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方伸出了三个指头:“首先,助长了建虏的嚣张气焰,我们龟缩在山海关,不正好印证了建虏的强悍吗?此乃长他人之锐气灭自己之威风;第二,蒙古人会怎么想?大明军队如此的无用,我们还指望今后蒙古人会站在我们一边吗?我们不是硬把蒙古人和建虏联合起来对抗我们吗?第三,朝鲜又会怎么想?我大明对建虏都无可奈何,朝鲜不投降建虏还指望我们?”
孙承宗问:“不在八里铺建城又当如何?”
袁方转身去拿他喝过的茶水,用指头蘸水在孙承宗的案几上画了一道线:“这是山海关防线,山海关防守再坚固也无济于事,一旦蒙古人与建虏苟合,建虏完全可以绕过山海关进入我大明腹地。您看,喜峰口、大同、宣化等地都有可能被建虏突破而入,我们仅仅防守一个山海关有用吗?”
孙承宗眉头一蹙:“这么一来王在晋倒是无过了,京城却陷入了危在旦夕之境地!”
袁方又道:“所以我们应该在宁远修城,以彰显我大明军队的存在,也让蒙古人和朝鲜看到希望。学生愿意领一支偏师驻守宁远,替王经略挡住建虏的进攻。”
孙承宗告诉袁方,孙元化已经上书首辅叶向高,强烈反对王在晋在八里铺建城,孙元化也是建议在宁远修城。
孙承宗问袁方驻守宁远城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袁方答道:“在宁远东南方向有一个觉华岛,觉华岛悬于辽西海湾中,距岸十八里,离宁远三十里,居东西海陆中逵,扼辽西水陆两津。岛上的芝麻湾、笔架山为我大明辽西海上囤积粮料之地。假如在觉华岛设置水师,一可守卫岛上粮料,二可策应宁远,使宁远和觉华岛成为掎角之势。”
孙承宗听完之后点头道:“你的建议我已经知道了,你回去写一份折子呈上来,把你的观点详细地论述一下。”
话到这里,也就是告辞的时候了,袁方向孙承宗拱手拜别:“恩师若无他事,学生就此告退!”
孙承宗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没放袁方走,一指椅子,道:“你先坐下,我还有事要说。”
袁方坐回在椅子上,等着孙承宗问话。
孙承宗整理了一下案几上的文件后对袁方道:“你随我进宫去见皇上。”
“现在?”
孙承宗不可置疑道:“对,现在。”
袁方跟着孙承宗出了兵部大院,兵部为袁方备了一顶两人抬的轿子,孙承宗则坐上了他的八台大轿,两顶轿子一前一后从兵部来到了紫禁城。
孙承宗让袁方先在午门等候,他进了宫中觐见朱由校。
袁方在午门外等了半个时辰,好不容易等到太监的传呼:
“传山海佥事监军袁方进殿!”
一个小太监从宫里出来把袁方带进了乾清宫,天启皇帝朱由校身着龙袍坐在御案前,朱由校旁边立着一个老太监,袁方虽然没见过,但是猜也能猜出他是秉笔太监魏忠贤。
袁方见到三位大臣分立于御案两侧,这三位大臣官至极品,他都认得。一位就是刚刚把他带入皇宫的孙承宗;一位是首辅叶向高,叶向高是袁方考取进士的总试卷官;还有一位是吏部尚书赵南星,赵南星是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袁可立素有来往。
袁方在朱由校面前行过君臣之礼后,便站在了孙承宗的旁边。
朱由校靠在龙椅上,道:“诸位爱卿有何话要问的就开始问吧,朕也想听听袁方是怎么说的。”
魏忠贤首先向袁方提问:“袁方,你要在宁远修城,可否算过要花多少银两?”
袁方没有直接回答魏忠贤的提问,而是拿八里铺来比较:“回禀魏公公,在宁远修城的费用肯定不会超过八里铺。”
朱由校听说可以少花银子,提起了精神,问:“为什么?”
“回禀皇上,宁远是座旧城,原本就有基础,王经略主张在八里铺所修的城是新城,什么基础都没有,当然在八里铺建新城比在宁远修城要多花银子。”
魏忠贤又问:“袁方,修好宁远后你打算如何防守?”
“回禀魏公公,靠城坚炮利。”
“这又何解?”朱由校问。
“回禀皇上,建虏善于打野战而不善攻城。我们靠城池来防御,靠火炮来消灭他的有生力量,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反攻,定能大胜。”
叶向高问:“你需要多少人来防守宁远?”
