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把陈新甲单独留了下来,他挥退了身边的太监,低声问陈新甲:“陈爱卿,那件事情进展如何?马绍愉他们怎么还未回京?”
陈新甲答道:“启禀皇上,马绍愉已经派人给微臣送来了一封密书,和款已经拟好,大约一二日内就可将议和的各款送到京城。微臣收到之后,当立即面呈皇上。和款是否妥当,由皇上钧裁。”
朱由检紧绷的心情总算是松了下来,他点头道:”只要各项议款大体过得去,便可画押。“
陈新甲道:“议款确定下来,臣即飞檄马绍愉在沈阳画押。不过到时恐怕还得皇上下一道手诏,谕知马绍愉,只云‘诸款尚无大碍,可相机酌处’方可。”
朱由检不高兴地问:“不是已有密诏了么?”
陈新甲解释道:“微臣所言的手诏是给虏酋看的。虏酋不见皇上手诏,是不会同意画押的。”
朱由检没有异议,他点头道:“还是稳重点好,陈爱卿跪安吧!”
陈新甲忙向朱由检行礼告退。
陈新甲走后,朱由检打算好好地睡个安稳觉,他唤来太监,为自己更衣沐浴,然后舒舒服服地躺在了龙床上。
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然而,好梦不长,才到二更天,就有太监前来把他叫醒。
“何事如此急?”朱由检不满地坐起身问。
太监跪下禀奏:“陈新甲有紧急密奏,请求召见。”
朱由检一惊,深更半夜的急奏,莫非又有何坏事?他冷静了一下,随即安慰自己,陈新甲既是进宫密奏,大概不会是河南的坏消息,一定是马绍愉的密奏来了。于是他吩咐召见。
“传陈新甲!”
朱由检穿戴整齐来到武英殿,在武英殿他召见了陈新甲。
陈新甲呈上了密奏,朱由检坐在龙椅上,借着头边一盏明角宫灯的白光,细细地看着手中的密奏,上面是陈新甲亲手誊抄的马绍愉所禀奏的议和条款,一共有六条。
其条款并不长,概括起来有三条主要内容:
一是要求实现和大明王朝的对等关系,而不是属国关系;
二是要求大明王朝每年给满清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满清作为回馈每年给大明王朝上等人参千斤,貂皮千张等;
三是大明王朝和满清重新确立边界,大明王朝需要承认山海关以外的土地归满清所有。
这份密奏原件没有被带到宫内,而是留在了陈新甲的府中。
朱由检把手中的密奏看了两遍,脸色严肃而沉重。
陈新甲跪在地上,偷看朱由检的脸色,内心忐忑不安。他不知道朱由检是否会同意或者大体上同意,如若不回绝了黄台吉的条款,下一步明军在关外将难以为继,他这个做兵部尚书的也很难应对鞑子的挑衅。
朱由检拿到密奏心情是复杂的,首先他很开心,因为他最希望与黄台吉停战,如果关外休战,最起码对他有三大好处。
第一,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军费财政开支,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也能缓解自己的筹款压力;第二,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围剿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贼寇;第三,明军经过多年与鞑子交战,现在辽东的兵力明显不足,如果停战就可以休养生息,整顿军队,发展军力。
其次,他内心又是难过的。想着鞑子原是“属夷”,今日竟成“敌体”,要正式写在和约上面。这是冷酷的现实,他不承认不行,但是由他来承认这一现实,大明的臣民将如何说?后世又将如何说?堂堂天朝大明皇帝竟然与鞑子订立议和之约。
即便如此,他也毫无办法,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他看了两遍条款,又对条款推敲一番,自我感觉鞑子的条件还不算太苛刻。拿第一款来说,“吉凶大事,交相庆吊”,实在比宋金议和的条款要好得多了。他又推敲另外一款,“每年明朝赠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于清朝;清朝赠人参千斤。貂皮千张于明朝。”,对于这一条,他最初感到鞑子要的金银太多了,目前连年饥荒,贼寇猖撅,国库空虚,哪里负担得起?但转念一想,如不同意,鞑子再来侵犯,局面将更难收拾。
随即他又推敲第四款、第五款、第六款,觉得有的条款尚属平等互利,并不苛刻,惟独在疆界的划分上却把宁远以北许多尚未失守的地方都割给鞑子,很不甘心。
他放下密奏,一想起祖宗留下的土地,将在自己手上送掉,一股苦涩的滋味涌上心头,又难下定决心。
陈新甲还跪在地上,他轻声问:“皇上?”
