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三年七月十五恰逢邪月初阴,一大清早,越州城外的官道上照旧冷冷清清。
倒不是说天姥书院发了那么多英雄帖全都石沉大海,只因路途遥远的门派多半提前几日就赶到了天姥山,反而是尽在咫尺的越州青莲观与鬼捕七司,拖到最后一日才动身。
青莲观历史悠久,而七司开办至今不过一年出头,可从越州南门出来,两支队伍却表现出与各自"底蕴"截然相反的气势与派头来。
走在前头的鬼捕七司足足百余人,车粼粼,马萧萧,刀剑灵器各在腰,越州百姓走相送,尘埃不见护城桥。
跟在后面的一老一少两个青莲观的道士,没精打采地倒骑着两头瘦驴----之所以倒骑驴,并非故作高深,实在是前头人马掀起大股扬尘,为了不弄得灰头土脸,不得已而为之。
出城一里多地,送行的百姓渐渐退去,步安远远瞧见两个青莲观的道士,便约束人马,等他们上前。
七司尽是越州人氏,对城中唯一的修行门派青莲观自然熟稔得很,更何况来人之中,年近六旬的老道正是青莲观观主何满子。
这位观主以往自是越州城中的隐士高人,在七司这群闲杂人等跟前,向来是端着架子的,可眼下情势有变,"高人"也有些拿不准调子----说白了,这群人自打去了趟七闽道,无论气概、劲头、身家、修为,都叫人看不懂了。
这会儿瞧见一个年轻后生骑坐在马背上,笑得客客气气,却自有一股令人不敢小视的气势,何观主便猜到,这位必定就是一年多来名声鹊起的"七司步爷"了。
想当初,听说天姥山来了个书生,作得一手好诗,却偏偏要在越州城里捉鬼为业,何满子也觉得荒唐之极,这时回想却是恍然大悟----若有点石成金的能耐,天下间何处不是修行场?
"久仰步爷大名,今日终得一见..."何满子满脸堆笑,遥遥拱手,心中暗呼:有道是一人成仙,鸡犬升天,这些本该烂在犄角旮旯里的废料也能有今日,可见这位步爷非同寻常。
步安听众人称呼这道士为"何观主",便稍稍长了个心眼,有意无意地问起"何祁穹"何道长的下落。
何满子一问三不知,只是一个劲儿往七司面上贴金,说是近半年来,即便邪月愈盛,越州府却比周边地界太平许多,百姓都传言,说是鬼捕七司名震江南,威名庇护之下,连鬼魅妖邪都要暂避锋芒。
七司众人听得面上有光,一个个与有荣焉,步安却知道这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一旦被他蹭了鬼气的阴魂,便彻底魂消神灭,再无作恶的可能,而他在越州捉鬼的日子最长,此地闹鬼的频率自然要比别处要低。
越州百姓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只当是七司威名震慑了妖邪,正因如此,今日七司出城,事先并未透露风声,也有百姓自发的送出城外。
人马一路南下,步安有意走得慢些,与何满子二人,拖在了队伍末尾,间或不经意地,总是有一句每一句地打听另一位"何道长"的消息。
何满子简直老成了精,任由步安怎么问,也始终滴水不漏,似乎他对何祁穹的生平所知不多,更不知道他眼下去了哪里。
步安却隐隐觉得有些蹊跷。这两人一样姓何,都在青莲观中当了几十年道士,要说没点瓜葛,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半路经过柳店镇,步安故意说起阴煞旧事,却见何观主神情毫无异样,才觉得自己许是多心了,于是不再纠结此事。
此时离天姥山已越来越近,步安也难免有些睹物思人,想起去年四月间,与祝师兄、楼师姐他们以同下山的情景。从那之后,他便再没有回过书院,书院大约也最好没他这个弟子吧。
说来也怪,步安穿越至今,遇上玲珑坊,卫十七,杭州宋家,曲阜书院乃至灵隐寺、开元寺,无论哪方势力,都对他或多或少有些招揽、拉拢亦或示好的表现,唯独天姥书院对他避之唯恐不及,到今日赘婿婚约已成一张废纸,又要拿别的事来为难他。
一念及此,步安也有些哭笑不得。
我本将心**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当初他也曾一头钻进故纸堆中,希冀儒家英灵的眷顾,可惜点星殿外抄来《定风波》,招得灵气充斥漫山遍野,自己却一个都没捞着...彼时的心情与此刻简直一般无二。
一行百余人,终于来到天姥山下儒岱镇,比起一年多前步安离开时的模样,镇上委实热闹了许多,显然是与今日英雄大会有关。
暂寄了车马,留了心娘在镇上等候,其余人都徒步往山上去。绕过山下密林时,步安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心中异样感越发浓重。他忍不住去想,若是回到这片竹林里,躺在那块大青石上,再睡一觉,会不会又回到那个没有妖魔鬼怪神仙邪月的世界?
