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维护霸权的成本超过了霸权所带来的收益,那么霸权的意义何在?”
李承志合上了头版上有这醒目标题的报纸,使劲揉了揉眼睛,才把目光转向外面,看着从车窗外飞驰而过的景物。
虽然头等车厢是全封闭车窗,但是列车行驶时发出的轰隆声依然非常刺耳。
等李承志回过头来的时候,才发现同一节车厢里的几名乘客都在打望他,大概是对他身上的军装觉得好奇吧。
一路上,这几名乘客都在留意他,只是李向龙没有放在心上。
做为军人,而且是海军陆战队的特种侦察兵,李承志有着非常过硬的心理素质,更有洞察事物真相的眼光。
那几个乘客,不过是对他的军装感到好奇而已。
这不是普通军装,在三百五十万名中**人中,只有六百人有资格穿上这种军装,因为这是海军陆战队特种侦察部队,也就是常说的“海龙大队”的军服。这套军服本身就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誉。
虽然是三年前的事了,但是李承志依然清楚的记得为了这套军服所吃的苦头。
“海龙大队”的选拔标准非常高,而且选拔程序极为严格,原则上只面向海军陆战队的侦察部队招募官兵。也就是说,要想成为“海龙大队”的成员,首先就得成为海军陆战队的侦察兵。事实上,能够成为海军陆战队的侦察兵就非常不错了,因为一百名陆战队官兵中才有一名侦察兵。只是,要想成为“海龙大队”的成员更加困难,因为一百名侦察兵中只有一人有可能通过“海龙大队”的选拔。
李承志就是这样的“天之骄子”。
当然,要想得到战友的认可,仅仅通过选拔是不够的,还必须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是这支jing英部队中的一员。
对李承志来说。获得承认比获得军装更加困难。
不是他的能力不够,而是他有一个能让任何人都羡慕、也足够让所有人产生误解的大家庭。
他的父亲是李为民上将,而他的祖父更有名,即李向龙大将。
此外,他还有一个同样有名的外祖父,即鲁志刚大将。
凭借这个出身,李承志完全有理由向将衔奋斗。而且依靠家庭出身,完全有可能在三十五岁之前成为将军。
只是。李承志没有选择这条路。
不是他不想当将军,不想当将军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
主要是,李承志在家里排行老幺,在家族中是同辈中的倒数第二,年纪比他小的只有一个堂妹。在他的兄弟与堂兄弟中,已有七名将军、六名校官,即便是最差的。也在好几年前就成了军官。在表兄弟中,也有三名将军与五名校官,比他小一岁的表弟都在十七岁的时候进入了军事学院。
显然,李家与鲁家的将军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更重要的是,李承志是个聪明人。在他看来,如果他走上了家族的老路,那么在这个大家庭中将永无出头之ri。
要知道,李承志的大堂兄比他大了十七岁,而年纪最大的表兄比他大了十四岁。
这就意味着,如果李承志进了军事学院。沿着标准道路向将衔奋斗,当他还以尉官的身份在基层部队里摸爬滚打的时候,他的兄弟、堂兄与表兄中已经有很多是将军了,而他永远也不可能超越这些亲戚。
结果就是,十八岁那年,在表弟选择了军事院校的时候,李承志选择了军营。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出的选择。因为这意味着李承志必须以普通士兵的身份从头做起。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李承志没有想过去做当兵之外的事情。
与李家、鲁家的所有子弟一样,李承志从小就受家族熏陶。像所有的兄弟一样,把保家卫国当chéng rén生唯一的使命。
不可否认。家庭出身对李承志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参加陆战队侦察兵选拔的时候,李承志的左眼视力不达标,按理说连初选都无法通过,因为他是李向龙的孙子,所以主考官给了他一个机会,而李承志也因此成为了海军陆战队的侦察兵。在后来的“海龙大队”选拔中,李承志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结果依然是他的家庭出身帮了大忙。
当然,李承志知道,肯定是他的父亲、或者是某个亲戚在暗中帮忙。
事实上,李承志是李家的第一个“兵”,在他之前参军的全是“官”。
这个身份,将陪伴李承志一生。
