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节力排众议
鼓捣了半天总算登陆来了,一直提示登陆异常。
这句话对于很多国人来讲并不陌生,它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说的。
吴凡当然对此自然是十分清楚。
抬头看了一眼语出之人,站在殿外,是个小字辈。年纪轻轻,约莫十五六岁,一脸稚气未退,但却有着一份与年龄并不相符的据傲写在面。
此人名为杨修,字德祖,为杨彪之子。
见一向老成持重的父亲被吴凡一番话驳得哑口无言,年轻气傲的杨修沉不住气了,不顾朝堂规矩直接就在外面开口叫道。叫完了这句话,才挤过人群向着吴凡这边走来。
历史的杨修恃才傲物,在眼下这个世界也是如此。对官职地位高了他十几级的吴凡全无谦恭之态,随意之处就好像走在大街碰到个熟人一般。
虽然吴凡想要推行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但那毕竟是改革成功,并且信仰深入人心后的社会景象。现在,改革尚未开始,自己作为除了皇帝曹冲之外这个国家的最高掌权者,必要的威严还是要表现出来的。
否则,自己如何克服重重阻力,强行实行改革?
由此,吴凡对于杨修的表现脸明显有些不悦。站在下面群臣第一排的杨彪见到吴凡脸情绪变化,连忙回头以眼色示意杨修,赶紧退回去。但杨修却故意装做没看懂父亲眼色的样子,仍然执意向着吴凡走来。
他认为自己搬出的这句圣典已经让吴凡无言以对,因此故意表现出不悦的样子,意在逼退自己。而自己偏偏就不按吴凡的意思去做,倒要看看吴凡怎样辨解。
最好能让吴凡在众人面前出一回丑,那样也就为父亲搬回几分颜面。
杨修如是想着,自然不肯依杨彪的眼色退回去。径直来到吴凡面前,拱了下手算是见过礼,随后就站在吴凡面前等着吴凡回应。
虽然对杨修的表现有些不悦,但必要的回应还是不能省略,毕竟,吴凡已经决定争取多数臣僚的支持,以使改革的成效更好一些。
扭头看向站在身后的无所事事的内侍文官,招了招手。内侍文官不知何事,满脸疑惑地走了过来,吴凡对他道:
“你去把他指杨修的眼睛蒙起来。”
内侍文官听得越发糊涂,但身为大司马的吴凡要他这样去做,他不敢不做,只好走下台阶,向着杨修拱了下手致以歉意,随后就从袖子里掏出一块绢布,将杨修的眼睛蒙起。
满朝文武看到这里一脸的困惑,都不知吴凡所为何意。而杨修则一改此前的傲慢自据,变得木然不知所措,想摘下蒙在眼的绢布又不敢,只能愣愣地站在吴凡面前。
吴凡面无表情,伸手抽出斩蛇之剑,锵地一声响,银光耀眼令整个朝堂为之一闪。满朝文武见此场面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杨修的父亲杨彪更是惊惧非常,急忙前几步刚要出言向吴凡求情,却见吴凡已经将剑置于杨修颌下约五公分处,问杨修道:
“杨主簿,请问我手中之剑,现在何处?”
杨修被问得一愣,过了好一会儿才道:
“在下眼睛已被蒙住,无法见物,又怎会知吴大司马手中剑置于哪里?”
吴凡听罢后知后觉地点了点头,道:
“原来如此,杨主簿所言极是。”
顿了一下,吴凡继续道:
“如此,我再进一步问杨主簿一个问题:一只坐在井里的青蛙,能否知道除了井口之外整个天地之面貌?”
