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不愧是唐朝,即使是客商走卒,都可以尽情的讴歌。作为一个现代人,这是不可以想象的,如果说唐朝是一个诗歌的时代,那么江枫所处的时代,勉强可以称为流行曲的时代。江枫会的那些个什么流行歌曲,即使是号称什么中国风的青花瓷,在这个群星璀璨的时代,不过是俗词俚语,更别说文理不同之类的了。江枫当然想拒绝,可是他却不能够。在这个时代,如果不会一两句诗词,就好像江枫初到贵境赤身**一般,而赤身**却还情有可原,毕竟英雄也有落难时,但是不懂诗歌,那却是在精神上,在格调上不着寸缕了。白乐天问诗于老妪,故是求其浅俗,可是,即使一乡间老妪都能听懂诗篇,可见在唐朝若是不懂诗是何等的浅薄了。
顺江而下,清风阵阵,天是透亮的,硕大的圆月挂在天际,点点的繁星与月交辉,船舱中觥筹交错,一句一句的诗篇,在酒酣耳热之间信手拈来,而江枫只有默默,这一副文人画上常见的景象,出现在了江枫的面前,却是这样的自然,这样的率真。王佶这个修行人士也能随口吟咏诗篇,江枫却只能默默了。
邀请自然是有的,但是江枫却没有话讲,不学诗无以言,江枫算是深切的体会到了,他不是没有想过,随便从那浩如烟海的诗篇中偷来一两应景,学历史的,对于诗篇即使没有下大力气,记得的总是不少。但是江枫却没有了说话地兴趣。在这样的喧闹中,江枫突然感觉到了寂寞,这个时代,这个地方,这些布置,这些衣着,这些菜式,这些礼节,这些言语,滴滴点点都让江枫觉得无比的疏离。无比的隔阂。
好在,江枫曾经在王佶面前不经意的念了一李白的诗,虽然文辞浅显,意境却是颇佳,倒也没有让人看轻,只不过在王佶道出之后,大家知道江枫大概是思乡了,都没有怎么勉强。
行到半夜,酒酣耳热之际,看到大家都有点醉意。江枫一个人从船舱里出来,独立在船头,看着船下不停流动的河水,还有天边的一轮明月。他记得,当初他和那十三个骑士作战的时候,已经是深秋了,而这个时代却还是八月十五月正圆,江枫突然不知道怎么想到了苏轼。那个时候他和友人同样月夜泛舟,同样在一个所谓的赤壁,那个时候地苏轼,是不是也如自己现在一样寂寞呢?满腔的报复,却给贬斥到了黄州,行动都不得自由,满腹的才华却无从施展,他也应该是寂寞的吧。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江枫望着天边的明月,缓缓的,低低的,吟咏起那流传千古的名篇来,那声音,若有若无的,抑扬顿挫,娓娓如耳语。
船,顺水而下,江枫在这低吟中沉浸到了文中的境界里,在这一刻,江枫觉得他和苏轼神交了,这种时间上地错位,让江枫觉得有点好笑,对于他来说,苏轼自然是前辈古人,而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苏轼却是一个后来者,这样的感觉十分的奇妙,好像佛家讲的轮回一样,江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丢到这个时代,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回去,这好像一个梦境,却又无比地真实。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中,前赤壁赋已经念到了尽头,从文中的意境中回神,江枫却现,身后那些已经醉醺醺的人们,却一个个端坐着,那是唐人的跪坐,王佶两眼灼灼的望着江枫,手中地一只小笔不停的在一段白绢上书写着,而其它的人,却盯着那张白绢,仿佛看到了绝世美女一样,醉态全无。当王佶写就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而周良栋则一把抢过了白绢,大声的朗读起来:“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直读到不知东方之既白,中间倒是有些粗疏不全的地方,读罢,周良栋看着江枫,机动的说道:“江兄,江兄,果然一篇绝妙好文,只可惜王兄从中间记来加之江兄声音太小,能否请江兄将此妙文增补完全,以为留念?”
