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兵士打了几只狍子、獐鹿,洗净用带的大锅煮了,就着带的面饼,众人用了晚饭。
分咐了守卫,十三郎坐在火堆旁,微闭双眼。现在他是中级军官了,除了营田厢军的军职,带着河曲路钤辖的兵职。官升了,可一切都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烦心事多了许多。没有变的,只有自己追随多年的杜中宵。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两人在一起,还像多年前亳州时的样子。
十三郎喜欢这种单纯的日子,官场上的事情,对他来说太过复杂且无趣。
杜中宵坐在火堆边,看着跳动的火苗,心乱如麻。
占领东胜州后,他曾经规划过未来的日子。分兵占领数州,自己像在京西路一样,建营田务,再建个常平司,从内地迁入人口,把这一带富饶的土地开发起来。晚唐五代百余年间,这一带再次经过了一次农牧的轮回。唐朝屯田迁入的汉人农民早已逃亡,现在这里种地的,要么是迁到这里的党项人,要么是各族从各种渠道得到的汉人奴隶。契丹人建几处军城,同样是用官方的汉人奴隶。契丹人走了,那些汉人奴隶没有带走,宋军一来,恢复自由,成了朝廷治下自耕农的最重要来源。
杜中宵原来想的是,用官府的力量,给予一定补偿,把这里的汉人奴隶赎出来,补入营田务。蕃人集结成各个蕃部,变游牧为定牧,各自分开居住。汉人用汉法,蕃人依蕃法和断,跟沿边地区一个样子。
而后把来的援军与营田厢军混编,整训、演练,如自己在京西练营田厢军一样,带出一支强军。
结果就出了芍药、巧巧等汉人女子被大规模贩卖的案子,一切都不可能了。
这本来是小案,最初是契丹兵溃,他们掳掠的汉人女子有逃出来的,说还有其他人被蕃部掳掠、贩卖。杜中宵发文知会各部,最近得到的汉人,不拘男女,一律送官,给予补偿。没想到只有一小部分汉人男子被送回来,年轻女子一个未见。派人一查,才知道境内蕃部正在到处劫掠人口,私下大肆贩卖。
不管杜中宵以经略司的名义发布什么命令,根本没有人理,一个人都追不回来。派人追查,都说牵涉到蕃人首领,查不下去。一定要查,就会激起叛乱。
最后杜中宵决定带着十三郎自己查。可不管查到哪里,找到的都是死人。理由千奇百怪,反正就是朝廷找到之前,这些人就死了。一路从东胜州追到丰州,这是最后一批了。
出了这样一件案子,最后这个结果,杜中宵再按规划的做事,岂不被人笑死。各蕃部把自己这个经略使当成傻子一样,随便编个借口胡弄,以后怎么管?
看了看身后的一片新坟,杜中宵叹了口气。天下的人命,有时候就是那么一回事。自己一个多月前刚毙了契丹皇帝,击溃十万大军,逼走耶律仁先,何等风光?任命为河曲路经略使,执一路帅印,五百多人却一个也救不出来。对于各蕃部来说,这些女子就他们眼里的金银布帛,就是买卖的货物。
自己已经尽力了,没有什么对不起她们的。可对于这些女子来说,终究是中原汉人负了她们。如果不是绝望,怎么会在唐龙镇即将胜利的时候逃出来?便如身后这高大的青冢,里面的王昭君,一样是汉恩自浅胡恩深,最后连归故土都做不到。
流落北地的汉人,当然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卖国求荣的,有主动胡化的,有以汉人为耻的,但也有心怀故国,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哪一种人是主流,哪里能够说得清?定义一种人是主流,无非是为了政治目的。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只要不是主动离开中原迁入胡地的,都没有错。如果说一定有人做错,也只能是中原王朝不能收回故土的错。对于整体,是中原负了他们,不是他们负了中原。
收回的河曲路,治下的汉人,得到一定的补偿是天经地义的。凡是契丹迁来的官奴隶,一律恢复自由身,土地和农具由官府发给,包括住房都是免费的。为了照顾治下的蕃部,杜中宵本来是想用官府钱财赎回汉人奴隶,发给他们土地和农具。
只不过现在,蕃部不要说得到补偿,以前答应的优惠杜中宵也不打算给了。
大多士卒已经进入梦乡,火苗不断地跳跃。正在这时,一声枪响划破了宁静的夜,紧接着窜起一支烟花,照亮了黑夜。
十三郎猛地蹦了起来:“有敌来袭,列阵!”
