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军进入交趾城,招榜安民,城中百姓无论汉民、土人纷纷归顺朝廷,大得人心,夹道欢迎。 更新最快唯一数千僧人绑缚成队,押解游行。
被押解的僧人不言而喻,正是十八庙主麾下的僧人,一个个垂头丧气,无言以对。交趾的百姓完没想到,原本被梵志拿来凑数的僧兵,几乎全部生擒被俘。交趾一战,除了大罗寺的武僧以外,其他僧人都不是习武之人,驱赶上阵连刀都不会用,一战击溃,全部束手就擒。
宁长才率兵俘获交趾城的十八庙主和数千弟子,因为僧人助纣为虐,不能安分守己,宁长才正准备斩首十八个庙主,只见刘方走到近前,劝道:“交趾百姓既然信佛,这些僧人斩尽杀绝,只恐引起民乱。”
宁长才道:“这些僧人拿起武器就是兵,不可久留。”
刘方道:“僧人作乱,全因阮丹挑事,自古法不责众,只拿阮丹一党足矣。”
“嗯。”宁长才立刻传令释放十八庙主,唯有阮丹及麾下武僧,全部斩首示众。西南行军总管刘方,释放了其他无辜僧侣,并扫庙拜佛,安顿人心,刻石纪功。
汉代古城交趾收复,刘方在城中犒劳三军,两日之后,大军开拔,继续南征,交趾的汉人百姓争相出城恭送隋军,人马列队南去,刘方、慕容三藏、宁长才刚出城门洞,一个校尉来报:“启禀总管,交趾城的百姓,要为各位将军赠酒壮行。”
刘方一听,百姓如此厚待官军,理当拜谢,几个人便下了马去见百姓。几位城中的长辈老者,端着成坛的好酒,过来敬酒,一位老者说道:“想当年,汉人先辈在广平立铜柱,史称极南界。将军若要到极南界,大隋功德必能胜过大汉王朝,谨此薄酒,恭送将军。”
刘方、慕容三藏、宁长才各端一碗酒水,一饮而尽,刘方言道:“老人家放心,我也曾闻交趾之南有‘马援铜柱’,此行必收广平,拜谒铜柱。”众将一起拜别交趾百姓,随大军南去。后有清代诗词《交趾怀古》称赞为证: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隋军将士一路向南,追逃穷寇,沿途城池纷纷献城投降,归顺大隋。大军将至,南越最后一地广平府(今越南广平)。忽见前行向导官快马而来,向导官道:“启禀刘总管,前方便是‘马援铜柱’。”
刘方问道:“此事听闻已久,马援铜柱缘何而来?”
宁长才颇为熟悉当地环境,答道:“东汉建武十六年二月,交趾的越人、俚人叛乱,击败汉朝驻军,取得六十五座城池。东汉朝廷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乱。得胜回朝之日,马援曾在交趾立铜柱,定为汉朝极南界,柱上刻有铭文:‘铜柱折,交趾灭’。”
“哦?竟有此典故,我等顺天意南征,理当参拜此柱。”
刘方、慕容三藏、宁长才率兵前行,直奔马援铜柱。走了不远,就看到一根立柱,硕大参天,高约九丈有余,粗有七个人才能合抱,紫铜打造。铜柱之上,字迹雕刻历经几百载,依旧清晰醒目,铭文竖刻成列,写的是:“铜柱折,交趾灭”。
这六个大字历经风雨,依稀可见,左下角标准“汉建武十六年,伏波将军马援收复南越六十五城,大汉极南界,此柱以纪之。”
看了此柱,刘方叹道:“不远万里,收复交趾,方知道华夏九州极南界竟是广平。”
刘方、慕容三藏、宁长才等众将官,纷纷下马,跪地叩首,随行的隋军将士,也屈膝跪倒。刘方点燃三柱高香,率领众人一番祭拜,这才下令边界至此,就此收兵。而林邑国的国王梵志,一路向南走海路而逃,不知踪影。
大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四月,隋军不远万里,征讨西南,收复交趾(今越南河内),划界广平(今越南广平),自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之后,大隋王朝在五百六十多年后再次征服南越诸蛮,扩疆至极南界,彪炳青史。正是:
自古交趾属汉邦,万里之遥远他乡。
巍巍王朝立铜柱,而今克复三柱香。
汉帝平乱有马武,隋君扬威出刘方。
遥想汉骑雄风在,应知隋军曾扩疆。
隋军大胜,万里报捷,此时隋炀帝杨广一直在平阳宫陪伴宣华夫人,多日不见皇后萧珺,心里难免有些惭愧,正好得了西南捷报,找个由头,讨好萧皇后。
来到宁安殿,夫妻多日不见,彼此心知肚明,隋炀帝言道:“西南奏捷,交趾、广平皆以收复,大军班师。若非皇后极力主张,哪有今日凯旋?”
