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中宵和韩琦带着钱晦看过耶律宗真尸身,确认过了是真身,一起到衙门用茶。
钱晦出身闽越钱家,钱惟演次子,娶妻太宗九女。他是世家出身,娶的又是公主,身份尊贵。
三人正说闲话,士卒来报,新任河东路体量安抚使曾公亮、副使李兑,还有赏功赐御酒王珪和副手曹偓,观军使李玮及副使李绶,以及杜中宵也没听清什么名目的来使,已经到了唐龙镇外。
杜中宵和韩琦对视一眼,心中都已经明白,来这么多人是干什么了。
这些人不管是以什么名目来的,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上年或前年出使契丹的人。看来耶律宗真之死对朝廷的意义过于重大,见过他且在京城的官员,几乎全部派过来了。现在有火车方便,组团来看。
杜中宵三人迎出城外,行礼如仪,把各种名目的使节迎入城里。
尚未入城门,李玮便拉住钱晦的手,小声问道:“如何?”
钱晦点了点头:“真。我使契丹是几年前,尸身看起来苍老了些。”
李玮道:“官家也怕认错,特意遣我与几位官员一起来。我使契丹时,曾画宗真容貌。”
钱晦是太宗附马,李玮是当今皇帝的表弟,平时关系亲近,一路小声议论。李玮擅丹青,当年从契丹回来,便就专门画了耶律宗真的容貌,给皇帝观看。前年刘六符使宋,也想画赵祯容貌,连续两次都觉得过于模糊,提要求不要遮挡,被王珪挡了回去。
李兑是杜中宵的同乡,落魄之时,多亏他帮忙,算是杜中宵的长辈。王珪是杜中宵的同年,当年的榜眼。未进城,两人就到杜中宵身旁,打听当日击毙宗真的情形,极其兴奋。
到了衙门,不管什么使节,都把自己的职责抛开,涌到了停放耶律宗真尸身的地方,围着一边观看一边议论。由于头部中弹,耶律宗真的遗容不完全,几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凑记忆中的特点。
过了小半个时辰,曾公亮才道:“这么多人都认为,这是耶律宗真无疑,看来契丹国主真被毙于唐龙镇城下了。且回去写封奏章,我们所有人联署,上报朝廷。此事还有无数官司要打,不得确信,朝廷一直没有向外散布此事。得了我们奏章,才可与契丹交涉,他们故犯我国土之事。”
众人一起应诺,出了偏厅,到了正厅,由曾公亮执笔,写了一封奏章,众人联署。
吩咐把奏章送走,曾公亮才对杜中宵道:“待制此次出战,一战败耶律重元,再战毙契丹国主,一鸣惊人天下知!实不相瞒,得了你的奏章,圣上和朝臣都不敢相信。直到我们离京的时候,许多官员还认为是误报,连下一步怎么办,都没几个人真正想过。”
杜中宵拱手:“也是运气,契丹国主大意亲临阵前,被我军重炮捉住。”
“这种运气别人怎么就碰不上?待制不必谦逊,此一功,大宋立国以来无人可比!”曾公亮一边说一边赞叹不已。“我与丁相公编《武经总要》,书成时尚不知火炮如此厉害,现在看来编早了。”
众人分宾主落座,各种使节,济济一堂。
为首的自然是翰林学士曾公亮,第二位是御史知杂李兑,然后是李玮。王珪此时是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虽是清要之职,这些人中就显不出来了。
出使契丹,文官要求进士出身,不管是容貌还是言辞、书法都有可观,最好有文名。武将多是作为副使,一般出身外戚或者将门世家,皇帝身边的亲贵之人。
不多时,正在城中巡视的石全彬得了消息,急忙赶回衙门。各自见礼,一大群人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询问议论着当日的情形。
杜中宵的心思在近些时间的战事上,说的简单,不能满足这些人熊熊的八卦之心。石全彬把击毙耶律宗真当作自己一生最得意的事,当日的情形历历在目,说的活灵活现。众人一边听,一边赞叹。
看见使节不宣圣旨,赐御酒的也不拿酒出来,都在那里听故事,杜中宵对韩琦小声道:“相公,诸使从京城来,当有圣上和政事堂的托付。”
韩琦点了点头,拉了曾公亮到一边,道:“内翰,此来可有宰臣话语?”
