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这几天还出现了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插曲。
出身蒙古贵族的娜木钟自信那是天生的,因为她乃是公认的草原上百年一遇的美人。
林丹汗、红歹是这两位关外枭雄都为她倾倒就可见一斑。
她为“汉王”寻找到了“传国玉玺”立下大功,当然要求得到封赏,并且提出了一个小小附加条件,请求留在“汉王”身边,哪怕做个侍俾也心甘情愿。
这个女人其实是瞧上了跟她年纪相仿的“汉王”,准备逮到机会自荐枕席而已,黄汉当然心知肚明。
但是黄汉装傻,给了娜木钟“辽阳夫人”封号,给予朝廷一品命妇待遇,至于她是不是坚持留在身边伺候,无所谓。
一品诰命当然不可能伺候人,这段时间一直都是“汉王”的座上宾,这个女人不是文盲,比较大气,酒量不错,汉语说得溜,跟文官武将闲聊、畅饮之时落落大方,倒有些类似于交际花。
“汉王”究竟有多大权力,如今没有明确界限,那是因为大明把藩王当猪养,给待遇不给权力和政治前途。
黄汉给予娜木钟“诰命夫人”待遇,究竟算不算册封?算大明的封赏?还是算“汉王”的私赏?没有人提出异议。
娜木钟很聪明,直接跪下谢主隆恩,崇拜强者的她认准了黄汉,根本不可能理会大明皇帝。
可是得到了“汉王”恩准留在行辕后院居住后,原本自信满满的娜木钟见到了伺候在“汉王”身边的徐妙茹、陈圆圆,顿觉亚历山大,没了信心。
后来她看戏之时又发现了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等等才貌双绝各有特色的女主角,这个草原上的第一美人再也没有了优越感。
即便如此,她依旧不肯离开“汉王”行辕,不是为了其他,而是爱上了看戏,甚至于经常跑去戏班看排演,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娜木钟就会成为票友。
正月里,“红旗日报”和几份主流报刊大张旗鼓报道了“传国玉玺”被发现的始末,描述了辽东文武军民的喜悦之情,大明朝堂上却是讳莫如深。
崇祯皇帝没等到“汉王”派遣使者来呈献国宝,更加紧张。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崇祯能力不行但是不傻,岂肯坐等“汉王”逼宫、篡位,他立刻下旨调刘之伦、方正化回京以防不测。
然群臣同样知道,接下来朝廷会出现大变故,一小半人选择为“汉王”摇旗呐喊,还有一小半准备观望。
不少清流铮臣决定为大保住明江山社稷对抗奸贼,不惜粉身碎骨,由此可见京城里暗流涌动。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个渣。
黄汉没有异动,而是继续做好内功强大自己,早早的调拨钱粮、组织军民五十万疏浚大运河,正月初六就开工。
与此同时在南直隶扬州府同样发动挑河大工程,开挖、拓宽南通州到达扬州联通大运河的“通扬运河”。
这条运河上将要修建套闸七座调节上下河水位,保持能够通航排水量一百吨左右平底船的水位。
完工后,能够保证全年通航,里下河地区的抗洪能力将要达到三十年一遇。
将要惠及至少一二百万老百姓,近一千万亩田地可以旱涝保收,成为一年两熟的丰产良田。
民以食为天,“汉王”为民做主,承包税赋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又拿出真金白银和粮食雇佣几十万老百姓修建水利设施。
得到实惠的升斗小民根本不可能去管天下姓朱还是姓黄,他们当然积极拥护为民谋福祉的“汉王”。
为了遏制住资本的贪婪,黄汉早就制定了许多硬性规定。
年底,按照这些规定制定出的法规在“红旗日报”等等主流报纸全文刊登,并且要求所有的商家、厂家认真学习。
