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王枕也看出来,呆呆地看着远处的厢兵军营,道:“九郎,有点难办啊。【小说文学网】”
宋九低头不语,想了大半天,感觉茫茫然,不由抬头看着天空,曹翰下江州后不仅屠杀百姓,一怒之下还拆毁了许多城墙,使江州以后不得防护,南端这面城墙拆掉了,能清楚地看到天空尽头,那是点点青峰,宛若翠玉一般耸天而立,哪里就是庐山。宋九灵机一动,道:“走。”
……
“真凉爽啊。”郭二用袖子擦着汗水说道。
三人一路向南,来到庐山下,又折向东侧的五老峰,进入庐山,仿佛气温陡降了十摄氏度。
“九郎,我们这是去哪儿?”
“天下第一书院!”
也就是白鹿洞书院,但现在它是叫庐山国学。白鹿洞也不是洞,而是五老峰下的一个山谷,正面有五老峰呵护,侧面有卓尔山、后屏山与古翼山合围,中有一溪,穿过峡谷,注入彭蠡湖,从高处俯瞰山谷颇象一个洞。原本它没有多大名气,唐人李渤李涉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喜欢养鹿驯鹿,他养的一只白鹿十分通人性,李渤时常在鹿角上挂上钱袋,写上要买的东西放入钱袋,白鹿自己儿就去草市上采购,草市上的人也知道这是李渤养的白鹿,会取走铜钱,照纸条上所写的将货物放在鹿背上,白鹿自己又返回去。东西买好了,成为当时江州一道最奇特的亮景。
后来李渤担任江州刺史。在此修了一些台榭,遍植花木。这才成为一个名胜。唐末兵荒马乱,各处学校毁坏,许多到庐山隐居避难的读书人常来白鹿洞研讨学问。南唐时李氏在此正式建立学馆,由是成为天下第一书院。柴荣也在嵩山成立太乙书院,不过他是仿佼南唐罢了。
但此时真正的天下第一书院非是太乙书院,也非是白鹿洞书院,而是河洲,里面不仅是物格学。不少高班学子对儒学十分精通,近三千名学子,儒学也是主修课目,不过尽管宋九再三洗去他的烙印,个人印记依然很重,得不到天下读书人与诸儒生的认可。
宋九也不会去争,空惹一些嘴皮子仗并没有多大意义。
三人踏入山谷。
山峰明媚。鸟语花香,景色十分美丽。
不远就是白鹿洞书院所在,三人翻身下马,走了进去。
王枕道:“这也算天下第一书院啊。”
曹翰虽然在江州做得十分残暴,但他本人也时常读书,甚至能作几首能过得去的小诗。江州惨案时,他下令勿得伤害江南国学。因此书院建筑并没有造到破坏。
不过他于无形中伤害了书院。
他部下将士的残忍将一部分学子生员吓跑了,还有就是供给,以前江南国学最顶盛时也有好几百名生员,这些人同样要吃喝穿住。要笔墨纸砚,各种建筑同样需要维修。一年要花费不少钱帛。这些钱帛一是来自南唐朝廷支付,现在不可能了。二是当地豪绅捐助,现在周边地区还有豪绅吗?有,江北来的商贾,他们会不会捐款给江南国学?
没有了钱帛,学子饥寒交迫,四散崩逃,现在书院里仅剩下几十名生徒学子。
其实就是论建筑,也不及河洲书院奢华。
若大的书院,只有几十人,显得冷冷清清,寂静得让人觉得可怕。
宋九狠瞪了他一眼,不能小视白鹿洞书院,只要这个牌子不倒,朝廷稍做扶持,马上重新就能恢复昔日的荣光。
走了好一会,一个生徒才过来问他们:“你们进来做什么?”
