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政坛第三极】
郑士良在大军过去后不久就到司令部求见,警卫连官兵对这位危险分子没有多少客气可言,要不是杨春及时出来的话,估计郑某人就被撵走了。
彻底的搜身后,郑士良在门房旁的“候传所”里枯坐,时不时有警卫官兵警惕的目光扫过。一坐下来就是一下午的时间,他却没有半分负气离开的意思。32人的大话今儿必须说清楚,三个人从广东到榆关,原本就是送信,争取建立联络机制的,至于能不能合作,以后有多少人从南方到北方来投军,学习军事,那是以后的事情,兴许也是别的任务。反正,郑士良和丁家兄弟决定留下来了,留在榆关,请求杨格同意加入第一师,当然这也是为了建立联络机制的任务。
在香港看到过英国水兵队,在广州湾看到过法国陆战队,在榆关看到过留守营务处那些穿着新式军服的兵,之后,终于在中前所看到了真正经历过辽东大战的第一军。军容严整、士气高昂、装备精良、战绩显赫从官兵的眼中、脸,郑士良看到的是骄傲!对,就是骄傲!第一军的官兵们为自己是第一军的官兵而骄傲,为他们拥有杨格这样的将领而骄傲!
一想到那晚杨格在手枪子弹和威胁的谈笑自若,再想想今天的场面和那些百战官兵们,郑士良觉得自己的作为有些可笑起来。人家是真正经历过生死血战的大军统帅,哪会怕你小小的一颗子弹和一些块?那笑容,分明就是看轻了革命党的决死分子嘛!那眼光分明在说:决死?有种去辽东战场试一试!
尽管立志推翻满清,郑士良这一路行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告诉他,以杨格主导的移民实边对中国有利,这个中国不仅仅是满清朝廷可以简单概括,具体该怎么说?郑士良自己也说不清楚,却能感觉出来——主导移民实边和军制改革、锤炼出一支强军的杨格心中的中国,肯定不是现在的满清朝廷。这是一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丁先觉、丁先明兄弟俩决意留下来了,即便是郑某人不同意或者单独南下,这对孪生兄弟也要投军,别的不投,只投第一军第一师。他们的理由简单得令郑士良差一点抡起巴掌扇了自己几个耳刮子。
武毅先锋军强!杨大人没有留辫子!
所以,郑士良决定坐在这里等,等候杨格的召见,就算是等到天荒地老。
“郑先生,师长有请。”
佳音突至,郑士良反倒有些茫然起来,木木的起身,在杨春的示意下举起双手,又被人家小心翼翼的搜查了一遍。
“跟我来。”
过了照壁,一道院子,两道院子,原来师长办事房在第二道院子里。
“报告,郑先生请到!”
杨格坐在案后,微笑着指着对面的椅子道:“郑先生请进,我们是老熟人了,无需客气,坐,杨春,茶。”待郑士良坐下后,杨格又道:“今天是我们约定的最后一天,明日本人就会轻骑前往锦州、奉天。你要找我就困难了,也不那么方便了,说,你的人呢?他们会什么?要我如何安排?这个事儿谈了,咱们再谈别的事儿。”
郑士良张张嘴却没有说话,而是起身鞠了一躬,坐回椅子了,才面带羞怯之色道:“杨大人,实话说,此次北送行,在下一行只有三人,任务是送信,相机建立联络。”
“呵呵,三十二人一下子变成三人,你看,我想一网打尽都不成了。”
郑士良一惊,左右看看,没人啊,没有埋伏!
杨格呵呵笑道:“开个玩笑,算是还你的。我这个脾气不好,喜欢一报还一报,决不欠账赖账。”
“杨大人在下”
“不打不相识嘛。”杨格摆手止住郑士良要出口的道歉,突然间收敛了笑容,正色道:“你们的事,我不牵扯,要枪要子弹,目前暂时不行。你看看这个。”说着,杨格捡起一份公文丢向郑士良。
郑士良快速浏览过后,整理好公文双手奉还,说:“在下理解,等都察院的人走了之后再行设法也不迟。”
“理解就好。你打算这个联络如何建立法?”
