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之中的暗流,文震孟不可能不知道,但作为内阁次辅,他必须顾全大局,有些时候就必须让郑勋睿忍受委屈了,几年时间以来,郑勋睿的所作所为以及取得的成绩是摆在眼前的,文震孟很清楚,郑勋睿的能力比他强太多,可惜这样的人才,注定是要遭受打击的。
浙党和东林党之间,已经有联合的味道,这主要是内阁首辅温体仁在尽力的拉拢人才,稳固自身的地位,譬如说在洪承畴负责剿灭流寇的事情上面,就是东林党的提议,得到了温体仁的赞同,要不然皇上也不会下旨。
不过朝廷之中,东林党和浙党之间的斗争还是存在的,可一旦牵涉到某个方面的利益,两方面往往能够找到一致之处,联合起来发力,对待郑勋睿的态度,就是最好的说明。
其实郑勋睿的能力,温体仁也是认可的,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郑勋睿与东林党势不两立,也不愿意攀附浙党,这就注定在朝廷之中成为孤独的一派,遭遇两方面的打压,东林党和浙党都很清楚,一旦郑勋睿真正的强大起来,他们都讨不到好,所以还不如趁着现在,狠狠的打压郑勋睿,让郑勋睿在朝廷之中没有出头之日。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促使文震孟深思,他以前所奉行的道理是不是正确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反思,让文震孟对郑勋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郑勋睿不攀附任何人,更是不愿意加入到所谓的东林党和浙党之中,这是很难得的选择。
最让文震孟寒心的,还是姚希孟的变化,两人本来是情同手足的关系,可以说是无话不谈,可因为郑勋睿的事情,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缝,更加零文震孟没有想到的是,姚希孟竟然加入到对付郑勋睿的队伍之中,究其原因,无非是自身的颜面受到了不值得一提的伤害,到了这个时候,文震孟对姚希孟那种迂腐的态度,已经非常不满了,他甚至认为,姚希孟当年所谓的和阉党做斗争,是不是也包含有其他的味道。
当初讨论让洪承畴负责剿灭流寇的时候,姚希孟是大力支持的,而且是没有什么缘由的支持,可是看看如今的结局,南阳府城被攻陷,曹文诏战死,三千关宁铁骑被斩杀,如此惨烈的结局,姚希孟这个时候不说话了。
张溥、杨彝、张采、吴伟业、吴昌时、龚鼎孳等人,都是当年被文震孟看好的,特别是其中的张溥和吴伟业等人,可是看看他们进入到朝廷之中的表现,文震孟唯有感慨自己看错人了,偌大的年纪,见识还不如郑勋睿。
出于性格上面的原因,也处于根深蒂固的认识,文震孟不愿意和他人争执,在他内心里面,还是有着读书人为上的认识,不管是浙党还是东林党,都是读书人,既然大家是读书人,那就要顾及到自身的颜面,至于说和阉党之间的斗争,文震孟是不会客气的。
内阁讨论洪承畴奏折的时候,文震孟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他不想让郑勋睿捡这个烂摊子,崇祯元年至今,流寇一直肆掠,唯有郑勋睿出面的时候,彻底压制了流寇,让流寇四散而逃,面临被剿灭的结局,可就是这种大好的局面,却被朝中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文震孟认为,这个时候郑勋睿不能够参与到剿灭流寇的事宜之中,这明显就是浑水,若是郑勋睿立功了,明显会遭遇到不少人的嫉恨,若是不能够彻底剿灭流寇,朝中某些人更是有话说,所以最为明智的选择,就是继续担任陕西巡抚。
内阁讨论完毕,文震孟就给郑勋睿写信了,这一次写信,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他将自身的分析,以及朝廷里面的诸多情况,全部都写出来了,如何判断这些局势,如何做出选择,文震孟没有在信函里面表露,他相信郑勋睿自身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