江枫愣了,他本身并没有想借着这个出风头,所以才小声念来,不想王佶本身是修行者,耳音出众,竟然给记了个七七八八,众人灼灼的目光,让江枫一点办法也没有,本来在酒席上,他地沉默已经不是很合适了,这个时候如果再拒绝,就显得不近人情了。
摇了摇头,江枫叹了口气,众情难却,他也只有当一回文抄公了。好在,江枫的毛笔字是童子功,虽然后来没有怎么练习,但是当年欧颜柳赵和各种碑帖都是临习多遍的,身在顾委的时候,也曾接触过不少书家,也有所请益,一笔欧体书法虽不能称为书家,写来却绝对不至于丢人的。
虽然开始写的时候难免有点生疏,但是写了两个字之后,渐渐熟练了起来,修行之后,江枫对于力度地掌握早就已经炉火纯青了,这写字也是讲究一个力乎腰,其根在脚,与拳论中地要求并无二至,不过这全身之力不是形于手指,而是力灌笔尖罢了。唐人作书每用小楷中揩,跪坐在席上,提笔悬肘,江枫感觉这笔尖的流转竟然无比地舒畅,仿佛和体内真气相和一样,笔笔中锋送到,提转之间,竟然无比的自然流畅,而体内的真气,也随着笔尖的运转,或快或慢,纯由心意支配,一时间,这书法竟然大有进境,点划虽细却不觉其飘,虽粗奕不觉其拙,虚实之间灵动非常,整个一篇字写下来,竟然浑然有若天成,气韵流转,从心所欲而不俞矩。当白绢从案几上揭下的身后,墨色竟然深陷入案几中,周良栋见状,赶紧将案几翻了过来,却仍然可见丝丝墨迹渗透过来。
“好字,好字!江兄这一篇真书实是世间难得佳品,佶不及多矣。昔时曾闻逸少作书,入木三分,今见江兄作书,恐不下于逸少也。此赋随物赋形,穷形尽相,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一泻千里,纯以气胜,而江兄书法,虽法度严谨,却如游龙飞凤,于规矩中显灵动,虚实变化意趣盎然,与文章相辅相成,真乃双绝也。”
“愧甚,愧甚,王兄谬赞了。”江枫学着这些人拱手为礼,凭着江枫的修为,气血之类的东西已经控制的很精妙了,到不至于脸红,但是江枫却并没有一点得意的感觉,虽然众人对他赞誉连连,江枫却知道,这文章并非他所作,虽然书法就是江枫自己看来也十分奥妙,算得上当世一流,但是毕竟,这是欧虞褚薛的时代,要说能与这些青史留名的大书家抗行,江枫还是没有这个信心的。毕竟在江枫的时代,虽然有不少打着书法家名号的人,但是不可否认的,书法在那个时代,已经等而下之,不可以追于古人了。
将书作收好,周良栋来到江枫身前,突然一揖到地:“昔时王右军与友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作兰亭集序,以为千古典范,兰亭盛会,也从此成为文人向往的极点。今我不过一客商,偶遇江王二兄,蒙兄不弃以为同行,当此时与赤壁之下饮酒甚乐,却不想江兄竟成此赋,不嫌吾粗鄙,慨然作书,此恩无以回报,唯愿日日请益于江兄坐前。”
江枫愣了,他并没有想到,写了一篇赤壁赋,竟然引得周良栋这样。这个时候,江枫忽然恍然大悟,他错了,他不应该写赤壁赋,即使他抄了一些唐人华章,那也不过是几诗词而已,可是赤壁赋不一样了。中国文坛两大盛事,一个就是兰亭会,一个就是西园集会。而这个时候,以苏东坡为主的西园集会还有几百年才会生,但是兰亭会已经生了,而这个集会,却是因为王羲之的字和那篇兰亭序而名垂千古,引无数文人心生向往恨不能置身其间。而现在,听周良栋的意思,这一篇赤壁赋,竟然有着同样地效果,实在让江枫感到了害怕。
字,江枫自然不认为自己能够和王羲之相媲美,不过这篇作品确实不错,虽然比不上兰亭序,至少也不会差太多。但是文章就不同了,苏东坡,这个唐后最杰出的诗人,词人,散文家,这个亚洲的千年偶像,赤壁赋作为他最出名的散文,那可不是兰亭序这篇文章可以比得上的。
想不到一个小小的思乡,一个下意识的排遣寂寞的行为,竟然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周良栋的激动是完全有理由得,因为,他必将成为这个活动的参与者,而青史留名,而对于华夏古人来说,有什么是比青史留名更加让人向往的呢?
