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五十二章援军十万
(诚挚感谢书友“我会飞啊,鱼”和“nuelkou”的慷慨打赏~~本书的第一个大**就要到了,且看小生将精彩的故事慢慢道来~~)
驰援上党的决策一定,连日来醉意朦胧、睡眼惺忪的大将军赵括,便是陡然一震,顷刻间变得雷厉风行起来。随着大将军赵括将一道道军令发下,邯郸周边城池的军队、粮草辎重等等源源不断地向邯郸——这赵国都城集结而来。
听闻大将军赵括将驰援上党的守军,御林军大营顿时沸腾起来,那飞骑营千夫长苗邦、劲步营千夫长申阳、猛虎营千夫长陈不群一个个满腔热血地向大将军赵括慨然请战,其言辞之诚挚热切模样,恨不得插上翅膀一夜之间飞到上党,将那凶猛来袭的秦军杀他个落花流水。
“哼”面对着热情高涨的御林军心腹爱将,大将军赵括却罕见地冷肃起来,他冲着几位心腹爱将怒喝道:“都给我滚回大营去,谁敢懈怠本将军的训练计划,谁敢再扰乱军,本将军将军法从事”
“大将军——”
“大将军——”
听大将军赵括竟然如此说法,御林军的几位千夫长齐齐喊了一声,见赵括面色寒冷如冰,便慢慢沉寂了下来。大将军赵括此言一出,他们一个个如同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们虽然不敢再请战,但是心下却有些不甚明白:大将军并非怯战之辈,当此国家危难之时,大将军赵括却为何不给他们这支赵军中的精锐一展威力的机会?
“诸位爱将,稍安勿躁”就在这邯郸城外临时扎就的赵军大营中,大将军赵括冷冷地一笑,收起了那板着的面孔,招呼着各位心腹爱将坐下,让他们一个个将头脑冷静下来。
“本将此番驰援上党,我御林军暂且按兵不动”随后大将军赵括便将其中的缘由一一到来,听得苗邦、陈不群、申阳等人渐渐变得神色肃然,连连吸着冷气心想:还是大将军谋虑深远,方才自己几个真是孟浪了。
对这千夫长苗邦、陈不群、申阳等几位心腹爱将,大将军赵括向来是推心置腹,他不喜欢玩那一言堂,而是崇尚打开天窗说亮话,每每有重大决策,都要头脑风暴一番。为的就是减少错误发生的几率,同时将御林军的核心决策层牢牢地拧成一股绳。决策一出,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说此事,关乎御林军的军心斗志,大将军赵括当然不敢马虎。
此时,秦国大军来袭,上党防线危机,大将军赵括宁愿调动其余各处大营之赵国常备军,却不让就在邯郸城外扎营的御林军安之若素。这并不代表着大将军赵括心疼苦心经营的御林军,特意让其按兵不动,而是此时尚不是御林军出动之最佳时机。
审时度势方为真英雄。在这场让人热血沸腾、激动得为之窒息的秦赵大决之中,穿越两千余年历史迷雾的大将军赵括,难能可贵地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其列出御林军暂不可出的原因有四。
一者,秦赵大决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御林军出战时机未到。且看此时,秦赵两国囤重兵于上党之地,那秦军已有大军十万,赵军算上赵括临时征发的援军则已满二十万,赵军倍于秦军,仍在苦苦的对持阶段。
那上党防线的形势还不明朗,暴秦屠夫白起的后续部队还远远没有到来,秦军的粮草还在加紧运输,那野王十余个粮草大仓,也刚刚填了一小半而已。这些秦军、这些粮草,大将军赵括还真的看不到眼里。