杨修这次回答倒是挺快,道:
“井中青蛙只得抬头见一方天空,自然无法知晓井外之大千世界。”
吴凡再点了点头,道:
“原来杨主簿什么都懂,头脑并无问题。但却为什么要用一个数百年前处在奴隶社会晚期之人的言论,来质疑改革呢?孔仲尼孔子,字仲尼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不假,但他归根到底也只是一个凡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难免使他的眼光和视界受到局限。如此,将他的所有言论奉为圣典者,无异于身在井外,思想却仍然处在井中。无知也许不是你的错,但用你的无知来质疑别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说完,吴凡手中斩蛇之剑一挑,吹毛立断的剑刃刷地一声将蒙在杨修眼睛的绢布挑断,而杨修的脸却是毫发未伤。仅此一式就令在场的所有人在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又在内心里为吴凡剑技之高而深深折服。
说到这里,肯定有朋对重甲不把孔圣人的话奉为圣经而不满,重甲就此唠叨几句。
孔子当然很了不起,他所提出的思想和信念影响了国人二千多年,并且传播到日韩等国家,形成一个儒学文化圈。但是,归根结底,孔子他也是一个凡人,他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也要娶妻生子,并不能如传说中的神仙那样前知几千年,后知几千载。
既然是凡人,那就难免有错误。再说孔子当时所处的奴隶社会晚期,社会统治阶层与人民之间根本没有任何民主和平等的概念,孔子本人又代表着没落奴隶主阶级,由此,他的言论很多时候肯定是偏护于统治阶层,至少是对统治阶层有利。这也是为什么想要加强集权统治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不是其它术的原因。
假设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独尊的是道术,或是法术,或是兵术,阴阳术,名术,墨术……那么,今天我们所说的圣人,就应该是老子,韩非,孙武,邹衍,邓析,墨子……
也就是说,孔子之所以被我们尊为圣人,是因为他的儒家思想得到汉武帝倾力扶植而发展壮大,并传播至今,深入人心。这就像宗教,当它的影响足够大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神圣化它的相关代表人物来为自己的思想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
只不过,我们这种情况属于文化信仰,但仍然不影响人们的“神圣情节”把孔子神圣化。
其实,除了儒家之外的其它学派,也有很多传世不衰的信念,甚至是当今社会所急需。比如道家的“无为”就比较适用于统治阶层——不应绑架全国人民的意愿强迫去实现某个政党的最终理想。比如墨家的“兼爱”适用于整个社会——爱不应该有亲疏、贵贱、等级的分别等等。
类似的这类精典理念还有很多,却因为独尊儒术而被埋没。这不能不说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一种扼杀。这也是吴凡为什么容许十大学派存在的根本原因: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从来不怕争论,反而会在争论中令真理越发明晰。
当然,重甲这么说并不是要大家抛弃儒学,甚至唾弃孔子。只是把事物说开了,说明了,让大家明白事物的本质,仅此而已。对于儒学中好的理念,我们还是要继承和发扬的。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民族是无法凝聚在一起的。
回过头,再说朝堂这边。
吴凡的这番话虽然没有重甲说得多,说得也不是很细致。但是,眼下这个世界,儒术刚刚被尊崇一百多年,还没有完全深植人心,因此,吴凡的话自然是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
这么一来,支持改革的人又多了一些,与反对派对比,已经接近1:1。
杨修满面羞愧地走了下去,其父杨彪见吴凡并未将儿子怎样,心中暗松了一口气。而吴凡也愚弄了杨修一把,有效地抵消了心中不悦。
镇西将军曹休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一改往日对吴凡的尊敬,脸带着十分的不悦之意道:
“吴大司马所言改革之具体事项,其它暂且不说,单就军队并不完全听从皇帝调派这一项,在下深感不解。试问,若是手执兵权者谋反位,皇帝岂不是束手待毙?”
曹休的表现完全在吴凡的意料之中,因为他是曹氏亲族之一,吴凡的改革有多项是针对削弱皇权的,对此曹氏亲族肯定极为不满。换言之,若是曹休此时和颜悦色和往常一样,那吴凡反倒要加倍提防他会不会暗中给自己下绊子了。
吴凡对曹休呵呵一笑,道:
“曹将军此言只虑其一,却未虑其二也。改革中虽然削弱皇帝对军队的直接指挥权,但是,皇帝仍然是军队的最高指挥者。此外,此项改革的同时,军队还需奉行国家与人民利益至的原则,若是违反这一原则,皇帝的命令也可不予服从。试问,连皇帝对军队的指挥都受到如此诸多限制,其它执掌兵权者如何能率军谋权作乱?”