文震孟也感觉到了温体仁的进攻,好几次在皇上的面前,温体仁毫不客气的弹劾了他,只不过皇上没有听从,温体仁在内阁首辅位置上面,接近两年的时间,势力慢慢的建立起来,态度和以前也不一样了,如此情况之下,文震孟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在内阁次辅位置上面多长的时间,必须趁着这个机会,将所知道的情况告知郑勋睿,让郑勋睿做好一切的准备。
最为气愤的要算是杨廷枢了,他和郑勋睿之间的关系,谁都是知道的。
出任詹事府少詹事,接近两年的时间,期间内阁曾经提出建议,让杨廷枢到南京去主持翰林院的事宜,这个建议被内阁次辅文震孟否决了,这表明不仅仅是有人想着对付郑勋睿,也想着对付和郑勋睿关系最好的他了。
剿灭流寇的大好局势毁于一旦,杨廷枢感觉到憋屈,可惜他无能为力,退出应社之后,很多的压力让他喘不过去来,被提拔和重用的事宜,也看不见苗头。
这一次,杨廷枢忍不住了,直接给皇上奏折了,矛头直接指向了张溥和张采等人,说两人身为监察御史,不能够全面了解情况,贸然提出了弹劾奏折,致使朝廷误判,导致剿灭流寇的事宜,遭受了巨大的波折。
写出这个奏折,表示杨廷枢和张溥、杨彝、张采、龚鼎孳、吴昌时、吴伟业等人的矛盾公开化了,也等于是和东林党的争议公开化了。
杨廷枢已经无所谓了,有些时候过于的维护团结的局面,得到的只是打压,关键的时刻必须站出来反击,郑勋睿远在陕西,不好提出来弹劾,那么他就来做这些事情。
杨廷枢弹劾的奏折,在朝中引发了共鸣,尽管很多人都知道,让洪承畴负责彻底剿灭流寇,不是张溥等人能够决定的,但弹劾奏折是张溥和张采等人首先提出来的。
一场辩论在早朝的时候展开,杨廷枢义愤填膺,丝毫不顾及张溥等人的颜面,一连串的诘问,让张溥等人无法自圆其说。
可惜皇上最终还是没有责罚张溥等人。
但杨廷枢的作为,为他赢得了赞誉,这些话有人早就想着说出来了,致仕考虑到实际的问题,没有说出来罢了。
内阁的意见终于出来了。
皇上的圣旨,让所有人吃惊。
五省总督洪承畴继续负责剿灭流寇事宜,延绥巡抚卢象升出任湖广巡抚,协助洪承畴剿灭流寇,左佥都御史马士英,兼任延绥巡抚,原河南巡抚王铎调到南直隶,出任南京右副都御史,詹事府少詹事杨廷枢,敕封左佥都御史,出任河南巡抚,原湖广巡抚唐世济,出任都察院右都御史。
这里面的马士英和王铎两人,无疑是受到责罚的。
马士英在都察院多年,而且是实际负责都察院事宜的左佥都御史,按说下一步就能够成为左右副都御使的,或者是成为六部的侍郎,如今却被派遣出任延绥巡抚,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恐怕是承担了都察院当初弹劾的失误。
其次就是王铎,出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表面上看成为了三品的官员,可实际上就会排斥出核心圈子了,到南京都察院,等同于养老,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如此的安排王铎,肯定是牵涉到南阳府城被流寇攻陷的事宜,这等于是王铎承担了责任。
至于说唐世济、卢象升和杨廷枢等人,都是受到提拔或者重用的,唐世纪不用说了,成为了二品的高官,不如到朝廷核心圈子里面了,卢象升出任湖广巡抚,比较之前的延绥巡抚,责任完全不一样了,至于说杨廷枢,出任河南巡抚,已经是封疆大吏,职责更加重要了。
唯一让人看不懂的是洪承畴,没有遭受到任何的责罚,稳如泰山,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洪承畴在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表现很是不错,战略部署没有出现什么失误,曹文诏的陨落,责任没有怪到洪承畴的头上。
皇上的圣旨,在朝廷之中引发了一些私下里的议论,但这些议论在很短时间之内就消除了,毕竟私下里议论这些事情,若是被皇上和内阁知晓了,那是要遭受到责罚的。
杨廷枢到河南省上任之前,文震孟专门找到他了,两人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交谈,交谈结束之后,走出来的杨廷枢,脸上带着震惊和恭敬的神情,通过这一次的交谈,杨廷枢明白了很多,当然也清楚今后该怎么做了。
离开京城的那一天,杨廷枢经过了仔细的思考,给郑勋睿写去了一份长信,今后他也难以给郑勋睿说京城里面的情况了,此次离开京城,短时间可能不要想着能够回到京城,再说河南处于剿灭流寇的漩涡之中,他上任之后,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
