了非常高兴,当晚就住在了韩屯。并指示县粮局,明天组织人员来韩屯收粮食。
现在,韩屯住个几十人没问题,卫生室是新盖的,里面的设施配好了,由于到麦收了,基本上没住人。村里还有二十间房子,另外给老师准备的十间宿舍,也没住人。
晚上,大家围坐在卫生室的院子里,县委李书记问舅姥爷,“老韩,你今年想好要什么了吗?”
舅姥爷哈哈的笑着说:“李书记,您别害怕,俺今年啊,啥都不要。俺想要的,您都给俺办好了,俺们大伙谢谢您了。”
村民代表七嘴八舌的抢着说,感谢县里和公社对村里的帮助。大伙一直说到晚上十点多,才去休息。
有县乡干部的帮忙,拖拉机又多,韩屯村的麦收,五天就结束了。先打下来的麦子,交给了国家。剩下的小麦,每人平均700多斤。社员们高兴的,走路都带风。
韩屯村积极上交爱国粮20万斤的新闻,县里的有线广播电台,连着播了一个星期。全县都知道了,韩屯村出了大名。可惜,韩屯村自己听不到,上水把有线广播的线路冲断了。
现在,村民都住上了新房子,即使不是新盖的,也都挖补成了砖瓦房,连院墙猪圈都是混砖的。用民工的话就是:“韩屯的猪都住混砖的圈。”猛一听是骂人,事实就是这样。
麦收过后,种了五十亩的夏谷子,五十亩的夏地瓜。其余的都种上了大豆。大伙再也不说,没有高粱没法吃的话了。
种完庄稼,大伙就开始收簸箕柳,这比收麦还累人。全村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学校专门放了一个星期的假,暑假晚放一个星期,到时候再把缺的课补上。
今年的簸箕柳面积大,而且都是二年生了,产量也高。妇女们割,男劳力运到护村林下,上了年纪的用木板夹着柳条捋一遍,孩子抓着里面的白条,往外一拽,雪白的柳条就出来了。
新扒皮的柳条得放在架子上阴干,失水过快韧性不好,条子易断,影响成品的质量。麦后天气干燥,林下晾晒柳条正合适,两三天就行了。
晾干的白柳条按粗细分开,分别存放到地窖里,就能使用了。韩屯村现在得有一千多亩的簸箕柳,大伙忙了十来天才收完了。
收完了簸箕柳,大伙才算松了一口气。苜蓿又该割了,大伙接着收苜蓿,上工收了给队里喂猪喂牛,下工收了喂自家的猪羊。
大伙都说:“要不是院子里盖不开猪圈了,一次就是喂二十头,也有东西喂。”苜蓿从五月收了第一次,以后一个月收一次。
现在,大伙晚上没有再掐辫子的了,男女老少都围在一起干条编,七八岁的孩子都会编。
每天晚上都熬到十点多,一个晚上个人能挣二三毛钱,交到集体的一半,最后还是分到个人手里。两下里加一块,一晚上能挣五毛多。
一件长袖的的确良衬衣,女式的3元,男式的3.5元,裤子也是如此。李保国一件加上1元,批了出去。零售价基本上是女式的衬衣裤子5元一件,男式的6元一件。
比百货大楼的买的,每件价格高0.3—0.50元,可是质量和款式则好了许多。特别是衣服的扣子,百货大楼的衬衣用的是塑料扣,悠悠买的衬衣用的是有机玻璃扣子,一件衣服七个扣子,每个0.2元,光扣子就是1.40元。因此,大家都觉得值。
衬衣比裤子卖的多,特别是女式衬衣。男人有件替换的就行,好多人就一件衬衣,白天穿晚上洗,的确良的衣服干的快,凑合着也行。年轻的女孩子,宁肯在吃食上省些,也得买两件衣服,好替换着穿。
一个月的时间,李保国就卖出去18000件女式衬衣,10000件男式衬衣,男女裤子各6000件。
三舅妈跟着卖出去男女衣服各2000套,又挣了近2万元钱。她卖东西和李保国不同,都是她同学和同事托她买的,她只是免费送熟人几套衣服,当做她们的报酬。
悠悠卖长袖的衬衣和裤子,收入了15多万元钱。
气温升高后,还不到阳历的6月,李保国就准备卖短袖衬衣和裙子,还是要老款式。他在各县的销售渠道都打开了,临水12个县,基本上每个县都有了他的代理。每个县卖2000件衣服,到他这里就是2万多件。