“我们前来拜访明起洞长。”宋九拱手道。
生徒迟疑一会,若是以前,三人莫明其妙来了,拜访洞长,早就轰出去,不过现在就不好说了,他看着宋九,宋九不会有王八气质,但久在上位上,气度沉稳,认真观察,也肯定不是普通人。
“你们是……”
“见了明洞长,我会对他说的。”宋九几乎带着命令的语气说道。
天光不早,江州非常时刻,一到傍晚,四门紧闭,三人就无法进城了。
生徒又迟疑了一下,最终担心地将宋九带到里面,这是一栋雅致的小院,里面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儒生正在读书,后面还有一个妇人正在缝补衣服,大约是他的妻子。
宋九做了一个手势,郭二与王枕会意,两人守在门边,连那个生徒也拦在外面。宋九拱手道:“可是明洞长?”
生徒看宋九行礼,虽不知道宋九的身份,想来也无恶意,一颗心才放下,但还站在外面看。
明起站了起来,看着宋九。
宋九呵呵一乐道:“我听说两大书院傲然于世俗,没有想到居然会有今天。”
他是来找明起办事的,不过那也算是共赢,但对儒家宋九仍没有抱太大的好感。这种思想是基于宋明两朝文人胡搅乱缠造成的后果。
明起徐徐说道:“非也,阁下是说太乙书院吧,这里与太乙书院不同,出了许多官员,并没有脱离世俗,况且儒家非是道家,讲究的就是入世,何来脱离世俗之说。太乙书院做法有过偏颇了,他们是朝廷扶持上去的,然高高在上,早晚必不如这个国破家亡的小国学书院。”
宋九强势,明起只讲道理。
“既入世,为何南唐国破?”
“人主昏暗,奈何?若是国主有朝廷陛下一半英明,朝廷北有契丹之逼,想拿下南唐,未必那么轻松。”明起再次从容答道。
“自汉以来,儒学独大,为何每一朝一代皆不能长久?”宋九又讥讽道。
“盛极必衰,此乃天道也。”
“此是道家之论吧。”
“既为家。那一家没有立足的大道所在?儒学时至今天,又掺杂了多少道、释、法、名、纵横、阴阳、杂等诸家之论。为何不能提道家?”
宋九觉得自己与明起磨嘴皮子,是在做一件很愚蠢的事,但他同样有办法,一力降十会,跟赵匡胤学的。
他从怀中将印符拿出来,放在明起面前,让他看了一眼,迅速放入怀中。
明起要施礼。宋九道:“进去说话。”
走进屋中,明起伏下,宋九将他拉住,明起道:“原来是宋公来江州了,江州百姓有救了。”
抛开千头万绪,宋九的知州显然比张霁更有威力,宋九的一些事迹。江州百姓也许还不大清楚,不过明起不可能不知道,他老泪滚滚,抑天道:“陛下,为何不早点派宋公来江州。”
“明洞长,我暂时还不想公开身份。”
“知道。知道。”
宋九心中概叹,人穷志短啊,就如明起所说,江南国学是入世的,但何至于如此畏畏缩缩?看到若大的高高在上的白鹿洞洞长这种光景。宋九不由对家国二字认识更深。
明起又道:“请坐。”
接着吩咐他妻子上茶。
“勿用,我是来说正事的。”
“请说。”
“你说江州百姓有救了。现在江州百姓还是你心中的江州百姓吗?”
终于将明起问倒,现在江州百姓是什么百姓,恐怕连赵匡胤同样说不清楚。
“当初官兵杀害百姓,你身为洞长,为何不带着学子去劝阻?”
“宋公,我岂不想前去劝阻?那一天官兵残暴,江州许多百姓逃出城外,官兵仍在后面追杀,方圆数百里之地,除了能躲藏到隐秘地方的百姓,全部遭到杀害,不知是几万还是十几万百姓……”明起说到这里,号淘大哭。
究竟杀死了多少百姓,恐怕是一个谜底了,也没有那个人敢胆大着去查。明起说完又道:“但我非是你,就是你在巴蜀,也是用灌口寨做赌约,用生命做赌注,才逼得王将军不敢杀人,可只能说是少杀人,官兵后来就没有杀人了?”
