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站的同志听见后,给大伙解释:“县里收种子是用粮食指标换的,收一斤种子给一斤粮票,你们可以拿粮票去公社粮所买粮食。”
不过,得扣除村里上交的爱国粮,村里今年还是上交二十万斤爱国粮。九百亩地上交了54万斤新麦种,最后,给了韩屯34万斤的粮票。每人一千斤还有结余,村民这下才放了心。
用粮票在粮所买粮食,70%的小麦,每斤0.17元。30%的粗粮,玉米每斤0.09元,地瓜干每斤0.07元。
村前二百多亩的棉花地里种的小麦,虽然晚了一些,由于肥料足,亩产也达到了400多斤。加上栾场麦,村里留足公用粮和一半的粮票,今年韩屯人均分配小麦300斤,500斤粮票。不过,卖麦种使村里多了16万元的收入,人均500多元。
这样一来,大家伙觉着还是种麦种上算,说话就变了:“今年,咱还得接着种麦种,没想到,咱也和城里人一样,吃上供应粮了。这一季麦子分的钱,比工作人员一年的工资都多。”
县种子站收的麦种,每斤0.55元往外卖,一斤麦种比普通的小麦贵了2毛多。其他公社的生产队嫌贵,援朝舅舅挨村的做工作,加上有韩屯这个榜样,结果所有的麦种都被张集公社留了下来。
收了小麦,还是种大豆,不几天的时间,就种完了。村前的二百亩地,种了五十亩的夏谷子和五十亩的夏地瓜,一百亩的夏棉花。
“三夏”过后,村里接着就开始筹备肉联厂的开工,队里的养猪场,肥猪都长到了二百五六十斤。
肉联厂的负责人选,成了全村的热点。韩玉臣家的人想干,韩道伟家的人也想干,两个家族各不相让,最后没办法,只好让大家投票表决。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爱国舅舅当选了。
舅姥爷家在村里是单门独户,上边好几辈都是单传,到了舅姥爷这里,才有了四个儿子,其他三个还没在家,家里就爱国舅舅一个人。
正是因为这样,大家才选的他。大家伙认为:舅姥爷家没近门子(亲近的叔伯兄弟),处理事情还公道些,最起码能做到不偏不倚。
不过,“老骡子”的大孙子被大伙推举为村里的记工员,他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在村里算是高的。虽然两家不和睦,也算韩玉臣家族里的人。
这样,韩道伟当会计,韩玉臣当保管,他堂侄子当记工员,相互牵扯,相互监督,大伙比较放心。
农历的五月十六,韩屯村办企业肉联厂正式开工。县里和公社的领导都来了,县肉联厂来了两位技师,暂时在这里帮忙。
村里派去县肉联厂学习的三十个人,都成了熟练工。每天的生产量暂定在一万斤,宰杀生猪六十头,年宰杀生猪量预计在二万多头。
三十多名的熟练工,加上两名技师的指导,肉联厂的生产特别顺利。经鉴定,各种产品都达到了国家标准,可以出售了。
省里食品鉴定技术委员会的负责同志,专门到韩屯村来了一趟,现场查看肉联厂的生产情况。
到走他才说出实情,原来他觉得韩屯肉联厂的产品味道特好,来这里后看到大家用苜蓿养的特等猪,才算是找到了原因。
得到他的认可,韩屯村肉联厂的产品,从此打上了优质产品的标识,基本上被省里包了圆。
现在是计划经济,加上物资短缺,完全是卖方市场,简直是企业的春天。午餐肉、粉肚、香肠、腊肉、熏肉等产品供不应求。
韩屯村的肉联厂列入了国家计划,产品由商业部门统一调拨销售,开业后根本就没有存货。只有一样,肉联厂的生猪得韩屯村自己解决,国家不负责供应。
没有国家的平价指标,生产用猪得靠自己收高价猪。石庙村500多户,每家养二十头猪,就是一万头,加上附近村庄,足够供应肉联厂生产的,也提高了群众的收入。