工作九天必须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时间不许高于五个时辰的劳动者保护条例,相当于后世有些可笑,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人性化。
“红旗日报”、“汉江晚报”不仅仅连续几天刊登法规条文,还欢迎工人举报违法,并且刊登了举报接待的地址。
各地工钱存在着地区差,不可以一刀切,但是有京畿之地最低工钱每个月一千二百文作为参考,一个工人拿到手的保底工钱最起码可以保证两个成年人的最低生活有保障。
整个“汉王”体系都在大发展,所有的股份制公司都有扩大再生产的计划书,定下了招工人数,贴出了招工喜报,有些工厂甚至于在“红旗日报”刊登招工启事。
老百姓在过年期间多了一个热议的话题,不少青壮年想选择一家离家乡不远或者就在家乡的工厂做工。
正月中旬,刘之伦接到皇帝圣旨的同时也接到了“汉王”的亲笔信,圣旨的内容很简单,调京营人马回京师另有重任。
“汉王”的亲笔信没有具体内容,而是分析了守稳黄河防线,避免流寇再次荼毒京畿之地的重要性。
闻弦音而知雅意,很明显“汉王”这是让自己站队,这一刻,刘之伦真的举棋不定,他连忙派遣刘全亲自去邀请方正化密议。
其实方正化也收到了“汉王”的书信,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多了回忆崇祯三年一起跃马厮杀之时的壮怀激烈进行铺垫而已。
流寇撤退,并不表示高迎祥没有了进取心,这段时间经常抓到流寇的细作,充分表明京营六万人马一旦撤退,流寇肯定会卷土重来。
哪怕本着中立的态度,此时也不能放弃防线退守京城,否则春耕无法进行,更加谈不上秋收,损失何其大也,又会导致饥民遍地。
刘之伦、方正化对大明有感情,更加不会忘了皇帝的知遇之恩,可是他们跟“汉王”也有袍泽之情,曾经生死与共一同血战建奴。
“汉王”、当朝皇帝乃是同龄人,一个如同战神附体连战连捷打得建奴亡国灭种,如今拥有子民以千万计,麾下兵强马壮足以气吞山河。
一个未老先衰,面对国家盗寇四起支离破碎却无计可施,在他的治下,民不聊生饿殍满地,连藩王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最后谁主沉浮?不辩自明。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
出身蒙古贵族的娜木钟自信那是天生的,因为她乃是公认的草原上百年一遇的美人。
林丹汗、红歹是这两位关外枭雄都为她倾倒就可见一斑。
她为“汉王”寻找到了“传国玉玺”立下大功,当然要求得到封赏,并且提出了一个小小附加条件,请求留在“汉王”身边,哪怕做个侍俾也心甘情愿。
这个女人其实是瞧上了跟她年纪相仿的“汉王”,准备逮到机会自荐枕席而已,黄汉当然心知肚明。
但是黄汉装傻,给了娜木钟“辽阳夫人”封号,给予朝廷一品命妇待遇,至于她是不是坚持留在身边伺候,无所谓。
一品诰命当然不可能伺候人,这段时间一直都是“汉王”的座上宾,这个女人不是文盲,比较大气,酒量不错,汉语说得溜,跟文官武将闲聊、畅饮之时落落大方,倒有些类似于交际花。
“汉王”究竟有多大权力,如今没有明确界限,那是因为大明把藩王当猪养,给待遇不给权力和政治前途。
黄汉给予娜木钟“诰命夫人”待遇,究竟算不算册封?算大明的封赏?还是算“汉王”的私赏?没有人提出异议。
娜木钟很聪明,直接跪下谢主隆恩,崇拜强者的她认准了黄汉,根本不可能理会大明皇帝。
可是得到了“汉王”恩准留在行辕后院居住后,原本自信满满的娜木钟见到了伺候在“汉王”身边的徐妙茹、陈圆圆,顿觉亚历山大,没了信心。
后来她看戏之时又发现了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等等才貌双绝各有特色的女主角,这个草原上的第一美人再也没有了优越感。
即便如此,她依旧不肯离开“汉王”行辕,不是为了其他,而是爱上了看戏,甚至于经常跑去戏班看排演,有可能用不了多久,娜木钟就会成为票友。
