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才与那道士对峙,宋尹廷有七成把握能杀了他。可他终究没有动手。杀人事小,善后事大,这个节骨眼上,他实在不想节外生枝。
夜里风凉,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到处是吆喝叫卖和高谈阔论的声音,男女老少或笑或兴奋或百无聊赖的面孔依次从身旁掠过,宋尹廷忽然想起珍馐楼上听到的对话,觉得有些可笑,又有些悲凉。
冗官也罢,士族乡绅囤占田地也罢,历朝历代都有同样的问题,岂能一股脑儿怪罪到儒家头上。
各地书院公产不纳粮,本是太宗皇帝定下的规矩,再说书院学子秉持耕读传统,躬身务农,吃穿用度比之一众媚官士族,不知简朴了多少。
要知道,每年官粮从田间收缴到运抵汴京,其中层层盘剥、漕运损耗,数目之惊人,简直难以想象。
多少民脂民膏,落了媚党官员的私囊。而一旦地方有难,朝廷却总是鞭长莫及,到头来还得靠各地书院开仓放粮,收拢流民,才能安抚百姓,不致发生民变。
可这等善举,却又被别有用心之辈,视作是收买民心之举。
事到如今,天下有识之士,除非眼瞎,否则怎会看不清隆兴帝削弱儒家势力,是要以法代儒。
韩非子曰,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相比之下,先圣人对于汤武革命的态度,儒家襄助太宗皇帝推翻前朝的事实,恐怕都是历代皇帝的心头隐疾,只不过明着对天下儒门下手的,大梁朝两百余年,隆兴帝还是头一个。
可眼看到了这般田地,儒门中人,竟还存着侥幸之心……
宋尹廷穿过长街,不久便来到了秦淮河畔的江宁宋府。
四下里或明或暗地站着不少绿衣人,宋尹廷却视若罔闻,抬手敲了敲门。
出来开门的,竟是其兄宋尹楷,当下便将他迎了进去,嘎吱一声又将木门推上。
两兄弟已有旬月未见,却没有任何寒暄,宋尹楷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问道:“如何?”
宋尹廷一言不发,只是摇了摇头。其兄见状,便也不再问了。
三进的大宅,两人径直入了后院。
宋国公独自站在院中,远远瞧见他俩的神情,就已猜到了结果。待他们来到跟前,却很是洒脱地笑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原本就在意料之中,愁苦作甚?”
宋尹廷知道父亲的意思——他离开七闽道北上时,宋公便在信上为他分析过,要说动江南一带的儒释两道,几乎是不可能的——此时回想这一路上吃过的闭门羹,心中仍旧难免苦涩。
院中冷冷清清,唯独父子三人站在巨大的树冠下,抬头望不见天。
宋国公轻叹一声道:“只可惜执道小子一时意气,竟也入了阵去,要不然,有他在,兴许还能多几分胜算……”
宋尹廷微微一怔,大概是没想到爹爹会忽然提起步执道,旋即想起蔓秋入阵,也有三个多月了,眼下还生死未卜,不由得心中隐隐作痛。
“爹爹,”宋尹楷忽然道:“兴许是我异想天开。可我总觉得,通天罗汉拼着命灵受损,施恩于我,便是料定我宋家能逢凶化吉。”
宋尹廷微微蹙眉道:“我离开七闽道前,倒是去了一趟开元寺,见了广开方丈。”
“他怎么说的?”宋尹楷急道。
“广开方丈顾左右而言他,便连寺中是否有舍利子失窃,都含糊其辞。却仿佛心血来潮,跟我说了一间离奇之事。”宋尹廷不等其兄问起,便自顾自回忆道:
“普慈方丈在世时,曾点拨广开师弟广念,说他与步公子有缘,不妨下山随步公子修行,广念当时不肯。待到步公子上山抄经,广念也视他如仇寇,只是不知为何,就在步公子下山那天,广念忽然向广开方丈辞行,说是想通了……”
“照这么说,通天罗汉圆寂之前,便算准了广念会随同步公子下山。”宋尹楷缓缓点头道:“如此一来,便愈加证明了我的猜测,以通天罗汉的宿命神通,不至于将门下弟子推入火坑吧?”