曾公亮道:“有。且请李团练来,他带得有圣上话语。”
叫了李玮,韩琦和杜中宵与两人到了后面,各自落座,拱手道:“外面人多嘴杂,里面讲话。”
曾公亮道:“在下离京前,庞相公特意召见,言如耶律宗真果毙于唐龙镇,则其军必乱。相公言穷寇勿追,已立大功,不必多求小胜,以免有失。”
李玮道:“官家言,一切谨慎。二相公为边帅,许便宜行事。宗真一亡,契丹必生内乱,本朝坐观成败即可。不必逼虎入绝地,过于撩拨契丹人。”
韩琦道:“灭宗真已是大胜,朝廷谨慎也是对的。不过,我与韩待制已命大军北上,取契丹的河曲数州。你们二人回去告知圣上和庞相公,河曲之地我们能取则取,契丹死守则会退回。”
曾公亮和李玮点头,一起表示必然把话带到。
两人带来的话不是朝旨,只是表明宰相和皇帝的态度,供韩琦和杜中宵参考。面临大胜,朝廷虽然有意保守,却不能直接命令韩杜二人退兵。如果那样做,以后的仗就没法打了。这就是韩琦坐镇这里的作用。如果只是杜中宵一个人,朝廷表明不想大打的态度,他命大军北上就要仔细掂量了。
皇帝和朝臣只见知道战果,这一仗到底怎么打的,杜中宵的军队相对契丹的战力如何,他们都一无所知。仅仅三万人,还是营田的厢军,对契丹大举进攻过于玄幻了些。
曾公亮详细问了杜中宵北上的部署,一一记下,道:“待制且小心,河曲之地不只有契丹大军,还与党项为邻。宗真一死,党项人未必如从前恭顺,与我争河曲也有可能。”
韩琦道:“我已命麟府路和并代路一共四万兵马,到唐龙镇来支援,枢密院并无异议。朝廷可命秦凤、环庆和鄜延三路兵马集结,以当党项,以防党项生事。”
曾公亮道:“相公的话我记下了。只是那三路精兵随狄太尉南征侬智高,只怕当不得大用。”
韩琦道:“只要有兵马集结,让党项不敢以倾国之兵夺河曲就好。如果耶律仕守不守三州,带大军回上京,我们七万兵马,也不怕党项人来。”
商量了战事,曾公亮一一记下,四人才重回厅里。
打了胜仗,朝廷会维护前方将帅的权威,有不同意见,也只是提建议,由主帅自己决定。当然,如果不按朝廷说的做,打了败仗,建议就不只是建议,成了罪状了。如果最后胜了,当然一切好说。
石全彬已经吩咐准备酒筵,见到韩琦和杜中宵出来,高声道:“今日众人欢聚,甚是难得,痛饮一场,以庆贺大胜!两位相公且来做,你们不来,别人如何敢饮酒?”
石全彬的嘴里,杜中宵的地位这几天一直上升,现在平时称呼,待制减少,经常称相公了。没做过宰执,杜中宵这个相公,着实水了些。
各自落座,宰了一只羊煮了。这时候王珪等人才突然想起自己的身份,拿了赐的御酒,以及京城里带来的各种下酒菜,吩咐摆了一桌子。此次大胜提振士气,不只是御赐,知道的王公大臣,也纷纷送了庆功的礼物,让来的人带着。各种鸡鸭鱼肉,甚是丰富。
事出突然,所谓御酒也只是宫中封存的好酒,食物多是京城市面上买来的。正是冬天,也不怕路上腐坏,大家都是有什么买什么。甚至还有几十筐襄州的柑桔,让杜中宵觉得有些熟悉。
饮了一杯酒,杜中宵道:“其余的御酒封了吧,留给前方的将士。诸位远来,若不嫌本地的酒粗劣呛喉,还是用些本地的酒好了。多年以前,我知火山军,这里开了几处制酒作坊。”
众人称是。石全彬吩咐把剩下的御酒封了,有机会运到前线去,重新换了本地酒来。
酒过数巡,气氛热闹起来,十几位使节纷纷过来向杜中宵劝酒。他们都是出使契丹见过耶律宗真的人,今日见了他的尸身,有隔世之感,感触最深。
李兑看着豪饮的杜中宵,甚至觉得有些不现实。这是那个自己帮助下,到京城游学,才中进士的故人之了?自小到大,一向平平无奇,没想到能做出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想十年前,在家乡的县城,还被本乡的势力之家欺负。十年之后,统数万大军为一方帅,谁还记得那个欺负他的小人物是谁。
杜中宵饮了十几碗酒,只觉酒劲上涌,浑身燥热。自那一战后,他一直压抑自己,生怕得意忘形出了乱子。到了今天,借着酒劲,才甩掉了心理上的包袱,只觉豪气勃发。
钱晦出身闽越钱家,钱惟演次子,娶妻太宗九女。他是世家出身,娶的又是公主,身份尊贵。
三人正说闲话,士卒来报,新任河东路体量安抚使曾公亮、副使李兑,还有赏功赐御酒王珪和副手曹偓,观军使李玮及副使李绶,以及杜中宵也没听清什么名目的来使,已经到了唐龙镇外。
杜中宵和韩琦对视一眼,心中都已经明白,来这么多人是干什么了。
这些人不管是以什么名目来的,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上年或前年出使契丹的人。看来耶律宗真之死对朝廷的意义过于重大,见过他且在京城的官员,几乎全部派过来了。现在有火车方便,组团来看。
杜中宵三人迎出城外,行礼如仪,把各种名目的使节迎入城里。
尚未入城门,李玮便拉住钱晦的手,小声问道:“如何?”
