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穿越十年时间,但郑勋睿的思维,还是有着几百年之后的痕迹,他已经完美的融入到明朝崇祯年间,对于很多不符合常理的事情,也有了不一般的认识,毕竟不是几百年之后,百姓的素质和文化,不可能比较,很多不能够忍受的事情,还是默默忍受,这种忍受的程度,是几百年之后的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尽管有着古今结合的优势,但在有些方面,郑勋睿的判断还是出现了偏颇,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征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这个事情方面。
按照郑勋睿的认识,一旦大明各地开始征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一定会出现大乱的情形,毕竟老百姓没有饭吃,肯定会骚动,但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各地的情形依旧是稳定的,就连活动在山西、河南、四川和湖广一带的流寇,也没有太多的消息传来。
这让郑勋睿有些迷惑了,为什么崇祯初年开始征收拖欠的农业赋税,会出现大规模的骚乱,如今却不会出现,难道朝廷里面的大人有着先见之明,难道说皇上未卜先知。
为了能够掌握实际情况,郑勋睿已经要求郑锦宏派遣斥候到北方一带去侦查,而且要求驻扎在西安的洪欣涛关注陕西的情况,搜集到的情报已经源源不断的到了淮安,这里面有很多郑勋睿难以接受的事宜,譬如说部分的官吏,借着这次征收历年拖欠农业赋税的时机,大肆的盘剥百姓,高额征收火耗,中饱私囊,已经让老百姓无法忍受了。
可以说这一次征收赋税,部分官吏的做法,情形比崇祯元年还要恶劣。
为什么如此的情况之下,老百姓还是能够忍受,难道说老百姓真的是忠君吗,真的能够忍受一切不公平的待遇吗。真的愿意等死吗。
郑勋睿看着诸多的文书,陷入到苦思之中,这绝不是他无事找事,因为这牵涉到执政理念的问题。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论,难道出现了偏差。
经过短时间的判断,郑勋睿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百姓肯定是要造反的,只是刚刚经过了秋收。百姓虽然遭受到官吏的盘剥,但勉强还能够度日,一旦官府的作为太过分了,将老百姓逼到绝路上面去了,那么问题肯定就会爆发,一旦问题爆发出来,引发的震动就不是朝廷所能够应对的。
五省总督卢象升很是着急。
卸任湖广巡抚一职,专门负责剿灭流寇事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流寇并没有被剿灭。相反其活动更加的谨慎,行踪也变得很是诡异。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流寇从原来在平原地方活动,转变到大山与平原之间活动,卢象升派出了无数的斥候,想着弄清楚流寇的主力究竟在什么地方,但没有能够得到成功。
不过有一点卢象升还是弄清楚了,那就是流寇活动的中心区域,已经集中到了河南一带,李自成和张献忠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河南境内。他们已经变得很是谨慎,而且也改变了以往劫掠的做派,开始和大山里面的老百姓融合。
流寇的情形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那就是涌现出来几个新的首领。包括原来属于李自成麾下的刘宗敏,也是陕西米脂人,带领一部分的流寇,活动在山西、河南、四川以及湖广大片的地方,流动性非常强,而且是贯彻了流寇以前的作战风格。那就是快速移动,以劫掠钱粮为主,虽说引发的轰动不是很大,但也令各地官府头疼。
闯塌天刘国能、争世王蔺养成、蝎子块拓养坤、扫地王张一川等等,以前都是**的流寇首领,势力不是很大,以至于在荥阳大会的时候,都没有能够被单独算作一营,而且在朝廷以及郑家军剿灭流寇的过程之中,都遭受不少的损失,但随着绝大部分流寇首领被剿灭,他们的实力慢慢开始壮大起来,已经成为流寇之中令人瞩目的力量。
最后就是张献忠的几个义子,其中的老大孙可望,已经被郑家军斩杀,剩下的三个义子李定国、刘文秀以及艾能奇,迅速成长起来,这几个人本来就很是骁勇,加之跟随张献忠四处作战,特别是在四川夔州面对郑家军的时候,那是经历了血与火的鏖战的,故而能力变得很是强大,迅速在流寇之中崛起,成为了令官府头疼的人物。
