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看来,南关村基本上脱离了农村的范畴,典型的城镇居民。
随后,南关村支书的介绍,更加证实了悠悠的想法。
这些年,县城几次向南发展,把南关村的土地全部征收了过去,村民转成城镇户口。
为解决村民的就业,县里出资给他们村建了个毛刷厂,作为集体工厂。
集体工厂自主性较大,毛刷加工简便易行,老少皆宜。他们一直采用按劳取酬,计件工资。
这样极大的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开始大火还是上班时间在厂子里干,早晚带回家接着干。
一家人分工合作,形成了默契,速度越来越快,后来干脆就在家里加工。
村民的收入高,集体积累越来越多,群众的福利也逐渐提高。最大的变化就是房屋改造,村里统一为群众建造了楼房。
所有的楼房都是相同的规格,年轻人只要领了结婚证,村里就给分配一套楼房,没有性别歧视,男孩女孩一样。
南关村的支书说到这里,笑呵呵的说:“我们村的小年轻都比较抢手,十五六就有介绍对象的,年龄够了就领结婚证,怕以后分不到楼房。”
接着又遗憾的说:“你们是从大岳庄来的吧,他们村的别墅是真好。俺们也想学,可惜宅基地不够,才盖这联排的楼房。唉,有钱也没处使!”
他们县委的同志接过他的话:“你们有钱没处使是吗,支援县里啊,咱们县想建水电站,正愁资金不够哪。
你们村的楼房在县城算是顶尖了吧,咋就不知足哪,一直念叨大岳庄的别墅,就这俩钱烧的。”
“建电站那得老鼻子钱了,我们村这点家底,都不够塞牙缝的,还是算了吧。”南关的支书摆手又摇头,拒绝的干脆彻底。
不过接下来的话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县里不是说把麻袋厂让给一中吗,我们村赞助一百万改建款,可以吧!”
县委的同志笑了:“你啊,就是热教育,你们村从幼儿园到初中都有了,就缺高中了是吧。”
“俺们村的孩子好学,这几年的高中生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学,能给孩子们学习提供便利,花多少钱大伙都乐意。”
参观完南关村才下午三点多,一行人早早休息,明天得起早赶路。
第四天赶了一天的路,才来到最后一个参观点,平原地区的一个县城。
这个地区算是比较出名的,是全国知名的盐碱滩。进入平原地区,入目皆是白花花的盐碱地。
清明节都过了,地里很少有绿色,连杂草都不长,个别的地块上还留有干枯的棉花柴。
每一方耕地的地头都有个高大的土堌堆,上面泛着亮闪闪的碱花。不时的能看到有人在耕地里忙碌,把地表上的碱土铲到车里,推倒土堆上。
二爷见多识广,他说重盐碱地年年都得刮碱,一年不刮也种不成庄稼。
路上很少能看到树木,村庄里树木不算少,大多是抗碱的槐树和榆树,一片翠绿,老远就能望见。
村庄也很稀少,十几里远才看见一个。只有靠近村庄的地块,才能看见麦田。
韩屯村年后种的大麦都20多公分高了,绿油油的麦苗遮严了地皮。
可这里的麦田拢宽麦苗稀,一行行的麦苗被碱得叶片发黄,看上去蔫巴巴的。
二爷看见麦田就叹气:“咱们哪里堤外的土地也碱,可也没碱成这样。都说寒食的麦田埋老鸹,他们这里连麻雀也埋不住。”
平原地区出名的还有他们的曲艺莲花锣,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讨饭歌”。每年的冬春农闲季节,这里的人们手持莲花锣,唱着莲花歌,四处乞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救济群众,奈何杯水车薪,乞讨的现象依然存在。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里竟然存在着一个全国出名的富裕村庄:小靳庄。