士卒急急起身,借着火堆的光亮,紧急列成军阵。
不一刻,一个游骑飞跑过来,下马向十三郎叉手:“将军,一里多外来了数百骑兵,正在逼近!”
十三郎道:“你们游骑追随来敌,不可失了他们踪迹!我自带兵迎战!”
骑士叉手应诺,翻身上马,风一般地去了。
十三郎到杜中宵面前,叉手道:“经略,适才游骑来报,数百骑兵正逼过来!这里距丰州不远,哪里来的这么多兵马?此事有些蹊跷!”
杜中宵道:“蹊跷什么。无非是刚才逃走的人,回去召唤了蕃部兵马,前来偷袭罢了。”
十三郎道:“他们怎么如此大胆!契丹人都不是我们对手,几个蕃部还敢作乱!”
杜中宵道:“有什么奇怪?我们的仗是在唐龙镇打的,这几州一仗没打过。蕃部不服,也是常有的事。你带兵前去迎战,不要有什么顾虑,不要怕杀人,让他们见识见识。还有,拿几个活着回来,我要知道到底是哪个几蕃部做的。明日回到丰州,一家一家找回来!”
十三郎叉手哄然应诺,翻身上马,带着三百骑兵迎了上去,留下二百保护杜中宵。
杜中宵负手站在雪地里,看着深沉的黑夜。不多时,远处传来枪声,还有震天的嘶杀声。
蕃部都是马背上长大,自恃骑兵精强,不把宋军的骑兵放在眼里。见杜中宵带的人并不多,趁黑夜偷袭没什么奇怪。其实何止蕃部,就是大宋朝廷,也认为沿边蕃人是最好的骑兵。陕西几路,以蕃落为军号的骑兵有数万之多。随狄青南征的,就有大量蕃落骑兵。
从小骑马的人当然是好的骑兵苗子,但却未必是强军。军队最重要的战力是组织能力,兵源是其次的。只是这个年代,宋军跟周边几国的组织能力一样都是稀烂,才会如此罢了。
枪声渐渐稀了下来,越来越远,显然是十三郎带人追了上去。这些轻骑兵,本就是追击用的。此次随着杜中宵,一律都是轻装,每人一把骑枪,一把马刀。
过了约大半个时辰,十三郎带了兵马回来,到杜中宵面前叉手唱诺。
杜中宵道:“来的有多少人?我军伤亡如何?”
十三郎道:“来敌约三百余人,被击溃后,有一百余人逃了,黑夜里无法穷追。战时我军有两人阵亡,十六人伤。歼敌一百八十三人,毙一百三十七人,俘四十六人。”
杜中宵道:“伤兵立即让军医治疗,妥善看护。俘的仔细捆了,明天拿到丰州去!”
十三郎应诺,自去处理伤员,看守俘虏。
营田厢军的骑兵使用火枪,而且组织严密,岂是蕃落里临时凑起来的骑兵可比的。他们来袭,只是以卵击石而已。不过以前没有遇到,自以为跟普通的军队差不多。
一夜无话,第二日天亮,大地白茫茫一片,积雪及膝。
杜中宵全军拔营,向数十里外的丰州去。走了数里,杜中宵转身,只见高大的青冢立在一片冰封的大黑河旁,仿佛上不远处阴山的倒影。
红日初升,日光洒在青冢上,积雪映出绮丽的光彩。
这位出塞和亲的女子,古人所感叹的,是她出塞的艰辛,还有最终不能身回故国的遗憾。感叹她身赴万里,不负汉家朝廷,汉家朝廷不让她身老回国,终是对她有愧。而后世的人们,则称颂她是民族和睦友好的象征。杜中宵想来,民族友好要靠一个弱女子远赴万里,食不甘味,零落数十年,最后还要接受那些汉人绝不可能接爱的习俗,最后不能身葬故国。这样的友好,对于民族过于廉价,对一个女子,则过于苛刻。真正的友好,应该不是这样能换来的。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这首王安石的诗此时还没写出来,杜中宵当然也不知道,不过却跟他现在的看法暗合。对于这一座青冢,还是多感叹对这一位女子,汉恩凉薄,最终不得重回故土的哀怨,那一曲昭君怨的哀弦。
自宋之后,汉人王朝再没对外和亲,也是想明白了,这样的做法没什么用处。与其害人,不如跟异族明明白白打交道,和亲不如结心。朋友就是朋友,敌人就是敌人,不要去乱拉亲戚,骗人骗己。