宋九默然。
“明洞长,我有一事始终不解,为何江州百姓如此誓死反抗?那时李煜国书到了江州,江州军民反抗已经没了大义。再说大一统对百姓也有利,你扪心自问,难道国家分裂,战乱不休是一件好事?况且我朝非是外族人统治,所以我一直想不明白。”
“宋公,这个老朽都知道一点儿。当初官兵来的时候,江州城中官员是准备归顺朝廷的,但军校胡则与牙将宋德明的一些亲人于皖江口一役中去世了,两人不服,不但他们,包括许多兵士都有亲人在那一役中死去,因此鼓动起来,杀掉刺史以城拒归,曹将军带着官兵来镇压,双方交战,互有牺牲,随着死去的人越来越多,仇恨越来越深,不可化解,才导致那场惨战。”
宋九肯定反对江州惨案,但对江州百姓那么不要命地反抗不是很赞成,他有过一段时间军旅生涯,这时候宋朝将士还是比较朴素无华的,感情深厚,所以郴州死了许多宋兵,潘美一怒想要屠城,侥幸在李超劝阻下,潘美收回了命令。但明起肯定认为江州军民反抗是一种英勇行为,只是不敢直接说。
“也许是这原因吧,然惨案发生了,只能亡羊补牢。”
明起点头。
“我想请你……”宋九话单一转道:“这样吧,我带了几百两银子过来做盘缠,明天我将它交给你,看来书院里经费困窘,先行将生员们的伙食解决,等我接任后,再拨一批款子给你们。这个书院是南方的文化基地,不能让它倒下。”
“谢过宋公。”
“不用谢,江南回归,江南百姓就是我朝百姓,江南教育就是我朝教育,教育乃是国家重中之重,我非是为了你们,乃是为了国家。不过在我未接任之前,想请你替我做几件事……”
……
“明洞长,今天怎么有空入城?”陈肱说道。
“陈孔目,我是无奈也,书院困窘,生徒多无心思求学,各奔东西。”
“明洞长,你找我没用啊。”
“陈孔目,你勿担心,我来求你办的事不难,能否央请江知州划一百顷地给书院做学田,也好使书院师生解决生活危机。”明起说道。
这时他想起宋九昨天说的话。
“明洞长,庐山脚下的陈家如何?”
“宋公,他是江南陈叔宝的后代,唐末后一些陈氏族人避难迁于庐山脚下,因为离城远,又是江州望姓,多人为唐国官员,陈家两千余口侥幸没有遭到戗害。张知州返回江州时,用陈家嫡系子弟陈肱担任了孔目官。”
“管档案的孔目……明洞长,明天一早你入城,你用学田名义让他帮忙,请求张霁划地给书院。”
“学田?”
“就是划给书院的专属耕地,有学田在,能解决部分书院师生的粮食蔬菜,还能让学子得到一些锻炼,而非是纸上谈兵。这个问题我接任后来解决,不过你先央请陈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他答应,第二种情况他会不答应。”
“我还是不大明白。”
“我来江州两天,打听到一些消息,但有限,这个陈肱我会有大用。不过我也害怕,招募江北百姓商贾过来,本来也是没错,我在广南也做过类似的举措,然而江州现在性质变了。若是陈肱与他们裹在一起,也接受贿赂,他的族人所在地离书院不远,你的名气还在,就会轻易答应,给你一个面子。那么你什么也不要做,以免打草惊蛇。”
“不会。”
“以防万一吧。我知道也不会,他一族皆在江州,看到江州百姓惨况,心中有仇,州衙内有十几名高级州吏,多是江北人,即便有贿赂,他多半得不到,心中有恨,因是江州人氏,平时会遭到排挤,心中有怨。可面对江州局势,他只好敢怒不敢言,以求全族平安。”
“我知道了,若是这种情况,他就不会答应。”
明起抬头看着陈肱。
“明洞长,我自保都来不及了,哪里敢答应你。但是你放心,我会替你说一说,就是这个地太多了,那是一百顷……”
“果然,我给你看一封信。”明起从怀中掏出一封信。
陈肱打开看了看,大惊失色。
宋九低头不语,想了大半天,感觉茫茫然,不由抬头看着天空,曹翰下江州后不仅屠杀百姓,一怒之下还拆毁了许多城墙,使江州以后不得防护,南端这面城墙拆掉了,能清楚地看到天空尽头,那是点点青峰,宛若翠玉一般耸天而立,哪里就是庐山。宋九灵机一动,道:“走。”
……
“真凉爽啊。”郭二用袖子擦着汗水说道。
三人一路向南,来到庐山下,又折向东侧的五老峰,进入庐山,仿佛气温陡降了十摄氏度。
“九郎,我们这是去哪儿?”