至于说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行踪更是诡秘。
闯王李自成已经成为流寇拥戴的首领,当年率领不足百人,从四川的播州逃离,回到河南之后,蛰伏一段时间,在顾君恩等人的帮助之下,很快开始招募军士,实力得以壮大,而且李自成作战显得更加的谨慎,每一次的战斗,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谋划,作战出其不意,毫无规律可循,几乎是连战连捷,尽管说获取的胜利不是很大,顶多就是能够拿下县城,但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
而且李自成还注意了一点,那就是不再盲目的招募军士,不盲目的扩大队伍,这让他的行动更加的迅速,几乎不会遭遇到很大的拖累。
张献忠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流寇之中力量最为强大的,而且曾经算计李自成,可惜在夔州的时候,遭遇到郑家军的痛击,损失惨重,要不是后来郑家军离开,前去迎战后金鞑子,恐怕张献忠及其麾下的所有人,都要长眠在夔州了。
逃离夔州之后,张献忠同样蛰伏了一段时间,其义子孙可望被郑家军斩杀,让他悲痛欲绝,不过凭着过人的胆识,以及不一般的能力,张献忠在很短时间之内,摆脱颓废的局面,迅速开始招募军士。
经历了多次的厮杀,甚至到了要被剿灭的边沿,张献忠一样变得冷静,他采取的手段,就是进入到山区发展,他有过在夔州大山之中发展的经验,进入河南山西等地之后,更是能够将此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经过了多年的厮杀,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都变得谨慎和多疑,他们一般不会直接露面,大部分的战斗都是麾下的将士出面,而且他们消息非常的敏锐,对于官府的围剿,往往能够提前得知消息,根据官军实力的强弱,迅速做出判断。
这让他们能够在河南、山西、湖广以及四川等地发展,也让卢象升对他们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流寇的情况,卢象升倒是知道很多,可惜他没有很好的办法应对,更是谈不上剿灭,最为主要的还是钱粮方面受到了限制,尽管他身为五省总督,负责剿灭流寇事宜,可以调动山西、山西、湖广、河南以及四川等地的军队,但是连年的灾荒,让这些地方无力养活军队,朝廷又是拖欠军饷,让军士没有丝毫的士气,这样的军队派出去,不能够剿灭流寇不说,沿途的老百姓还要遭殃。
一度时间,老百姓痛恨朝廷的军队,甚至欢迎流寇。
这让卢象升莫可奈何,他曾经好几次给皇上和朝廷写去奏折,恳请朝廷拨付一定数量的钱粮,用于彻底剿灭流寇,可惜他的奏折,根本就得不到重视,朝廷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感受到流寇的威胁,其实是不重视的,如此的情况之下,想着要求户部拨付大量的钱粮,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好在流寇没有大规模的动作,这也让卢象升能够勉强维持北方的稳定。
看到朝廷有关征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的邸报,卢象升的心沉下来了,他很清楚北方的情况,也知道老百姓其实还在死亡线上挣扎,好不容易这一年没有遭遇到什么天灾,能够收获一些粮食,可偏偏要缴纳以前拖欠的赋税,这岂不是比遭遇到天灾还要悲惨。
朝廷决定下来的事情,卢象升没有办法阻止,他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河南、山西、湖广和四川等地,开始大面积的征收农业赋税,知晓其中利害关系的他,能够做的就是要求各地的军队,时刻注意流寇的动向,避免流寇在这个时候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卢象升不断收到各省的奏报,都是要求五省总督府彻底剿灭流寇、维护征收农业赋税秩序的,收到了这些奏报之后,盛怒之下的卢象升,忍不住骂人了,他本来就反对这个时候来征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也知道各级官吏能够从中获取到大量的好处,唯有老百姓无法活命,而各地要求彻底剿灭流寇的奏报,其实就是在反映情况有些不对,征收农业赋税的过程之中,怕是遭遇到不少的抵制,官吏将这些抵制,一律都当作流寇去对待。