“在下想投军。”
“需要身家清白,如果杨某没看出,郑先生是练过几下的?”
“鄙人学医,也会几手把式。在家乡淡水墟开设药房,主营西药,与香港、广州医药界有些来往。”郑士良并非没有准备,相反的,这一路他是仔细观察、分析,决意留下后更是单刀直入,奔着杨格最急需的军医而去。“第一军比之英国水兵队士气高昂得多,但是在下觉得,士气也要有基础,有军饷,有军功赏赐还不够,吃饱穿暖、受伤能够及时治疗,弟兄们才不怕打仗,不怕受伤,才能敢于跟敌人拼命,才”
“不必说了,你可以留下,暂任第一师少校军医处长兼野战医院院长。牌子我给了你,摊子就那么大。半年之内,你要给我拉来最少十个合格的外科手术医生、三个内科医生,三个以药剂师,培养不少军护,当然,第一军司令部军医局会全力帮助你的。能办到的话,你就留下。”
这事儿在别人看来很难办,对郑士良来说却不是太困难。如今的中国,人们普遍还是相信中医药,北方、内陆省份对西医还颇为排斥。但是在南方、沿海口岸城市以及天津、京师等地,西医已经大行其道了。就拿广东来说,很多有钱人家的子弟都选择去香港读教会学校,其中学医者不在少数,单单郑某人的竹马总角相交中,就有孙文、詹大奇、许纬良等人学医,更别说在香港的那些同学了。
这些人大多有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民主意识,要那三十二人的大话不就实现了吗?联络机制不就有了吗?
杨格就算没钱也要在此时打肿脸充胖子,信誓旦旦的说道:“他们在当地的月入多少,我统统照给,另外加给一成作为安家费;若是战时,还有战饷和军功奖励可拿。同时,我也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响应移民实边的国策,落户关外,为真正的强国、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在下一定尽力促成此事,半年,半年之内保证完成!”
“嗯!”杨格微笑点头,从案拿起铅笔在纸张写了一道手令,交给郑士良,说:“你拿这个去芦台第一军司令部找军政会办陈固报道,三个月的入伍训练暂且免了,办成组建军医院的事儿之后,与新入伍的军医、军护一块儿训练。”
看着自己有些看不懂的手令,郑士良有些激动,小心翼翼揣好手令后,说:“杨大人”看到杨格的眉头挑了几下,他突然想起杨春的称呼,忙改口道:“师长,还有随在下同来的丁家兄弟决意入伍当兵。”
“身家可清白?”
“清白,只随在下加入了三合会。”
“拿来。”杨格向郑士良伸手,讨回手令后,问:“什么名字?”
“丁先觉,丁先明。”
“好名字!”杨格赞了一句,在手令加了一句:丁先觉、丁先明注册后调入教导队。边写边说:“郑先生,你那名字就有些落后啊。士良,嗯恐怕今后的中国,是读老祖宗经的士人没落;掌握西方技术和学识,利用先进武器的军人崛起喽!”
“师长,鄙人,噢,在下,噢,卑职原名郑振华,字安臣。”
“一句玩笑而已,不必当真,安臣兄,拿着手令,带着丁家弟兄去芦台,陈固会给你们安排好一切。”
“遵命。”郑士良却不敢把师长的话当真看做玩笑,士人没落,军人崛起,一改中国从宋朝以来重文轻武之风气,这不就是郑某人也曾想过的吗?今天,似乎已经能从杨师长身看到明天。
郑士良高高兴兴的离去,杨春捏着一份电报进来。
“报告师长,有电报,是密码,邝参谋不在,无法译出。”
“给我,你来,在我旁边看着。”杨格接过电报纸,顺手拉开抽屉,拿出一本薄薄的对照码,一个字一个字的比照着翻译。这种密码很简单,也算是最原始的密码,没有特殊编码排位,没有字码替换规律,更没有特殊、生僻语言文字。撕下对照码的五月二十六日,贤良寺第二张编码薄纸,蒙在电报抄纸,该剔出的无用电码剔出后,留下的字按照杨格独创的繁简字体转换,电文就出来了。
李鸿章不同意斡旋帝后之争!在他看来,此时就是李中堂重返直隶总督任的最佳时机,只是想问一问杨格的意思,淮系帮皇帝还是帮太后而已。这就是所谓的站队了?