每次见了姥姥,他都会说:“姐,您可不能断了我的货,下面的那群兄弟,可都靠着您吃饭那。”
姥姥告诉他:“兄弟,洪城您有人吗,我在那里有个晚辈,别冲突了。”
李保国说:“那个小县城,俺还真没人。您这一说俺就知道了,以后俺就不往洪城放货了。”
麦收前,村里组织大伙收了一茬苜蓿。幸亏黄河往北移了500多米,不然簸箕柳长起来了,苜蓿就没生长的空间了。
韩屯一公里的黄河河岸,多出来500米的陆地,就是七百多亩地。何况还有东北的那个转弯,这次,洪峰过后,黄河从西南转向东北,整个转弯都成了空地,被韩屯插上了簸箕柳。
今年的麦收,韩屯村不仅杀了猪,还捕了鱼,都是二斤多的大鲤鱼,头一天全部过油,炸成了瓦块鱼。麦收那两天,韩屯两口大锅,一个里面是红烧肉快,一个里面是瓦块鱼。
树下的筐里放着刚摘下来的麦黄杏,顶花带刺的黄瓜,缸里是冷凉的冰糖绿豆水。县里和公社来了二百多人,十多辆拖拉机,两天就把一千亩麦子收完了。
第二天,县委李书记亲自看着打场,忙到夜里八点多,产量出来了。小麦产量首次突破四百斤,亩产达到了460斤。
舅姥爷和村里的几个干部商量后,立刻表态,今年上交20万斤爱国粮。县委李书记听了非常高兴,当晚就住在了韩屯。并指示县粮局,明天组织人员来韩屯收粮食。
现在,韩屯住个几十人没问题,卫生室是新盖的,里面的设施配好了,由于到麦收了,基本上没住人。村里还有二十间房子,另外给老师准备的十间宿舍,也没住人。
晚上,大家围坐在卫生室的院子里,县委李书记问舅姥爷,“老韩,你今年想好要什么了吗?”
舅姥爷哈哈的笑着说:“李书记,您别害怕,俺今年啊,啥都不要。俺想要的,您都给俺办好了,俺们大伙谢谢您了。”
村民代表七嘴八舌的抢着说,感谢县里和公社对村里的帮助。大伙一直说到晚上十点多,才去休息。
有县乡干部的帮忙,拖拉机又多,韩屯村的麦收,五天就结束了。先打下来的麦子,交给了国家。剩下的小麦,每人平均700多斤。社员们高兴的,走路都带风。
韩屯村积极上交爱国粮20万斤的新闻,县里的有线广播电台,连着播了一个星期。全县都知道了,韩屯村出了大名。可惜,韩屯村自己听不到,上水把有线广播的线路冲断了。
现在,村民都住上了新房子,即使不是新盖的,也都挖补成了砖瓦房,连院墙猪圈都是混砖的。用民工的话就是:“韩屯的猪都住混砖的圈。”猛一听是骂人,事实就是这样。
麦收过后,种了五十亩的夏谷子,五十亩的夏地瓜。其余的都种上了大豆。大伙再也不说,没有高粱没法吃的话了。
种完庄稼,大伙就开始收簸箕柳,这比收麦还累人。全村人男女老少齐上阵,学校专门放了一个星期的假,暑假晚放一个星期,到时候再把缺的课补上。
今年的簸箕柳面积大,而且都是二年生了,产量也高。妇女们割,男劳力运到护村林下,上了年纪的用木板夹着柳条捋一遍,孩子抓着里面的白条,往外一拽,雪白的柳条就出来了。
新扒皮的柳条得放在架子上阴干,失水过快韧性不好,条子易断,影响成品的质量。麦后天气干燥,林下晾晒柳条正合适,两三天就行了。
晾干的白柳条按粗细分开,分别存放到地窖里,就能使用了。韩屯村现在得有一千多亩的簸箕柳,大伙忙了十来天才收完了。
收完了簸箕柳,大伙才算松了一口气。苜蓿又该割了,大伙接着收苜蓿,上工收了给队里喂猪喂牛,下工收了喂自家的猪羊。
大伙都说:“要不是院子里盖不开猪圈了,一次就是喂二十头,也有东西喂。”苜蓿从五月收了第一次,以后一个月收一次。
现在,大伙晚上没有再掐辫子的了,男女老少都围在一起干条编,七八岁的孩子都会编。
每天晚上都熬到十点多,一个晚上个人能挣二三毛钱,交到集体的一半,最后还是分到个人手里。两下里加一块,一晚上能挣五毛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