“天下第一书院!”
也就是白鹿洞书院,但现在它是叫庐山国学。白鹿洞也不是洞,而是五老峰下的一个山谷,正面有五老峰呵护,侧面有卓尔山、后屏山与古翼山合围,中有一溪,穿过峡谷,注入彭蠡湖,从高处俯瞰山谷颇象一个洞。原本它没有多大名气,唐人李渤李涉在此隐居读书,李渤喜欢养鹿驯鹿,他养的一只白鹿十分通人性,李渤时常在鹿角上挂上钱袋,写上要买的东西放入钱袋,白鹿自己儿就去草市上采购,草市上的人也知道这是李渤养的白鹿,会取走铜钱,照纸条上所写的将货物放在鹿背上,白鹿自己又返回去。东西买好了,成为当时江州一道最奇特的亮景。
后来李渤担任江州刺史。在此修了一些台榭,遍植花木。这才成为一个名胜。唐末兵荒马乱,各处学校毁坏,许多到庐山隐居避难的读书人常来白鹿洞研讨学问。南唐时李氏在此正式建立学馆,由是成为天下第一书院。柴荣也在嵩山成立太乙书院,不过他是仿佼南唐罢了。
但此时真正的天下第一书院非是太乙书院,也非是白鹿洞书院,而是河洲,里面不仅是物格学。不少高班学子对儒学十分精通,近三千名学子,儒学也是主修课目,不过尽管宋九再三洗去他的烙印,个人印记依然很重,得不到天下读书人与诸儒生的认可。
宋九也不会去争,空惹一些嘴皮子仗并没有多大意义。
三人踏入山谷。
山峰明媚。鸟语花香,景色十分美丽。
不远就是白鹿洞书院所在,三人翻身下马,走了进去。
王枕道:“这也算天下第一书院啊。”
曹翰虽然在江州做得十分残暴,但他本人也时常读书,甚至能作几首能过得去的小诗。江州惨案时,他下令勿得伤害江南国学。因此书院建筑并没有造到破坏。
不过他于无形中伤害了书院。
他部下将士的残忍将一部分学子生员吓跑了,还有就是供给,以前江南国学最顶盛时也有好几百名生员,这些人同样要吃喝穿住。要笔墨纸砚,各种建筑同样需要维修。一年要花费不少钱帛。这些钱帛一是来自南唐朝廷支付,现在不可能了。二是当地豪绅捐助,现在周边地区还有豪绅吗?有,江北来的商贾,他们会不会捐款给江南国学?
没有了钱帛,学子饥寒交迫,四散崩逃,现在书院里仅剩下几十名生徒学子。
其实就是论建筑,也不及河洲书院奢华。
若大的书院,只有几十人,显得冷冷清清,寂静得让人觉得可怕。
宋九狠瞪了他一眼,不能小视白鹿洞书院,只要这个牌子不倒,朝廷稍做扶持,马上重新就能恢复昔日的荣光。
走了好一会,一个生徒才过来问他们:“你们进来做什么?”