这就是,在新的军衔制下,士兵只能成为士官,至少在和平时期,士兵除非在服役期间通过军事院校的招生考试,进入军事院校学习,不然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军官,而成为军事院校的学员,就不再是士兵了。要想当上军官,唯一的途径就是进入三军一兵的四所军事院校学习。
虽然在理论上,士兵也能够通过开始成为军官,但是现实中往往行不通。
这就是,大部分士兵在十八岁、或者十九岁的时候就已参军,因此在参军的时候最多只有高中文化,而在高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会选择报考大学,然后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律师、教师、经济学家等等,只有成绩不够考上大学的学生,才会选择参军,以此获得一份可靠的职业。
在严格的晋升体制下,兵就是兵,官就是官。
李承志非常清楚这一点,也知道他很有可能永远也当不上军官,可是他更清楚,当士兵照样能够保家卫国。
当然,对李承志来说,当上军官并不是什么难事。
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报考海军或者海军陆战队的军事院校,而且肯定不会被军事院校拒之门外。
三年来,李承志没有想过去军事院校深造。
做为一名优秀的军人,李承志有一个特点,即认准了某件事就绝对不会改变主意,哪怕得为此付出一辈子的努力。
也许,这就是李家的传统。
想到家族传统,李承志未免笑了起来。
从他懂事的那一天开始,父亲、母亲、祖父、外祖父、大伯、叔父、舅舅、甚至连姑妈与姨妈,都在不断的向他灌输一些他在当时无法理解的东西,而等到他能理解的时候,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家族传统。
问题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家族传统。
这是一种代代相传下来的东西,是言行与思想的框架,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是价值观念的基础,却无法直观的说出来。
李承志觉得这很好笑,可是却笑不出来。
对此,李承志不得不相信,他还不够成熟,还无法理解到更加深奥的本质。
不管怎么说,他才二十一岁,跟他同龄的人,要么还在大学里苦读、要么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而他却已经在军营里摸爬滚打了三年,经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磨练,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人。
收起笑容的时候,李承志主意到,那几个乘客还在偷偷打量他。
暗自叹了口气,李承志拿起了那份报纸。
显然,那几个乘客不仅仅对他的军装感到好奇,还很关心最近发生的事情,发生在地球另外一端的事情。
这就是,危地马拉内战。
报纸头版上那条醒目的标题,就与这场内战有关。
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仅仅在一天之前,这场发生在地球另外一端的内战还与他们没有丝毫关系。危地马拉只是中美洲的一个弹丸小国,国土面积不到十一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两千万,比中国的绝大部分省都小得多。这也是一个极为落后的国家,全国百分之九十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热带雨林的覆盖范围达到了国土的百分之六十八,只有一条铁路,公路则大多是土路。
事实上,在今天的事情发生之前,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这个国家。
对于在战后过上好ri子、丰衣足食的中国人来说,也没有必要知道这个国家。
只是,今天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中国人与危地马拉的关系。
这就是,中国当局正式在联合国发出提案,要求以联合国的名义出兵危地马拉,干预与遏制由内战引发的严重人道主义危机。虽然联合国安理会需要几天才能进行表决,但是谁都知道,箭以上弦,不得不发的道理。
战争,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
正是知道了这件事,李承志才买了车票,提前结束探亲假,搭乘最早的一趟列车前往宁波。在到达宁波之后,还要乘渡轮前往舟山群岛。“海龙大队”的驻地在一座由军队管制的小岛上。