二者,眼下赵军之最高指挥权尚不再大将军赵括的手中。此时,若是十万御林军出动,当如何作战、如何铺排?眼下赵军的统帅是上将军廉颇,而不是赵括。这御林军到底是归廉颇统帅,还是大将军赵括不受束缚地亲自指挥。
这是核心的指挥权问题。若来日御林军真的出战,在这个问题上,大将军赵括绝不会让步。不是赵括不想为他们做嫁衣,而是赵括深信只有自己才能将这御林军之战斗力发挥到淋漓尽致。赵括不想因一时的冲动或退让,而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
三者,这御林军成立的本意,乃为拱卫赵国王室之军,真因为如此才得到了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赵王丹)两代赵王的倾力扶持。此时那秦军隆隆杀来,可以说赵国已是岌岌可危,甚至国都邯郸都收到了秦军的威压。当此之时,正是御林军效死命守卫邯郸、拱卫赵国王室的时候,怎可轻易调离邯郸大营。
试想,即使大将军赵括愿意御林军出征,那赵王丹、平原君赵胜等王室宗亲中的一班核心人物,岂能不另有想法。这种无端的猜疑与龃龉,也正是大将军赵括所要尽力避免的。
四者,在大将军赵括的谋划中,这支所向披靡、自成军以来无一败绩的铁军,乃是秦赵大决之战的一支奇兵。御林军要么不出,只要出战那是务须战则必胜,十万当如一把锋锐无匹的尖刀直插秦军的心脏,彻底战胜秦军、摧毁秦军的战斗意志。而不仅仅是一城一地之得失。此时,相持出现端倪,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听了大将军赵括的解释,御林军的那帮心腹爱将们这才将心头的疑虑一扫而空。他们认识到他们的大将军还是那无所畏惧的大将军,他们在大将军心目中还是那支战无不胜的铁军。
“我等谨遵大将军号令”于是千夫长苗邦、陈不群、申阳齐声应诺,当下不敢再做耽搁,赶紧告辞上马,飞速往御林军大营而去,大战在即,御林军临阵磨枪之作训规划想要完成,非要脱层皮不可。
大将军赵括刚才说得很明白,御林军的军演训练那可是写成了大纲的,若是被大将军发现偷懒,那如冬日钢铁一般冷硬的军纪,可不是闹着玩的。
送走千夫长苗邦等一班心腹爱将后,赵括立即投入到大军调集的繁重军务之中。天赋奇才的大将军赵括果然名不虚传,仅仅用了三日时间,便调齐了步骑十万大军,其中步兵约九万五千,骑兵近五千。十万大军聚齐后,大将军赵括一声令下,便浩浩荡荡往太行山滏口陉杀去。
在大将军赵括的催促下,十万大军加足马力,昼行夜伏地飞速行进,旬日之间,十万十万驰援大军便抵达了上党郡治所——壶关城外的赵国大军营地。
见到大将军赵括率领十万大军来援,坐镇上党的上将军廉颇大是振作,他立即号令中军司马发令升帐,在行辕会聚诸将。待众将领聚齐之后,廉颇忙神色肃然下达整备上党防线、力抗秦军之军令。
上将军廉颇勇武果决且沉稳持重,他进驻上党三个多月,已经带着军中将领们跑完了全部十九座关隘要塞,踏勘了所有山川重地,方对韩国留下的上党郡的一山一水,可谓是了如指掌,闭上眼睛都能想出个大概模样来。
大将军赵括昂然立身在行辕中军大帐中,耐心地听着廉颇布防,心下隐隐透露出一丝赞许之意。他心想:这老将廉颇果然名不虚传,一道道防线守住要害恰似钢铁营垒一般,定让那来犯的秦军吃些苦头,付出血的代价。
但是,再想想那历史上赵军苦于防守、损失惨重,大将军赵括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一刻他的理性理性战胜了感性,他心头的热血顿时变得一派冰寒。赵括在心头默念道:“不好若真是这般一力死守,难不成了对峙之死局?”