“我们前来拜访明起洞长。”宋九拱手道。
生徒迟疑一会,若是以前,三人莫明其妙来了,拜访洞长,早就轰出去,不过现在就不好说了,他看着宋九,宋九不会有王八气质,但久在上位上,气度沉稳,认真观察,也肯定不是普通人。
“你们是……”
“见了明洞长,我会对他说的。”宋九几乎带着命令的语气说道。
天光不早,江州非常时刻,一到傍晚,四门紧闭,三人就无法进城了。
生徒又迟疑了一下,最终担心地将宋九带到里面,这是一栋雅致的小院,里面有一个四十来岁的儒生正在读书,后面还有一个妇人正在缝补衣服,大约是他的妻子。
宋九做了一个手势,郭二与王枕会意,两人守在门边,连那个生徒也拦在外面。宋九拱手道:“可是明洞长?”
生徒看宋九行礼,虽不知道宋九的身份,想来也无恶意,一颗心才放下,但还站在外面看。
明起站了起来,看着宋九。
宋九呵呵一乐道:“我听说两大书院傲然于世俗,没有想到居然会有今天。”
他是来找明起办事的,不过那也算是共赢,但对儒家宋九仍没有抱太大的好感。这种思想是基于宋明两朝文人胡搅乱缠造成的后果。
明起徐徐说道:“非也,阁下是说太乙书院吧,这里与太乙书院不同,出了许多官员,并没有脱离世俗,况且儒家非是道家,讲究的就是入世,何来脱离世俗之说。太乙书院做法有过偏颇了,他们是朝廷扶持上去的,然高高在上,早晚必不如这个国破家亡的小国学书院。”
宋九强势,明起只讲道理。
“既入世,为何南唐国破?”
“人主昏暗,奈何?若是国主有朝廷陛下一半英明,朝廷北有契丹之逼,想拿下南唐,未必那么轻松。”明起再次从容答道。
“自汉以来,儒学独大,为何每一朝一代皆不能长久?”宋九又讥讽道。
“盛极必衰,此乃天道也。”
“此是道家之论吧。”
“既为家。那一家没有立足的大道所在?儒学时至今天,又掺杂了多少道、释、法、名、纵横、阴阳、杂等诸家之论。为何不能提道家?”
宋九觉得自己与明起磨嘴皮子,是在做一件很愚蠢的事,但他同样有办法,一力降十会,跟赵匡胤学的。
他从怀中将印符拿出来,放在明起面前,让他看了一眼,迅速放入怀中。
明起要施礼。宋九道:“进去说话。”
走进屋中,明起伏下,宋九将他拉住,明起道:“原来是宋公来江州了,江州百姓有救了。”
抛开千头万绪,宋九的知州显然比张霁更有威力,宋九的一些事迹。江州百姓也许还不大清楚,不过明起不可能不知道,他老泪滚滚,抑天道:“陛下,为何不早点派宋公来江州。”
“明洞长,我暂时还不想公开身份。”
“知道。知道。”
宋九心中概叹,人穷志短啊,就如明起所说,江南国学是入世的,但何至于如此畏畏缩缩?看到若大的高高在上的白鹿洞洞长这种光景。宋九不由对家国二字认识更深。
明起又道:“请坐。”
接着吩咐他妻子上茶。
“勿用,我是来说正事的。”
“请说。”
“你说江州百姓有救了。现在江州百姓还是你心中的江州百姓吗?”
终于将明起问倒,现在江州百姓是什么百姓,恐怕连赵匡胤同样说不清楚。
“当初官兵杀害百姓,你身为洞长,为何不带着学子去劝阻?”
“宋公,我岂不想前去劝阻?那一天官兵残暴,江州许多百姓逃出城外,官兵仍在后面追杀,方圆数百里之地,除了能躲藏到隐秘地方的百姓,全部遭到杀害,不知是几万还是十几万百姓……”明起说到这里,号淘大哭。
究竟杀死了多少百姓,恐怕是一个谜底了,也没有那个人敢胆大着去查。明起说完又道:“但我非是你,就是你在巴蜀,也是用灌口寨做赌约,用生命做赌注,才逼得王将军不敢杀人,可只能说是少杀人,官兵后来就没有杀人了?”