卢象升骂人的事情,很快传开,这让他与地方上的官吏,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了,作为五省总督,若是得不到地方上的支持,想要剿灭流寇,那是异想天开。
不过卢象升暂时没有注意到这方面,也没有想过后果,他认为这不是什么问题,自己是朝廷任命的五省总督,负责剿灭流寇事宜,地方上就算是有看法,但也不敢违抗五省总督府的命令的。(未完待续。)
尽管有着古今结合的优势,但在有些方面,郑勋睿的判断还是出现了偏颇,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征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这个事情方面。
按照郑勋睿的认识,一旦大明各地开始征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一定会出现大乱的情形,毕竟老百姓没有饭吃,肯定会骚动,但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各地的情形依旧是稳定的,就连活动在山西、河南、四川和湖广一带的流寇,也没有太多的消息传来。
这让郑勋睿有些迷惑了,为什么崇祯初年开始征收拖欠的农业赋税,会出现大规模的骚乱,如今却不会出现,难道朝廷里面的大人有着先见之明,难道说皇上未卜先知。
为了能够掌握实际情况,郑勋睿已经要求郑锦宏派遣斥候到北方一带去侦查,而且要求驻扎在西安的洪欣涛关注陕西的情况,搜集到的情报已经源源不断的到了淮安,这里面有很多郑勋睿难以接受的事宜,譬如说部分的官吏,借着这次征收历年拖欠农业赋税的时机,大肆的盘剥百姓,高额征收火耗,中饱私囊,已经让老百姓无法忍受了。
可以说这一次征收赋税,部分官吏的做法,情形比崇祯元年还要恶劣。
为什么如此的情况之下,老百姓还是能够忍受,难道说老百姓真的是忠君吗,真的能够忍受一切不公平的待遇吗。真的愿意等死吗。
郑勋睿看着诸多的文书,陷入到苦思之中,这绝不是他无事找事,因为这牵涉到执政理念的问题。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理论,难道出现了偏差。
经过短时间的判断,郑勋睿觉得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百姓肯定是要造反的,只是刚刚经过了秋收。百姓虽然遭受到官吏的盘剥,但勉强还能够度日,一旦官府的作为太过分了,将老百姓逼到绝路上面去了,那么问题肯定就会爆发,一旦问题爆发出来,引发的震动就不是朝廷所能够应对的。
五省总督卢象升很是着急。
卸任湖广巡抚一职,专门负责剿灭流寇事宜,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可是流寇并没有被剿灭。相反其活动更加的谨慎,行踪也变得很是诡异。
一年多时间过去了,流寇从原来在平原地方活动,转变到大山与平原之间活动,卢象升派出了无数的斥候,想着弄清楚流寇的主力究竟在什么地方,但没有能够得到成功。
不过有一点卢象升还是弄清楚了,那就是流寇活动的中心区域,已经集中到了河南一带,李自成和张献忠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河南境内。他们已经变得很是谨慎,而且也改变了以往劫掠的做派,开始和大山里面的老百姓融合。
流寇的情形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那就是涌现出来几个新的首领。包括原来属于李自成麾下的刘宗敏,也是陕西米脂人,带领一部分的流寇,活动在山西、河南、四川以及湖广大片的地方,流动性非常强,而且是贯彻了流寇以前的作战风格。那就是快速移动,以劫掠钱粮为主,虽说引发的轰动不是很大,但也令各地官府头疼。
闯塌天刘国能、争世王蔺养成、蝎子块拓养坤、扫地王张一川等等,以前都是**的流寇首领,势力不是很大,以至于在荥阳大会的时候,都没有能够被单独算作一营,而且在朝廷以及郑家军剿灭流寇的过程之中,都遭受不少的损失,但随着绝大部分流寇首领被剿灭,他们的实力慢慢开始壮大起来,已经成为流寇之中令人瞩目的力量。
最后就是张献忠的几个义子,其中的老大孙可望,已经被郑家军斩杀,剩下的三个义子李定国、刘文秀以及艾能奇,迅速成长起来,这几个人本来就很是骁勇,加之跟随张献忠四处作战,特别是在四川夔州面对郑家军的时候,那是经历了血与火的鏖战的,故而能力变得很是强大,迅速在流寇之中崛起,成为了令官府头疼的人物。