萧皇后知道杨广是在极力讨好,便说道:“南越奏捷,全赖皇上天威所在,哪有臣妾功劳。”
隋炀帝摆了摆手,说道:“西南军情交替,朕难有分身之术,皇后贤明,使得军国政事从未耽搁。”
隋炀帝正乐得合不拢嘴,萧皇后问道:“臣妾听说宣华夫人病情日复一日,已成沉疾,不见好转,可是实情?”
隋炀帝一听萧皇后提及此事,脸色顿时转喜为忧,坐在椅子上说道:“是啊,依朕看来,即便天下神医,也难有良策。朕只求让宣华重游故地,以解心中的疙瘩。”
萧皇后说:“可运河修了半年了,也不见通水呀。”
“杨素营造东都、开挖运河进展虽然极快,但是通汴渠至今还未打通,若是早日能通水,宣华夫人就可由水陆乘船回江南了。”
听隋炀帝这么一说,萧珺脸上泛起一丝笑意,不禁叹道:“满朝文武都说陛下雄才大略,要收复琉求,原来还真是个幌子,还是一心为宣华夫人呀。”
“唉,皇后又生醋意了?”
“臣妾倒不是争风吃醋,营建洛阳,每日征发劳工二十万人,开挖运河,已经征服劳夫两百万人,劳民伤财,无益朝廷。”
“如今四海统一,天下太平,国力殷富,朕征发百姓修条河流又有何妨?朕不但要做超过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更要做足与尧、舜、禹比肩的千古圣君。相比而言,朕只不过才挖了一条运河。”
夫妻二人正在闲聊,一个小太监来奏:“启禀皇上、娘娘,工部尚书卫文升已回京,正在宫外候旨求见。”
隋炀帝与萧皇后互看一眼,都想到了童谣一案,隋炀帝说:“宣卫文升觐见。”
工部尚书卫文升由宁陵县而来,手拿奏折,匆匆来到宁安殿,拜见了皇上、皇后。隋炀帝问道:“卫爱卿返京,那童谣之案,可有眉目了么?”
卫文升大胆奏道:“臣历时两个月,沿着通济渠明察暗访,现已察明,今有一本参劾越国公杨素,开河都护麻叔谋,相互勾结,草菅人命,残害百姓。”
隋炀帝着实心中一惊,只听萧皇后言道:“越国公又做了什么事,让卫大人如此不满?”
卫文升一看萧皇后眼神,十分关注,遂言道:“营建东都,杨素强征百姓,急赶工期,造成劳工死伤过万,令人发指,罄竹难书。”
萧珺最看不惯杨素做派,给隋炀帝使了个眼神,隋炀帝问道:“那麻叔谋又怎样?”
卫文升道:“有百姓举报,麻叔谋好吃人肉,专食男童,豫东百姓皆有传闻。”
隋炀帝、萧皇后闻之大惊,杨广道:“难道说有人吃人的事?”
萧皇后道:“修建仁寿宫之时,杨素就重用麻叔谋,如今行善积德没学会,吃人喝血到是变本加厉,天理何在?”