说着便朝宋公看去。
“天命难料,事在人为。”宋公飒然一笑,不置可否,随即吩咐宋尹楷,去将宋世畋喊来。
宋世畋今日倒不曾饮酒,大概也知道宋家上下到了最为紧要的关头,跟着其父走进院子时,脸上神情肃然,仿佛大敌当前。
“世畋,这些年你爹爹不许你在外人面前使剑,个中缘由,你可明白?”宋公正色道。
宋世畋闻言只是点头。
“从今往后,便不必顾忌了。”
宋公说得随意,听在宋世畋耳中,却似雷鸣一般,只觉得浑身战栗——他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剑法不能示人,更知道一旦这条禁令解除,意味着什么。
这一天,宋世畋不知等了多久,可当它真正来临的时候,反而百味杂陈。
他浑浑噩噩地跟着祖父与爹爹叔父三人,来到前院,待到清醒过来时,只见一位身着绿衣的督抚司千户,不知何时已被请到了院中。
“你便是张英泉?”宋尹楷问道。
“正是……下官……”那督抚司千户颇有些不卑不亢的劲头,独自面对宋氏三杰,居然还能站得笔直,只是回答时的语气,终究有些露怯。
“带上你的人走吧,把火器都留下。”宋公开口,像在陈述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
张英泉闻言一震,显然是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他接连咽了两口口水,才低声道:“宋公……小人受命行事……”
“你再想想。”
宋公言简意赅,张英泉却冷汗如注,只觉得千钧分量压在了胸口,只要他动上分毫,便要身首异处。
半丈火枪就在他手中牢牢捏着,可此时此刻,这杀人利器,与一截寻常铁棍又有什么分别?
再想想?还要想什么?
“……我走……也是死……”张英泉半晌终于吐出这几个字。
“话虽如此,可又何必拉这么多人陪葬呢?”宋尹楷柔声道。
张英泉听懂了,他可以用自己性命,换弟兄们活下去,这是他的底线,而宋家显然早已料到——这一切,大概早在杭州时,便已经确定无误了。
“容我……布置一番……”张英泉缓缓说道。
宋尹楷正要说什么,忽然抬头,只见栓紧了的大门,“嘎吱”一声开开,门外站着三人,两儒一道。
“宋公别来无恙。”门外站着的竟是乐乎仰纵。而另外两位,则是太湖岑秉文,以及那位跟了宋尹廷十几日的道士。(未完待续)
夜里风凉,熙熙攘攘的街道上,到处是吆喝叫卖和高谈阔论的声音,男女老少或笑或兴奋或百无聊赖的面孔依次从身旁掠过,宋尹廷忽然想起珍馐楼上听到的对话,觉得有些可笑,又有些悲凉。
冗官也罢,士族乡绅囤占田地也罢,历朝历代都有同样的问题,岂能一股脑儿怪罪到儒家头上。
各地书院公产不纳粮,本是太宗皇帝定下的规矩,再说书院学子秉持耕读传统,躬身务农,吃穿用度比之一众媚官士族,不知简朴了多少。
要知道,每年官粮从田间收缴到运抵汴京,其中层层盘剥、漕运损耗,数目之惊人,简直难以想象。
多少民脂民膏,落了媚党官员的私囊。而一旦地方有难,朝廷却总是鞭长莫及,到头来还得靠各地书院开仓放粮,收拢流民,才能安抚百姓,不致发生民变。
可这等善举,却又被别有用心之辈,视作是收买民心之举。
事到如今,天下有识之士,除非眼瞎,否则怎会看不清隆兴帝削弱儒家势力,是要以法代儒。
韩非子曰,人主虽不肖,臣不敢侵也……相比之下,先圣人对于汤武革命的态度,儒家襄助太宗皇帝推翻前朝的事实,恐怕都是历代皇帝的心头隐疾,只不过明着对天下儒门下手的,大梁朝两百余年,隆兴帝还是头一个。
可眼看到了这般田地,儒门中人,竟还存着侥幸之心……
宋尹廷穿过长街,不久便来到了秦淮河畔的江宁宋府。
四下里或明或暗地站着不少绿衣人,宋尹廷却视若罔闻,抬手敲了敲门。
出来开门的,竟是其兄宋尹楷,当下便将他迎了进去,嘎吱一声又将木门推上。
两兄弟已有旬月未见,却没有任何寒暄,宋尹楷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问道:“如何?”
宋尹廷一言不发,只是摇了摇头。其兄见状,便也不再问了。
三进的大宅,两人径直入了后院。
宋国公独自站在院中,远远瞧见他俩的神情,就已猜到了结果。待他们来到跟前,却很是洒脱地笑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原本就在意料之中,愁苦作甚?”