上将军廉颇却未注意到率大军来援的大将军赵括神色的变化,他犹自声调铿锵地与赵国诸位将领们反复计议、筹划,最终廉颇宣示的上党抗秦方略是:赵军以深沟高垒,三道布防;不求速战,全力坚守消耗秦军。
廉颇乃百战名将,稳重求胜乃是其所长。此番驻守上党,稳住防线、利用有利的地势血抗秦军,正是廉颇之战术谋划。这上将军廉颇令赵国大军进驻的三道防线,俱是要害之地,它们分别是:
第一道防线,乃西部老马岭营垒。上党西南部的沁水至中部的高平要塞,有南北长八十余里的一道山岭,是上党西部的天然屏障。上党东南均有太行山天险阻隔,西部的沁水河谷便可能成为秦军进攻的主要方向。
这道山地有三处要害:北段老马岭,中段发鸠山,南段武神山。其中以老马岭最为要害处。廉颇便以这三座山岭为依托,派出五万精锐步军防守。第二道防线,乃中部丹水营垒。上党中部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河流,这便是丹水。丹水发源于高平要塞的丹朱岭,东南出太行山处,正当太行山南三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之中央地带,是秦军从河内北进上党的必经之路。
上党山地崎岖难行,但是这丹水沿岸地形却相对较为开阔,廉颇在这一线非但派出六万步兵深沟高垒防守,而且同时还配置一万精锐骑兵,做机动策应,以防不测。
正是因为丹水防线乃是正面迎击秦国河内大军的核心大阵,所以上将军廉颇慨然下令:赵国大军之中军幕府立即从壶关南迁,在丹水防线北端的长平要塞重筑行辕。(列位看官留意:赵军已经进驻长平了)第三道防线,乃东部石长城营垒。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当年率领韩军驻守上党,因兵力单薄,便在东部垒起了一道东西百里的山石长城,以备敌军万一攻破陉口而深入,将士们便在这石长城内,做纵深防御。
这道长城西起长平关外的丹朱岭,沿着连绵山颠向东经南公山、羊头山、金泉山,直抵壶关城西的谷口马鞍壑。这道长城背后便是彰水流域,前出便是丹水流域。石长城所在的山坡由北向南倾斜,山南坡陡谷深,山北却高而平缓,一军居于长城之上,对南便是高屋建瓴之势。
上将军廉颇下令:这道石长城防线共驻军八万,同时做全部上党防线的总策应。可以说一旦老马岭、丹水两处防线营垒吃紧,这沟通联络上党腹地乃至赵国之重任,便在这石长城防线了。上将军廉颇军令下达之后,又森然道:“百里石长城营垒,既是上党之总根基,亦是邯郸西大门万一西南两线失守,这石长城便是封堵太行山,不使秦军东出威逼邯郸的血战之地为此,本上将军亲自兼领石长城营垒”“我等谨遵上将军号令”众将士齐齐一声呐喊,纷纷拱手郑重地接令,当下转身就要出帐而去。
布防抗秦之军令发布完毕,上将军廉颇正要请,随大军驰援而来的老国尉许历增拨各营大型防守器械与各种弓弩,陡然便闻一声中气十足的大喝:“上将军且慢,我有话说”
这声大喝如同炸雷般在大帐中响起,炸得众将俱是身形一震,众将纷纷往那炸雷响起之处看去,却是增兵主将大将军赵括手按长剑昂身而立,那种稳如山岳、藐视一切的摄人气势,看得众将们心下啧啧称奇。
大将军赵括“天赋奇才”之名早已传遍赵国,赵军众将们早已听得耳畔起了老茧。不过此番亲眼看到率领十万大军来援的大将军赵括,他们觉得这御林军大将军赵括,不过是一个身形较常人高大硬挺少年而已。
除了那披肩的长发、血红色的披风和那黑红色的面庞之外,他们并未看出这赵括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众将们甚至怀疑起那传说中战无不胜的“天赋奇才”仅仅是仰慕英雄的赵人以讹传讹所致。
