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两湖归制
第158章:两湖归制
宁古塔、新城一线的血战虽然帝**队吃了些亏,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且不说前线部队消除了此前对洋人的恐惧心理,而且对俄军的装备,战术也有一些了解,说老实话,俄军的装备根本比不上新十二军和新十三军,最多和两支淮军部队差不多,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失败,王财认为主要问题并不在军事上,而是长期以来国人对于洋人的恐惧,加上没有想到清军会这么快的把俄军放进来,因为要追剿关外各地清军,部队拉得很太长,前锋进入了新城、宁古塔一线,而主力居然还在数百里之外,造成一旦前锋被围,主力却救援不及,等到主力赶了上去,远道而来又再次陷入困境。此次失利指挥上的问题才是根本,特别是叶志超临阵脱逃,不但抛弃了自己的部队,也让友邻部队陷入困境,这次损失这么大,其实近六成的损失都因为叶志超而造成的,一人之过,而让六千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点直接促使帝**队的第二个收获-完善军官选拔制度。
长期以来帝国新军的军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军队中作战勇敢,表现突出的优秀士兵,二是军校毕业生,第三个方面就是降兵降将,其实这三个方面来的军官都存在问题,作战勇敢的士兵打仗不怕死,对于上级军官的命令从不问个为什么,不论对错只知道服从。从不讲策略,而军校毕业生却是完全相反,读的书多了就有些想当然,打起仗来也总是迈不出书本地条条框框,非得出生入死的到一线去磨练几年才行,可当初新军对于军官的极度缺乏,使得王财根本没有挑选的余地。这才出现仗都打了几年,一些军官却连枪都没有打过一发。这种匪夷所思的情况,居然被看做很正常的事情,而满清降将则基本上是平级留用,不知根不知底的很容易出现叶志超这种情况。
眼看仗越打越大,越打越惨烈,这种军官任免体制如果不改变,很有可能会给部队造成更大地损失。为此王财命令内阁重新拿出了一个意见,今后帝**官只能从两个方面选拔,军校生毕业后必须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参加至少三次战斗,三战不死,才能视情况提拔绪用,而军队中地士兵如果有指挥潜质,则必须到军校学习,合格毕业才能走马上任。至于降兵降将,今后将不再派往一线指挥带兵,只能担任各地驻防军指挥官,经过严格考核后才有资格调任一线。
照王财的心思应该马上按照这个新的军官选拔重新调整关外参战部队,但是总参激烈反对,因为如果按王财的愿望去做。那就意味着近一半的关外指挥关都要被换掉,“临阵换将”那可是兵家大忌,更何况在老爷岭作战勇敢的刘铭传也会因此而被调到地方部队,这种损失毫无疑问是巨大的,很有可能直接造成军心浮动,从而影响战事地继续。左思右想之后,王财最终同意了总参的意见,出关部队暂缓,而关内的部队则全部整编。
除了帝国内部的调整以外,关外失利对国内政局也有巨大的影响。面对俄军的入侵。国内各方面都团结起来了,原本若即若离的西南方面也开始转变态度。曾国藩甚至派出以左宗棠为主帅,刘坤一为副帅,统领湘军精锐五千人要求出关配合作战。
作出这样的决定,曾国藩也是顶着很大压力地,两湖子弟死在太平军手中的不知道有多少,虽说国仇大于家恨,但大伙都认为此时湘军不出境骚扰王财后方,就是对他出关抗俄最大的支持了,没有必要主动派兵去帮王财打仗,特别是在双方仍然是处在停战的敏感时期。
“制台大人,湘军今日之力守湘已是捉襟见肘,力有不及,制台大人,如何能再出兵北上?更何况湘军子弟兵出门外谁知道他王财能怎么用?制台大人,这,这可是把五千子弟送到刀口上去了啊!大人,我们此时正该抓紧时间编练新军,为将来守湘以图进取而积需力量,大人……”刘蓉还想再劝,却被赵烈文一把拉住,就见赵烈文轻轻的朝坐在堂上默不作声曾国藩呶了呶嘴。
就见曾国藩摆动着手中的毛笔,不停地写着什么,屋子里的人刚听到曾国藩的决定时都不理解,长期以来湘军与长毛子始终是采取敌对态度的,虽然几次和谈,双方也有一些接触,但和谈未成,毕竟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万一和谈彻底破裂,那双方还是要拼个死活的,王财出兵关外与老毛子拼个死活,正好让湘军积蓄力量,此刻出兵帮助焦头烂额的王财实在令人不解。
就在众人疑惑的时候,曾国藩突然站起身来,轻轻的把桌上那张纸举了起来,上面只写了两个大字“天下”!