分咐了守卫,十三郎坐在火堆旁,微闭双眼。现在他是中级军官了,除了营田厢军的军职,带着河曲路钤辖的兵职。官升了,可一切都不再像从前那样单纯,烦心事多了许多。没有变的,只有自己追随多年的杜中宵。不管世事如何变化,两人在一起,还像多年前亳州时的样子。
十三郎喜欢这种单纯的日子,官场上的事情,对他来说太过复杂且无趣。
杜中宵坐在火堆边,看着跳动的火苗,心乱如麻。
占领东胜州后,他曾经规划过未来的日子。分兵占领数州,自己像在京西路一样,建营田务,再建个常平司,从内地迁入人口,把这一带富饶的土地开发起来。晚唐五代百余年间,这一带再次经过了一次农牧的轮回。唐朝屯田迁入的汉人农民早已逃亡,现在这里种地的,要么是迁到这里的党项人,要么是各族从各种渠道得到的汉人奴隶。契丹人建几处军城,同样是用官方的汉人奴隶。契丹人走了,那些汉人奴隶没有带走,宋军一来,恢复自由,成了朝廷治下自耕农的最重要来源。
杜中宵原来想的是,用官府的力量,给予一定补偿,把这里的汉人奴隶赎出来,补入营田务。蕃人集结成各个蕃部,变游牧为定牧,各自分开居住。汉人用汉法,蕃人依蕃法和断,跟沿边地区一个样子。
而后把来的援军与营田厢军混编,整训、演练,如自己在京西练营田厢军一样,带出一支强军。
结果就出了芍药、巧巧等汉人女子被大规模贩卖的案子,一切都不可能了。
这本来是小案,最初是契丹兵溃,他们掳掠的汉人女子有逃出来的,说还有其他人被蕃部掳掠、贩卖。杜中宵发文知会各部,最近得到的汉人,不拘男女,一律送官,给予补偿。没想到只有一小部分汉人男子被送回来,年轻女子一个未见。派人一查,才知道境内蕃部正在到处劫掠人口,私下大肆贩卖。
不管杜中宵以经略司的名义发布什么命令,根本没有人理,一个人都追不回来。派人追查,都说牵涉到蕃人首领,查不下去。一定要查,就会激起叛乱。
最后杜中宵决定带着十三郎自己查。可不管查到哪里,找到的都是死人。理由千奇百怪,反正就是朝廷找到之前,这些人就死了。一路从东胜州追到丰州,这是最后一批了。
出了这样一件案子,最后这个结果,杜中宵再按规划的做事,岂不被人笑死。各蕃部把自己这个经略使当成傻子一样,随便编个借口胡弄,以后怎么管?
看了看身后的一片新坟,杜中宵叹了口气。天下的人命,有时候就是那么一回事。自己一个多月前刚毙了契丹皇帝,击溃十万大军,逼走耶律仁先,何等风光?任命为河曲路经略使,执一路帅印,五百多人却一个也救不出来。对于各蕃部来说,这些女子就他们眼里的金银布帛,就是买卖的货物。
自己已经尽力了,没有什么对不起她们的。可对于这些女子来说,终究是中原汉人负了她们。如果不是绝望,怎么会在唐龙镇即将胜利的时候逃出来?便如身后这高大的青冢,里面的王昭君,一样是汉恩自浅胡恩深,最后连归故土都做不到。
流落北地的汉人,当然什么样的人都有。有卖国求荣的,有主动胡化的,有以汉人为耻的,但也有心怀故国,南望王师又一年的。哪一种人是主流,哪里能够说得清?定义一种人是主流,无非是为了政治目的。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只要不是主动离开中原迁入胡地的,都没有错。如果说一定有人做错,也只能是中原王朝不能收回故土的错。对于整体,是中原负了他们,不是他们负了中原。
收回的河曲路,治下的汉人,得到一定的补偿是天经地义的。凡是契丹迁来的官奴隶,一律恢复自由身,土地和农具由官府发给,包括住房都是免费的。为了照顾治下的蕃部,杜中宵本来是想用官府钱财赎回汉人奴隶,发给他们土地和农具。
只不过现在,蕃部不要说得到补偿,以前答应的优惠杜中宵也不打算给了。
大多士卒已经进入梦乡,火苗不断地跳跃。正在这时,一声枪响划破了宁静的夜,紧接着窜起一支烟花,照亮了黑夜。
十三郎猛地蹦了起来:“有敌来袭,列阵!”