袁方答:“卑职有两万精锐便可挡住十万强敌,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有红夷大炮协防。”
魏忠贤阴阳怪气地问:“皇上新近才从佛郎机国购买了三十门红夷大炮,你是怎么知道我们有红夷大炮的?”
佛郎机国就是葡萄牙。
“是呀,你是怎么知道的?”朱由校追加了一句。
袁方不紧不慢道:“卑职在登州跟佛郎机国的教官有过接触,对佛郎机国的火炮不陌生,卑职听教官提过,佛郎机国有很厉害的红夷大炮,卑职正想向皇上建议购买红夷大炮,并不知道我们已经有了红夷大炮。”
朱由校点点头,问:“你认为在宁远放多少门红夷大炮合适?”
“多多益善。”
叶向高又问:“八里铺与宁远相差不过二百里,你为什么想在宁远修城?”
袁方答道:“回禀首辅大人,在八里铺筑城浪费资金不说,且毫无用处,因为它没有防御纵深。再说,难道努尔哈赤真就那么傻,我们哪里的城墙坚固他就往哪里来?他就不可从其他地方破城入关?我大明的长城防线万里,耗重资来修筑一处的行为实在是不可取。”
叶向高再问:“放着山海关坚固的隘口不守,去守宁远,你就有把握能守住?”
“自古以来没有弃一方之地而能免祸以图后举的,所以宁远不可弃,如果大兵压境,我愿与宁远存亡。守住了宁远,一是可以让数十万辽民有个安身之处,二是可以伺机收复锦州,甚至是大凌河一线。”
吏部尚书赵南星问:“袁方,王在晋在奏折中说辽西走廊已是守无可守,你凭什么说可以收复锦州、大凌河?”
“赵大人,凭辽西走廊上百万的辽民的支持。只要我们稳固了宁远,给辽民安身立命之地,帮助他们建设家园,给他们安定生活的环境,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来保卫家乡,此乃以辽人守辽土之策也。”
……
关于是在八里铺筑城还是在宁远修城的问题,朝廷在接到孙元化折子后,就开始进行争论了,赵南星、高攀龙、冯从吾等东林党人不余遗力地支持王在晋,叶向高、孙承宗支持孙元化的观点,就连魏忠贤也支持孙元化,道理很简单,因为东林党人支持王在晋。
他们把袁方叫来只想听听他的见解,毕竟他是山海佥事监军,而且也是与孙元化观点相同的人。
听完了袁方的意见,朱由校挥挥手道:“朕累了,你们都退下吧!”
孙承宗问:“不在八里铺建城又当如何?”
袁方转身去拿他喝过的茶水,用指头蘸水在孙承宗的案几上画了一道线:“这是山海关防线,山海关防守再坚固也无济于事,一旦蒙古人与建虏苟合,建虏完全可以绕过山海关进入我大明腹地。您看,喜峰口、大同、宣化等地都有可能被建虏突破而入,我们仅仅防守一个山海关有用吗?”
孙承宗眉头一蹙:“这么一来王在晋倒是无过了,京城却陷入了危在旦夕之境地!”
袁方又道:“所以我们应该在宁远修城,以彰显我大明军队的存在,也让蒙古人和朝鲜看到希望。学生愿意领一支偏师驻守宁远,替王经略挡住建虏的进攻。”
孙承宗告诉袁方,孙元化已经上书首辅叶向高,强烈反对王在晋在八里铺建城,孙元化也是建议在宁远修城。
孙承宗问袁方驻守宁远城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袁方答道:“在宁远东南方向有一个觉华岛,觉华岛悬于辽西海湾中,距岸十八里,离宁远三十里,居东西海陆中逵,扼辽西水陆两津。岛上的芝麻湾、笔架山为我大明辽西海上囤积粮料之地。假如在觉华岛设置水师,一可守卫岛上粮料,二可策应宁远,使宁远和觉华岛成为掎角之势。”
孙承宗听完之后点头道:“你的建议我已经知道了,你回去写一份折子呈上来,把你的观点详细地论述一下。”
话到这里,也就是告辞的时候了,袁方向孙承宗拱手拜别:“恩师若无他事,学生就此告退!”
孙承宗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没放袁方走,一指椅子,道:“你先坐下,我还有事要说。”
袁方坐回在椅子上,等着孙承宗问话。
孙承宗整理了一下案几上的文件后对袁方道:“你随我进宫去见皇上。”
“现在?”