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直到此时,大将军赵括一声响亮的大吼一出,那种凛然不惧、杀气四溢的声势,才让众将们顿觉眼前一亮。他们虽然心头有些不快,不过却不得不承认,此时的赵括才有些不凡之意思,这才是那传说中“天赋奇才”应有之气势。
“大将军,不知有何见教?”那上将军廉颇面上露出一丝不快之意,一对大眼斜瞥着赵括问道。
[奉献]
(诚挚感谢书友“我会飞啊,鱼”和“nuelkou”的慷慨打赏~~本书的第一个大**就要到了,且看小生将精彩的故事慢慢道来~~)
驰援上党的决策一定,连日来醉意朦胧、睡眼惺忪的大将军赵括,便是陡然一震,顷刻间变得雷厉风行起来。随着大将军赵括将一道道军令发下,邯郸周边城池的军队、粮草辎重等等源源不断地向邯郸——这赵国都城集结而来。
听闻大将军赵括将驰援上党的守军,御林军大营顿时沸腾起来,那飞骑营千夫长苗邦、劲步营千夫长申阳、猛虎营千夫长陈不群一个个满腔热血地向大将军赵括慨然请战,其言辞之诚挚热切模样,恨不得插上翅膀一夜之间飞到上党,将那凶猛来袭的秦军杀他个落花流水。
“哼”面对着热情高涨的御林军心腹爱将,大将军赵括却罕见地冷肃起来,他冲着几位心腹爱将怒喝道:“都给我滚回大营去,谁敢懈怠本将军的训练计划,谁敢再扰乱军,本将军将军法从事”
“大将军——”
“大将军——”
听大将军赵括竟然如此说法,御林军的几位千夫长齐齐喊了一声,见赵括面色寒冷如冰,便慢慢沉寂了下来。大将军赵括此言一出,他们一个个如同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他们虽然不敢再请战,但是心下却有些不甚明白:大将军并非怯战之辈,当此国家危难之时,大将军赵括却为何不给他们这支赵军中的精锐一展威力的机会?
“诸位爱将,稍安勿躁”就在这邯郸城外临时扎就的赵军大营中,大将军赵括冷冷地一笑,收起了那板着的面孔,招呼着各位心腹爱将坐下,让他们一个个将头脑冷静下来。
“本将此番驰援上党,我御林军暂且按兵不动”随后大将军赵括便将其中的缘由一一到来,听得苗邦、陈不群、申阳等人渐渐变得神色肃然,连连吸着冷气心想:还是大将军谋虑深远,方才自己几个真是孟浪了。
对这千夫长苗邦、陈不群、申阳等几位心腹爱将,大将军赵括向来是推心置腹,他不喜欢玩那一言堂,而是崇尚打开天窗说亮话,每每有重大决策,都要头脑风暴一番。为的就是减少错误发生的几率,同时将御林军的核心决策层牢牢地拧成一股绳。决策一出,则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再说此事,关乎御林军的军心斗志,大将军赵括当然不敢马虎。
此时,秦国大军来袭,上党防线危机,大将军赵括宁愿调动其余各处大营之赵国常备军,却不让就在邯郸城外扎营的御林军安之若素。这并不代表着大将军赵括心疼苦心经营的御林军,特意让其按兵不动,而是此时尚不是御林军出动之最佳时机。
审时度势方为真英雄。在这场让人热血沸腾、激动得为之窒息的秦赵大决之中,穿越两千余年历史迷雾的大将军赵括,难能可贵地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其列出御林军暂不可出的原因有四。
一者,秦赵大决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御林军出战时机未到。且看此时,秦赵两国囤重兵于上党之地,那秦军已有大军十万,赵军算上赵括临时征发的援军则已满二十万,赵军倍于秦军,仍在苦苦的对持阶段。
那上党防线的形势还不明朗,暴秦屠夫白起的后续部队还远远没有到来,秦军的粮草还在加紧运输,那野王十余个粮草大仓,也刚刚填了一小半而已。这些秦军、这些粮草,大将军赵括还真的看不到眼里。