曹休一听,顿时哑口无言。自己一时冲动走出来向吴凡问质,却并没有细想其中太多事节,听吴凡这么一说,曹休才觉自己的担忧实在是站不住脚
而吴凡这时却再问曹休道:
“曹将军,我再问你一个问题:这十五项改革有多项削弱皇权之举,若是全部得以实施后,皇帝现有的权力将大幅减少。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既定的体制和观念将越发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一名地方将军,就算手中握有多达几十万士兵,并且这几十万士兵全部对你惟命是从。你会冒着一旦兵败就会被折磨得生不如死,却又求死不能的酷刑,而去夺取一个根本没有多大权力的皇帝之位吗?”
曹休被问得一怔,随即急忙摆手道:
“此话说不得,说不得,我怎会有夺取皇位之心?”
吴凡笑道:
“我只是个假设。在场所有人也都听到了,这只是个假设而已。”
曹休这才细致地想了想吴凡的问题,很快就意识到吴凡虽然是在削弱皇权,但却是让皇帝的位子越发牢固。因为改革之后的皇帝位子更像一个空壳,摆摆样子而已,但是,谁要是想要夺这个空壳,却要背负量刑最重的罪名,在牢中被活活折磨一辈子。
付出与回报根本不成正比,这种赔本的买卖谁会去干?
由此,曹休恍然顿悟。虽然对其它十几项改革也有不满的地方,但已经被吴凡回驳得哑口无言的他,此时只能默默地退回班列。
接下来,又有数人针对改革提出质疑,无一例外全部被吴凡驳论回去。满朝文武一个个听得颇有茅塞顿开之感,其中不乏很多人已经开始对改革后的这个国家面貌心怀憧憬。
甚至,原本处于保守反对派中的群臣,也有一半以的人开始转变立场,或是无言中立,或是直接支持吴凡的改革。
至此,支持与反对改革的群臣比例,由最开始的3:7,变为现在的7:3
两者正好颠置过来。
第一个出言反对改革的杨彪,这时再度站出来向吴凡拱手道:
“吴大司马,老夫头脑愚钝,以至不能理解改革之真髓。经过吴大司马一番驳论,老夫终于看出些苗头。然而,这十五项改革力度之大,牵动之广,堪称史无前例。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但若成功,整个国家将焕然一新。老夫年事虽高,却仍怀一颗报国之心;老夫愿协助吴大司马改革,只为国家强盛。不求此举有功,但求无罪于后人。”
和杨彪报着同样想法的人,大多是一些老臣,比如一直没有说话的御史中丞王允,因为是吴凡的岳父,虽然一开始是反对改革的,但也不好开口直言。不过,在听过吴凡这一番驳论后,包括王允、杨彪在内的一班老臣也有很多人的思路转换了过来。
但是,他们这些人往往做事持重,谨慎,而且年事已高,这辈子在功名已经不求有什么升迁,只要不会被后人钉“顽固保守派”的标签,遗罪于后人就已是满足了。
这也就是杨彪所说的,“不求此举有功,但求无罪于后人”的本意。
吴凡听罢点了点头,虽然没说什么,然而,能够争取到一部分老臣的支持却是当初他所没有想到的。从这一点来说,吴凡此时的心情是十分欣慰的。
接下来,满朝文武再无人站出来向吴凡质疑改革。吴凡便让众人散去,不过仍然要留住在邺城,听候接下来几天里关于改革的具体执行事宜。
就在群臣们互相窃窃私语,一边谈论自己对改革的看法,一边散去之际;一直垂首默立的夏侯惇,这时抬起头来看向吴凡,道:
“孟玄,我有一点始终想不明白,这十五项改革对你并无半点益处,反而会让你的利益受损。但你却为什么要极力推行改革?”。
鼓捣了半天总算登陆来了,一直提示登陆异常。
这句话对于很多国人来讲并不陌生,它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说的。
吴凡当然对此自然是十分清楚。
抬头看了一眼语出之人,站在殿外,是个小字辈。年纪轻轻,约莫十五六岁,一脸稚气未退,但却有着一份与年龄并不相符的据傲写在面。
此人名为杨修,字德祖,为杨彪之子。
见一向老成持重的父亲被吴凡一番话驳得哑口无言,年轻气傲的杨修沉不住气了,不顾朝堂规矩直接就在外面开口叫道。叫完了这句话,才挤过人群向着吴凡这边走来。
历史的杨修恃才傲物,在眼下这个世界也是如此。对官职地位高了他十几级的吴凡全无谦恭之态,随意之处就好像走在大街碰到个熟人一般。
虽然吴凡想要推行一种人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但那毕竟是改革成功,并且信仰深入人心后的社会景象。现在,改革尚未开始,自己作为除了皇帝曹冲之外这个国家的最高掌权者,必要的威严还是要表现出来的。
否则,自己如何克服重重阻力,强行实行改革?