“你们一直劝我据湘独立,练雄兵而争天下,孟容(刘蓉字)还劝我联手石达开,我几次回绝了,想必你们都不明白为什么,原因就在这两个字上!”曾国藩顿了一下,静静的看了一眼屋里地谋臣,他们都迷惑地看着那两个字,“眼下国内三强争雄,石达开控制云、贵、桂三省,两湖在我手,而他王财呢?十一省!更有十余万雄兵和日夜生产精良火器的兵工厂,我听说他地两个造船厂已经开始仿造西洋兵舰了,这等实力我们两湖绝不是对手,就算加上在云贵搞洋务的石达开也不是对手,你们说,这天下还如何去争?我之前一直在和谈上犹豫不决,是因为我一直都吃不准王财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的,担心他控制两湖之后会对湘人下毒手。但这次中俄之战让我看清楚了他,你们想想,换做你们任何一个人,谁敢在后方仍有两个对手地情况下,出兵关外?即便是我,也要先集中力量消灭这些后患,才敢与俄人争关外之地。但他不是,他给我们一人一封信。详述了国仇大于私恨的道理,这其中固然有稳住后方的意思,但是拳拳赤子报国之心却是无疑的,仅这一点见识,此人就远在我之上,王财之所以迟迟不对我们动手,并不是他打不过我们。而是他不想打,此前我想联络四省之力对抗王财,可是结果呢?才二十三天啊,山、陕两省就被他毫不废力的解决了,此时他为什么不继续南下攻入两湖,要知道此时入鄂,兵锋所指当真无人能挡,到时候受苦的还是两湖父老。可他偏偏停住了,还搞了第二次和谈,这是为什么?”曾国藩把那张纸放回桌面,闭着眼睛沉默了一会道,“因为他是一个真正心怀天下的人!心底无私,天地才宽。各位都是苦读圣贤地学子,大家读书所为者何事?无非是这‘天下’二字。我决心促成第三次和谈,为我两湖子弟,湘乡学子谋一个出路,继续对抗下去,吃亏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制台大人,您要放弃兵权?”刘蓉不解地问道,“可这样一来,万一……咱们可不能把性命押在别人身上啊!”
“是啊,万一他王财夺了两湖之后再来与大人为难。到时候大人恐怕就悔之晚矣!”赵烈文也忍不住出言相劝。虽然他一直都对王财颇有好感,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做为曾氏谋臣他也不能不提醒一下,以尽谋臣之责。
“兵权是关键,不仅仅是兵权,还有财权、政权都要谈,湘人子弟不出湘,这就是我的底线,”曾国藩点了点头道,“如果他王财真有容人之量,真的有心和平解决内战,那他一定能接受这一点。”
“那大人为什么不等和谈结束了再出兵相助呢?再等等是不是更稳妥些?”刘蓉还是不死心。
曾国藩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刘蓉,缓缓道:“边关吃紧啊!”
当一直留在京师的左宗棠面见王财告知曾国藩准备出兵助战时,王财激动的拉着左宗棠的手,把曾国藩夸成了旷世少有地无双国士,还一时激动,承诺只要曾国藩同意两湖统一,那曾国藩可以享亲王礼遇,总督两湖政务。而那只湘军部队,王财也毫不岐视,马上增补装备,统一编入第二批出关大军的战斗序列。
这支出关的湘军无疑成为突破国内和谈僵局的一剂良药,抛开云南的石达开,京师与湖南单方面开始了第三轮谈判,看得出曾国藩这次是下了决心,在“谁座天下”与军权的问题上曾国藩做出了最后的让步,同意军队国家化,愿意放弃湘军控制权,除了即将出关的一军以外,两湖湘军整编为四个军,接受中国帝国政府调动,服从帝国政府指挥,在军事上地唯一要求是整编后的湘军做为地方部队,仍旧驻防两湖,两湖文武将弁,不升不降,原职留用。
这样一纸谈判协议送到王财手上时,还是让他颇为失望,这么多话说来说去曾国藩还是没有完全放弃兵权,湘军虽然改了旗号,摇身一变成了帝**队,但上自曾国藩,下到各级将官武弁都还是原班人马,通省行政文吏也都是两湖老班底,曾国藩还是两湖最高军政长官,只不过现在不叫巡抚、总督了,改了称呼叫省长,换汤不换药,原想否决了这份协议,但是王财转念一想,虽然曾国藩仍然保留了相当的权力,但到底是接受了帝国政府领导,两湖到底还是升起了龙盾帝国旗,迈出了这一步,将来什么都好办,因此盘算了许久,最终同意了这一方案。王财点了头,《国内和平协议》在内阁形势上的走了一圈之后,也获得全票通过,与帝国对抗了近十年的两湖终于重新纳入帝国版图。