肉联厂用的是高价猪,生产出的午餐肉罐头,却得按照国家的统一定价卖,500克重的罐头每瓶1.68元。
韩屯村按每斤0.75元的价格收购生猪,比食品站的价格高了接近一倍,基本上和集市每斤一元的猪肉价格持平,。即使这样,肉联厂的利润也相当的可观,保持在50%左右。
也就是说,肉联厂的每天都能产生5000元的利润。肉联厂实行两班倒,每个班8个小时。工人在厂里工作八小时,队里给记十个工分,另外每月发12元钱的生活补助。
这样大伙都没有意见,队里的工值去年就达到了2元,这样在肉联厂里上班,每月的工资折算下来是72元,比城里的工人多了一倍。当然福利不如他们,不过,每年能在村里分到口粮。
78年的高考是在夏季,爱民舅舅来信,今年他报名参加部队的招生考试。进入7月份,高考、中考接连进行。就是小学和初中,也开始实行统考,县里和公社分别排名次。
韩屯的联中,别看人少。在统考中,可是露了脸,各个年级成绩都是公社第一名。当然了,昊昊和悠悠是年纪的第一,志远也是第一。
志亮和志高就悲剧了,他们和昊昊和悠悠在同一个班,俩人成了永远的第二名。这让悠悠想起了后世的一个说法:千年老二。
悠悠现在是越来越孩子气,奔三的京华高材生,欺负起一年级的孩子来,丝毫没有精神负担。
老师带着他们去公社领的奖,每人上台领了十个作业本的奖品。虽然不值钱,可是封面上印着的大红奖字,让多少孩子们眼热。
昊昊还好,悠悠可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没少请假。村里的孩子都不服气,就连志亮都说:“悠悠的成绩不算,她连初中的题都会做。”
确实,妈妈上学去了,爸爸又经常出去给人看病。志远碰到不会的问题,经常急得打转转。悠悠看见了,就指点他一下,当然是启发式的。时间长了,他遇到难不懂的问题,就去找悠悠探讨。
大家已经习惯了悠悠的聪慧,也没人当回事了。这样一来,悠悠请假不请假的都没人过问,得到了极大的自由。
不过,得扣除村里上交的爱国粮,村里今年还是上交二十万斤爱国粮。九百亩地上交了54万斤新麦种,最后,给了韩屯34万斤的粮票。每人一千斤还有结余,村民这下才放了心。
用粮票在粮所买粮食,70%的小麦,每斤0.17元。30%的粗粮,玉米每斤0.09元,地瓜干每斤0.07元。
村前二百多亩的棉花地里种的小麦,虽然晚了一些,由于肥料足,亩产也达到了400多斤。加上栾场麦,村里留足公用粮和一半的粮票,今年韩屯人均分配小麦300斤,500斤粮票。不过,卖麦种使村里多了16万元的收入,人均500多元。
这样一来,大家伙觉着还是种麦种上算,说话就变了:“今年,咱还得接着种麦种,没想到,咱也和城里人一样,吃上供应粮了。这一季麦子分的钱,比工作人员一年的工资都多。”
县种子站收的麦种,每斤0.55元往外卖,一斤麦种比普通的小麦贵了2毛多。其他公社的生产队嫌贵,援朝舅舅挨村的做工作,加上有韩屯这个榜样,结果所有的麦种都被张集公社留了下来。
收了小麦,还是种大豆,不几天的时间,就种完了。村前的二百亩地,种了五十亩的夏谷子和五十亩的夏地瓜,一百亩的夏棉花。
“三夏”过后,村里接着就开始筹备肉联厂的开工,队里的养猪场,肥猪都长到了二百五六十斤。
肉联厂的负责人选,成了全村的热点。韩玉臣家的人想干,韩道伟家的人也想干,两个家族各不相让,最后没办法,只好让大家投票表决。结果出乎人们的意料,爱国舅舅当选了。
舅姥爷家在村里是单门独户,上边好几辈都是单传,到了舅姥爷这里,才有了四个儿子,其他三个还没在家,家里就爱国舅舅一个人。
正是因为这样,大家才选的他。大家伙认为:舅姥爷家没近门子(亲近的叔伯兄弟),处理事情还公道些,最起码能做到不偏不倚。