朱由检反问陈新甲:“看此诸款,允之难,不允亦难。卿以为如何?”
“皇上忧国忧民,臣岂不知?然时势如此,更无善策,不安内何力攘外?”
“卿言甚是。朝臣们至今仍有人无术救国,徒尚高论。他们不明白目前国家内外交困,处境十分艰危,非空言攘夷能补实际。朕何尝不想效法汉武帝、唐太宗征服四夷?何尝不想效法周宣王、汉光武,作大明中兴之主,功垂史册?然而……”
陈新甲赶紧说道:“对鞑子暂缓挞伐,先事安内,俟剿贼奏功,再回师平定辽东,陛下仍是中兴圣君,万世景慕。”
朱由检站起身长叹了一声。
自从松、锦失守,洪承畴投降鞑子以及朱仙镇溃败以来,朱由检已经不敢再希望做中兴之主,但愿拖过他的一生不做亡国之君就是万幸。只是这心思,他不好向任何人吐露一字。现在听了陈新甲的话,他感到心中刺痛,用低沉的声音道:
“卿知朕心。倘非万不得已,朕岂肯对鞑子议抚。此次议和成功,能使我朝致力于剿贼。朕所担忧的是朝臣们虚夸积习不改,阻挠朕抚议,使朕与卿之苦心付东流。”
陈新甲进言:“马绍愉十天后可回京城。鞑子是否诚心议和,等绍愉回京便知。倘若鞑子感皇上之思德,议和出自诚心,则请皇上不妨俯允已成之议,命马绍愉恭捧皇上诏书,再往沈阳,议和就算定了。”
朱由检叮嘱:“马绍愉回京,务必机密。事成之后,再由朕向朝臣宣谕!”
“微臣不敢疏忽。”
陈新甲答道:“启禀皇上,马绍愉已经派人给微臣送来了一封密书,和款已经拟好,大约一二日内就可将议和的各款送到京城。微臣收到之后,当立即面呈皇上。和款是否妥当,由皇上钧裁。”
朱由检紧绷的心情总算是松了下来,他点头道:”只要各项议款大体过得去,便可画押。“
陈新甲道:“议款确定下来,臣即飞檄马绍愉在沈阳画押。不过到时恐怕还得皇上下一道手诏,谕知马绍愉,只云‘诸款尚无大碍,可相机酌处’方可。”
朱由检不高兴地问:“不是已有密诏了么?”
陈新甲解释道:“微臣所言的手诏是给虏酋看的。虏酋不见皇上手诏,是不会同意画押的。”
朱由检没有异议,他点头道:“还是稳重点好,陈爱卿跪安吧!”
陈新甲忙向朱由检行礼告退。
陈新甲走后,朱由检打算好好地睡个安稳觉,他唤来太监,为自己更衣沐浴,然后舒舒服服地躺在了龙床上。
他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然而,好梦不长,才到二更天,就有太监前来把他叫醒。
“何事如此急?”朱由检不满地坐起身问。
太监跪下禀奏:“陈新甲有紧急密奏,请求召见。”
朱由检一惊,深更半夜的急奏,莫非又有何坏事?他冷静了一下,随即安慰自己,陈新甲既是进宫密奏,大概不会是河南的坏消息,一定是马绍愉的密奏来了。于是他吩咐召见。
“传陈新甲!”