由此,吴凡对于杨修的表现脸明显有些不悦。站在下面群臣第一排的杨彪见到吴凡脸情绪变化,连忙回头以眼色示意杨修,赶紧退回去。但杨修却故意装做没看懂父亲眼色的样子,仍然执意向着吴凡走来。
他认为自己搬出的这句圣典已经让吴凡无言以对,因此故意表现出不悦的样子,意在逼退自己。而自己偏偏就不按吴凡的意思去做,倒要看看吴凡怎样辨解。
最好能让吴凡在众人面前出一回丑,那样也就为父亲搬回几分颜面。
杨修如是想着,自然不肯依杨彪的眼色退回去。径直来到吴凡面前,拱了下手算是见过礼,随后就站在吴凡面前等着吴凡回应。
虽然对杨修的表现有些不悦,但必要的回应还是不能省略,毕竟,吴凡已经决定争取多数臣僚的支持,以使改革的成效更好一些。
扭头看向站在身后的无所事事的内侍文官,招了招手。内侍文官不知何事,满脸疑惑地走了过来,吴凡对他道:
“你去把他指杨修的眼睛蒙起来。”
内侍文官听得越发糊涂,但身为大司马的吴凡要他这样去做,他不敢不做,只好走下台阶,向着杨修拱了下手致以歉意,随后就从袖子里掏出一块绢布,将杨修的眼睛蒙起。
满朝文武看到这里一脸的困惑,都不知吴凡所为何意。而杨修则一改此前的傲慢自据,变得木然不知所措,想摘下蒙在眼的绢布又不敢,只能愣愣地站在吴凡面前。
吴凡面无表情,伸手抽出斩蛇之剑,锵地一声响,银光耀眼令整个朝堂为之一闪。满朝文武见此场面不由得瞪大了眼睛,杨修的父亲杨彪更是惊惧非常,急忙前几步刚要出言向吴凡求情,却见吴凡已经将剑置于杨修颌下约五公分处,问杨修道:
“杨主簿,请问我手中之剑,现在何处?”
杨修被问得一愣,过了好一会儿才道:
“在下眼睛已被蒙住,无法见物,又怎会知吴大司马手中剑置于哪里?”
吴凡听罢后知后觉地点了点头,道:
“原来如此,杨主簿所言极是。”
顿了一下,吴凡继续道:
“如此,我再进一步问杨主簿一个问题:一只坐在井里的青蛙,能否知道除了井口之外整个天地之面貌?”
