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在傅寒竹的意料之中,也在代旭的料想之外。傅寒竹毫无意外的登上了榜首,成为了会元,而代旭也在一甲之列,成为了亚元,这是他所没能想到的,大悲之后的大喜,让代旭已经忘记了之前三十年间的所有苦难。
发榜之后是落榜考生返乡的**,曾经遍布整个京城的众举子,一日之间所剩无几。留下的就是家里有钱在此游玩的公子,还有无盘缠回家的穷书生。
商贾们这两个月也赚足了这些学子的钱。六七千考生外加家眷随从,少说也有一万人,一万人两个月的奢侈生活费,足以让这里的大商小贩开怀了,他们只恨这样的事情三年才有一次。
六七千举子最后只取区区300人,平均每30人取一人,由此可见科举的另一番残酷,要知道来参加考试的都是举人,不是那些普通的学子,至少他们在家乡也都是名震一方的人物。
社会心态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且不同时期的社会心态不尽相同,情况极为复杂,而科举带给每个士子的际遇和感受又千差万别,在极重“科名”的当下,由“科名至上”衍生出的“科名前定论”,是当下科举制度下社会心态的凝结点。一个无论是“金榜题名”者、还是“名落孙山”者,甚至是与科举毫无干系的人都要接受或不得不接受这个理念。
这种心态在每个人心里是根深蒂固的,所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个社会体系下只是一句笑话,想成名,想出人头地,想光宗耀祖,就唯有科举一条路。六千士子,300名你还是进士老爷,但如果你是301名,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几家欢喜几家愁,与那些落榜回家的举子相比,傅寒竹他们三人却是另一番心情。其中最高兴的莫过于代旭了,前一日还在想着以后的生活出路,如今却是前程似锦。
当然,他们现在还不能称为进士,只是贡士,只有通过殿试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进士老爷,但这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自古以来,凡是会试高中的人都会成为进士,殿试只是一种形式,由皇帝亲自定夺考生的名次。
而只要是进士不管大小都会有一个官做,举人相当县令很难,但只要是进士最次也会成为一方父母官。
三人的欢喜在傅府的一片笑语声当中完全得到了诠释,就是邱赤也受到了他们情绪的感染,也在幸福的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刻。
欢喜之余他们当然也不会忘记为接下来的殿试做准备,殿试说不重要是因为你殿试考的次点也会得到进士的身份,要说重要也是非常重要,若是在殿试中发挥的好,得到皇帝的赏识那你以后的仕途也会平步青云。
放榜后的第九天,这些榜上有名的贡士在保和殿进行了复试,复试主要就是看有没有鱼目混珠的人,而在这次复试上傅寒竹也看到了徐干的身影。双方自然是彼此恭贺。
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一日,贡士们又来到紫禁城的保和殿应殿试。殿试虽然只考策问,但在皇帝和那些有名大臣面前贡士们还是非常紧张,在应殿试前贡士们都通过各种办法让自己在这一天不出丑,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内急。
有的禁食,有的吃些药物,傅寒竹当然也不能免俗,谁让自己现在还弱小呢。不过与这些人相比,傅寒竹当然有自己更好的办法。
贡士们自黎明入,要等待几个时辰。期间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到颁发策题的时候已接近中午。
“皇上驾到。”
在一声鸡不是鸡鸭不是鸭的声音中贡士们都跪下等候,傅寒竹第一次见到清朝最伟大的一位帝王。
此时康熙也才九岁,脸型轮廓也很端庄,只是天花过后留下的麻子还没有完全消退,但这不影响他的气质。虽然年少却大气沉稳已经初现千古一帝的威严霸气。
跟随康熙身后的有两人,准确的说应该是三人,因为那个太监可以忽略,这两人傅寒竹也见过,正是会试的四位主考官当中的两位,一位是首辅大臣索尼,还有一个也是辅政大臣苏克沙哈。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索尼和苏克沙哈的带领下,早就侯安的贡生们一起喊出了这句俗套的请安口号。