当帝国特使,礼部侍郎陈坤书、兵部右侍郎诸葛不亮和吏部右侍郎吴观潮带着《国内和平协议》来到湖南长沙后,一直在焦急等待结果的曾国藩与湖南官员终于松了口气,这一纸协议结束了湘军近十年地内战生涯,而这一切似乎来的太迟了,薄薄的一纸文字竟是用近二十万双方士兵的生命换来的,如此的不易,如此的沉重。
诸葛不亮和吴观潮这次跟着陈坤书一起来湖南是为了监督两湖的军队整编与官制调整,按照协议,两湖只能保留五个军的兵力,除去一个出关的不算,现余地十余万湘军必须要缩编为四个军两万四千人,湖南湖北各驻一万二千。在这一点上还有个趣事,王财第一次看到协议时就提出一定要给左宗棠所提出地五个军限定一个人数,不能简单的写几个军,否则五千人是一个军,五万人你也可以说是一个军,若不在协议上白纸黑字写清楚,将来扯皮也是个麻烦事。左宗棠本来就是在玩文字游戏,却没有想到被王财看穿了,双方又讨价还价了一番,这才定下来一个军地编制为六千人。说实话二万多人防御湖南、湖北确实少了,如果还要维持治安的话,那就更不够了,但王财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计划在全国建立警察部队,把维持治安、打击犯罪的工作从驻防军的职权范围内剥离,即然两湖军、政已是铁板一块,伸不进手,那弄个直接受命于中央政府的警察部队来,不是就可以在两湖建立一个受中央控制的武装力量?如此一来就算将来两湖有什么异动,那这些警察部队就可以成为在他们内部的制约力量。当然,这一切都要等湘军整编完成,两湖稳定下来之后,否则好不容易签了和平协议,马上就来这一手,岂不是平地又要起波澜。
[奉献]
第158章:两湖归制
宁古塔、新城一线的血战虽然帝**队吃了些亏,但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且不说前线部队消除了此前对洋人的恐惧心理,而且对俄军的装备,战术也有一些了解,说老实话,俄军的装备根本比不上新十二军和新十三军,最多和两支淮军部队差不多,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失败,王财认为主要问题并不在军事上,而是长期以来国人对于洋人的恐惧,加上没有想到清军会这么快的把俄军放进来,因为要追剿关外各地清军,部队拉得很太长,前锋进入了新城、宁古塔一线,而主力居然还在数百里之外,造成一旦前锋被围,主力却救援不及,等到主力赶了上去,远道而来又再次陷入困境。此次失利指挥上的问题才是根本,特别是叶志超临阵脱逃,不但抛弃了自己的部队,也让友邻部队陷入困境,这次损失这么大,其实近六成的损失都因为叶志超而造成的,一人之过,而让六千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一点直接促使帝**队的第二个收获-完善军官选拔制度。
长期以来帝国新军的军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军队中作战勇敢,表现突出的优秀士兵,二是军校毕业生,第三个方面就是降兵降将,其实这三个方面来的军官都存在问题,作战勇敢的士兵打仗不怕死,对于上级军官的命令从不问个为什么,不论对错只知道服从。从不讲策略,而军校毕业生却是完全相反,读的书多了就有些想当然,打起仗来也总是迈不出书本地条条框框,非得出生入死的到一线去磨练几年才行,可当初新军对于军官的极度缺乏,使得王财根本没有挑选的余地。这才出现仗都打了几年,一些军官却连枪都没有打过一发。这种匪夷所思的情况,居然被看做很正常的事情,而满清降将则基本上是平级留用,不知根不知底的很容易出现叶志超这种情况。