晴山与他挨得最近,见他神色有异,便柔声问道:"公子可是又想起了林中的黄粱一梦?"
有关这片竹林秘境的典故,即便是在天姥书院,也未被当真,但随着天姥步执道才子美名传开,他入林七日不出,自称一梦二十载的故事,也随之传遍了整个江南。
也因这故事传得广,晴山问得自然,并未刻意避人,七司众人闻言便纷纷朝步安看来,眼神中满是藏不住的猎奇心。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步安飒然一笑,便不顾众人的惊讶,信步踏上了山道石阶。
晴山与蔓秋相视一笑,紧随其后。七司众人虽然没有晴山、宋蔓秋那么大的学问,可毕竟都是学道的,自然知道庄周梦蝶的典故,于是乎也都哈哈大笑着拾级而上。
转过一个山头,眼前豁然开朗,一汪碧蓝的湖横贯眼前,正是山下镜湖。
而高处云雾缭绕间,飞檐斗拱的大殿,便是天姥山点星殿了。(未完待续)
倒不是说天姥书院发了那么多英雄帖全都石沉大海,只因路途遥远的门派多半提前几日就赶到了天姥山,反而是尽在咫尺的越州青莲观与鬼捕七司,拖到最后一日才动身。
青莲观历史悠久,而七司开办至今不过一年出头,可从越州南门出来,两支队伍却表现出与各自"底蕴"截然相反的气势与派头来。
走在前头的鬼捕七司足足百余人,车粼粼,马萧萧,刀剑灵器各在腰,越州百姓走相送,尘埃不见护城桥。
跟在后面的一老一少两个青莲观的道士,没精打采地倒骑着两头瘦驴----之所以倒骑驴,并非故作高深,实在是前头人马掀起大股扬尘,为了不弄得灰头土脸,不得已而为之。
出城一里多地,送行的百姓渐渐退去,步安远远瞧见两个青莲观的道士,便约束人马,等他们上前。
七司尽是越州人氏,对城中唯一的修行门派青莲观自然熟稔得很,更何况来人之中,年近六旬的老道正是青莲观观主何满子。
这位观主以往自是越州城中的隐士高人,在七司这群闲杂人等跟前,向来是端着架子的,可眼下情势有变,"高人"也有些拿不准调子----说白了,这群人自打去了趟七闽道,无论气概、劲头、身家、修为,都叫人看不懂了。
这会儿瞧见一个年轻后生骑坐在马背上,笑得客客气气,却自有一股令人不敢小视的气势,何观主便猜到,这位必定就是一年多来名声鹊起的"七司步爷"了。
想当初,听说天姥山来了个书生,作得一手好诗,却偏偏要在越州城里捉鬼为业,何满子也觉得荒唐之极,这时回想却是恍然大悟----若有点石成金的能耐,天下间何处不是修行场?