顺江而下,清风阵阵,天是透亮的,硕大的圆月挂在天际,点点的繁星与月交辉,船舱中觥筹交错,一句一句的诗篇,在酒酣耳热之间信手拈来,而江枫只有默默,这一副文人画上常见的景象,出现在了江枫的面前,却是这样的自然,这样的率真。王佶这个修行人士也能随口吟咏诗篇,江枫却只能默默了。
邀请自然是有的,但是江枫却没有话讲,不学诗无以言,江枫算是深切的体会到了,他不是没有想过,随便从那浩如烟海的诗篇中偷来一两应景,学历史的,对于诗篇即使没有下大力气,记得的总是不少。但是江枫却没有了说话地兴趣。在这样的喧闹中,江枫突然感觉到了寂寞,这个时代,这个地方,这些布置,这些衣着,这些菜式,这些礼节,这些言语,滴滴点点都让江枫觉得无比的疏离。无比的隔阂。
好在,江枫曾经在王佶面前不经意的念了一李白的诗,虽然文辞浅显,意境却是颇佳,倒也没有让人看轻,只不过在王佶道出之后,大家知道江枫大概是思乡了,都没有怎么勉强。
行到半夜,酒酣耳热之际,看到大家都有点醉意。江枫一个人从船舱里出来,独立在船头,看着船下不停流动的河水,还有天边的一轮明月。他记得,当初他和那十三个骑士作战的时候,已经是深秋了,而这个时代却还是八月十五月正圆,江枫突然不知道怎么想到了苏轼。那个时候他和友人同样月夜泛舟,同样在一个所谓的赤壁,那个时候地苏轼,是不是也如自己现在一样寂寞呢?满腔的报复,却给贬斥到了黄州,行动都不得自由,满腹的才华却无从施展,他也应该是寂寞的吧。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江枫望着天边的明月,缓缓的,低低的,吟咏起那流传千古的名篇来,那声音,若有若无的,抑扬顿挫,娓娓如耳语。
船,顺水而下,江枫在这低吟中沉浸到了文中的境界里,在这一刻,江枫觉得他和苏轼神交了,这种时间上地错位,让江枫觉得有点好笑,对于他来说,苏轼自然是前辈古人,而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苏轼却是一个后来者,这样的感觉十分的奇妙,好像佛家讲的轮回一样,江枫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被丢到这个时代,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够回去,这好像一个梦境,却又无比地真实。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不知不觉中,前赤壁赋已经念到了尽头,从文中的意境中回神,江枫却现,身后那些已经醉醺醺的人们,却一个个端坐着,那是唐人的跪坐,王佶两眼灼灼的望着江枫,手中地一只小笔不停的在一段白绢上书写着,而其它的人,却盯着那张白绢,仿佛看到了绝世美女一样,醉态全无。当王佶写就最后一个字的时候,长长的出了一口气,而周良栋则一把抢过了白绢,大声的朗读起来:“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一直读到不知东方之既白,中间倒是有些粗疏不全的地方,读罢,周良栋看着江枫,机动的说道:“江兄,江兄,果然一篇绝妙好文,只可惜王兄从中间记来加之江兄声音太小,能否请江兄将此妙文增补完全,以为留念?”
