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松江、常州三府府是行政司的直属光复区,也是同盟会除了崇明岛之外的最核心区域。这三个府县在反抗剃发令运动中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屠城。满清残酷的杀戮虽然使得江南繁华地带毁于一旦,但同盟会的新政在废墟上从零开始,也算是一种机遇,可谓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大部分垄断田地的官绅死的死,逃的逃,大批无主的田地荒芜,这些田地都充公会库,号称为同盟田。
这些同盟田除了按军功发放给烈属之外,还招募大批的难民租种,凭着华商会海外贸易的巨额利润支持,这些同盟田享受免税三年的农税。自大明开国以来,苏松两府的税赋最重,同盟会新政的免税三年,对收拾江南民心的效果是无法估量的。这些同盟田的自耕农将成为同盟会最坚定的支持者。
作为行政司的司理长,沈廷扬的实务能力值得称道,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经营,处于敌后根据地的苏松两府在短短的一年间,社会生产就得到了巨大的恢复。但是他毕竟出身旧式官绅,身上带着诸多晚明官场上的烙印,对于高旭颇为激进的新政措施,特别是重商主义的奉行,大力提高军人、匠人的社会地位,颠覆xing的新学推广,相较起大明朝历来的重农抑商,以文制武,视匠人为贱籍,八股取士的传统来说,可谓南辕北辙。对于这些新措施,沈廷扬是保留意见的,但幸好他的xing子并不迂腐,被高旭拉上了同盟会这条贼船,开弓没有回头路,只有硬着头皮执行着高旭的政治理念。
以高旭看来,沈廷扬的xing子虽然少了一分顾炎武志在进取的锐气,但多了几分沉稳,但在这个新旧交替、变革激烈的时代里,也需要像沈廷扬这样一个有实务能力的人来主持政务,厚实平稳地搭建同盟会的政治基础。
让高旭欣慰的是,沈氏后继有人,沈从文做了一年的上海县县理事长,表现出了极强的治政能力。
沈从文颇有其父沈廷扬的沉稳与实务jing神,作为新生代,他是高旭政治理念的坚持追随者,而不像其父在很多的新政措施上保留意见。他年纪轻轻,年仅十八岁,内敛的xing格下保持着旺盛的进取心,对于新政的推行没有一丝一毫瞻前顾后的忧虑。
在参政会上,高旭正式把上海作为新政试验的行政特区,废府改市,把原来的松江府改制为上海市,把原来设在松江的府郡移到上海县城,任命沈从文作为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原松江府府理陈子龙改任为苏州府府理,原苏州府府理事长沈廷扬再回归崇明总部,坐镇行政司,统筹同盟会的政务全局。
毕竟暂时来说,同盟会不过是一个民间组织,为了与大明朝的知府、知县这些官方称谓区别开来,高旭以府理事、县理事代替,而在上海这个新政特区中,高旭正式启用市、县、镇三级行政单位,各级行政首长分别以后世的市长、县长、镇长称谓。在高旭的计划中,上海特区将是以后光复区的行政模板。
上海特区正式成立后,高旭决定在上海筹建同盟会新学的大本营——“复旦公学”,招收光复区各地同盟公塾中的优秀学子。这个这复旦公学,原本由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祖伯创建于1905年,是现在复旦大学的前身。高旭则是信手移植到四个世纪之前。
筹建复旦公学的重任,高旭交给了沈从文。当然,高旭将会给沈从文一个大致的筹建方案,包括学校的选址,新式校舍的建设,师资力量的筹备,参照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学制,以及各个年级课程的编撰,等等诸如此类。幸好有了高老庄内同盟公塾的基础,筹建公学有了样本。尽管如此,这复旦公学的建设,起码需要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初见雏形。
另外,高旭又计划把崇明讲武堂与浦东新兵训练营合并一处,在浦东筹建黄浦军校。
复旦公学以后将成为新学士子的摇篮,而黄浦军校则成为同盟军军事人才的摇篮,这两个学校将成为高旭事业中最核心的两个支点。