不,杨格希望李鸿章能够在第一军的强力支撑下成为当今中国最高政治层的第三极!故而,以第三方的姿态斡旋帝后之争,拉拢持同样态度的中小势力形成第三极,稳坐朝堂,参与并且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最高政治决策。
如此,国家可以避免剧烈的内政危机,政治地位还够不着中枢的杨格,利益在移民实边和整编军队,移民实边需要的政局稳定,户部银子源源接济不断。一旦打起来一切都完了!
以第三方态度斡旋政争,即能保证政局稳定,给移民实边提供支持;又能给第一军整编争取时间,避免因开战引发列强干涉,导致辽东归还一事生变,甚至再引发国际间的战争;还能让李鸿章趁机位,争取拿下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成为内阁首辅,不再拘泥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
杨格不怕打仗,却怕打那种国家间的、己方没有丝毫战略准备的糊涂仗。此时的中国需要的不是战争,而是争取一切可以争取时间和力量移民实边,强大北洋的军工基础,整编军队到十个师左右。那时候,老子还怕谁?
其实,杨格在建议派遣王公重臣出洋考察时,就约莫想到了会有今天的结果,只是来得有些快,很多准备都没做好,让人颇有措手不及之感。但是,光绪急躁的拟定出洋考察名单引发政潮,如此机会实在难得,失去了太可惜。
李中堂恐怕没有领会到“斡旋”二字的妙处?
郑士良在大军过去后不久就到司令部求见,警卫连官兵对这位危险分子没有多少客气可言,要不是杨春及时出来的话,估计郑某人就被撵走了。
彻底的搜身后,郑士良在门房旁的“候传所”里枯坐,时不时有警卫官兵警惕的目光扫过。一坐下来就是一下午的时间,他却没有半分负气离开的意思。32人的大话今儿必须说清楚,三个人从广东到榆关,原本就是送信,争取建立联络机制的,至于能不能合作,以后有多少人从南方到北方来投军,学习军事,那是以后的事情,兴许也是别的任务。反正,郑士良和丁家兄弟决定留下来了,留在榆关,请求杨格同意加入第一师,当然这也是为了建立联络机制的任务。
在香港看到过英国水兵队,在广州湾看到过法国陆战队,在榆关看到过留守营务处那些穿着新式军服的兵,之后,终于在中前所看到了真正经历过辽东大战的第一军。军容严整、士气高昂、装备精良、战绩显赫从官兵的眼中、脸,郑士良看到的是骄傲!对,就是骄傲!第一军的官兵们为自己是第一军的官兵而骄傲,为他们拥有杨格这样的将领而骄傲!
一想到那晚杨格在手枪子弹和威胁的谈笑自若,再想想今天的场面和那些百战官兵们,郑士良觉得自己的作为有些可笑起来。人家是真正经历过生死血战的大军统帅,哪会怕你小小的一颗子弹和一些块?那笑容,分明就是看轻了革命党的决死分子嘛!那眼光分明在说:决死?有种去辽东战场试一试!
尽管立志推翻满清,郑士良这一路行来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在告诉他,以杨格主导的移民实边对中国有利,这个中国不仅仅是满清朝廷可以简单概括,具体该怎么说?郑士良自己也说不清楚,却能感觉出来——主导移民实边和军制改革、锤炼出一支强军的杨格心中的中国,肯定不是现在的满清朝廷。这是一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丁先觉、丁先明兄弟俩决意留下来了,即便是郑某人不同意或者单独南下,这对孪生兄弟也要投军,别的不投,只投第一军第一师。他们的理由简单得令郑士良差一点抡起巴掌扇了自己几个耳刮子。
武毅先锋军强!杨大人没有留辫子!