宋尹廷知道父亲的意思——他离开七闽道北上时,宋公便在信上为他分析过,要说动江南一带的儒释两道,几乎是不可能的——此时回想这一路上吃过的闭门羹,心中仍旧难免苦涩。
院中冷冷清清,唯独父子三人站在巨大的树冠下,抬头望不见天。
宋国公轻叹一声道:“只可惜执道小子一时意气,竟也入了阵去,要不然,有他在,兴许还能多几分胜算……”
宋尹廷微微一怔,大概是没想到爹爹会忽然提起步执道,旋即想起蔓秋入阵,也有三个多月了,眼下还生死未卜,不由得心中隐隐作痛。
“爹爹,”宋尹楷忽然道:“兴许是我异想天开。可我总觉得,通天罗汉拼着命灵受损,施恩于我,便是料定我宋家能逢凶化吉。”
宋尹廷微微蹙眉道:“我离开七闽道前,倒是去了一趟开元寺,见了广开方丈。”
“他怎么说的?”宋尹楷急道。
“广开方丈顾左右而言他,便连寺中是否有舍利子失窃,都含糊其辞。却仿佛心血来潮,跟我说了一间离奇之事。”宋尹廷不等其兄问起,便自顾自回忆道:
“普慈方丈在世时,曾点拨广开师弟广念,说他与步公子有缘,不妨下山随步公子修行,广念当时不肯。待到步公子上山抄经,广念也视他如仇寇,只是不知为何,就在步公子下山那天,广念忽然向广开方丈辞行,说是想通了……”
“照这么说,通天罗汉圆寂之前,便算准了广念会随同步公子下山。”宋尹楷缓缓点头道:“如此一来,便愈加证明了我的猜测,以通天罗汉的宿命神通,不至于将门下弟子推入火坑吧?”
说着便朝宋公看去。
“天命难料,事在人为。”宋公飒然一笑,不置可否,随即吩咐宋尹楷,去将宋世畋喊来。
宋世畋今日倒不曾饮酒,大概也知道宋家上下到了最为紧要的关头,跟着其父走进院子时,脸上神情肃然,仿佛大敌当前。
“世畋,这些年你爹爹不许你在外人面前使剑,个中缘由,你可明白?”宋公正色道。
宋世畋闻言只是点头。
“从今往后,便不必顾忌了。”
宋公说得随意,听在宋世畋耳中,却似雷鸣一般,只觉得浑身战栗——他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剑法不能示人,更知道一旦这条禁令解除,意味着什么。
这一天,宋世畋不知等了多久,可当它真正来临的时候,反而百味杂陈。
他浑浑噩噩地跟着祖父与爹爹叔父三人,来到前院,待到清醒过来时,只见一位身着绿衣的督抚司千户,不知何时已被请到了院中。
“你便是张英泉?”宋尹楷问道。
“正是……下官……”那督抚司千户颇有些不卑不亢的劲头,独自面对宋氏三杰,居然还能站得笔直,只是回答时的语气,终究有些露怯。
“带上你的人走吧,把火器都留下。”宋公开口,像在陈述一件极其平常的事情。
张英泉闻言一震,显然是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他接连咽了两口口水,才低声道:“宋公……小人受命行事……”
“你再想想。”
宋公言简意赅,张英泉却冷汗如注,只觉得千钧分量压在了胸口,只要他动上分毫,便要身首异处。
半丈火枪就在他手中牢牢捏着,可此时此刻,这杀人利器,与一截寻常铁棍又有什么分别?
再想想?还要想什么?
“……我走……也是死……”张英泉半晌终于吐出这几个字。
“话虽如此,可又何必拉这么多人陪葬呢?”宋尹楷柔声道。
张英泉听懂了,他可以用自己性命,换弟兄们活下去,这是他的底线,而宋家显然早已料到——这一切,大概早在杭州时,便已经确定无误了。
“容我……布置一番……”张英泉缓缓说道。
宋尹楷正要说什么,忽然抬头,只见栓紧了的大门,“嘎吱”一声开开,门外站着三人,两儒一道。
“宋公别来无恙。”门外站着的竟是乐乎仰纵。而另外两位,则是太湖岑秉文,以及那位跟了宋尹廷十几日的道士。(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