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递交到朱由检手中, 文无忌、宋秦歌观察。

    很明显,计算并非朱由检所擅长。

    朝廷自各地调拨的七十万石及其呼应赈灾所筹集的五万石赈灾粮让朱由检无法对等的同200万数字的灾**系到一起并分析出由此产生的危险系数。

    文无忌也没指望朱由检能噼里啪啦的计算出一些可以推理分析的数据。

    朱由检视线从纸张数据转移向自己的时候开口:“目前能调用的赈灾粮不足八十万石,根据王府所给出各州府人口数据,以受灾区域和流入人口概略统计,眼下有近200万的受灾人口,豫州、翼州、山东等地夏季大旱颗粒无收区域有大量民众熬过秋季也会加入到受灾人口当中,粮市价格提升,还会致使一定比例民众倾家荡产,预估进入冬季,灾民的数量会急剧扩充到三百万以上。对比可以利用的赈灾粮,在州府到地方个个环节没有截留的前提下,能救济的民众只有三分之一,赈灾粮依旧有巨大缺口。”

    数字对比,灾情的现况在朱由检意识中清晰了起来,意味着有近200多万民众无法得到有效的救助。

    “七十万石赈灾粮已经是朝廷能调拨的极限?”朱由检说道。

    “文无忌点头:“这是实情,还是建立在王爷您负责赈灾的基础之上,否则朝廷调拨的赈灾粮还会减少”

    “迁民呢?解决不了?”

    “南方海域岛屿众多,但多数的岛屿并没有足够承担人口生活的耕地面积,海禁和同葡萄牙人的合作息息相关迁移,贸易能发展起来,自然能多一些比例的养活民众,但这种假设已经被限制,30万左右是向南方海岛迁移的最大数值,否则因为耕地不足会引发迁移民众和本体土著的冲突。”

    “啊!”朱由检失声。

    没有刻意的掩饰瞬时情绪的低落。

    “也不是没有解决之法?”

    “说说看!”

    “双管齐下的两策,第一还是迁民,南方海域海岛的容纳量有限度,北方却可以接纳无数,山西、陕西都有旱情发生,但自大同、榆林以北风调雨顺,河套区域即便时逢干旱,引黄河之水便能灌溉,区域内因为冰山融雪,土地肥沃,河道交错,有灾情产生,也因为可以大规模种植能抗旱的红薯解燃眉之急,可以大量迁移民众”

    信息量太大,朱由检思维跟不上文无忌的言语推进。

    稍微的控制节奏,文无忌继续:“好处不仅仅是可以解决相当比例的民众生计问题,向榆林以北迁移民众,另外层面的意义还在于稳边固疆,区域时常遭受到蒙古诸部侵边骚扰,有民众迁移形成大量居住区,相对应朝廷也会建立卫所屯兵,增加区域内战事调动能力。以巡检司制度举例,巡检司主要肩负打击走私和地方治安维护,人数规模数十上百不等,关键是巡检司开支不需要朝廷调拨饷银由地方财政支出,民众形成聚集区域,农耕基础上也会带动商贸的发展。反馈而来的就是巡检司职能的强化,蒙古诸部小范围的侵边巡检司可以应对,以巡检司为主的军事体系还能增加朝廷面对蒙古诸部大规模侵边时的战事调动和反制时间。

    还有显而易见的好处,山西、陕西局部区域灾情已经呈现扩大化趋势,如若来年灾情持续,区域内势必会出现大规模的灾民潮,及早向河套迁移民众,这是对陕西来年有可能爆发灾情的一种应对,百利而无一害。原理其实相同,向南方海岛迁移民众,在缓解灾情基础上巩固的是海防,向北迁移民众也是如此道理,稳边固疆。唯一的难题便是冰封河道,大量的灾民需要长途跋涉抵达榆林一线,这会增加负担,不似水路南下便捷。

    朱由校同意迁民计划,南迁还是北迁,或者两者兼之,决策都在于朱由检手中。

    “向河套区域可迁移多少人口”

    “一百万到两百万甚至更多都可以,南方海岛一旦民众迁移到位,相当时间内便无法后续迁移。北方则不然,所以这是一项完成计划之后可长期持续的过程。第一批民众迁移进入,开垦的同时兴修水利,扩大居住区域,后续迁移人员逐步到位,这个时间或许是半年,或许是一年及其更为持久都有可能。”

    “第二方法呢?”朱由检问。

    “赈灾粮存在巨大缺口这是事实,朝廷无法增加数量的调拨也是事实,还有一个事实就是不管灾情如何,受灾区域还是灾区之外都有大量地主、世家门阀存储有余粮,少则上千石,多则过万石,从这个群体中下手。宋姑娘和在下只能游说,涉及同朝廷有关联的世家门阀,登门庭都力不从心,但王爷您不同,您可以大大方方登门借粮救济。”

