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日。
傅寒竹、代旭为即将远走赴任的李明山和徐干设宴送行。一般情况进士多入为翰林官,外放的只是少数。李明山和徐干就是这少数中的一员。徐干被分到陕西,授正七品衔授布政司经历。
徐干的官职要比李明山压抑,因为布政司经历整天要与比自己高的官员呆在一起,为他们鞍前马后。相比之下,知县就要轻松多了,每年只要有次数的迎接一下知府和巡抚就可以了。不过凡事都有两面,如果说知县提升是需要抓征集,那么在布政司经历就完全青睐与关系。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子安的诗句正是我们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傅寒竹举杯黯然道。
“今日离别,他日重逢,有朝一日我们还会聚到一起的,只是那日来的早晚而已。”徐干道,他是这里年龄最大的,也是为科举奋斗时间最长的,自然对这离别的伤情就看淡了很多。
“就是,他日总有重逢的时候。今朝莫思他日愁,今朝有酒今朝醉。”李明山也附和道。
“不如让傅状元为我们唱一曲如何?”代旭提议道。他是这届科举的黑马也是大的受益者。但此时也是满脸的送别愁。
“好,正合我意。”李明山附议道。
“有状元郎为我吟曲送行,何等快哉、何等乐哉。”徐干也道。
傅寒竹也不推辞,拿起桌上的筷子,在盘碗之间敲打着节奏。悠扬的唱道: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这首送别歌也正好映衬了此时此景。一曲终了,四人都沉默下来。
“寒竹老弟一曲送别曲可谓听着感伤闻者流泪,我们是去赴任又不是去刑场,不必搞这么压抑吧?”还是徐干首先打破了僵局。
“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代旭悲伤的吟道。一向多嘴的李明山也少有的没有说话,傅寒竹的歌声令他陷入了离别之痛。与徐干不一样,李明山与傅寒竹、代旭二人的感情相对比较深。特别是傅寒竹,从乡试相遇,一见如故,期间书信来往也频繁。
对于他这个商贾人家出生的孩子,从小就在利益的熏染下长大,甚至亲兄弟之间也常有利益摩擦。难得结实傅寒竹、蒲松龄、代旭这样的知己。离别虽不是永久,但相逢却也不知期,遥想自己就要一个人远走他乡,怎不令他感觉到悲伤。
若是几人同留在翰林院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李明山不由这样畅想着。然事事难尽人意,命运的安排总叫人很无奈。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正应了那句曲终人散。
送走二人,傅寒竹和代旭说不出的低落。傅寒竹不知道自己还要经过几次这样的离别。也不知道为了自己的大计是否会与这些人经历生死离别。
五月初。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傅寒竹和代旭足足等了十天才得到圣旨召见。早早的傅寒竹和代旭就开始整理衣衫,也早早的就入了宫。
这次皇帝依然在文华殿召见了傅寒竹等获得进士及第的三人。同样是上次的太监引路。不同的是这次陪同皇帝的大臣由原来的两位,新增的两位当然就是另两位辅政大臣-----鳌拜和遏必隆。
傅寒竹不由多看了一眼这个后来的权臣,这个战功赫赫,骁勇善战且文武双全的人物。顺治帝遗诏云:“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就是这个辅政排名最后的人,在辅政期间风头却盖过了其他三位辅政大臣,甚至高过首辅大臣索尼。
傅寒竹知道,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索尼老病,鳌拜多专政,与苏克萨哈不相能,遏必隆不能自异。在这种情况下,鳌拜的作用绝不像他的辅臣次序一样是最微小的,恰好相反,而是日益增大。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四位辅臣都是上三旗的大臣,他们除了旗与旗之间的内部争斗之外,在辅政期间实行的政策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鳌拜的主张基本上也同样代表着其他辅臣的意见。其实从顺治十八年到康熙八年五月的辅政时期的历史,实际也就是鳌拜辅政的时期。
由此可见人的野心是一点点被权力培养起来的。其实傅寒竹并不讨厌鳌拜,也许鳌拜的立场从始至终都很坚定。
当然傅寒竹也顺带着看了一眼遏必隆,不知道他知不知道傅寒竹与他的族人的过节。至少现在他的脸上并没有表现什么异样。四位辅政大臣傅寒竹最不欣赏的就是遏必隆了,他到了后期就是鳌拜的小弟。
不管怎么说今天四大辅政大臣齐聚,也算是给足了傅寒竹三人的面子。也可见此时的清朝是多么的急于拉拢人心。
“三位都是我大清未来的国之栋梁,今朕与四位辅政大臣在此召见你们。就是想让你们如后与在座的四位一样,为我大清的江山贡献一点力量。”康熙小小年纪说话却一点也不含糊。一段话接着三位进士及第表扬了四位辅政大臣的劳苦功高。这种千方百计趁机表扬四位的方式,估计孝庄在背地里不知道教了他多少遍,才到今天的如火纯情。
“为大清效劳老臣应尽的责任。”得到赞扬的四位自然要谦虚一番。而四人的话却如同小学生阅读一样的整齐,而且谦虚的语句也一字不差。傅寒竹在心里狠狠的鄙视了一下这教科书式的恭维。