卫文升心里清楚,萧皇后这话是说给隋炀帝听的,卫文升低头不语,杨广历来重用杨素,经萧皇后这么一说,如今也是脸上有些难堪。无奈之下,杨广言道:“看来朕也难保越国公了。”
萧珺问道:“陛下的意思,此案是查还是不查?”
隋炀帝道:“传朕旨意,命司隶大夫裴蕴兼任刑部侍郎,来护儿为讨捕大使,率领一千禁军,跟随卫文升前往宁陵,严查麻叔谋吃人之案。”隋炀帝降旨,上传下达,司隶大夫裴蕴奉旨去往宁陵。这才是:
女人最狠枕边风,好事坏事都可能。
幸有萧后惜百姓,煽风点火缉恶惩。
再说开河总督麻叔谋,为人凶狠,征用百姓,严厉无比。开河沿途,但凡百姓民房耕地,麻叔谋都能强拆强迁,百姓畏惧。
从洛阳到镇江的通济渠,最难开凿的便是豫东之地,民众密集,民房难迁。话说豫东宁陵县有个豪强,命叫陶榔儿,年纪四十岁,家里是房多地多,为开运河,老陶家的房产地产多要被朝廷征用,还要动及祖坟。陶榔儿就掂量着巴结一下麻叔谋,让官府修改河道。
偏巧这日,县令传出告示,开河总督麻叔谋得病,欲征用羊羔肉做药引子,这百姓一听,都怕自己房屋拆迁吃亏,争相奉献羊羔,巴结麻叔谋。陶榔儿闻听此事,心中大喜,准备送羊羔肉,便和儿子陶万商量此事。
陶万道:“全县百姓争相杀羊羔送肉,麻总管凭什么就吃咱家的羊肉?”
“对呀,吾儿真是想得周到,替为父想到此事,你有什么法子,快快说来。”
“都说人肉味道鲜美,不如用人肉代替羊肉。”陶万道。
陶榔儿一听,浑身一哆嗦,结巴问道:“你…你…你说什么?让麻叔谋吃人肉?”
“还需用小孩肉,这样才能味道鲜美,与众不同。”
陶榔儿就在这犹豫,琢磨半天,想到自己的万贯家业,房产地产,家大业大,顿时歹念心头起,恶毒胆边生,越想越深陷,最后采纳陶万之策,决定偷个小孩,做道人肉羊羔。
偷孩子的事交予陶万去办,头一晚陶万偷了个县里流浪的孩子,不过六七岁,害了这个小孩之后,陶榔儿与陶万把人肉切成数块,蒸熟之后,次日一早,送到都护府。
此时麻叔谋连吃了数天羊肉,已想改口味,偏巧下人来报,陶榔儿献上美味羊肉,麻叔谋把手一挥,并不接纳。下人又说:“陶榔儿说他家的羊肉,全县无人能比,即使皇宫大内也吃不到。”
“哦?”麻叔谋一听,十分好奇,便口水上涌,言道:“那就命他呈上。”
陶榔儿父子哆里哆嗦,呈上木盒,里面盛着蒸好的人肉。二人拜见了麻叔谋,将木盒送上,盒盖打开,只觉得一阵浓香扑鼻,已让麻叔谋口水倒流。
陶榔儿道:“小民家的羊肉,味美无比,天下罕有,回味无穷。”
麻叔谋大喜,下手抓起一块人肉就吃,果然味道与众不同,非羊肉能比。麻叔谋对陶榔儿大为赞赏,旁边有人端上美酒,麻叔谋连吃带喝,好不自在。
陶榔儿心想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天长地久不犯愁,拜会了麻叔谋之后,陶榔儿对儿子陶万说道:“看来这人肉真是美味,今晚再偷一个孩子,人肉胜千金啊。”
由此之后,陶榔儿父子三天两头,蒸制人肉,麻叔谋如获珍馐,便给了陶家方便,让开挖的河道绕过陶家。这才是:
易牙烹子献齐桓,陶榔蒸童唬恶官。
人肉相食罪恶极,谋害性命罪难翻。</p>
被押解的僧人不言而喻,正是十八庙主麾下的僧人,一个个垂头丧气,无言以对。交趾的百姓完没想到,原本被梵志拿来凑数的僧兵,几乎全部生擒被俘。交趾一战,除了大罗寺的武僧以外,其他僧人都不是习武之人,驱赶上阵连刀都不会用,一战击溃,全部束手就擒。
宁长才率兵俘获交趾城的十八庙主和数千弟子,因为僧人助纣为虐,不能安分守己,宁长才正准备斩首十八个庙主,只见刘方走到近前,劝道:“交趾百姓既然信佛,这些僧人斩尽杀绝,只恐引起民乱。”