钱晦点了点头:“真。我使契丹是几年前,尸身看起来苍老了些。”
李玮道:“官家也怕认错,特意遣我与几位官员一起来。我使契丹时,曾画宗真容貌。”
钱晦是太宗附马,李玮是当今皇帝的表弟,平时关系亲近,一路小声议论。李玮擅丹青,当年从契丹回来,便就专门画了耶律宗真的容貌,给皇帝观看。前年刘六符使宋,也想画赵祯容貌,连续两次都觉得过于模糊,提要求不要遮挡,被王珪挡了回去。
李兑是杜中宵的同乡,落魄之时,多亏他帮忙,算是杜中宵的长辈。王珪是杜中宵的同年,当年的榜眼。未进城,两人就到杜中宵身旁,打听当日击毙宗真的情形,极其兴奋。
到了衙门,不管什么使节,都把自己的职责抛开,涌到了停放耶律宗真尸身的地方,围着一边观看一边议论。由于头部中弹,耶律宗真的遗容不完全,几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凑记忆中的特点。
过了小半个时辰,曾公亮才道:“这么多人都认为,这是耶律宗真无疑,看来契丹国主真被毙于唐龙镇城下了。且回去写封奏章,我们所有人联署,上报朝廷。此事还有无数官司要打,不得确信,朝廷一直没有向外散布此事。得了我们奏章,才可与契丹交涉,他们故犯我国土之事。”
众人一起应诺,出了偏厅,到了正厅,由曾公亮执笔,写了一封奏章,众人联署。
吩咐把奏章送走,曾公亮才对杜中宵道:“待制此次出战,一战败耶律重元,再战毙契丹国主,一鸣惊人天下知!实不相瞒,得了你的奏章,圣上和朝臣都不敢相信。直到我们离京的时候,许多官员还认为是误报,连下一步怎么办,都没几个人真正想过。”
杜中宵拱手:“也是运气,契丹国主大意亲临阵前,被我军重炮捉住。”
“这种运气别人怎么就碰不上?待制不必谦逊,此一功,大宋立国以来无人可比!”曾公亮一边说一边赞叹不已。“我与丁相公编《武经总要》,书成时尚不知火炮如此厉害,现在看来编早了。”
众人分宾主落座,各种使节,济济一堂。
为首的自然是翰林学士曾公亮,第二位是御史知杂李兑,然后是李玮。王珪此时是太常博士、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虽是清要之职,这些人中就显不出来了。
出使契丹,文官要求进士出身,不管是容貌还是言辞、书法都有可观,最好有文名。武将多是作为副使,一般出身外戚或者将门世家,皇帝身边的亲贵之人。
不多时,正在城中巡视的石全彬得了消息,急忙赶回衙门。各自见礼,一大群人坐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询问议论着当日的情形。
杜中宵的心思在近些时间的战事上,说的简单,不能满足这些人熊熊的八卦之心。石全彬把击毙耶律宗真当作自己一生最得意的事,当日的情形历历在目,说的活灵活现。众人一边听,一边赞叹。
看见使节不宣圣旨,赐御酒的也不拿酒出来,都在那里听故事,杜中宵对韩琦小声道:“相公,诸使从京城来,当有圣上和政事堂的托付。”
韩琦点了点头,拉了曾公亮到一边,道:“内翰,此来可有宰臣话语?”