所以,郑士良决定坐在这里等,等候杨格的召见,就算是等到天荒地老。
“郑先生,师长有请。”
佳音突至,郑士良反倒有些茫然起来,木木的起身,在杨春的示意下举起双手,又被人家小心翼翼的搜查了一遍。
“跟我来。”
过了照壁,一道院子,两道院子,原来师长办事房在第二道院子里。
“报告,郑先生请到!”
杨格坐在案后,微笑着指着对面的椅子道:“郑先生请进,我们是老熟人了,无需客气,坐,杨春,茶。”待郑士良坐下后,杨格又道:“今天是我们约定的最后一天,明日本人就会轻骑前往锦州、奉天。你要找我就困难了,也不那么方便了,说,你的人呢?他们会什么?要我如何安排?这个事儿谈了,咱们再谈别的事儿。”
郑士良张张嘴却没有说话,而是起身鞠了一躬,坐回椅子了,才面带羞怯之色道:“杨大人,实话说,此次北送行,在下一行只有三人,任务是送信,相机建立联络。”
“呵呵,三十二人一下子变成三人,你看,我想一网打尽都不成了。”
郑士良一惊,左右看看,没人啊,没有埋伏!
杨格呵呵笑道:“开个玩笑,算是还你的。我这个脾气不好,喜欢一报还一报,决不欠账赖账。”
“杨大人在下”
“不打不相识嘛。”杨格摆手止住郑士良要出口的道歉,突然间收敛了笑容,正色道:“你们的事,我不牵扯,要枪要子弹,目前暂时不行。你看看这个。”说着,杨格捡起一份公文丢向郑士良。
郑士良快速浏览过后,整理好公文双手奉还,说:“在下理解,等都察院的人走了之后再行设法也不迟。”
“理解就好。你打算这个联络如何建立法?”
“在下想投军。”
“需要身家清白,如果杨某没看出,郑先生是练过几下的?”
“鄙人学医,也会几手把式。在家乡淡水墟开设药房,主营西药,与香港、广州医药界有些来往。”郑士良并非没有准备,相反的,这一路他是仔细观察、分析,决意留下后更是单刀直入,奔着杨格最急需的军医而去。“第一军比之英国水兵队士气高昂得多,但是在下觉得,士气也要有基础,有军饷,有军功赏赐还不够,吃饱穿暖、受伤能够及时治疗,弟兄们才不怕打仗,不怕受伤,才能敢于跟敌人拼命,才”
“不必说了,你可以留下,暂任第一师少校军医处长兼野战医院院长。牌子我给了你,摊子就那么大。半年之内,你要给我拉来最少十个合格的外科手术医生、三个内科医生,三个以药剂师,培养不少军护,当然,第一军司令部军医局会全力帮助你的。能办到的话,你就留下。”
这事儿在别人看来很难办,对郑士良来说却不是太困难。如今的中国,人们普遍还是相信中医药,北方、内陆省份对西医还颇为排斥。但是在南方、沿海口岸城市以及天津、京师等地,西医已经大行其道了。就拿广东来说,很多有钱人家的子弟都选择去香港读教会学校,其中学医者不在少数,单单郑某人的竹马总角相交中,就有孙文、詹大奇、许纬良等人学医,更别说在香港的那些同学了。
这些人大多有了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民主意识,要那三十二人的大话不就实现了吗?联络机制不就有了吗?
杨格就算没钱也要在此时打肿脸充胖子,信誓旦旦的说道:“他们在当地的月入多少,我统统照给,另外加给一成作为安家费;若是战时,还有战饷和军功奖励可拿。同时,我也非常希望他们能够响应移民实边的国策,落户关外,为真正的强国、强军事业贡献力量。”
“在下一定尽力促成此事,半年,半年之内保证完成!”