二者,眼下赵军之最高指挥权尚不再大将军赵括的手中。此时,若是十万御林军出动,当如何作战、如何铺排?眼下赵军的统帅是上将军廉颇,而不是赵括。这御林军到底是归廉颇统帅,还是大将军赵括不受束缚地亲自指挥。
这是核心的指挥权问题。若来日御林军真的出战,在这个问题上,大将军赵括绝不会让步。不是赵括不想为他们做嫁衣,而是赵括深信只有自己才能将这御林军之战斗力发挥到淋漓尽致。赵括不想因一时的冲动或退让,而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
三者,这御林军成立的本意,乃为拱卫赵国王室之军,真因为如此才得到了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赵王丹)两代赵王的倾力扶持。此时那秦军隆隆杀来,可以说赵国已是岌岌可危,甚至国都邯郸都收到了秦军的威压。当此之时,正是御林军效死命守卫邯郸、拱卫赵国王室的时候,怎可轻易调离邯郸大营。
试想,即使大将军赵括愿意御林军出征,那赵王丹、平原君赵胜等王室宗亲中的一班核心人物,岂能不另有想法。这种无端的猜疑与龃龉,也正是大将军赵括所要尽力避免的。
四者,在大将军赵括的谋划中,这支所向披靡、自成军以来无一败绩的铁军,乃是秦赵大决之战的一支奇兵。御林军要么不出,只要出战那是务须战则必胜,十万当如一把锋锐无匹的尖刀直插秦军的心脏,彻底战胜秦军、摧毁秦军的战斗意志。而不仅仅是一城一地之得失。此时,相持出现端倪,显然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听了大将军赵括的解释,御林军的那帮心腹爱将们这才将心头的疑虑一扫而空。他们认识到他们的大将军还是那无所畏惧的大将军,他们在大将军心目中还是那支战无不胜的铁军。
“我等谨遵大将军号令”于是千夫长苗邦、陈不群、申阳齐声应诺,当下不敢再做耽搁,赶紧告辞上马,飞速往御林军大营而去,大战在即,御林军临阵磨枪之作训规划想要完成,非要脱层皮不可。
大将军赵括刚才说得很明白,御林军的军演训练那可是写成了大纲的,若是被大将军发现偷懒,那如冬日钢铁一般冷硬的军纪,可不是闹着玩的。
送走千夫长苗邦等一班心腹爱将后,赵括立即投入到大军调集的繁重军务之中。天赋奇才的大将军赵括果然名不虚传,仅仅用了三日时间,便调齐了步骑十万大军,其中步兵约九万五千,骑兵近五千。十万大军聚齐后,大将军赵括一声令下,便浩浩荡荡往太行山滏口陉杀去。
在大将军赵括的催促下,十万大军加足马力,昼行夜伏地飞速行进,旬日之间,十万十万驰援大军便抵达了上党郡治所——壶关城外的赵国大军营地。
见到大将军赵括率领十万大军来援,坐镇上党的上将军廉颇大是振作,他立即号令中军司马发令升帐,在行辕会聚诸将。待众将领聚齐之后,廉颇忙神色肃然下达整备上党防线、力抗秦军之军令。
上将军廉颇勇武果决且沉稳持重,他进驻上党三个多月,已经带着军中将领们跑完了全部十九座关隘要塞,踏勘了所有山川重地,方对韩国留下的上党郡的一山一水,可谓是了如指掌,闭上眼睛都能想出个大概模样来。
大将军赵括昂然立身在行辕中军大帐中,耐心地听着廉颇布防,心下隐隐透露出一丝赞许之意。他心想:这老将廉颇果然名不虚传,一道道防线守住要害恰似钢铁营垒一般,定让那来犯的秦军吃些苦头,付出血的代价。
但是,再想想那历史上赵军苦于防守、损失惨重,大将军赵括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一刻他的理性理性战胜了感性,他心头的热血顿时变得一派冰寒。赵括在心头默念道:“不好若真是这般一力死守,难不成了对峙之死局?”