"久仰步爷大名,今日终得一见..."何满子满脸堆笑,遥遥拱手,心中暗呼:有道是一人成仙,鸡犬升天,这些本该烂在犄角旮旯里的废料也能有今日,可见这位步爷非同寻常。
步安听众人称呼这道士为"何观主",便稍稍长了个心眼,有意无意地问起"何祁穹"何道长的下落。
何满子一问三不知,只是一个劲儿往七司面上贴金,说是近半年来,即便邪月愈盛,越州府却比周边地界太平许多,百姓都传言,说是鬼捕七司名震江南,威名庇护之下,连鬼魅妖邪都要暂避锋芒。
七司众人听得面上有光,一个个与有荣焉,步安却知道这传言并非空穴来风----一旦被他蹭了鬼气的阴魂,便彻底魂消神灭,再无作恶的可能,而他在越州捉鬼的日子最长,此地闹鬼的频率自然要比别处要低。
越州百姓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只当是七司威名震慑了妖邪,正因如此,今日七司出城,事先并未透露风声,也有百姓自发的送出城外。
人马一路南下,步安有意走得慢些,与何满子二人,拖在了队伍末尾,间或不经意地,总是有一句每一句地打听另一位"何道长"的消息。
何满子简直老成了精,任由步安怎么问,也始终滴水不漏,似乎他对何祁穹的生平所知不多,更不知道他眼下去了哪里。
步安却隐隐觉得有些蹊跷。这两人一样姓何,都在青莲观中当了几十年道士,要说没点瓜葛,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半路经过柳店镇,步安故意说起阴煞旧事,却见何观主神情毫无异样,才觉得自己许是多心了,于是不再纠结此事。
此时离天姥山已越来越近,步安也难免有些睹物思人,想起去年四月间,与祝师兄、楼师姐他们以同下山的情景。从那之后,他便再没有回过书院,书院大约也最好没他这个弟子吧。
说来也怪,步安穿越至今,遇上玲珑坊,卫十七,杭州宋家,曲阜书院乃至灵隐寺、开元寺,无论哪方势力,都对他或多或少有些招揽、拉拢亦或示好的表现,唯独天姥书院对他避之唯恐不及,到今日赘婿婚约已成一张废纸,又要拿别的事来为难他。
一念及此,步安也有些哭笑不得。
我本将心**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当初他也曾一头钻进故纸堆中,希冀儒家英灵的眷顾,可惜点星殿外抄来《定风波》,招得灵气充斥漫山遍野,自己却一个都没捞着...彼时的心情与此刻简直一般无二。
一行百余人,终于来到天姥山下儒岱镇,比起一年多前步安离开时的模样,镇上委实热闹了许多,显然是与今日英雄大会有关。
暂寄了车马,留了心娘在镇上等候,其余人都徒步往山上去。绕过山下密林时,步安忍不住多看了几眼,心中异样感越发浓重。他忍不住去想,若是回到这片竹林里,躺在那块大青石上,再睡一觉,会不会又回到那个没有妖魔鬼怪神仙邪月的世界?
晴山与他挨得最近,见他神色有异,便柔声问道:"公子可是又想起了林中的黄粱一梦?"
有关这片竹林秘境的典故,即便是在天姥书院,也未被当真,但随着天姥步执道才子美名传开,他入林七日不出,自称一梦二十载的故事,也随之传遍了整个江南。
也因这故事传得广,晴山问得自然,并未刻意避人,七司众人闻言便纷纷朝步安看来,眼神中满是藏不住的猎奇心。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步安飒然一笑,便不顾众人的惊讶,信步踏上了山道石阶。
晴山与蔓秋相视一笑,紧随其后。七司众人虽然没有晴山、宋蔓秋那么大的学问,可毕竟都是学道的,自然知道庄周梦蝶的典故,于是乎也都哈哈大笑着拾级而上。
转过一个山头,眼前豁然开朗,一汪碧蓝的湖横贯眼前,正是山下镜湖。
而高处云雾缭绕间,飞檐斗拱的大殿,便是天姥山点星殿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