眼看仗越打越大,越打越惨烈,这种军官任免体制如果不改变,很有可能会给部队造成更大地损失。为此王财命令内阁重新拿出了一个意见,今后帝**官只能从两个方面选拔,军校生毕业后必须以普通士兵的身份参加至少三次战斗,三战不死,才能视情况提拔绪用,而军队中地士兵如果有指挥潜质,则必须到军校学习,合格毕业才能走马上任。至于降兵降将,今后将不再派往一线指挥带兵,只能担任各地驻防军指挥官,经过严格考核后才有资格调任一线。
照王财的心思应该马上按照这个新的军官选拔重新调整关外参战部队,但是总参激烈反对,因为如果按王财的愿望去做。那就意味着近一半的关外指挥关都要被换掉,“临阵换将”那可是兵家大忌,更何况在老爷岭作战勇敢的刘铭传也会因此而被调到地方部队,这种损失毫无疑问是巨大的,很有可能直接造成军心浮动,从而影响战事地继续。左思右想之后,王财最终同意了总参的意见,出关部队暂缓,而关内的部队则全部整编。
除了帝国内部的调整以外,关外失利对国内政局也有巨大的影响。面对俄军的入侵。国内各方面都团结起来了,原本若即若离的西南方面也开始转变态度。曾国藩甚至派出以左宗棠为主帅,刘坤一为副帅,统领湘军精锐五千人要求出关配合作战。
作出这样的决定,曾国藩也是顶着很大压力地,两湖子弟死在太平军手中的不知道有多少,虽说国仇大于家恨,但大伙都认为此时湘军不出境骚扰王财后方,就是对他出关抗俄最大的支持了,没有必要主动派兵去帮王财打仗,特别是在双方仍然是处在停战的敏感时期。
“制台大人,湘军今日之力守湘已是捉襟见肘,力有不及,制台大人,如何能再出兵北上?更何况湘军子弟兵出门外谁知道他王财能怎么用?制台大人,这,这可是把五千子弟送到刀口上去了啊!大人,我们此时正该抓紧时间编练新军,为将来守湘以图进取而积需力量,大人……”刘蓉还想再劝,却被赵烈文一把拉住,就见赵烈文轻轻的朝坐在堂上默不作声曾国藩呶了呶嘴。
就见曾国藩摆动着手中的毛笔,不停地写着什么,屋子里的人刚听到曾国藩的决定时都不理解,长期以来湘军与长毛子始终是采取敌对态度的,虽然几次和谈,双方也有一些接触,但和谈未成,毕竟将来的事情谁也说不准,万一和谈彻底破裂,那双方还是要拼个死活的,王财出兵关外与老毛子拼个死活,正好让湘军积蓄力量,此刻出兵帮助焦头烂额的王财实在令人不解。
就在众人疑惑的时候,曾国藩突然站起身来,轻轻的把桌上那张纸举了起来,上面只写了两个大字“天下”!
“你们一直劝我据湘独立,练雄兵而争天下,孟容(刘蓉字)还劝我联手石达开,我几次回绝了,想必你们都不明白为什么,原因就在这两个字上!”曾国藩顿了一下,静静的看了一眼屋里地谋臣,他们都迷惑地看着那两个字,“眼下国内三强争雄,石达开控制云、贵、桂三省,两湖在我手,而他王财呢?十一省!更有十余万雄兵和日夜生产精良火器的兵工厂,我听说他地两个造船厂已经开始仿造西洋兵舰了,这等实力我们两湖绝不是对手,就算加上在云贵搞洋务的石达开也不是对手,你们说,这天下还如何去争?我之前一直在和谈上犹豫不决,是因为我一直都吃不准王财这个人到底是怎样的,担心他控制两湖之后会对湘人下毒手。但这次中俄之战让我看清楚了他,你们想想,换做你们任何一个人,谁敢在后方仍有两个对手地情况下,出兵关外?即便是我,也要先集中力量消灭这些后患,才敢与俄人争关外之地。但他不是,他给我们一人一封信。详述了国仇大于私恨的道理,这其中固然有稳住后方的意思,但是拳拳赤子报国之心却是无疑的,仅这一点见识,此人就远在我之上,王财之所以迟迟不对我们动手,并不是他打不过我们。而是他不想打,此前我想联络四省之力对抗王财,可是结果呢?才二十三天啊,山、陕两省就被他毫不废力的解决了,此时他为什么不继续南下攻入两湖,要知道此时入鄂,兵锋所指当真无人能挡,到时候受苦的还是两湖父老。可他偏偏停住了,还搞了第二次和谈,这是为什么?”曾国藩把那张纸放回桌面,闭着眼睛沉默了一会道,“因为他是一个真正心怀天下的人!心底无私,天地才宽。各位都是苦读圣贤地学子,大家读书所为者何事?无非是这‘天下’二字。我决心促成第三次和谈,为我两湖子弟,湘乡学子谋一个出路,继续对抗下去,吃亏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制台大人,您要放弃兵权?”刘蓉不解地问道,“可这样一来,万一……咱们可不能把性命押在别人身上啊!”