接着,高旭又在参政会上,宣布改革同盟会的组织架构,把原来的五司削减为三司,只设宪政司、行政司、律政司,为将来的三权分立作准备。
原先的商政司改为商政部,从属于行政司,高老头则是全面负责du li于同盟会之外的经济组织华商会。
原来的军政司则从同盟会的行政组织中剥离出来,单独成立一个直属于会长的督帅府,由高旭任最高统帅,下设参谋部、陆军部、海军部、军备部、兵役部、后勤部等部门。督帅府中以参谋部为首,任命阎应元为第一任参谋长,其成员由陆军和海军中的优先将领组成,以参谋会议的形式辅助督帅高旭形成决策。
除了宪政、行政、律政三司与督帅府之外,高旭又新设都察院和科学院。
都察院下设廉政公署,作为会社各级zhèng fu机构的监察系统。对于廉政公署的署理长,高旭有意让黄宗羲担任。只是暂时来说,黄宗羲初入会社不过半年,资历不足,还需要一个足够长的试用考察期。
至于科学院,与士人的科举毫无关系,而是一个新技术的研发部门,由那些一技之长的工匠组成。科学院暂时设在高氏工坊之中。科学院将是高旭重视匠人阶层、开发新技术的标志xing部院。
在三司之中,宪政、行政二司的司理长分别由顾炎武、沈廷扬担任,但律政司的司理长,高旭一直找不到适合的人选。在高旭的构想中,律政司是是du li司法组织,掌起诉、判决、惩处、狱政等职,负责律政司的人必须是一个一心为公,而且六亲不认的家伙。
但是高旭见到阎尔梅之后,直觉这个“死将为厉鬼,生且做顽民”的老顽固,似乎是律政司司理长的好人选。
如果以冷酷的xing情,以及满脸麻坑的凶恶来说,阎应元被称之为“阎罗王”的话,那么长着一张惨白、毫无血sè的僵尸脸,当初为了反清而杀妾、焚家、毁去祖坟的阎尔梅,其xing情之孤厉,当得上是视私情为无物的“白无常”。
俩人皆是姓阎,xing情都倾向凶狠,但阎应元却是对于自己唯一的儿女阎小玉视若珍宝,触之犹如逆鳞,但是阎尔梅则是为了大义,为求无所牵挂,不惜手刃至亲,让人悚然。
对于高旭悍然的焚诏行动,忠于大明的阎尔梅心中自有一股愤懑之气。但他初入同盟会,资历尚浅,就算是反对,效果也是微不足道。他一边心怀对大明王朝的留恋,一边也明白这些朱明宗室正如顾炎武所言,人人皆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要想反清,就必须凭借着同盟会这个新兴团体。
但是,像阎尔梅这样的明眼人都知道,高旭的焚诏立宪,已完全抛弃了大明旗帜。他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的中华不再是朱氏大明,而是他的高氏中华。易朱而立之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旭知道,暂时来说,这个阎尔梅心中有大明正统的执念,他虽然加入会社,只是为了抗清大势,并不是真正的同道中人。
但是,高旭也有足够的自信,这个同盟会是个大染缸,只要阎尔梅跳了进来,总有一ri会蜕变为自己的支持者,成为律政司的首任司理长。
大年初三的参政会一直开到深夜才结束。
在会议上,高旭抛出了一揽子改革计划,比如三司分立,改军政司为督帅府,新立都察院和科学院,建立上海行政特区,筹建复旦公学和黄浦军校,这些计划的推行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只是有些部门的负责人选,还需要进一步的选拔。高旭把架子先搭起来,但完善计划还需来ri方长。
自大年初四开始,同盟会的各司部就进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作为一个新生团体,那种自上而下的工作热情完全不是晚明官场上那般拖拖拉拉,每一项指令从崇明总部发出,具体落实到光复区,这个流程可谓是朝令夕达,畅通无阻。
作为同盟会的大佬之一,顾炎武的干劲最为凶猛,他早在年底就已经筹备好的各个宣政队,就开始秘密向江西、湖广、山东、河南、山西这个满清控制区挺进,暗中联络抗清志士,发展地下会员。为了推广同盟会运动,顾炎武不遗余力,每个宣政队都携带了大量的《中华报》新年期刊以及宣传同盟宪章的传单,以江南为起点,向全国各地散发。