杨修这次回答倒是挺快,道:
“井中青蛙只得抬头见一方天空,自然无法知晓井外之大千世界。”
吴凡再点了点头,道:
“原来杨主簿什么都懂,头脑并无问题。但却为什么要用一个数百年前处在奴隶社会晚期之人的言论,来质疑改革呢?孔仲尼孔子,字仲尼是一位颇有影响的思想家不假,但他归根到底也只是一个凡人,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难免使他的眼光和视界受到局限。如此,将他的所有言论奉为圣典者,无异于身在井外,思想却仍然处在井中。无知也许不是你的错,但用你的无知来质疑别人就是你的不对了。”
说完,吴凡手中斩蛇之剑一挑,吹毛立断的剑刃刷地一声将蒙在杨修眼睛的绢布挑断,而杨修的脸却是毫发未伤。仅此一式就令在场的所有人在倒吸一口凉气的同时,又在内心里为吴凡剑技之高而深深折服。
说到这里,肯定有朋对重甲不把孔圣人的话奉为圣经而不满,重甲就此唠叨几句。
孔子当然很了不起,他所提出的思想和信念影响了国人二千多年,并且传播到日韩等国家,形成一个儒学文化圈。但是,归根结底,孔子他也是一个凡人,他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也要娶妻生子,并不能如传说中的神仙那样前知几千年,后知几千载。
既然是凡人,那就难免有错误。再说孔子当时所处的奴隶社会晚期,社会统治阶层与人民之间根本没有任何民主和平等的概念,孔子本人又代表着没落奴隶主阶级,由此,他的言论很多时候肯定是偏护于统治阶层,至少是对统治阶层有利。这也是为什么想要加强集权统治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不是其它术的原因。
假设汉武帝罢黜百家后,独尊的是道术,或是法术,或是兵术,阴阳术,名术,墨术……那么,今天我们所说的圣人,就应该是老子,韩非,孙武,邹衍,邓析,墨子……
也就是说,孔子之所以被我们尊为圣人,是因为他的儒家思想得到汉武帝倾力扶植而发展壮大,并传播至今,深入人心。这就像宗教,当它的影响足够大的时候,人们自然而然地就会神圣化它的相关代表人物来为自己的思想寻找一种精神的寄托。
只不过,我们这种情况属于文化信仰,但仍然不影响人们的“神圣情节”把孔子神圣化。
其实,除了儒家之外的其它学派,也有很多传世不衰的信念,甚至是当今社会所急需。比如道家的“无为”就比较适用于统治阶层——不应绑架全国人民的意愿强迫去实现某个政党的最终理想。比如墨家的“兼爱”适用于整个社会——爱不应该有亲疏、贵贱、等级的分别等等。
类似的这类精典理念还有很多,却因为独尊儒术而被埋没。这不能不说是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一种扼杀。这也是吴凡为什么容许十大学派存在的根本原因:真金不怕火炼;真理从来不怕争论,反而会在争论中令真理越发明晰。
当然,重甲这么说并不是要大家抛弃儒学,甚至唾弃孔子。只是把事物说开了,说明了,让大家明白事物的本质,仅此而已。对于儒学中好的理念,我们还是要继承和发扬的。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民族是无法凝聚在一起的。
回过头,再说朝堂这边。
吴凡的这番话虽然没有重甲说得多,说得也不是很细致。但是,眼下这个世界,儒术刚刚被尊崇一百多年,还没有完全深植人心,因此,吴凡的话自然是得到了众人的一致赞同。
这么一来,支持改革的人又多了一些,与反对派对比,已经接近1:1。
杨修满面羞愧地走了下去,其父杨彪见吴凡并未将儿子怎样,心中暗松了一口气。而吴凡也愚弄了杨修一把,有效地抵消了心中不悦。
镇西将军曹休这个时候站了出来,一改往日对吴凡的尊敬,脸带着十分的不悦之意道:
“吴大司马所言改革之具体事项,其它暂且不说,单就军队并不完全听从皇帝调派这一项,在下深感不解。试问,若是手执兵权者谋反位,皇帝岂不是束手待毙?”
曹休的表现完全在吴凡的意料之中,因为他是曹氏亲族之一,吴凡的改革有多项是针对削弱皇权的,对此曹氏亲族肯定极为不满。换言之,若是曹休此时和颜悦色和往常一样,那吴凡反倒要加倍提防他会不会暗中给自己下绊子了。
吴凡对曹休呵呵一笑,道:
“曹将军此言只虑其一,却未虑其二也。改革中虽然削弱皇帝对军队的直接指挥权,但是,皇帝仍然是军队的最高指挥者。此外,此项改革的同时,军队还需奉行国家与人民利益至的原则,若是违反这一原则,皇帝的命令也可不予服从。试问,连皇帝对军队的指挥都受到如此诸多限制,其它执掌兵权者如何能率军谋权作乱?”