上将军廉颇却未注意到率大军来援的大将军赵括神色的变化,他犹自声调铿锵地与赵国诸位将领们反复计议、筹划,最终廉颇宣示的上党抗秦方略是:赵军以深沟高垒,三道布防;不求速战,全力坚守消耗秦军。
廉颇乃百战名将,稳重求胜乃是其所长。此番驻守上党,稳住防线、利用有利的地势血抗秦军,正是廉颇之战术谋划。这上将军廉颇令赵国大军进驻的三道防线,俱是要害之地,它们分别是:
第一道防线,乃西部老马岭营垒。上党西南部的沁水至中部的高平要塞,有南北长八十余里的一道山岭,是上党西部的天然屏障。上党东南均有太行山天险阻隔,西部的沁水河谷便可能成为秦军进攻的主要方向。
这道山地有三处要害:北段老马岭,中段发鸠山,南段武神山。其中以老马岭最为要害处。廉颇便以这三座山岭为依托,派出五万精锐步军防守。第二道防线,乃中部丹水营垒。上党中部有一条贯穿南北的河流,这便是丹水。丹水发源于高平要塞的丹朱岭,东南出太行山处,正当太行山南三陉(轵关陉、太行陉、白陉)之中央地带,是秦军从河内北进上党的必经之路。
上党山地崎岖难行,但是这丹水沿岸地形却相对较为开阔,廉颇在这一线非但派出六万步兵深沟高垒防守,而且同时还配置一万精锐骑兵,做机动策应,以防不测。
正是因为丹水防线乃是正面迎击秦国河内大军的核心大阵,所以上将军廉颇慨然下令:赵国大军之中军幕府立即从壶关南迁,在丹水防线北端的长平要塞重筑行辕。(列位看官留意:赵军已经进驻长平了)第三道防线,乃东部石长城营垒。韩国上党郡守冯亭当年率领韩军驻守上党,因兵力单薄,便在东部垒起了一道东西百里的山石长城,以备敌军万一攻破陉口而深入,将士们便在这石长城内,做纵深防御。
这道长城西起长平关外的丹朱岭,沿着连绵山颠向东经南公山、羊头山、金泉山,直抵壶关城西的谷口马鞍壑。这道长城背后便是彰水流域,前出便是丹水流域。石长城所在的山坡由北向南倾斜,山南坡陡谷深,山北却高而平缓,一军居于长城之上,对南便是高屋建瓴之势。
上将军廉颇下令:这道石长城防线共驻军八万,同时做全部上党防线的总策应。可以说一旦老马岭、丹水两处防线营垒吃紧,这沟通联络上党腹地乃至赵国之重任,便在这石长城防线了。上将军廉颇军令下达之后,又森然道:“百里石长城营垒,既是上党之总根基,亦是邯郸西大门万一西南两线失守,这石长城便是封堵太行山,不使秦军东出威逼邯郸的血战之地为此,本上将军亲自兼领石长城营垒”“我等谨遵上将军号令”众将士齐齐一声呐喊,纷纷拱手郑重地接令,当下转身就要出帐而去。
布防抗秦之军令发布完毕,上将军廉颇正要请,随大军驰援而来的老国尉许历增拨各营大型防守器械与各种弓弩,陡然便闻一声中气十足的大喝:“上将军且慢,我有话说”
这声大喝如同炸雷般在大帐中响起,炸得众将俱是身形一震,众将纷纷往那炸雷响起之处看去,却是增兵主将大将军赵括手按长剑昂身而立,那种稳如山岳、藐视一切的摄人气势,看得众将们心下啧啧称奇。
大将军赵括“天赋奇才”之名早已传遍赵国,赵军众将们早已听得耳畔起了老茧。不过此番亲眼看到率领十万大军来援的大将军赵括,他们觉得这御林军大将军赵括,不过是一个身形较常人高大硬挺少年而已。
除了那披肩的长发、血红色的披风和那黑红色的面庞之外,他们并未看出这赵括到底有何与众不同之处。众将们甚至怀疑起那传说中战无不胜的“天赋奇才”仅仅是仰慕英雄的赵人以讹传讹所致。
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直到此时,大将军赵括一声响亮的大吼一出,那种凛然不惧、杀气四溢的声势,才让众将们顿觉眼前一亮。他们虽然心头有些不快,不过却不得不承认,此时的赵括才有些不凡之意思,这才是那传说中“天赋奇才”应有之气势。
“大将军,不知有何见教?”那上将军廉颇面上露出一丝不快之意,一对大眼斜瞥着赵括问道。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