阎应元的身份从原先的军政司司理长,变成督帅府的总参谋长,但他仍然是同盟军领导层中除高旭之外的第二人。对于同盟军今年的军事行动,将由阎应元全面支持。
自正月初四开始,阎应元的参谋部就开始调兵遣将,集结兵力。铁一镇中项真达、罗子牛、侯世荫、汤志远这些新生代将领,以及出身绍兴师爷的狗头军师鲁无巧,出身郑氏的将领洪旭,举义反正的李元胤,除了忠义镇号称“蟑螂”和“螃蟹”的俩个攻守名将——何常和季从孝领部驻扎在常州城,监控驻扎在丹阳的清兵动向之外,几乎同盟军的主要将领都来到崇明。
一时间,崇明将星云集,江南战云密布。
这些同盟田除了按军功发放给烈属之外,还招募大批的难民租种,凭着华商会海外贸易的巨额利润支持,这些同盟田享受免税三年的农税。自大明开国以来,苏松两府的税赋最重,同盟会新政的免税三年,对收拾江南民心的效果是无法估量的。这些同盟田的自耕农将成为同盟会最坚定的支持者。
作为行政司的司理长,沈廷扬的实务能力值得称道,正是因为有了他的经营,处于敌后根据地的苏松两府在短短的一年间,社会生产就得到了巨大的恢复。但是他毕竟出身旧式官绅,身上带着诸多晚明官场上的烙印,对于高旭颇为激进的新政措施,特别是重商主义的奉行,大力提高军人、匠人的社会地位,颠覆xing的新学推广,相较起大明朝历来的重农抑商,以文制武,视匠人为贱籍,八股取士的传统来说,可谓南辕北辙。对于这些新措施,沈廷扬是保留意见的,但幸好他的xing子并不迂腐,被高旭拉上了同盟会这条贼船,开弓没有回头路,只有硬着头皮执行着高旭的政治理念。
以高旭看来,沈廷扬的xing子虽然少了一分顾炎武志在进取的锐气,但多了几分沉稳,但在这个新旧交替、变革激烈的时代里,也需要像沈廷扬这样一个有实务能力的人来主持政务,厚实平稳地搭建同盟会的政治基础。
让高旭欣慰的是,沈氏后继有人,沈从文做了一年的上海县县理事长,表现出了极强的治政能力。
沈从文颇有其父沈廷扬的沉稳与实务jing神,作为新生代,他是高旭政治理念的坚持追随者,而不像其父在很多的新政措施上保留意见。他年纪轻轻,年仅十八岁,内敛的xing格下保持着旺盛的进取心,对于新政的推行没有一丝一毫瞻前顾后的忧虑。
在参政会上,高旭正式把上海作为新政试验的行政特区,废府改市,把原来的松江府改制为上海市,把原来设在松江的府郡移到上海县城,任命沈从文作为上海市的第一任市长。原松江府府理陈子龙改任为苏州府府理,原苏州府府理事长沈廷扬再回归崇明总部,坐镇行政司,统筹同盟会的政务全局。
毕竟暂时来说,同盟会不过是一个民间组织,为了与大明朝的知府、知县这些官方称谓区别开来,高旭以府理事、县理事代替,而在上海这个新政特区中,高旭正式启用市、县、镇三级行政单位,各级行政首长分别以后世的市长、县长、镇长称谓。在高旭的计划中,上海特区将是以后光复区的行政模板。
上海特区正式成立后,高旭决定在上海筹建同盟会新学的大本营——“复旦公学”,招收光复区各地同盟公塾中的优秀学子。这个这复旦公学,原本由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祖伯创建于1905年,是现在复旦大学的前身。高旭则是信手移植到四个世纪之前。
筹建复旦公学的重任,高旭交给了沈从文。当然,高旭将会给沈从文一个大致的筹建方案,包括学校的选址,新式校舍的建设,师资力量的筹备,参照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学制,以及各个年级课程的编撰,等等诸如此类。幸好有了高老庄内同盟公塾的基础,筹建公学有了样本。尽管如此,这复旦公学的建设,起码需要三年到五年的时间,才能初见雏形。
另外,高旭又计划把崇明讲武堂与浦东新兵训练营合并一处,在浦东筹建黄浦军校。
复旦公学以后将成为新学士子的摇篮,而黄浦军校则成为同盟军军事人才的摇篮,这两个学校将成为高旭事业中最核心的两个支点。
接着,高旭又在参政会上,宣布改革同盟会的组织架构,把原来的五司削减为三司,只设宪政司、行政司、律政司,为将来的三权分立作准备。
原先的商政司改为商政部,从属于行政司,高老头则是全面负责du li于同盟会之外的经济组织华商会。