宁长才道:“这些僧人拿起武器就是兵,不可久留。”
刘方道:“僧人作乱,全因阮丹挑事,自古法不责众,只拿阮丹一党足矣。”
“嗯。”宁长才立刻传令释放十八庙主,唯有阮丹及麾下武僧,全部斩首示众。西南行军总管刘方,释放了其他无辜僧侣,并扫庙拜佛,安顿人心,刻石纪功。
汉代古城交趾收复,刘方在城中犒劳三军,两日之后,大军开拔,继续南征,交趾的汉人百姓争相出城恭送隋军,人马列队南去,刘方、慕容三藏、宁长才刚出城门洞,一个校尉来报:“启禀总管,交趾城的百姓,要为各位将军赠酒壮行。”
刘方一听,百姓如此厚待官军,理当拜谢,几个人便下了马去见百姓。几位城中的长辈老者,端着成坛的好酒,过来敬酒,一位老者说道:“想当年,汉人先辈在广平立铜柱,史称极南界。将军若要到极南界,大隋功德必能胜过大汉王朝,谨此薄酒,恭送将军。”
刘方、慕容三藏、宁长才各端一碗酒水,一饮而尽,刘方言道:“老人家放心,我也曾闻交趾之南有‘马援铜柱’,此行必收广平,拜谒铜柱。”众将一起拜别交趾百姓,随大军南去。后有清代诗词《交趾怀古》称赞为证: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隋军将士一路向南,追逃穷寇,沿途城池纷纷献城投降,归顺大隋。大军将至,南越最后一地广平府(今越南广平)。忽见前行向导官快马而来,向导官道:“启禀刘总管,前方便是‘马援铜柱’。”
刘方问道:“此事听闻已久,马援铜柱缘何而来?”
宁长才颇为熟悉当地环境,答道:“东汉建武十六年二月,交趾的越人、俚人叛乱,击败汉朝驻军,取得六十五座城池。东汉朝廷派伏波将军马援率军平乱。得胜回朝之日,马援曾在交趾立铜柱,定为汉朝极南界,柱上刻有铭文:‘铜柱折,交趾灭’。”
“哦?竟有此典故,我等顺天意南征,理当参拜此柱。”
刘方、慕容三藏、宁长才率兵前行,直奔马援铜柱。走了不远,就看到一根立柱,硕大参天,高约九丈有余,粗有七个人才能合抱,紫铜打造。铜柱之上,字迹雕刻历经几百载,依旧清晰醒目,铭文竖刻成列,写的是:“铜柱折,交趾灭”。
这六个大字历经风雨,依稀可见,左下角标准“汉建武十六年,伏波将军马援收复南越六十五城,大汉极南界,此柱以纪之。”
看了此柱,刘方叹道:“不远万里,收复交趾,方知道华夏九州极南界竟是广平。”
刘方、慕容三藏、宁长才等众将官,纷纷下马,跪地叩首,随行的隋军将士,也屈膝跪倒。刘方点燃三柱高香,率领众人一番祭拜,这才下令边界至此,就此收兵。而林邑国的国王梵志,一路向南走海路而逃,不知踪影。
大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四月,隋军不远万里,征讨西南,收复交趾(今越南河内),划界广平(今越南广平),自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之后,大隋王朝在五百六十多年后再次征服南越诸蛮,扩疆至极南界,彪炳青史。正是:
自古交趾属汉邦,万里之遥远他乡。
巍巍王朝立铜柱,而今克复三柱香。
汉帝平乱有马武,隋君扬威出刘方。
遥想汉骑雄风在,应知隋军曾扩疆。
隋军大胜,万里报捷,此时隋炀帝杨广一直在平阳宫陪伴宣华夫人,多日不见皇后萧珺,心里难免有些惭愧,正好得了西南捷报,找个由头,讨好萧皇后。
来到宁安殿,夫妻多日不见,彼此心知肚明,隋炀帝言道:“西南奏捷,交趾、广平皆以收复,大军班师。若非皇后极力主张,哪有今日凯旋?”