正月里,“红旗日报”和几份主流报刊大张旗鼓报道了“传国玉玺”被发现的始末,描述了辽东文武军民的喜悦之情,大明朝堂上却是讳莫如深。
崇祯皇帝没等到“汉王”派遣使者来呈献国宝,更加紧张。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崇祯能力不行但是不傻,岂肯坐等“汉王”逼宫、篡位,他立刻下旨调刘之伦、方正化回京以防不测。
然群臣同样知道,接下来朝廷会出现大变故,一小半人选择为“汉王”摇旗呐喊,还有一小半准备观望。
不少清流铮臣决定为大保住明江山社稷对抗奸贼,不惜粉身碎骨,由此可见京城里暗流涌动。
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阴谋诡计都是个渣。
黄汉没有异动,而是继续做好内功强大自己,早早的调拨钱粮、组织军民五十万疏浚大运河,正月初六就开工。
与此同时在南直隶扬州府同样发动挑河大工程,开挖、拓宽南通州到达扬州联通大运河的“通扬运河”。
这条运河上将要修建套闸七座调节上下河水位,保持能够通航排水量一百吨左右平底船的水位。
完工后,能够保证全年通航,里下河地区的抗洪能力将要达到三十年一遇。
将要惠及至少一二百万老百姓,近一千万亩田地可以旱涝保收,成为一年两熟的丰产良田。
民以食为天,“汉王”为民做主,承包税赋让老百姓能够安心生产,又拿出真金白银和粮食雇佣几十万老百姓修建水利设施。
得到实惠的升斗小民根本不可能去管天下姓朱还是姓黄,他们当然积极拥护为民谋福祉的“汉王”。
为了遏制住资本的贪婪,黄汉早就制定了许多硬性规定。
年底,按照这些规定制定出的法规在“红旗日报”等等主流报纸全文刊登,并且要求所有的商家、厂家认真学习。
工作九天必须休息一天,每天工作时间不许高于五个时辰的劳动者保护条例,相当于后世有些可笑,但是在这个时代已经很人性化。
“红旗日报”、“汉江晚报”不仅仅连续几天刊登法规条文,还欢迎工人举报违法,并且刊登了举报接待的地址。
各地工钱存在着地区差,不可以一刀切,但是有京畿之地最低工钱每个月一千二百文作为参考,一个工人拿到手的保底工钱最起码可以保证两个成年人的最低生活有保障。
整个“汉王”体系都在大发展,所有的股份制公司都有扩大再生产的计划书,定下了招工人数,贴出了招工喜报,有些工厂甚至于在“红旗日报”刊登招工启事。
老百姓在过年期间多了一个热议的话题,不少青壮年想选择一家离家乡不远或者就在家乡的工厂做工。
正月中旬,刘之伦接到皇帝圣旨的同时也接到了“汉王”的亲笔信,圣旨的内容很简单,调京营人马回京师另有重任。
“汉王”的亲笔信没有具体内容,而是分析了守稳黄河防线,避免流寇再次荼毒京畿之地的重要性。
闻弦音而知雅意,很明显“汉王”这是让自己站队,这一刻,刘之伦真的举棋不定,他连忙派遣刘全亲自去邀请方正化密议。
其实方正化也收到了“汉王”的书信,内容大同小异,无非多了回忆崇祯三年一起跃马厮杀之时的壮怀激烈进行铺垫而已。
流寇撤退,并不表示高迎祥没有了进取心,这段时间经常抓到流寇的细作,充分表明京营六万人马一旦撤退,流寇肯定会卷土重来。
哪怕本着中立的态度,此时也不能放弃防线退守京城,否则春耕无法进行,更加谈不上秋收,损失何其大也,又会导致饥民遍地。
刘之伦、方正化对大明有感情,更加不会忘了皇帝的知遇之恩,可是他们跟“汉王”也有袍泽之情,曾经生死与共一同血战建奴。
“汉王”、当朝皇帝乃是同龄人,一个如同战神附体连战连捷打得建奴亡国灭种,如今拥有子民以千万计,麾下兵强马壮足以气吞山河。
一个未老先衰,面对国家盗寇四起支离破碎却无计可施,在他的治下,民不聊生饿殍满地,连藩王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
最后谁主沉浮?不辩自明。
【悠閱書城一個免費看書的換源app軟體,安卓手機需google play下載安裝,蘋果手機需登陸非中國大陸賬戶下載安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