“众卿平身。”
“谢万岁。”
康熙童稚的声音中渗透着一丝不可抗拒的威严。
考题是事先准备好的,因为康熙现在还没有亲政,也没有权利干涉太多,这考题显然也是孝庄与索尼等人的杰作。
“盖闻道之大、原出於天、超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实不离乎日用事物之常、根乎阳阳五行之赜、而实不外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天以澄著、地以靖谧、人极以昭明、何莫由斯道也。圣圣相传、同此一道、由修身而治人、由致知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之精神心术、达之礼乐刑政。其体甚微、其用则广、历千万世而不可易。然功化有浅深、证效有迟速者、何欤。朕以年少临政、愿治于兹、历年志愈勤、道愈远、窅乎其未朕也。朕心疑焉。子大夫明先圣之术、咸造在廷、必有切至之论、朕将虚己以听。三坟而上、大道难名、五典以来、常道始著、日月星辰顺乎上、鸟兽草木若於下”如此长篇的大论也真难为这位少年皇帝了。其实问策的主要问题就是让贡士们每人出一份适合当下的政策来改变民生巩固江山。
康熙念完之后,大殿一片宁静,学子们有的沉思有的已经落笔如飞。因为皇帝要提的问题他们之前早就做了很多准备,出题范围他们也都已经熟知,这不叫跑题,殿试的问题很好猜出。而且殿试也只是个排名的考试。
傅寒竹答道:“臣闻善言天者尊斗极,善言治者定统宗。民生国计之利弊,不可节节喻也;学术人才之兴替,非必屑屑究也,要在道法而已。孔子之道,集群圣而开百王,其世所诵法,大义微言。后千六百余年,而复集成于朱子。宋臣真德秀尝本朱子之意,辑为《大学衍义》臣伏愿皇上万几余暇,留心于《大学衍义》,而益致力于朱子之全书,以求握乎明理之原,而止于至善之极。将见川浍治而农政修,图书集而法训备。广选造之路,而一平内外轻重之畸,权征榷之方,而必祛旦夕补苴之计。斯治日进于古,而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图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与。”
傅寒竹自然也是一番长篇大论,不过他也没有写什么超前的改革之想法,他知道即使现在说了也没有人理解他的想法。只是写了一些提倡皇帝注重文学的问题。文农也是考生经常讨论的话题,所以说傅寒竹这份答卷还是很中规中矩的。
时间到的时候,考生们陆续的交上自己的答卷,在太监的引领下出了紫禁城。出了紫禁城众人总算输了一口长气,一扫大殿内的压抑。
至此他们的人生将逐渐走向辉煌,这是他们都能看到的,他们现在什么也不用做,只有等待,等待最终的发榜,等待吏部给他们安排官职。
发榜之后是落榜考生返乡的**,曾经遍布整个京城的众举子,一日之间所剩无几。留下的就是家里有钱在此游玩的公子,还有无盘缠回家的穷书生。
商贾们这两个月也赚足了这些学子的钱。六七千考生外加家眷随从,少说也有一万人,一万人两个月的奢侈生活费,足以让这里的大商小贩开怀了,他们只恨这样的事情三年才有一次。
六七千举子最后只取区区300人,平均每30人取一人,由此可见科举的另一番残酷,要知道来参加考试的都是举人,不是那些普通的学子,至少他们在家乡也都是名震一方的人物。
社会心态是个很宽泛的概念,且不同时期的社会心态不尽相同,情况极为复杂,而科举带给每个士子的际遇和感受又千差万别,在极重“科名”的当下,由“科名至上”衍生出的“科名前定论”,是当下科举制度下社会心态的凝结点。一个无论是“金榜题名”者、还是“名落孙山”者,甚至是与科举毫无干系的人都要接受或不得不接受这个理念。
这种心态在每个人心里是根深蒂固的,所说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这个社会体系下只是一句笑话,想成名,想出人头地,想光宗耀祖,就唯有科举一条路。六千士子,300名你还是进士老爷,但如果你是301名,那你就什么也不是。
几家欢喜几家愁,与那些落榜回家的举子相比,傅寒竹他们三人却是另一番心情。其中最高兴的莫过于代旭了,前一日还在想着以后的生活出路,如今却是前程似锦。
当然,他们现在还不能称为进士,只是贡士,只有通过殿试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进士老爷,但这已经不是什么问题了,自古以来,凡是会试高中的人都会成为进士,殿试只是一种形式,由皇帝亲自定夺考生的名次。
而只要是进士不管大小都会有一个官做,举人相当县令很难,但只要是进士最次也会成为一方父母官。