萧皇后知道杨广是在极力讨好,便说道:“南越奏捷,全赖皇上天威所在,哪有臣妾功劳。”
隋炀帝摆了摆手,说道:“西南军情交替,朕难有分身之术,皇后贤明,使得军国政事从未耽搁。”
隋炀帝正乐得合不拢嘴,萧皇后问道:“臣妾听说宣华夫人病情日复一日,已成沉疾,不见好转,可是实情?”
隋炀帝一听萧皇后提及此事,脸色顿时转喜为忧,坐在椅子上说道:“是啊,依朕看来,即便天下神医,也难有良策。朕只求让宣华重游故地,以解心中的疙瘩。”
萧皇后说:“可运河修了半年了,也不见通水呀。”
“杨素营造东都、开挖运河进展虽然极快,但是通汴渠至今还未打通,若是早日能通水,宣华夫人就可由水陆乘船回江南了。”
听隋炀帝这么一说,萧珺脸上泛起一丝笑意,不禁叹道:“满朝文武都说陛下雄才大略,要收复琉求,原来还真是个幌子,还是一心为宣华夫人呀。”
“唉,皇后又生醋意了?”
“臣妾倒不是争风吃醋,营建洛阳,每日征发劳工二十万人,开挖运河,已经征服劳夫两百万人,劳民伤财,无益朝廷。”
“如今四海统一,天下太平,国力殷富,朕征发百姓修条河流又有何妨?朕不但要做超过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更要做足与尧、舜、禹比肩的千古圣君。相比而言,朕只不过才挖了一条运河。”
夫妻二人正在闲聊,一个小太监来奏:“启禀皇上、娘娘,工部尚书卫文升已回京,正在宫外候旨求见。”
隋炀帝与萧皇后互看一眼,都想到了童谣一案,隋炀帝说:“宣卫文升觐见。”
工部尚书卫文升由宁陵县而来,手拿奏折,匆匆来到宁安殿,拜见了皇上、皇后。隋炀帝问道:“卫爱卿返京,那童谣之案,可有眉目了么?”
卫文升大胆奏道:“臣历时两个月,沿着通济渠明察暗访,现已察明,今有一本参劾越国公杨素,开河都护麻叔谋,相互勾结,草菅人命,残害百姓。”
隋炀帝着实心中一惊,只听萧皇后言道:“越国公又做了什么事,让卫大人如此不满?”
卫文升一看萧皇后眼神,十分关注,遂言道:“营建东都,杨素强征百姓,急赶工期,造成劳工死伤过万,令人发指,罄竹难书。”
萧珺最看不惯杨素做派,给隋炀帝使了个眼神,隋炀帝问道:“那麻叔谋又怎样?”
卫文升道:“有百姓举报,麻叔谋好吃人肉,专食男童,豫东百姓皆有传闻。”
隋炀帝、萧皇后闻之大惊,杨广道:“难道说有人吃人的事?”
萧皇后道:“修建仁寿宫之时,杨素就重用麻叔谋,如今行善积德没学会,吃人喝血到是变本加厉,天理何在?”