江枫愣了,他本身并没有想借着这个出风头,所以才小声念来,不想王佶本身是修行者,耳音出众,竟然给记了个七七八八,众人灼灼的目光,让江枫一点办法也没有,本来在酒席上,他地沉默已经不是很合适了,这个时候如果再拒绝,就显得不近人情了。
摇了摇头,江枫叹了口气,众情难却,他也只有当一回文抄公了。好在,江枫的毛笔字是童子功,虽然后来没有怎么练习,但是当年欧颜柳赵和各种碑帖都是临习多遍的,身在顾委的时候,也曾接触过不少书家,也有所请益,一笔欧体书法虽不能称为书家,写来却绝对不至于丢人的。
虽然开始写的时候难免有点生疏,但是写了两个字之后,渐渐熟练了起来,修行之后,江枫对于力度地掌握早就已经炉火纯青了,这写字也是讲究一个力乎腰,其根在脚,与拳论中地要求并无二至,不过这全身之力不是形于手指,而是力灌笔尖罢了。唐人作书每用小楷中揩,跪坐在席上,提笔悬肘,江枫感觉这笔尖的流转竟然无比地舒畅,仿佛和体内真气相和一样,笔笔中锋送到,提转之间,竟然无比的自然流畅,而体内的真气,也随着笔尖的运转,或快或慢,纯由心意支配,一时间,这书法竟然大有进境,点划虽细却不觉其飘,虽粗奕不觉其拙,虚实之间灵动非常,整个一篇字写下来,竟然浑然有若天成,气韵流转,从心所欲而不俞矩。当白绢从案几上揭下的身后,墨色竟然深陷入案几中,周良栋见状,赶紧将案几翻了过来,却仍然可见丝丝墨迹渗透过来。
“好字,好字!江兄这一篇真书实是世间难得佳品,佶不及多矣。昔时曾闻逸少作书,入木三分,今见江兄作书,恐不下于逸少也。此赋随物赋形,穷形尽相,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一泻千里,纯以气胜,而江兄书法,虽法度严谨,却如游龙飞凤,于规矩中显灵动,虚实变化意趣盎然,与文章相辅相成,真乃双绝也。”
“愧甚,愧甚,王兄谬赞了。”江枫学着这些人拱手为礼,凭着江枫的修为,气血之类的东西已经控制的很精妙了,到不至于脸红,但是江枫却并没有一点得意的感觉,虽然众人对他赞誉连连,江枫却知道,这文章并非他所作,虽然书法就是江枫自己看来也十分奥妙,算得上当世一流,但是毕竟,这是欧虞褚薛的时代,要说能与这些青史留名的大书家抗行,江枫还是没有这个信心的。毕竟在江枫的时代,虽然有不少打着书法家名号的人,但是不可否认的,书法在那个时代,已经等而下之,不可以追于古人了。
将书作收好,周良栋来到江枫身前,突然一揖到地:“昔时王右军与友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作兰亭集序,以为千古典范,兰亭盛会,也从此成为文人向往的极点。今我不过一客商,偶遇江王二兄,蒙兄不弃以为同行,当此时与赤壁之下饮酒甚乐,却不想江兄竟成此赋,不嫌吾粗鄙,慨然作书,此恩无以回报,唯愿日日请益于江兄坐前。”
江枫愣了,他并没有想到,写了一篇赤壁赋,竟然引得周良栋这样。这个时候,江枫忽然恍然大悟,他错了,他不应该写赤壁赋,即使他抄了一些唐人华章,那也不过是几诗词而已,可是赤壁赋不一样了。中国文坛两大盛事,一个就是兰亭会,一个就是西园集会。而这个时候,以苏东坡为主的西园集会还有几百年才会生,但是兰亭会已经生了,而这个集会,却是因为王羲之的字和那篇兰亭序而名垂千古,引无数文人心生向往恨不能置身其间。而现在,听周良栋的意思,这一篇赤壁赋,竟然有着同样地效果,实在让江枫感到了害怕。
字,江枫自然不认为自己能够和王羲之相媲美,不过这篇作品确实不错,虽然比不上兰亭序,至少也不会差太多。但是文章就不同了,苏东坡,这个唐后最杰出的诗人,词人,散文家,这个亚洲的千年偶像,赤壁赋作为他最出名的散文,那可不是兰亭序这篇文章可以比得上的。
想不到一个小小的思乡,一个下意识的排遣寂寞的行为,竟然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周良栋的激动是完全有理由得,因为,他必将成为这个活动的参与者,而青史留名,而对于华夏古人来说,有什么是比青史留名更加让人向往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