所幸的是,这不是一段漫长的旅途。
傍晚,列车到达了宁波站。
因为舟山群岛既是海军基地,又是海军陆战队的大本营,所以在火车站里,李承志遇到了很多军人。
与他一样,大部分军人都是在得知战争即将爆发的消息后提前归队的。
在去舟山群岛的渡轮上,李承志遇到了一名健谈的海军军官,只是谈了些什么,李承志并不关心,他只想早点回到部队。
凭职业军人的敏感直觉,李承志知道,建功立业的机会即将到来。(未完待续)rq
李承志合上了头版上有这醒目标题的报纸,使劲揉了揉眼睛,才把目光转向外面,看着从车窗外飞驰而过的景物。
虽然头等车厢是全封闭车窗,但是列车行驶时发出的轰隆声依然非常刺耳。
等李承志回过头来的时候,才发现同一节车厢里的几名乘客都在打望他,大概是对他身上的军装觉得好奇吧。
一路上,这几名乘客都在留意他,只是李向龙没有放在心上。
做为军人,而且是海军陆战队的特种侦察兵,李承志有着非常过硬的心理素质,更有洞察事物真相的眼光。
那几个乘客,不过是对他的军装感到好奇而已。
这不是普通军装,在三百五十万名中**人中,只有六百人有资格穿上这种军装,因为这是海军陆战队特种侦察部队,也就是常说的“海龙大队”的军服。这套军服本身就象征着至高无上的荣誉。
虽然是三年前的事了,但是李承志依然清楚的记得为了这套军服所吃的苦头。
“海龙大队”的选拔标准非常高,而且选拔程序极为严格,原则上只面向海军陆战队的侦察部队招募官兵。也就是说,要想成为“海龙大队”的成员,首先就得成为海军陆战队的侦察兵。事实上,能够成为海军陆战队的侦察兵就非常不错了,因为一百名陆战队官兵中才有一名侦察兵。只是,要想成为“海龙大队”的成员更加困难,因为一百名侦察兵中只有一人有可能通过“海龙大队”的选拔。
李承志就是这样的“天之骄子”。
当然,要想得到战友的认可,仅仅通过选拔是不够的,还必须用行动来证明自己是这支jing英部队中的一员。
对李承志来说。获得承认比获得军装更加困难。
不是他的能力不够,而是他有一个能让任何人都羡慕、也足够让所有人产生误解的大家庭。
他的父亲是李为民上将,而他的祖父更有名,即李向龙大将。
此外,他还有一个同样有名的外祖父,即鲁志刚大将。
凭借这个出身,李承志完全有理由向将衔奋斗。而且依靠家庭出身,完全有可能在三十五岁之前成为将军。
只是。李承志没有选择这条路。
不是他不想当将军,不想当将军的士兵都不是好士兵。
主要是,李承志在家里排行老幺,在家族中是同辈中的倒数第二,年纪比他小的只有一个堂妹。在他的兄弟与堂兄弟中,已有七名将军、六名校官,即便是最差的。也在好几年前就成了军官。在表兄弟中,也有三名将军与五名校官,比他小一岁的表弟都在十七岁的时候进入了军事学院。
显然,李家与鲁家的将军是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更重要的是,李承志是个聪明人。在他看来,如果他走上了家族的老路,那么在这个大家庭中将永无出头之ri。
要知道,李承志的大堂兄比他大了十七岁,而年纪最大的表兄比他大了十四岁。
这就意味着,如果李承志进了军事学院。沿着标准道路向将衔奋斗,当他还以尉官的身份在基层部队里摸爬滚打的时候,他的兄弟、堂兄与表兄中已经有很多是将军了,而他永远也不可能超越这些亲戚。
结果就是,十八岁那年,在表弟选择了军事院校的时候,李承志选择了军营。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需要很大的勇气才能做出的选择。因为这意味着李承志必须以普通士兵的身份从头做起。
只有一点可以肯定,李承志没有想过去做当兵之外的事情。
与李家、鲁家的所有子弟一样,李承志从小就受家族熏陶。像所有的兄弟一样,把保家卫国当chéng rén生唯一的使命。
不可否认。家庭出身对李承志有很大的帮助。
比如,在参加陆战队侦察兵选拔的时候,李承志的左眼视力不达标,按理说连初选都无法通过,因为他是李向龙的孙子,所以主考官给了他一个机会,而李承志也因此成为了海军陆战队的侦察兵。在后来的“海龙大队”选拔中,李承志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结果依然是他的家庭出身帮了大忙。
当然,李承志知道,肯定是他的父亲、或者是某个亲戚在暗中帮忙。
事实上,李承志是李家的第一个“兵”,在他之前参军的全是“官”。
这个身份,将陪伴李承志一生。
这就是,在新的军衔制下,士兵只能成为士官,至少在和平时期,士兵除非在服役期间通过军事院校的招生考试,进入军事院校学习,不然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军官,而成为军事院校的学员,就不再是士兵了。要想当上军官,唯一的途径就是进入三军一兵的四所军事院校学习。