孙承宗不可置疑道:“对,现在。”
袁方跟着孙承宗出了兵部大院,兵部为袁方备了一顶两人抬的轿子,孙承宗则坐上了他的八台大轿,两顶轿子一前一后从兵部来到了紫禁城。
孙承宗让袁方先在午门等候,他进了宫中觐见朱由校。
袁方在午门外等了半个时辰,好不容易等到太监的传呼:
“传山海佥事监军袁方进殿!”
一个小太监从宫里出来把袁方带进了乾清宫,天启皇帝朱由校身着龙袍坐在御案前,朱由校旁边立着一个老太监,袁方虽然没见过,但是猜也能猜出他是秉笔太监魏忠贤。
袁方见到三位大臣分立于御案两侧,这三位大臣官至极品,他都认得。一位就是刚刚把他带入皇宫的孙承宗;一位是首辅叶向高,叶向高是袁方考取进士的总试卷官;还有一位是吏部尚书赵南星,赵南星是东林党首领之一,与袁可立素有来往。
袁方在朱由校面前行过君臣之礼后,便站在了孙承宗的旁边。
朱由校靠在龙椅上,道:“诸位爱卿有何话要问的就开始问吧,朕也想听听袁方是怎么说的。”
魏忠贤首先向袁方提问:“袁方,你要在宁远修城,可否算过要花多少银两?”
袁方没有直接回答魏忠贤的提问,而是拿八里铺来比较:“回禀魏公公,在宁远修城的费用肯定不会超过八里铺。”
朱由校听说可以少花银子,提起了精神,问:“为什么?”
“回禀皇上,宁远是座旧城,原本就有基础,王经略主张在八里铺所修的城是新城,什么基础都没有,当然在八里铺建新城比在宁远修城要多花银子。”
魏忠贤又问:“袁方,修好宁远后你打算如何防守?”
“回禀魏公公,靠城坚炮利。”
“这又何解?”朱由校问。
“回禀皇上,建虏善于打野战而不善攻城。我们靠城池来防御,靠火炮来消灭他的有生力量,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反攻,定能大胜。”
叶向高问:“你需要多少人来防守宁远?”
袁方答:“卑职有两万精锐便可挡住十万强敌,但是有一个条件,必须有红夷大炮协防。”
魏忠贤阴阳怪气地问:“皇上新近才从佛郎机国购买了三十门红夷大炮,你是怎么知道我们有红夷大炮的?”
佛郎机国就是葡萄牙。
“是呀,你是怎么知道的?”朱由校追加了一句。
袁方不紧不慢道:“卑职在登州跟佛郎机国的教官有过接触,对佛郎机国的火炮不陌生,卑职听教官提过,佛郎机国有很厉害的红夷大炮,卑职正想向皇上建议购买红夷大炮,并不知道我们已经有了红夷大炮。”
朱由校点点头,问:“你认为在宁远放多少门红夷大炮合适?”
“多多益善。”
叶向高又问:“八里铺与宁远相差不过二百里,你为什么想在宁远修城?”
袁方答道:“回禀首辅大人,在八里铺筑城浪费资金不说,且毫无用处,因为它没有防御纵深。再说,难道努尔哈赤真就那么傻,我们哪里的城墙坚固他就往哪里来?他就不可从其他地方破城入关?我大明的长城防线万里,耗重资来修筑一处的行为实在是不可取。”
叶向高再问:“放着山海关坚固的隘口不守,去守宁远,你就有把握能守住?”
“自古以来没有弃一方之地而能免祸以图后举的,所以宁远不可弃,如果大兵压境,我愿与宁远存亡。守住了宁远,一是可以让数十万辽民有个安身之处,二是可以伺机收复锦州,甚至是大凌河一线。”
吏部尚书赵南星问:“袁方,王在晋在奏折中说辽西走廊已是守无可守,你凭什么说可以收复锦州、大凌河?”
“赵大人,凭辽西走廊上百万的辽民的支持。只要我们稳固了宁远,给辽民安身立命之地,帮助他们建设家园,给他们安定生活的环境,他们就会不遗余力地来保卫家乡,此乃以辽人守辽土之策也。”
……
关于是在八里铺筑城还是在宁远修城的问题,朝廷在接到孙元化折子后,就开始进行争论了,赵南星、高攀龙、冯从吾等东林党人不余遗力地支持王在晋,叶向高、孙承宗支持孙元化的观点,就连魏忠贤也支持孙元化,道理很简单,因为东林党人支持王在晋。
他们把袁方叫来只想听听他的见解,毕竟他是山海佥事监军,而且也是与孙元化观点相同的人。
听完了袁方的意见,朱由校挥挥手道:“朕累了,你们都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