    “让本王借粮?”朱由检多惊讶。

    “普通大户、世家那需要借,只需在区域内设立赈灾点,王爷领官员视察,谁不会配合捐粮赈灾,山东、翼州区域有乐陵王、阳信王、东原王、安丘王、滋阳王,家大业大,洛阳还有福王,都可以捐献巨额数目的粮食,王爷自然可以借。”

    始终保持聆听的宋秦歌在文无忌言落的时候补充说道:“名为借,其实还是捐粮,信王府以身作则,到时王爷登门拜访,多提及一些灾情中诸如困难的事情,都会意会,诸王爷哪有不知王爷目的,谁也不会败了王爷情绪也不想落得一个不顾皇上子民死活的名声,给粮便也是水到渠成之事。”

    朱由检目瞪口呆。

    初春和文无忌的相会及其河间县县城二次会面,朱由检领略到的是文无忌的满腹经略,这几乎已经让朱由检对文无忌盖棺定论,文无忌就是那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才学五斗,博古通今的人。宋秦歌也是出淤泥而不染,柳絮才高。

    眼前的一幕却多多少少颠覆了朱由检对文无忌、宋秦歌的感观,但稍微琢磨,又觉得这种含沙射影的方式行之有效。

    看到朱由检嘴角眉梢带着的惊讶,宋秦歌说道:“不管是青楼还是秦园,客人诸多刁难的事情都是有发生的,又不能怒而不悦,自然要讨巧的学会处事手段,在不碰触底线的原则上迂回处理。至于文公子,行走南北同形形**人物交往,各种手段也会拿来即用,可能王爷是觉得些许投机取巧或者难登大雅之堂。”

    朱由检哈哈大笑:“这法子好,只是从文公子和秦姑娘口中说出有点猝不及防,东原王、安丘王、滋阳王都比信王府家底厚实,信王府拿出五千石赈灾粮,他们就要一万石或者更多。”

    朱由检审时度势,诸多细节的商议便顺畅起来,北迁也没有障碍,在解决灾民问题之上,南迁是防患海盗,北迁则是固疆,异曲同工。

    灯火浮动在县城之时,从赈灾点的设置到南北迁移线路的确定等诸多细枝末节的事情逐一确定,随后根据琮记整理的信息又落实了需要朱由检亮相‘打秋风’的地点。

    赈灾推上了实施层面,整个串联的诸多事情也在朱由检意识中立体起来,此时的信王终于少了白日抵达县城时的沉闷压抑,脸上已经有跃跃欲试的表情。

    晚膳过后朱由检离去在即,文无忌说道:“此番赈灾,我和秦姑娘但求尽心尽力,但对于王爷而言意义非凡,朝堂之上坐看王爷笑话的或许也大有人在,秦姑娘会赶赴向赈灾点负责捐献赈灾粮的熬粥救济,迁民层面我会多介入,顺便四处走动查看诸多事项的落实。赈灾会触及方方面面利益,有穷凶极恶之徒意图不利也是有可能,王爷注意安危,有效信息的传递让墨言和陆仟搭线,王爷可以高枕无忧。

    “走动期间,是需要同州府官员频繁接触,就当是造势,这个效应做的越大,州府及其治署在赈灾粮发放当中越会慎重,更能刺激到地方乡绅参与,秦姑娘曾提及秦城之时秦园有锦衣卫、东厂人员进入,可能是对王爷的保护,也可能有其他用意,总之切不可意气用事,赈灾涉及到方方面面事物,是对于赋税、民生、地方治理一次全方位认知,经此事件,日后信王府如若再有变动,王爷亦能独当一面,赈灾也是接触到地方官吏的一次机会,清正廉洁、才能兼备与否,王爷都能明察秋毫。”

    文无忌拳拳之心!

    宋秦歌知道文无忌意思,如若时间线没有改辙易弦突变,朱由检登基是定然,文无忌的目的是让朱由检借助赈灾的机会去发现朝堂可用之才,培养自己可信任、利用的力量,朱由检理解不到文无忌苦心,但赈灾当中官员的表现优劣却能逐一铭记,赈灾对朱由检而言其实是一种历练,朝廷力量牵扯进入的越多,朱由检登基初始越能洞若观火。

    朱由检怎能不感动。

    县城之时同文无忌第二次接触,直截了当表达了文无忌进入信王府的希望却被文无忌以考虑信王被影响为借口拒绝,秦歌更是在自己被锦衣卫、东厂关注的时候提出赈灾建议,巧妙的化解了诸多可能潜在被放大的风险。

    不管是文无忌还是秦歌都不求功名,赈灾当中却都是不遗余力,设身处地为自己着想。

章节目录

明末汉魂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蒂梵儿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七十四章 拳拳之心-明末之铁血汉魂 小说,明末汉魂,笔趣阁并收藏明末汉魂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