曾公亮道:“有。且请李团练来,他带得有圣上话语。”
叫了李玮,韩琦和杜中宵与两人到了后面,各自落座,拱手道:“外面人多嘴杂,里面讲话。”
曾公亮道:“在下离京前,庞相公特意召见,言如耶律宗真果毙于唐龙镇,则其军必乱。相公言穷寇勿追,已立大功,不必多求小胜,以免有失。”
李玮道:“官家言,一切谨慎。二相公为边帅,许便宜行事。宗真一亡,契丹必生内乱,本朝坐观成败即可。不必逼虎入绝地,过于撩拨契丹人。”
韩琦道:“灭宗真已是大胜,朝廷谨慎也是对的。不过,我与韩待制已命大军北上,取契丹的河曲数州。你们二人回去告知圣上和庞相公,河曲之地我们能取则取,契丹死守则会退回。”
曾公亮和李玮点头,一起表示必然把话带到。
两人带来的话不是朝旨,只是表明宰相和皇帝的态度,供韩琦和杜中宵参考。面临大胜,朝廷虽然有意保守,却不能直接命令韩杜二人退兵。如果那样做,以后的仗就没法打了。这就是韩琦坐镇这里的作用。如果只是杜中宵一个人,朝廷表明不想大打的态度,他命大军北上就要仔细掂量了。
皇帝和朝臣只见知道战果,这一仗到底怎么打的,杜中宵的军队相对契丹的战力如何,他们都一无所知。仅仅三万人,还是营田的厢军,对契丹大举进攻过于玄幻了些。
曾公亮详细问了杜中宵北上的部署,一一记下,道:“待制且小心,河曲之地不只有契丹大军,还与党项为邻。宗真一死,党项人未必如从前恭顺,与我争河曲也有可能。”
韩琦道:“我已命麟府路和并代路一共四万兵马,到唐龙镇来支援,枢密院并无异议。朝廷可命秦凤、环庆和鄜延三路兵马集结,以当党项,以防党项生事。”
曾公亮道:“相公的话我记下了。只是那三路精兵随狄太尉南征侬智高,只怕当不得大用。”
韩琦道:“只要有兵马集结,让党项不敢以倾国之兵夺河曲就好。如果耶律仕守不守三州,带大军回上京,我们七万兵马,也不怕党项人来。”
商量了战事,曾公亮一一记下,四人才重回厅里。
打了胜仗,朝廷会维护前方将帅的权威,有不同意见,也只是提建议,由主帅自己决定。当然,如果不按朝廷说的做,打了败仗,建议就不只是建议,成了罪状了。如果最后胜了,当然一切好说。
石全彬已经吩咐准备酒筵,见到韩琦和杜中宵出来,高声道:“今日众人欢聚,甚是难得,痛饮一场,以庆贺大胜!两位相公且来做,你们不来,别人如何敢饮酒?”
石全彬的嘴里,杜中宵的地位这几天一直上升,现在平时称呼,待制减少,经常称相公了。没做过宰执,杜中宵这个相公,着实水了些。
各自落座,宰了一只羊煮了。这时候王珪等人才突然想起自己的身份,拿了赐的御酒,以及京城里带来的各种下酒菜,吩咐摆了一桌子。此次大胜提振士气,不只是御赐,知道的王公大臣,也纷纷送了庆功的礼物,让来的人带着。各种鸡鸭鱼肉,甚是丰富。
事出突然,所谓御酒也只是宫中封存的好酒,食物多是京城市面上买来的。正是冬天,也不怕路上腐坏,大家都是有什么买什么。甚至还有几十筐襄州的柑桔,让杜中宵觉得有些熟悉。
饮了一杯酒,杜中宵道:“其余的御酒封了吧,留给前方的将士。诸位远来,若不嫌本地的酒粗劣呛喉,还是用些本地的酒好了。多年以前,我知火山军,这里开了几处制酒作坊。”
众人称是。石全彬吩咐把剩下的御酒封了,有机会运到前线去,重新换了本地酒来。
酒过数巡,气氛热闹起来,十几位使节纷纷过来向杜中宵劝酒。他们都是出使契丹见过耶律宗真的人,今日见了他的尸身,有隔世之感,感触最深。
李兑看着豪饮的杜中宵,甚至觉得有些不现实。这是那个自己帮助下,到京城游学,才中进士的故人之了?自小到大,一向平平无奇,没想到能做出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想十年前,在家乡的县城,还被本乡的势力之家欺负。十年之后,统数万大军为一方帅,谁还记得那个欺负他的小人物是谁。
杜中宵饮了十几碗酒,只觉酒劲上涌,浑身燥热。自那一战后,他一直压抑自己,生怕得意忘形出了乱子。到了今天,借着酒劲,才甩掉了心理上的包袱,只觉豪气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