靠近小靳庄,令人眼前一亮,桃红柳绿的掩映下,红砖绿瓦的小别墅,整齐排列着,朦胧之中,好像来到了世外桃源。
村庄的街道宽敞平坦,主干道60米,就连胡同都是20米,全部铺设的柏油路面。
街道和胡同的两旁,各有五米的绿化带,里面栽种的都是果树,杏树、桃树、李子树,苹果、梨、柿子、核桃、木瓜、石榴,十多种果树,一个胡同一种果树。
眼下正值春暖花开季节,整个村庄被笼罩在花海中,美不胜收。和大岳庄的翠绿的松树相比,别有一番景致。
小靳庄的别墅全部都是独栋的三层建筑,造型新颖别致,楼顶的瓦块都是用的彩色的绿琉璃瓦,红砖绿瓦,美轮美奂。
一行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大加赞叹:“这村里有能人,这平常的果树都能栽得这么好看。”
“咱农村栽果树还是比松树强,好看好吃还能卖钱。”十多种果树,每种都得在上百颗,确实吃不了。
小靳庄的四层村办公楼,在村子的正南,楼前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上全部是绿化树和花坛,长青的塔松、迎客松,白色的玉兰繁花满树,美丽的花瓣洁白如玉,清香怡人。
怒放的海棠和樱花,在翠绿的松柏掩映下,更显娇媚。
广场上没有伟人像,中心是个大型的喷泉,清澈的泉水变着花样的欢快喷涌,空气清新宜人。
这是悠悠穿越后第一次看到喷泉,京都也有喷泉,可都是在特定的节日才开放。
小靳庄的接待也与众不同,一名身着西装的女工作人员,负责带领大家参观。
这是小靳庄专门培养的接待员,举止大方,口齿清晰,最难得的是她的讲解,用的是普通话,虽然没拿稿,可明显是记熟了的讲解稿。
办公楼的一层,接待室就好几个,看来到这里参观的人挺多。
一行人进去的时候,接待室里已经备好了茶水。接待员熟练的打开了投影仪,播放他们专门制作的专题片。
随着专题片的放映,小靳庄的发展详尽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随后,南关村支书的介绍,更加证实了悠悠的想法。
这些年,县城几次向南发展,把南关村的土地全部征收了过去,村民转成城镇户口。
为解决村民的就业,县里出资给他们村建了个毛刷厂,作为集体工厂。
集体工厂自主性较大,毛刷加工简便易行,老少皆宜。他们一直采用按劳取酬,计件工资。
这样极大的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开始大火还是上班时间在厂子里干,早晚带回家接着干。
一家人分工合作,形成了默契,速度越来越快,后来干脆就在家里加工。
村民的收入高,集体积累越来越多,群众的福利也逐渐提高。最大的变化就是房屋改造,村里统一为群众建造了楼房。
所有的楼房都是相同的规格,年轻人只要领了结婚证,村里就给分配一套楼房,没有性别歧视,男孩女孩一样。
南关村的支书说到这里,笑呵呵的说:“我们村的小年轻都比较抢手,十五六就有介绍对象的,年龄够了就领结婚证,怕以后分不到楼房。”
接着又遗憾的说:“你们是从大岳庄来的吧,他们村的别墅是真好。俺们也想学,可惜宅基地不够,才盖这联排的楼房。唉,有钱也没处使!”
他们县委的同志接过他的话:“你们有钱没处使是吗,支援县里啊,咱们县想建水电站,正愁资金不够哪。
你们村的楼房在县城算是顶尖了吧,咋就不知足哪,一直念叨大岳庄的别墅,就这俩钱烧的。”
“建电站那得老鼻子钱了,我们村这点家底,都不够塞牙缝的,还是算了吧。”南关的支书摆手又摇头,拒绝的干脆彻底。
不过接下来的话却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县里不是说把麻袋厂让给一中吗,我们村赞助一百万改建款,可以吧!”