不过,“老骡子”的大孙子被大伙推举为村里的记工员,他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在村里算是高的。虽然两家不和睦,也算韩玉臣家族里的人。
这样,韩道伟当会计,韩玉臣当保管,他堂侄子当记工员,相互牵扯,相互监督,大伙比较放心。
农历的五月十六,韩屯村办企业肉联厂正式开工。县里和公社的领导都来了,县肉联厂来了两位技师,暂时在这里帮忙。
村里派去县肉联厂学习的三十个人,都成了熟练工。每天的生产量暂定在一万斤,宰杀生猪六十头,年宰杀生猪量预计在二万多头。
三十多名的熟练工,加上两名技师的指导,肉联厂的生产特别顺利。经鉴定,各种产品都达到了国家标准,可以出售了。
省里食品鉴定技术委员会的负责同志,专门到韩屯村来了一趟,现场查看肉联厂的生产情况。
到走他才说出实情,原来他觉得韩屯肉联厂的产品味道特好,来这里后看到大家用苜蓿养的特等猪,才算是找到了原因。
得到他的认可,韩屯村肉联厂的产品,从此打上了优质产品的标识,基本上被省里包了圆。
现在是计划经济,加上物资短缺,完全是卖方市场,简直是企业的春天。午餐肉、粉肚、香肠、腊肉、熏肉等产品供不应求。
韩屯村的肉联厂列入了国家计划,产品由商业部门统一调拨销售,开业后根本就没有存货。只有一样,肉联厂的生猪得韩屯村自己解决,国家不负责供应。
没有国家的平价指标,生产用猪得靠自己收高价猪。石庙村500多户,每家养二十头猪,就是一万头,加上附近村庄,足够供应肉联厂生产的,也提高了群众的收入。
肉联厂用的是高价猪,生产出的午餐肉罐头,却得按照国家的统一定价卖,500克重的罐头每瓶1.68元。
韩屯村按每斤0.75元的价格收购生猪,比食品站的价格高了接近一倍,基本上和集市每斤一元的猪肉价格持平,。即使这样,肉联厂的利润也相当的可观,保持在50%左右。
也就是说,肉联厂的每天都能产生5000元的利润。肉联厂实行两班倒,每个班8个小时。工人在厂里工作八小时,队里给记十个工分,另外每月发12元钱的生活补助。
这样大伙都没有意见,队里的工值去年就达到了2元,这样在肉联厂里上班,每月的工资折算下来是72元,比城里的工人多了一倍。当然福利不如他们,不过,每年能在村里分到口粮。
78年的高考是在夏季,爱民舅舅来信,今年他报名参加部队的招生考试。进入7月份,高考、中考接连进行。就是小学和初中,也开始实行统考,县里和公社分别排名次。
韩屯的联中,别看人少。在统考中,可是露了脸,各个年级成绩都是公社第一名。当然了,昊昊和悠悠是年纪的第一,志远也是第一。
志亮和志高就悲剧了,他们和昊昊和悠悠在同一个班,俩人成了永远的第二名。这让悠悠想起了后世的一个说法:千年老二。
悠悠现在是越来越孩子气,奔三的京华高材生,欺负起一年级的孩子来,丝毫没有精神负担。
老师带着他们去公社领的奖,每人上台领了十个作业本的奖品。虽然不值钱,可是封面上印着的大红奖字,让多少孩子们眼热。
昊昊还好,悠悠可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没少请假。村里的孩子都不服气,就连志亮都说:“悠悠的成绩不算,她连初中的题都会做。”
确实,妈妈上学去了,爸爸又经常出去给人看病。志远碰到不会的问题,经常急得打转转。悠悠看见了,就指点他一下,当然是启发式的。时间长了,他遇到难不懂的问题,就去找悠悠探讨。
大家已经习惯了悠悠的聪慧,也没人当回事了。这样一来,悠悠请假不请假的都没人过问,得到了极大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