虽然在理论上,士兵也能够通过开始成为军官,但是现实中往往行不通。
这就是,大部分士兵在十八岁、或者十九岁的时候就已参军,因此在参军的时候最多只有高中文化,而在高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会选择报考大学,然后成为科学家、工程师、医生、律师、教师、经济学家等等,只有成绩不够考上大学的学生,才会选择参军,以此获得一份可靠的职业。
在严格的晋升体制下,兵就是兵,官就是官。
李承志非常清楚这一点,也知道他很有可能永远也当不上军官,可是他更清楚,当士兵照样能够保家卫国。
当然,对李承志来说,当上军官并不是什么难事。
只要他愿意,随时可以报考海军或者海军陆战队的军事院校,而且肯定不会被军事院校拒之门外。
三年来,李承志没有想过去军事院校深造。
做为一名优秀的军人,李承志有一个特点,即认准了某件事就绝对不会改变主意,哪怕得为此付出一辈子的努力。
也许,这就是李家的传统。
想到家族传统,李承志未免笑了起来。
从他懂事的那一天开始,父亲、母亲、祖父、外祖父、大伯、叔父、舅舅、甚至连姑妈与姨妈,都在不断的向他灌输一些他在当时无法理解的东西,而等到他能理解的时候,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家族传统。
问题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家族传统。
这是一种代代相传下来的东西,是言行与思想的框架,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是价值观念的基础,却无法直观的说出来。
李承志觉得这很好笑,可是却笑不出来。
对此,李承志不得不相信,他还不够成熟,还无法理解到更加深奥的本质。
不管怎么说,他才二十一岁,跟他同龄的人,要么还在大学里苦读、要么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而他却已经在军营里摸爬滚打了三年,经受着常人难以想像的磨练,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军人。
收起笑容的时候,李承志主意到,那几个乘客还在偷偷打量他。
暗自叹了口气,李承志拿起了那份报纸。
显然,那几个乘客不仅仅对他的军装感到好奇,还很关心最近发生的事情,发生在地球另外一端的事情。
这就是,危地马拉内战。
报纸头版上那条醒目的标题,就与这场内战有关。
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仅仅在一天之前,这场发生在地球另外一端的内战还与他们没有丝毫关系。危地马拉只是中美洲的一个弹丸小国,国土面积不到十一万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两千万,比中国的绝大部分省都小得多。这也是一个极为落后的国家,全国百分之九十的人口从事农业生产,热带雨林的覆盖范围达到了国土的百分之六十八,只有一条铁路,公路则大多是土路。
事实上,在今天的事情发生之前,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这个国家。
对于在战后过上好ri子、丰衣足食的中国人来说,也没有必要知道这个国家。
只是,今天发生的事情,改变了中国人与危地马拉的关系。
这就是,中国当局正式在联合国发出提案,要求以联合国的名义出兵危地马拉,干预与遏制由内战引发的严重人道主义危机。虽然联合国安理会需要几天才能进行表决,但是谁都知道,箭以上弦,不得不发的道理。
战争,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
正是知道了这件事,李承志才买了车票,提前结束探亲假,搭乘最早的一趟列车前往宁波。在到达宁波之后,还要乘渡轮前往舟山群岛。“海龙大队”的驻地在一座由军队管制的小岛上。
所幸的是,这不是一段漫长的旅途。
傍晚,列车到达了宁波站。
因为舟山群岛既是海军基地,又是海军陆战队的大本营,所以在火车站里,李承志遇到了很多军人。
与他一样,大部分军人都是在得知战争即将爆发的消息后提前归队的。
在去舟山群岛的渡轮上,李承志遇到了一名健谈的海军军官,只是谈了些什么,李承志并不关心,他只想早点回到部队。
凭职业军人的敏感直觉,李承志知道,建功立业的机会即将到来。(未完待续)r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