原来的军政司则从同盟会的行政组织中剥离出来,单独成立一个直属于会长的督帅府,由高旭任最高统帅,下设参谋部、陆军部、海军部、军备部、兵役部、后勤部等部门。督帅府中以参谋部为首,任命阎应元为第一任参谋长,其成员由陆军和海军中的优先将领组成,以参谋会议的形式辅助督帅高旭形成决策。
除了宪政、行政、律政三司与督帅府之外,高旭又新设都察院和科学院。
都察院下设廉政公署,作为会社各级zhèng fu机构的监察系统。对于廉政公署的署理长,高旭有意让黄宗羲担任。只是暂时来说,黄宗羲初入会社不过半年,资历不足,还需要一个足够长的试用考察期。
至于科学院,与士人的科举毫无关系,而是一个新技术的研发部门,由那些一技之长的工匠组成。科学院暂时设在高氏工坊之中。科学院将是高旭重视匠人阶层、开发新技术的标志xing部院。
在三司之中,宪政、行政二司的司理长分别由顾炎武、沈廷扬担任,但律政司的司理长,高旭一直找不到适合的人选。在高旭的构想中,律政司是是du li司法组织,掌起诉、判决、惩处、狱政等职,负责律政司的人必须是一个一心为公,而且六亲不认的家伙。
但是高旭见到阎尔梅之后,直觉这个“死将为厉鬼,生且做顽民”的老顽固,似乎是律政司司理长的好人选。
如果以冷酷的xing情,以及满脸麻坑的凶恶来说,阎应元被称之为“阎罗王”的话,那么长着一张惨白、毫无血sè的僵尸脸,当初为了反清而杀妾、焚家、毁去祖坟的阎尔梅,其xing情之孤厉,当得上是视私情为无物的“白无常”。
俩人皆是姓阎,xing情都倾向凶狠,但阎应元却是对于自己唯一的儿女阎小玉视若珍宝,触之犹如逆鳞,但是阎尔梅则是为了大义,为求无所牵挂,不惜手刃至亲,让人悚然。
对于高旭悍然的焚诏行动,忠于大明的阎尔梅心中自有一股愤懑之气。但他初入同盟会,资历尚浅,就算是反对,效果也是微不足道。他一边心怀对大明王朝的留恋,一边也明白这些朱明宗室正如顾炎武所言,人人皆是扶不上墙的烂泥,要想反清,就必须凭借着同盟会这个新兴团体。
但是,像阎尔梅这样的明眼人都知道,高旭的焚诏立宪,已完全抛弃了大明旗帜。他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恢复的中华不再是朱氏大明,而是他的高氏中华。易朱而立之心,已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旭知道,暂时来说,这个阎尔梅心中有大明正统的执念,他虽然加入会社,只是为了抗清大势,并不是真正的同道中人。
但是,高旭也有足够的自信,这个同盟会是个大染缸,只要阎尔梅跳了进来,总有一ri会蜕变为自己的支持者,成为律政司的首任司理长。
大年初三的参政会一直开到深夜才结束。
在会议上,高旭抛出了一揽子改革计划,比如三司分立,改军政司为督帅府,新立都察院和科学院,建立上海行政特区,筹建复旦公学和黄浦军校,这些计划的推行没有受到太大的阻力,只是有些部门的负责人选,还需要进一步的选拔。高旭把架子先搭起来,但完善计划还需来ri方长。
自大年初四开始,同盟会的各司部就进入了紧张的工作之中。作为一个新生团体,那种自上而下的工作热情完全不是晚明官场上那般拖拖拉拉,每一项指令从崇明总部发出,具体落实到光复区,这个流程可谓是朝令夕达,畅通无阻。
作为同盟会的大佬之一,顾炎武的干劲最为凶猛,他早在年底就已经筹备好的各个宣政队,就开始秘密向江西、湖广、山东、河南、山西这个满清控制区挺进,暗中联络抗清志士,发展地下会员。为了推广同盟会运动,顾炎武不遗余力,每个宣政队都携带了大量的《中华报》新年期刊以及宣传同盟宪章的传单,以江南为起点,向全国各地散发。
阎应元的身份从原先的军政司司理长,变成督帅府的总参谋长,但他仍然是同盟军领导层中除高旭之外的第二人。对于同盟军今年的军事行动,将由阎应元全面支持。
自正月初四开始,阎应元的参谋部就开始调兵遣将,集结兵力。铁一镇中项真达、罗子牛、侯世荫、汤志远这些新生代将领,以及出身绍兴师爷的狗头军师鲁无巧,出身郑氏的将领洪旭,举义反正的李元胤,除了忠义镇号称“蟑螂”和“螃蟹”的俩个攻守名将——何常和季从孝领部驻扎在常州城,监控驻扎在丹阳的清兵动向之外,几乎同盟军的主要将领都来到崇明。
一时间,崇明将星云集,江南战云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