杨廷枢曾经对朝廷没有要求郑勋睿再次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耿耿于怀,可是通过一番交谈之后,他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也感觉到自身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能够认真分析朝廷如今是什么局面了。
浙党和东林党之间,已经有联合的味道,这主要是内阁首辅温体仁在尽力的拉拢人才,稳固自身的地位,譬如说在洪承畴负责剿灭流寇的事情上面,就是东林党的提议,得到了温体仁的赞同,要不然皇上也不会下旨。
不过朝廷之中,东林党和浙党之间的斗争还是存在的,可一旦牵涉到某个方面的利益,两方面往往能够找到一致之处,联合起来发力,对待郑勋睿的态度,就是最好的说明。
其实郑勋睿的能力,温体仁也是认可的,最关键的问题在于,郑勋睿与东林党势不两立,也不愿意攀附浙党,这就注定在朝廷之中成为孤独的一派,遭遇两方面的打压,东林党和浙党都很清楚,一旦郑勋睿真正的强大起来,他们都讨不到好,所以还不如趁着现在,狠狠的打压郑勋睿,让郑勋睿在朝廷之中没有出头之日。
这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促使文震孟深思,他以前所奉行的道理是不是正确的,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反思,让文震孟对郑勋睿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郑勋睿不攀附任何人,更是不愿意加入到所谓的东林党和浙党之中,这是很难得的选择。
最让文震孟寒心的,还是姚希孟的变化,两人本来是情同手足的关系,可以说是无话不谈,可因为郑勋睿的事情,两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裂缝,更加零文震孟没有想到的是,姚希孟竟然加入到对付郑勋睿的队伍之中,究其原因,无非是自身的颜面受到了不值得一提的伤害,到了这个时候,文震孟对姚希孟那种迂腐的态度,已经非常不满了,他甚至认为,姚希孟当年所谓的和阉党做斗争,是不是也包含有其他的味道。
当初讨论让洪承畴负责剿灭流寇的时候,姚希孟是大力支持的,而且是没有什么缘由的支持,可是看看如今的结局,南阳府城被攻陷,曹文诏战死,三千关宁铁骑被斩杀,如此惨烈的结局,姚希孟这个时候不说话了。
张溥、杨彝、张采、吴伟业、吴昌时、龚鼎孳等人,都是当年被文震孟看好的,特别是其中的张溥和吴伟业等人,可是看看他们进入到朝廷之中的表现,文震孟唯有感慨自己看错人了,偌大的年纪,见识还不如郑勋睿。
出于性格上面的原因,也处于根深蒂固的认识,文震孟不愿意和他人争执,在他内心里面,还是有着读书人为上的认识,不管是浙党还是东林党,都是读书人,既然大家是读书人,那就要顾及到自身的颜面,至于说和阉党之间的斗争,文震孟是不会客气的。
内阁讨论洪承畴奏折的时候,文震孟没有发表什么意见,他不想让郑勋睿捡这个烂摊子,崇祯元年至今,流寇一直肆掠,唯有郑勋睿出面的时候,彻底压制了流寇,让流寇四散而逃,面临被剿灭的结局,可就是这种大好的局面,却被朝中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文震孟认为,这个时候郑勋睿不能够参与到剿灭流寇的事宜之中,这明显就是浑水,若是郑勋睿立功了,明显会遭遇到不少人的嫉恨,若是不能够彻底剿灭流寇,朝中某些人更是有话说,所以最为明智的选择,就是继续担任陕西巡抚。
内阁讨论完毕,文震孟就给郑勋睿写信了,这一次写信,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他将自身的分析,以及朝廷里面的诸多情况,全部都写出来了,如何判断这些局势,如何做出选择,文震孟没有在信函里面表露,他相信郑勋睿自身能够做出最好的选择。
文震孟也感觉到了温体仁的进攻,好几次在皇上的面前,温体仁毫不客气的弹劾了他,只不过皇上没有听从,温体仁在内阁首辅位置上面,接近两年的时间,势力慢慢的建立起来,态度和以前也不一样了,如此情况之下,文震孟不知道自己还能够在内阁次辅位置上面多长的时间,必须趁着这个机会,将所知道的情况告知郑勋睿,让郑勋睿做好一切的准备。