卫文升心里清楚,萧皇后这话是说给隋炀帝听的,卫文升低头不语,杨广历来重用杨素,经萧皇后这么一说,如今也是脸上有些难堪。无奈之下,杨广言道:“看来朕也难保越国公了。”
萧珺问道:“陛下的意思,此案是查还是不查?”
隋炀帝道:“传朕旨意,命司隶大夫裴蕴兼任刑部侍郎,来护儿为讨捕大使,率领一千禁军,跟随卫文升前往宁陵,严查麻叔谋吃人之案。”隋炀帝降旨,上传下达,司隶大夫裴蕴奉旨去往宁陵。这才是:
女人最狠枕边风,好事坏事都可能。
幸有萧后惜百姓,煽风点火缉恶惩。
再说开河总督麻叔谋,为人凶狠,征用百姓,严厉无比。开河沿途,但凡百姓民房耕地,麻叔谋都能强拆强迁,百姓畏惧。
从洛阳到镇江的通济渠,最难开凿的便是豫东之地,民众密集,民房难迁。话说豫东宁陵县有个豪强,命叫陶榔儿,年纪四十岁,家里是房多地多,为开运河,老陶家的房产地产多要被朝廷征用,还要动及祖坟。陶榔儿就掂量着巴结一下麻叔谋,让官府修改河道。
偏巧这日,县令传出告示,开河总督麻叔谋得病,欲征用羊羔肉做药引子,这百姓一听,都怕自己房屋拆迁吃亏,争相奉献羊羔,巴结麻叔谋。陶榔儿闻听此事,心中大喜,准备送羊羔肉,便和儿子陶万商量此事。
陶万道:“全县百姓争相杀羊羔送肉,麻总管凭什么就吃咱家的羊肉?”
“对呀,吾儿真是想得周到,替为父想到此事,你有什么法子,快快说来。”
“都说人肉味道鲜美,不如用人肉代替羊肉。”陶万道。
陶榔儿一听,浑身一哆嗦,结巴问道:“你…你…你说什么?让麻叔谋吃人肉?”
“还需用小孩肉,这样才能味道鲜美,与众不同。”
陶榔儿就在这犹豫,琢磨半天,想到自己的万贯家业,房产地产,家大业大,顿时歹念心头起,恶毒胆边生,越想越深陷,最后采纳陶万之策,决定偷个小孩,做道人肉羊羔。
偷孩子的事交予陶万去办,头一晚陶万偷了个县里流浪的孩子,不过六七岁,害了这个小孩之后,陶榔儿与陶万把人肉切成数块,蒸熟之后,次日一早,送到都护府。
此时麻叔谋连吃了数天羊肉,已想改口味,偏巧下人来报,陶榔儿献上美味羊肉,麻叔谋把手一挥,并不接纳。下人又说:“陶榔儿说他家的羊肉,全县无人能比,即使皇宫大内也吃不到。”
“哦?”麻叔谋一听,十分好奇,便口水上涌,言道:“那就命他呈上。”
陶榔儿父子哆里哆嗦,呈上木盒,里面盛着蒸好的人肉。二人拜见了麻叔谋,将木盒送上,盒盖打开,只觉得一阵浓香扑鼻,已让麻叔谋口水倒流。
陶榔儿道:“小民家的羊肉,味美无比,天下罕有,回味无穷。”
麻叔谋大喜,下手抓起一块人肉就吃,果然味道与众不同,非羊肉能比。麻叔谋对陶榔儿大为赞赏,旁边有人端上美酒,麻叔谋连吃带喝,好不自在。
陶榔儿心想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天长地久不犯愁,拜会了麻叔谋之后,陶榔儿对儿子陶万说道:“看来这人肉真是美味,今晚再偷一个孩子,人肉胜千金啊。”
由此之后,陶榔儿父子三天两头,蒸制人肉,麻叔谋如获珍馐,便给了陶家方便,让开挖的河道绕过陶家。这才是:
易牙烹子献齐桓,陶榔蒸童唬恶官。
人肉相食罪恶极,谋害性命罪难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