“嗯!”杨格微笑点头,从案拿起铅笔在纸张写了一道手令,交给郑士良,说:“你拿这个去芦台第一军司令部找军政会办陈固报道,三个月的入伍训练暂且免了,办成组建军医院的事儿之后,与新入伍的军医、军护一块儿训练。”
看着自己有些看不懂的手令,郑士良有些激动,小心翼翼揣好手令后,说:“杨大人”看到杨格的眉头挑了几下,他突然想起杨春的称呼,忙改口道:“师长,还有随在下同来的丁家兄弟决意入伍当兵。”
“身家可清白?”
“清白,只随在下加入了三合会。”
“拿来。”杨格向郑士良伸手,讨回手令后,问:“什么名字?”
“丁先觉,丁先明。”
“好名字!”杨格赞了一句,在手令加了一句:丁先觉、丁先明注册后调入教导队。边写边说:“郑先生,你那名字就有些落后啊。士良,嗯恐怕今后的中国,是读老祖宗经的士人没落;掌握西方技术和学识,利用先进武器的军人崛起喽!”
“师长,鄙人,噢,在下,噢,卑职原名郑振华,字安臣。”
“一句玩笑而已,不必当真,安臣兄,拿着手令,带着丁家弟兄去芦台,陈固会给你们安排好一切。”
“遵命。”郑士良却不敢把师长的话当真看做玩笑,士人没落,军人崛起,一改中国从宋朝以来重文轻武之风气,这不就是郑某人也曾想过的吗?今天,似乎已经能从杨师长身看到明天。
郑士良高高兴兴的离去,杨春捏着一份电报进来。
“报告师长,有电报,是密码,邝参谋不在,无法译出。”
“给我,你来,在我旁边看着。”杨格接过电报纸,顺手拉开抽屉,拿出一本薄薄的对照码,一个字一个字的比照着翻译。这种密码很简单,也算是最原始的密码,没有特殊编码排位,没有字码替换规律,更没有特殊、生僻语言文字。撕下对照码的五月二十六日,贤良寺第二张编码薄纸,蒙在电报抄纸,该剔出的无用电码剔出后,留下的字按照杨格独创的繁简字体转换,电文就出来了。
李鸿章不同意斡旋帝后之争!在他看来,此时就是李中堂重返直隶总督任的最佳时机,只是想问一问杨格的意思,淮系帮皇帝还是帮太后而已。这就是所谓的站队了?
不,杨格希望李鸿章能够在第一军的强力支撑下成为当今中国最高政治层的第三极!故而,以第三方的姿态斡旋帝后之争,拉拢持同样态度的中小势力形成第三极,稳坐朝堂,参与并且深刻影响中国未来的最高政治决策。
如此,国家可以避免剧烈的内政危机,政治地位还够不着中枢的杨格,利益在移民实边和整编军队,移民实边需要的政局稳定,户部银子源源接济不断。一旦打起来一切都完了!
以第三方态度斡旋政争,即能保证政局稳定,给移民实边提供支持;又能给第一军整编争取时间,避免因开战引发列强干涉,导致辽东归还一事生变,甚至再引发国际间的战争;还能让李鸿章趁机位,争取拿下武英殿大学士的头衔,成为内阁首辅,不再拘泥于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
杨格不怕打仗,却怕打那种国家间的、己方没有丝毫战略准备的糊涂仗。此时的中国需要的不是战争,而是争取一切可以争取时间和力量移民实边,强大北洋的军工基础,整编军队到十个师左右。那时候,老子还怕谁?
其实,杨格在建议派遣王公重臣出洋考察时,就约莫想到了会有今天的结果,只是来得有些快,很多准备都没做好,让人颇有措手不及之感。但是,光绪急躁的拟定出洋考察名单引发政潮,如此机会实在难得,失去了太可惜。
李中堂恐怕没有领会到“斡旋”二字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