曹休一听,顿时哑口无言。自己一时冲动走出来向吴凡问质,却并没有细想其中太多事节,听吴凡这么一说,曹休才觉自己的担忧实在是站不住脚
而吴凡这时却再问曹休道:
“曹将军,我再问你一个问题:这十五项改革有多项削弱皇权之举,若是全部得以实施后,皇帝现有的权力将大幅减少。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既定的体制和观念将越发深入人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一名地方将军,就算手中握有多达几十万士兵,并且这几十万士兵全部对你惟命是从。你会冒着一旦兵败就会被折磨得生不如死,却又求死不能的酷刑,而去夺取一个根本没有多大权力的皇帝之位吗?”
曹休被问得一怔,随即急忙摆手道:
“此话说不得,说不得,我怎会有夺取皇位之心?”
吴凡笑道:
“我只是个假设。在场所有人也都听到了,这只是个假设而已。”
曹休这才细致地想了想吴凡的问题,很快就意识到吴凡虽然是在削弱皇权,但却是让皇帝的位子越发牢固。因为改革之后的皇帝位子更像一个空壳,摆摆样子而已,但是,谁要是想要夺这个空壳,却要背负量刑最重的罪名,在牢中被活活折磨一辈子。
付出与回报根本不成正比,这种赔本的买卖谁会去干?
由此,曹休恍然顿悟。虽然对其它十几项改革也有不满的地方,但已经被吴凡回驳得哑口无言的他,此时只能默默地退回班列。
接下来,又有数人针对改革提出质疑,无一例外全部被吴凡驳论回去。满朝文武一个个听得颇有茅塞顿开之感,其中不乏很多人已经开始对改革后的这个国家面貌心怀憧憬。
甚至,原本处于保守反对派中的群臣,也有一半以的人开始转变立场,或是无言中立,或是直接支持吴凡的改革。
至此,支持与反对改革的群臣比例,由最开始的3:7,变为现在的7:3
两者正好颠置过来。
第一个出言反对改革的杨彪,这时再度站出来向吴凡拱手道:
“吴大司马,老夫头脑愚钝,以至不能理解改革之真髓。经过吴大司马一番驳论,老夫终于看出些苗头。然而,这十五项改革力度之大,牵动之广,堪称史无前例。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但若成功,整个国家将焕然一新。老夫年事虽高,却仍怀一颗报国之心;老夫愿协助吴大司马改革,只为国家强盛。不求此举有功,但求无罪于后人。”
和杨彪报着同样想法的人,大多是一些老臣,比如一直没有说话的御史中丞王允,因为是吴凡的岳父,虽然一开始是反对改革的,但也不好开口直言。不过,在听过吴凡这一番驳论后,包括王允、杨彪在内的一班老臣也有很多人的思路转换了过来。
但是,他们这些人往往做事持重,谨慎,而且年事已高,这辈子在功名已经不求有什么升迁,只要不会被后人钉“顽固保守派”的标签,遗罪于后人就已是满足了。
这也就是杨彪所说的,“不求此举有功,但求无罪于后人”的本意。
吴凡听罢点了点头,虽然没说什么,然而,能够争取到一部分老臣的支持却是当初他所没有想到的。从这一点来说,吴凡此时的心情是十分欣慰的。
接下来,满朝文武再无人站出来向吴凡质疑改革。吴凡便让众人散去,不过仍然要留住在邺城,听候接下来几天里关于改革的具体执行事宜。
就在群臣们互相窃窃私语,一边谈论自己对改革的看法,一边散去之际;一直垂首默立的夏侯惇,这时抬起头来看向吴凡,道:
“孟玄,我有一点始终想不明白,这十五项改革对你并无半点益处,反而会让你的利益受损。但你却为什么要极力推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