最为气愤的要算是杨廷枢了,他和郑勋睿之间的关系,谁都是知道的。
出任詹事府少詹事,接近两年的时间,期间内阁曾经提出建议,让杨廷枢到南京去主持翰林院的事宜,这个建议被内阁次辅文震孟否决了,这表明不仅仅是有人想着对付郑勋睿,也想着对付和郑勋睿关系最好的他了。
剿灭流寇的大好局势毁于一旦,杨廷枢感觉到憋屈,可惜他无能为力,退出应社之后,很多的压力让他喘不过去来,被提拔和重用的事宜,也看不见苗头。
这一次,杨廷枢忍不住了,直接给皇上奏折了,矛头直接指向了张溥和张采等人,说两人身为监察御史,不能够全面了解情况,贸然提出了弹劾奏折,致使朝廷误判,导致剿灭流寇的事宜,遭受了巨大的波折。
写出这个奏折,表示杨廷枢和张溥、杨彝、张采、龚鼎孳、吴昌时、吴伟业等人的矛盾公开化了,也等于是和东林党的争议公开化了。
杨廷枢已经无所谓了,有些时候过于的维护团结的局面,得到的只是打压,关键的时刻必须站出来反击,郑勋睿远在陕西,不好提出来弹劾,那么他就来做这些事情。
杨廷枢弹劾的奏折,在朝中引发了共鸣,尽管很多人都知道,让洪承畴负责彻底剿灭流寇,不是张溥等人能够决定的,但弹劾奏折是张溥和张采等人首先提出来的。
一场辩论在早朝的时候展开,杨廷枢义愤填膺,丝毫不顾及张溥等人的颜面,一连串的诘问,让张溥等人无法自圆其说。
可惜皇上最终还是没有责罚张溥等人。
但杨廷枢的作为,为他赢得了赞誉,这些话有人早就想着说出来了,致仕考虑到实际的问题,没有说出来罢了。
内阁的意见终于出来了。
皇上的圣旨,让所有人吃惊。
五省总督洪承畴继续负责剿灭流寇事宜,延绥巡抚卢象升出任湖广巡抚,协助洪承畴剿灭流寇,左佥都御史马士英,兼任延绥巡抚,原河南巡抚王铎调到南直隶,出任南京右副都御史,詹事府少詹事杨廷枢,敕封左佥都御史,出任河南巡抚,原湖广巡抚唐世济,出任都察院右都御史。
这里面的马士英和王铎两人,无疑是受到责罚的。
马士英在都察院多年,而且是实际负责都察院事宜的左佥都御史,按说下一步就能够成为左右副都御使的,或者是成为六部的侍郎,如今却被派遣出任延绥巡抚,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恐怕是承担了都察院当初弹劾的失误。
其次就是王铎,出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使,表面上看成为了三品的官员,可实际上就会排斥出核心圈子了,到南京都察院,等同于养老,什么事情都做不好的,如此的安排王铎,肯定是牵涉到南阳府城被流寇攻陷的事宜,这等于是王铎承担了责任。
至于说唐世济、卢象升和杨廷枢等人,都是受到提拔或者重用的,唐世纪不用说了,成为了二品的高官,不如到朝廷核心圈子里面了,卢象升出任湖广巡抚,比较之前的延绥巡抚,责任完全不一样了,至于说杨廷枢,出任河南巡抚,已经是封疆大吏,职责更加重要了。
唯一让人看不懂的是洪承畴,没有遭受到任何的责罚,稳如泰山,有人认为,这可能是洪承畴在剿灭流寇的战斗之中,表现很是不错,战略部署没有出现什么失误,曹文诏的陨落,责任没有怪到洪承畴的头上。
皇上的圣旨,在朝廷之中引发了一些私下里的议论,但这些议论在很短时间之内就消除了,毕竟私下里议论这些事情,若是被皇上和内阁知晓了,那是要遭受到责罚的。
杨廷枢到河南省上任之前,文震孟专门找到他了,两人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交谈,交谈结束之后,走出来的杨廷枢,脸上带着震惊和恭敬的神情,通过这一次的交谈,杨廷枢明白了很多,当然也清楚今后该怎么做了。
离开京城的那一天,杨廷枢经过了仔细的思考,给郑勋睿写去了一份长信,今后他也难以给郑勋睿说京城里面的情况了,此次离开京城,短时间可能不要想着能够回到京城,再说河南处于剿灭流寇的漩涡之中,他上任之后,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
杨廷枢曾经对朝廷没有要求郑勋睿再次负责剿灭流寇的事宜,耿耿于怀,可是通过一番交谈之后,他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也感觉到自身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能够认真分析朝廷如今是什么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