士卒急急起身,借着火堆的光亮,紧急列成军阵。
不一刻,一个游骑飞跑过来,下马向十三郎叉手:“将军,一里多外来了数百骑兵,正在逼近!”
十三郎道:“你们游骑追随来敌,不可失了他们踪迹!我自带兵迎战!”
骑士叉手应诺,翻身上马,风一般地去了。
十三郎到杜中宵面前,叉手道:“经略,适才游骑来报,数百骑兵正逼过来!这里距丰州不远,哪里来的这么多兵马?此事有些蹊跷!”
杜中宵道:“蹊跷什么。无非是刚才逃走的人,回去召唤了蕃部兵马,前来偷袭罢了。”
十三郎道:“他们怎么如此大胆!契丹人都不是我们对手,几个蕃部还敢作乱!”
杜中宵道:“有什么奇怪?我们的仗是在唐龙镇打的,这几州一仗没打过。蕃部不服,也是常有的事。你带兵前去迎战,不要有什么顾虑,不要怕杀人,让他们见识见识。还有,拿几个活着回来,我要知道到底是哪个几蕃部做的。明日回到丰州,一家一家找回来!”
十三郎叉手哄然应诺,翻身上马,带着三百骑兵迎了上去,留下二百保护杜中宵。
杜中宵负手站在雪地里,看着深沉的黑夜。不多时,远处传来枪声,还有震天的嘶杀声。
蕃部都是马背上长大,自恃骑兵精强,不把宋军的骑兵放在眼里。见杜中宵带的人并不多,趁黑夜偷袭没什么奇怪。其实何止蕃部,就是大宋朝廷,也认为沿边蕃人是最好的骑兵。陕西几路,以蕃落为军号的骑兵有数万之多。随狄青南征的,就有大量蕃落骑兵。
从小骑马的人当然是好的骑兵苗子,但却未必是强军。军队最重要的战力是组织能力,兵源是其次的。只是这个年代,宋军跟周边几国的组织能力一样都是稀烂,才会如此罢了。
枪声渐渐稀了下来,越来越远,显然是十三郎带人追了上去。这些轻骑兵,本就是追击用的。此次随着杜中宵,一律都是轻装,每人一把骑枪,一把马刀。
过了约大半个时辰,十三郎带了兵马回来,到杜中宵面前叉手唱诺。
杜中宵道:“来的有多少人?我军伤亡如何?”
十三郎道:“来敌约三百余人,被击溃后,有一百余人逃了,黑夜里无法穷追。战时我军有两人阵亡,十六人伤。歼敌一百八十三人,毙一百三十七人,俘四十六人。”
杜中宵道:“伤兵立即让军医治疗,妥善看护。俘的仔细捆了,明天拿到丰州去!”
十三郎应诺,自去处理伤员,看守俘虏。
营田厢军的骑兵使用火枪,而且组织严密,岂是蕃落里临时凑起来的骑兵可比的。他们来袭,只是以卵击石而已。不过以前没有遇到,自以为跟普通的军队差不多。
一夜无话,第二日天亮,大地白茫茫一片,积雪及膝。
杜中宵全军拔营,向数十里外的丰州去。走了数里,杜中宵转身,只见高大的青冢立在一片冰封的大黑河旁,仿佛上不远处阴山的倒影。
红日初升,日光洒在青冢上,积雪映出绮丽的光彩。
这位出塞和亲的女子,古人所感叹的,是她出塞的艰辛,还有最终不能身回故国的遗憾。感叹她身赴万里,不负汉家朝廷,汉家朝廷不让她身老回国,终是对她有愧。而后世的人们,则称颂她是民族和睦友好的象征。杜中宵想来,民族友好要靠一个弱女子远赴万里,食不甘味,零落数十年,最后还要接受那些汉人绝不可能接爱的习俗,最后不能身葬故国。这样的友好,对于民族过于廉价,对一个女子,则过于苛刻。真正的友好,应该不是这样能换来的。
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这首王安石的诗此时还没写出来,杜中宵当然也不知道,不过却跟他现在的看法暗合。对于这一座青冢,还是多感叹对这一位女子,汉恩凉薄,最终不得重回故土的哀怨,那一曲昭君怨的哀弦。
自宋之后,汉人王朝再没对外和亲,也是想明白了,这样的做法没什么用处。与其害人,不如跟异族明明白白打交道,和亲不如结心。朋友就是朋友,敌人就是敌人,不要去乱拉亲戚,骗人骗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