朱由检穿戴整齐来到武英殿,在武英殿他召见了陈新甲。
陈新甲呈上了密奏,朱由检坐在龙椅上,借着头边一盏明角宫灯的白光,细细地看着手中的密奏,上面是陈新甲亲手誊抄的马绍愉所禀奏的议和条款,一共有六条。
其条款并不长,概括起来有三条主要内容:
一是要求实现和大明王朝的对等关系,而不是属国关系;
二是要求大明王朝每年给满清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满清作为回馈每年给大明王朝上等人参千斤,貂皮千张等;
三是大明王朝和满清重新确立边界,大明王朝需要承认山海关以外的土地归满清所有。
这份密奏原件没有被带到宫内,而是留在了陈新甲的府中。
朱由检把手中的密奏看了两遍,脸色严肃而沉重。
陈新甲跪在地上,偷看朱由检的脸色,内心忐忑不安。他不知道朱由检是否会同意或者大体上同意,如若不回绝了黄台吉的条款,下一步明军在关外将难以为继,他这个做兵部尚书的也很难应对鞑子的挑衅。
朱由检拿到密奏心情是复杂的,首先他很开心,因为他最希望与黄台吉停战,如果关外休战,最起码对他有三大好处。
第一,这样就可以节省一大笔军费财政开支,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也能缓解自己的筹款压力;第二,这样就可以集中力量围剿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贼寇;第三,明军经过多年与鞑子交战,现在辽东的兵力明显不足,如果停战就可以休养生息,整顿军队,发展军力。
其次,他内心又是难过的。想着鞑子原是“属夷”,今日竟成“敌体”,要正式写在和约上面。这是冷酷的现实,他不承认不行,但是由他来承认这一现实,大明的臣民将如何说?后世又将如何说?堂堂天朝大明皇帝竟然与鞑子订立议和之约。
即便如此,他也毫无办法,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
他看了两遍条款,又对条款推敲一番,自我感觉鞑子的条件还不算太苛刻。拿第一款来说,“吉凶大事,交相庆吊”,实在比宋金议和的条款要好得多了。他又推敲另外一款,“每年明朝赠黄金万两、白银百万两于清朝;清朝赠人参千斤。貂皮千张于明朝。”,对于这一条,他最初感到鞑子要的金银太多了,目前连年饥荒,贼寇猖撅,国库空虚,哪里负担得起?但转念一想,如不同意,鞑子再来侵犯,局面将更难收拾。
随即他又推敲第四款、第五款、第六款,觉得有的条款尚属平等互利,并不苛刻,惟独在疆界的划分上却把宁远以北许多尚未失守的地方都割给鞑子,很不甘心。
他放下密奏,一想起祖宗留下的土地,将在自己手上送掉,一股苦涩的滋味涌上心头,又难下定决心。
陈新甲还跪在地上,他轻声问:“皇上?”
朱由检反问陈新甲:“看此诸款,允之难,不允亦难。卿以为如何?”
“皇上忧国忧民,臣岂不知?然时势如此,更无善策,不安内何力攘外?”
“卿言甚是。朝臣们至今仍有人无术救国,徒尚高论。他们不明白目前国家内外交困,处境十分艰危,非空言攘夷能补实际。朕何尝不想效法汉武帝、唐太宗征服四夷?何尝不想效法周宣王、汉光武,作大明中兴之主,功垂史册?然而……”
陈新甲赶紧说道:“对鞑子暂缓挞伐,先事安内,俟剿贼奏功,再回师平定辽东,陛下仍是中兴圣君,万世景慕。”
朱由检站起身长叹了一声。
自从松、锦失守,洪承畴投降鞑子以及朱仙镇溃败以来,朱由检已经不敢再希望做中兴之主,但愿拖过他的一生不做亡国之君就是万幸。只是这心思,他不好向任何人吐露一字。现在听了陈新甲的话,他感到心中刺痛,用低沉的声音道:
“卿知朕心。倘非万不得已,朕岂肯对鞑子议抚。此次议和成功,能使我朝致力于剿贼。朕所担忧的是朝臣们虚夸积习不改,阻挠朕抚议,使朕与卿之苦心付东流。”
陈新甲进言:“马绍愉十天后可回京城。鞑子是否诚心议和,等绍愉回京便知。倘若鞑子感皇上之思德,议和出自诚心,则请皇上不妨俯允已成之议,命马绍愉恭捧皇上诏书,再往沈阳,议和就算定了。”
朱由检叮嘱:“马绍愉回京,务必机密。事成之后,再由朕向朝臣宣谕!”
“微臣不敢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