“是啊,万一他王财夺了两湖之后再来与大人为难。到时候大人恐怕就悔之晚矣!”赵烈文也忍不住出言相劝。虽然他一直都对王财颇有好感,但事情到了这一步。做为曾氏谋臣他也不能不提醒一下,以尽谋臣之责。
“兵权是关键,不仅仅是兵权,还有财权、政权都要谈,湘人子弟不出湘,这就是我的底线,”曾国藩点了点头道,“如果他王财真有容人之量,真的有心和平解决内战,那他一定能接受这一点。”
“那大人为什么不等和谈结束了再出兵相助呢?再等等是不是更稳妥些?”刘蓉还是不死心。
曾国藩意味深长的看了一眼刘蓉,缓缓道:“边关吃紧啊!”
当一直留在京师的左宗棠面见王财告知曾国藩准备出兵助战时,王财激动的拉着左宗棠的手,把曾国藩夸成了旷世少有地无双国士,还一时激动,承诺只要曾国藩同意两湖统一,那曾国藩可以享亲王礼遇,总督两湖政务。而那只湘军部队,王财也毫不岐视,马上增补装备,统一编入第二批出关大军的战斗序列。
这支出关的湘军无疑成为突破国内和谈僵局的一剂良药,抛开云南的石达开,京师与湖南单方面开始了第三轮谈判,看得出曾国藩这次是下了决心,在“谁座天下”与军权的问题上曾国藩做出了最后的让步,同意军队国家化,愿意放弃湘军控制权,除了即将出关的一军以外,两湖湘军整编为四个军,接受中国帝国政府调动,服从帝国政府指挥,在军事上地唯一要求是整编后的湘军做为地方部队,仍旧驻防两湖,两湖文武将弁,不升不降,原职留用。
这样一纸谈判协议送到王财手上时,还是让他颇为失望,这么多话说来说去曾国藩还是没有完全放弃兵权,湘军虽然改了旗号,摇身一变成了帝**队,但上自曾国藩,下到各级将官武弁都还是原班人马,通省行政文吏也都是两湖老班底,曾国藩还是两湖最高军政长官,只不过现在不叫巡抚、总督了,改了称呼叫省长,换汤不换药,原想否决了这份协议,但是王财转念一想,虽然曾国藩仍然保留了相当的权力,但到底是接受了帝国政府领导,两湖到底还是升起了龙盾帝国旗,迈出了这一步,将来什么都好办,因此盘算了许久,最终同意了这一方案。王财点了头,《国内和平协议》在内阁形势上的走了一圈之后,也获得全票通过,与帝国对抗了近十年的两湖终于重新纳入帝国版图。
当帝国特使,礼部侍郎陈坤书、兵部右侍郎诸葛不亮和吏部右侍郎吴观潮带着《国内和平协议》来到湖南长沙后,一直在焦急等待结果的曾国藩与湖南官员终于松了口气,这一纸协议结束了湘军近十年地内战生涯,而这一切似乎来的太迟了,薄薄的一纸文字竟是用近二十万双方士兵的生命换来的,如此的不易,如此的沉重。
诸葛不亮和吴观潮这次跟着陈坤书一起来湖南是为了监督两湖的军队整编与官制调整,按照协议,两湖只能保留五个军的兵力,除去一个出关的不算,现余地十余万湘军必须要缩编为四个军两万四千人,湖南湖北各驻一万二千。在这一点上还有个趣事,王财第一次看到协议时就提出一定要给左宗棠所提出地五个军限定一个人数,不能简单的写几个军,否则五千人是一个军,五万人你也可以说是一个军,若不在协议上白纸黑字写清楚,将来扯皮也是个麻烦事。左宗棠本来就是在玩文字游戏,却没有想到被王财看穿了,双方又讨价还价了一番,这才定下来一个军地编制为六千人。说实话二万多人防御湖南、湖北确实少了,如果还要维持治安的话,那就更不够了,但王财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计划在全国建立警察部队,把维持治安、打击犯罪的工作从驻防军的职权范围内剥离,即然两湖军、政已是铁板一块,伸不进手,那弄个直接受命于中央政府的警察部队来,不是就可以在两湖建立一个受中央控制的武装力量?如此一来就算将来两湖有什么异动,那这些警察部队就可以成为在他们内部的制约力量。当然,这一切都要等湘军整编完成,两湖稳定下来之后,否则好不容易签了和平协议,马上就来这一手,岂不是平地又要起波澜。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