宋九默然。
“明洞长,我有一事始终不解,为何江州百姓如此誓死反抗?那时李煜国书到了江州,江州军民反抗已经没了大义。再说大一统对百姓也有利,你扪心自问,难道国家分裂,战乱不休是一件好事?况且我朝非是外族人统治,所以我一直想不明白。”
“宋公,这个老朽都知道一点儿。当初官兵来的时候,江州城中官员是准备归顺朝廷的,但军校胡则与牙将宋德明的一些亲人于皖江口一役中去世了,两人不服,不但他们,包括许多兵士都有亲人在那一役中死去,因此鼓动起来,杀掉刺史以城拒归,曹将军带着官兵来镇压,双方交战,互有牺牲,随着死去的人越来越多,仇恨越来越深,不可化解,才导致那场惨战。”
宋九肯定反对江州惨案,但对江州百姓那么不要命地反抗不是很赞成,他有过一段时间军旅生涯,这时候宋朝将士还是比较朴素无华的,感情深厚,所以郴州死了许多宋兵,潘美一怒想要屠城,侥幸在李超劝阻下,潘美收回了命令。但明起肯定认为江州军民反抗是一种英勇行为,只是不敢直接说。
“也许是这原因吧,然惨案发生了,只能亡羊补牢。”
明起点头。
“我想请你……”宋九话单一转道:“这样吧,我带了几百两银子过来做盘缠,明天我将它交给你,看来书院里经费困窘,先行将生员们的伙食解决,等我接任后,再拨一批款子给你们。这个书院是南方的文化基地,不能让它倒下。”
“谢过宋公。”
“不用谢,江南回归,江南百姓就是我朝百姓,江南教育就是我朝教育,教育乃是国家重中之重,我非是为了你们,乃是为了国家。不过在我未接任之前,想请你替我做几件事……”
……
“明洞长,今天怎么有空入城?”陈肱说道。
“陈孔目,我是无奈也,书院困窘,生徒多无心思求学,各奔东西。”
“明洞长,你找我没用啊。”
“陈孔目,你勿担心,我来求你办的事不难,能否央请江知州划一百顷地给书院做学田,也好使书院师生解决生活危机。”明起说道。
这时他想起宋九昨天说的话。
“明洞长,庐山脚下的陈家如何?”
“宋公,他是江南陈叔宝的后代,唐末后一些陈氏族人避难迁于庐山脚下,因为离城远,又是江州望姓,多人为唐国官员,陈家两千余口侥幸没有遭到戗害。张知州返回江州时,用陈家嫡系子弟陈肱担任了孔目官。”
“管档案的孔目……明洞长,明天一早你入城,你用学田名义让他帮忙,请求张霁划地给书院。”
“学田?”
“就是划给书院的专属耕地,有学田在,能解决部分书院师生的粮食蔬菜,还能让学子得到一些锻炼,而非是纸上谈兵。这个问题我接任后来解决,不过你先央请陈肱。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他答应,第二种情况他会不答应。”
“我还是不大明白。”
“我来江州两天,打听到一些消息,但有限,这个陈肱我会有大用。不过我也害怕,招募江北百姓商贾过来,本来也是没错,我在广南也做过类似的举措,然而江州现在性质变了。若是陈肱与他们裹在一起,也接受贿赂,他的族人所在地离书院不远,你的名气还在,就会轻易答应,给你一个面子。那么你什么也不要做,以免打草惊蛇。”
“不会。”
“以防万一吧。我知道也不会,他一族皆在江州,看到江州百姓惨况,心中有仇,州衙内有十几名高级州吏,多是江北人,即便有贿赂,他多半得不到,心中有恨,因是江州人氏,平时会遭到排挤,心中有怨。可面对江州局势,他只好敢怒不敢言,以求全族平安。”
“我知道了,若是这种情况,他就不会答应。”
明起抬头看着陈肱。
“明洞长,我自保都来不及了,哪里敢答应你。但是你放心,我会替你说一说,就是这个地太多了,那是一百顷……”
“果然,我给你看一封信。”明起从怀中掏出一封信。
陈肱打开看了看,大惊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