县委的同志笑了:“你啊,就是热教育,你们村从幼儿园到初中都有了,就缺高中了是吧。”
“俺们村的孩子好学,这几年的高中生基本上都考上了大学,能给孩子们学习提供便利,花多少钱大伙都乐意。”
参观完南关村才下午三点多,一行人早早休息,明天得起早赶路。
第四天赶了一天的路,才来到最后一个参观点,平原地区的一个县城。
这个地区算是比较出名的,是全国知名的盐碱滩。进入平原地区,入目皆是白花花的盐碱地。
清明节都过了,地里很少有绿色,连杂草都不长,个别的地块上还留有干枯的棉花柴。
每一方耕地的地头都有个高大的土堌堆,上面泛着亮闪闪的碱花。不时的能看到有人在耕地里忙碌,把地表上的碱土铲到车里,推倒土堆上。
二爷见多识广,他说重盐碱地年年都得刮碱,一年不刮也种不成庄稼。
路上很少能看到树木,村庄里树木不算少,大多是抗碱的槐树和榆树,一片翠绿,老远就能望见。
村庄也很稀少,十几里远才看见一个。只有靠近村庄的地块,才能看见麦田。
韩屯村年后种的大麦都20多公分高了,绿油油的麦苗遮严了地皮。
可这里的麦田拢宽麦苗稀,一行行的麦苗被碱得叶片发黄,看上去蔫巴巴的。
二爷看见麦田就叹气:“咱们哪里堤外的土地也碱,可也没碱成这样。都说寒食的麦田埋老鸹,他们这里连麻雀也埋不住。”
平原地区出名的还有他们的曲艺莲花锣,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讨饭歌”。每年的冬春农闲季节,这里的人们手持莲花锣,唱着莲花歌,四处乞讨。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各种方式救济群众,奈何杯水车薪,乞讨的现象依然存在。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里竟然存在着一个全国出名的富裕村庄:小靳庄。
靠近小靳庄,令人眼前一亮,桃红柳绿的掩映下,红砖绿瓦的小别墅,整齐排列着,朦胧之中,好像来到了世外桃源。
村庄的街道宽敞平坦,主干道60米,就连胡同都是20米,全部铺设的柏油路面。
街道和胡同的两旁,各有五米的绿化带,里面栽种的都是果树,杏树、桃树、李子树,苹果、梨、柿子、核桃、木瓜、石榴,十多种果树,一个胡同一种果树。
眼下正值春暖花开季节,整个村庄被笼罩在花海中,美不胜收。和大岳庄的翠绿的松树相比,别有一番景致。
小靳庄的别墅全部都是独栋的三层建筑,造型新颖别致,楼顶的瓦块都是用的彩色的绿琉璃瓦,红砖绿瓦,美轮美奂。
一行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大加赞叹:“这村里有能人,这平常的果树都能栽得这么好看。”
“咱农村栽果树还是比松树强,好看好吃还能卖钱。”十多种果树,每种都得在上百颗,确实吃不了。
小靳庄的四层村办公楼,在村子的正南,楼前是宽阔的广场,广场上全部是绿化树和花坛,长青的塔松、迎客松,白色的玉兰繁花满树,美丽的花瓣洁白如玉,清香怡人。
怒放的海棠和樱花,在翠绿的松柏掩映下,更显娇媚。
广场上没有伟人像,中心是个大型的喷泉,清澈的泉水变着花样的欢快喷涌,空气清新宜人。
这是悠悠穿越后第一次看到喷泉,京都也有喷泉,可都是在特定的节日才开放。
小靳庄的接待也与众不同,一名身着西装的女工作人员,负责带领大家参观。
这是小靳庄专门培养的接待员,举止大方,口齿清晰,最难得的是她的讲解,用的是普通话,虽然没拿稿,可明显是记熟了的讲解稿。
办公楼的一层,接待室就好几个,看来到这里参观的人挺多。
一行人进去的时候,接待室里已经备好了茶水。接待员熟练的打开了投影仪,播放他们专门制作的专题片。
随着专题片的放映,小靳庄的发展详尽的展现在人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