三人的欢喜在傅府的一片笑语声当中完全得到了诠释,就是邱赤也受到了他们情绪的感染,也在幸福的享受着这美好的一刻。
欢喜之余他们当然也不会忘记为接下来的殿试做准备,殿试说不重要是因为你殿试考的次点也会得到进士的身份,要说重要也是非常重要,若是在殿试中发挥的好,得到皇帝的赏识那你以后的仕途也会平步青云。
放榜后的第九天,这些榜上有名的贡士在保和殿进行了复试,复试主要就是看有没有鱼目混珠的人,而在这次复试上傅寒竹也看到了徐干的身影。双方自然是彼此恭贺。
康熙二年,四月二十一日,贡士们又来到紫禁城的保和殿应殿试。殿试虽然只考策问,但在皇帝和那些有名大臣面前贡士们还是非常紧张,在应殿试前贡士们都通过各种办法让自己在这一天不出丑,其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如何控制自己的内急。
有的禁食,有的吃些药物,傅寒竹当然也不能免俗,谁让自己现在还弱小呢。不过与这些人相比,傅寒竹当然有自己更好的办法。
贡士们自黎明入,要等待几个时辰。期间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到颁发策题的时候已接近中午。
“皇上驾到。”
在一声鸡不是鸡鸭不是鸭的声音中贡士们都跪下等候,傅寒竹第一次见到清朝最伟大的一位帝王。
此时康熙也才九岁,脸型轮廓也很端庄,只是天花过后留下的麻子还没有完全消退,但这不影响他的气质。虽然年少却大气沉稳已经初现千古一帝的威严霸气。
跟随康熙身后的有两人,准确的说应该是三人,因为那个太监可以忽略,这两人傅寒竹也见过,正是会试的四位主考官当中的两位,一位是首辅大臣索尼,还有一个也是辅政大臣苏克沙哈。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在索尼和苏克沙哈的带领下,早就侯安的贡生们一起喊出了这句俗套的请安口号。
“众卿平身。”
“谢万岁。”
康熙童稚的声音中渗透着一丝不可抗拒的威严。
考题是事先准备好的,因为康熙现在还没有亲政,也没有权利干涉太多,这考题显然也是孝庄与索尼等人的杰作。
“盖闻道之大、原出於天、超乎无极太极之妙、而实不离乎日用事物之常、根乎阳阳五行之赜、而实不外乎仁义礼智刚柔善恶之际。天以澄著、地以靖谧、人极以昭明、何莫由斯道也。圣圣相传、同此一道、由修身而治人、由致知而齐家治国平天下、本之精神心术、达之礼乐刑政。其体甚微、其用则广、历千万世而不可易。然功化有浅深、证效有迟速者、何欤。朕以年少临政、愿治于兹、历年志愈勤、道愈远、窅乎其未朕也。朕心疑焉。子大夫明先圣之术、咸造在廷、必有切至之论、朕将虚己以听。三坟而上、大道难名、五典以来、常道始著、日月星辰顺乎上、鸟兽草木若於下”如此长篇的大论也真难为这位少年皇帝了。其实问策的主要问题就是让贡士们每人出一份适合当下的政策来改变民生巩固江山。
康熙念完之后,大殿一片宁静,学子们有的沉思有的已经落笔如飞。因为皇帝要提的问题他们之前早就做了很多准备,出题范围他们也都已经熟知,这不叫跑题,殿试的问题很好猜出。而且殿试也只是个排名的考试。
傅寒竹答道:“臣闻善言天者尊斗极,善言治者定统宗。民生国计之利弊,不可节节喻也;学术人才之兴替,非必屑屑究也,要在道法而已。孔子之道,集群圣而开百王,其世所诵法,大义微言。后千六百余年,而复集成于朱子。宋臣真德秀尝本朱子之意,辑为《大学衍义》臣伏愿皇上万几余暇,留心于《大学衍义》,而益致力于朱子之全书,以求握乎明理之原,而止于至善之极。将见川浍治而农政修,图书集而法训备。广选造之路,而一平内外轻重之畸,权征榷之方,而必祛旦夕补苴之计。斯治日进于古,而我国家亿万年有道之长基此矣!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图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与。”
傅寒竹自然也是一番长篇大论,不过他也没有写什么超前的改革之想法,他知道即使现在说了也没有人理解他的想法。只是写了一些提倡皇帝注重文学的问题。文农也是考生经常讨论的话题,所以说傅寒竹这份答卷还是很中规中矩的。
时间到的时候,考生们陆续的交上自己的答卷,在太监的引领下出了紫禁城。出了紫禁城众人总算输了一口长气,一扫大殿内的压抑。
至此他们的人生将逐渐走向辉煌,这是他们都能看到的,他们现在什么也不用做,只有等待,等待最终的发榜,等待吏部给他们安排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