傅寒竹、代旭为即将远走赴任的李明山和徐干设宴送行。一般情况进士多入为翰林官,外放的只是少数。李明山和徐干就是这少数中的一员。徐干被分到陕西,授正七品衔授布政司经历。
徐干的官职要比李明山压抑,因为布政司经历整天要与比自己高的官员呆在一起,为他们鞍前马后。相比之下,知县就要轻松多了,每年只要有次数的迎接一下知府和巡抚就可以了。不过凡事都有两面,如果说知县提升是需要抓征集,那么在布政司经历就完全青睐与关系。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子安的诗句正是我们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傅寒竹举杯黯然道。
“今日离别,他日重逢,有朝一日我们还会聚到一起的,只是那日来的早晚而已。”徐干道,他是这里年龄最大的,也是为科举奋斗时间最长的,自然对这离别的伤情就看淡了很多。
“就是,他日总有重逢的时候。今朝莫思他日愁,今朝有酒今朝醉。”李明山也附和道。
“不如让傅状元为我们唱一曲如何?”代旭提议道。他是这届科举的黑马也是大的受益者。但此时也是满脸的送别愁。
“好,正合我意。”李明山附议道。
“有状元郎为我吟曲送行,何等快哉、何等乐哉。”徐干也道。
傅寒竹也不推辞,拿起桌上的筷子,在盘碗之间敲打着节奏。悠扬的唱道:
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扶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这首送别歌也正好映衬了此时此景。一曲终了,四人都沉默下来。
“寒竹老弟一曲送别曲可谓听着感伤闻者流泪,我们是去赴任又不是去刑场,不必搞这么压抑吧?”还是徐干首先打破了僵局。
“看即曲终留不住,云飘雨送向阳台。”代旭悲伤的吟道。一向多嘴的李明山也少有的没有说话,傅寒竹的歌声令他陷入了离别之痛。与徐干不一样,李明山与傅寒竹、代旭二人的感情相对比较深。特别是傅寒竹,从乡试相遇,一见如故,期间书信来往也频繁。
对于他这个商贾人家出生的孩子,从小就在利益的熏染下长大,甚至亲兄弟之间也常有利益摩擦。难得结实傅寒竹、蒲松龄、代旭这样的知己。离别虽不是永久,但相逢却也不知期,遥想自己就要一个人远走他乡,怎不令他感觉到悲伤。
若是几人同留在翰林院将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李明山不由这样畅想着。然事事难尽人意,命运的安排总叫人很无奈。
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正应了那句曲终人散。
送走二人,傅寒竹和代旭说不出的低落。傅寒竹不知道自己还要经过几次这样的离别。也不知道为了自己的大计是否会与这些人经历生死离别。
五月初。
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傅寒竹和代旭足足等了十天才得到圣旨召见。早早的傅寒竹和代旭就开始整理衣衫,也早早的就入了宫。
这次皇帝依然在文华殿召见了傅寒竹等获得进士及第的三人。同样是上次的太监引路。不同的是这次陪同皇帝的大臣由原来的两位,新增的两位当然就是另两位辅政大臣-----鳌拜和遏必隆。
傅寒竹不由多看了一眼这个后来的权臣,这个战功赫赫,骁勇善战且文武双全的人物。顺治帝遗诏云:“特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臣。就是这个辅政排名最后的人,在辅政期间风头却盖过了其他三位辅政大臣,甚至高过首辅大臣索尼。
傅寒竹知道,在接下来一段时间索尼老病,鳌拜多专政,与苏克萨哈不相能,遏必隆不能自异。在这种情况下,鳌拜的作用绝不像他的辅臣次序一样是最微小的,恰好相反,而是日益增大。从另一个角度说,这四位辅臣都是上三旗的大臣,他们除了旗与旗之间的内部争斗之外,在辅政期间实行的政策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鳌拜的主张基本上也同样代表着其他辅臣的意见。其实从顺治十八年到康熙八年五月的辅政时期的历史,实际也就是鳌拜辅政的时期。
由此可见人的野心是一点点被权力培养起来的。其实傅寒竹并不讨厌鳌拜,也许鳌拜的立场从始至终都很坚定。
当然傅寒竹也顺带着看了一眼遏必隆,不知道他知不知道傅寒竹与他的族人的过节。至少现在他的脸上并没有表现什么异样。四位辅政大臣傅寒竹最不欣赏的就是遏必隆了,他到了后期就是鳌拜的小弟。
不管怎么说今天四大辅政大臣齐聚,也算是给足了傅寒竹三人的面子。也可见此时的清朝是多么的急于拉拢人心。
“三位都是我大清未来的国之栋梁,今朕与四位辅政大臣在此召见你们。就是想让你们如后与在座的四位一样,为我大清的江山贡献一点力量。”康熙小小年纪说话却一点也不含糊。一段话接着三位进士及第表扬了四位辅政大臣的劳苦功高。这种千方百计趁机表扬四位的方式,估计孝庄在背地里不知道教了他多少遍,才到今天的如火纯情。
“为大清效劳老臣应尽的责任。”得到赞扬的四位自然要谦虚一番。而四人的话却如同小学生阅读一样的整齐,而且谦虚的语句也一字不差。傅寒竹在心里狠狠的鄙视了一下这教科书式的恭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