至于说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行踪更是诡秘。
闯王李自成已经成为流寇拥戴的首领,当年率领不足百人,从四川的播州逃离,回到河南之后,蛰伏一段时间,在顾君恩等人的帮助之下,很快开始招募军士,实力得以壮大,而且李自成作战显得更加的谨慎,每一次的战斗,都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谋划,作战出其不意,毫无规律可循,几乎是连战连捷,尽管说获取的胜利不是很大,顶多就是能够拿下县城,但造成的影响是很大的。
而且李自成还注意了一点,那就是不再盲目的招募军士,不盲目的扩大队伍,这让他的行动更加的迅速,几乎不会遭遇到很大的拖累。
张献忠曾经有一段时间,是流寇之中力量最为强大的,而且曾经算计李自成,可惜在夔州的时候,遭遇到郑家军的痛击,损失惨重,要不是后来郑家军离开,前去迎战后金鞑子,恐怕张献忠及其麾下的所有人,都要长眠在夔州了。
逃离夔州之后,张献忠同样蛰伏了一段时间,其义子孙可望被郑家军斩杀,让他悲痛欲绝,不过凭着过人的胆识,以及不一般的能力,张献忠在很短时间之内,摆脱颓废的局面,迅速开始招募军士。
经历了多次的厮杀,甚至到了要被剿灭的边沿,张献忠一样变得冷静,他采取的手段,就是进入到山区发展,他有过在夔州大山之中发展的经验,进入河南山西等地之后,更是能够将此等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经过了多年的厮杀,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都变得谨慎和多疑,他们一般不会直接露面,大部分的战斗都是麾下的将士出面,而且他们消息非常的敏锐,对于官府的围剿,往往能够提前得知消息,根据官军实力的强弱,迅速做出判断。
这让他们能够在河南、山西、湖广以及四川等地发展,也让卢象升对他们没有什么好的办法。
流寇的情况,卢象升倒是知道很多,可惜他没有很好的办法应对,更是谈不上剿灭,最为主要的还是钱粮方面受到了限制,尽管他身为五省总督,负责剿灭流寇事宜,可以调动山西、山西、湖广、河南以及四川等地的军队,但是连年的灾荒,让这些地方无力养活军队,朝廷又是拖欠军饷,让军士没有丝毫的士气,这样的军队派出去,不能够剿灭流寇不说,沿途的老百姓还要遭殃。
一度时间,老百姓痛恨朝廷的军队,甚至欢迎流寇。
这让卢象升莫可奈何,他曾经好几次给皇上和朝廷写去奏折,恳请朝廷拨付一定数量的钱粮,用于彻底剿灭流寇,可惜他的奏折,根本就得不到重视,朝廷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感受到流寇的威胁,其实是不重视的,如此的情况之下,想着要求户部拨付大量的钱粮,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好在流寇没有大规模的动作,这也让卢象升能够勉强维持北方的稳定。
看到朝廷有关征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的邸报,卢象升的心沉下来了,他很清楚北方的情况,也知道老百姓其实还在死亡线上挣扎,好不容易这一年没有遭遇到什么天灾,能够收获一些粮食,可偏偏要缴纳以前拖欠的赋税,这岂不是比遭遇到天灾还要悲惨。
朝廷决定下来的事情,卢象升没有办法阻止,他只能够眼睁睁的看着河南、山西、湖广和四川等地,开始大面积的征收农业赋税,知晓其中利害关系的他,能够做的就是要求各地的军队,时刻注意流寇的动向,避免流寇在这个时候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卢象升不断收到各省的奏报,都是要求五省总督府彻底剿灭流寇、维护征收农业赋税秩序的,收到了这些奏报之后,盛怒之下的卢象升,忍不住骂人了,他本来就反对这个时候来征收历年拖欠的农业赋税,也知道各级官吏能够从中获取到大量的好处,唯有老百姓无法活命,而各地要求彻底剿灭流寇的奏报,其实就是在反映情况有些不对,征收农业赋税的过程之中,怕是遭遇到不少的抵制,官吏将这些抵制,一律都当作流寇去对待。
卢象升骂人的事情,很快传开,这让他与地方上的官吏,关系变得微妙起来了,作为五省总督,若是得不到地方上的支持,想要剿灭流寇,那是异想天开。
不过卢象升暂时没有注意到这方面,也没有想过后果,他认为这不是什么问题,自己是朝廷任命的五省总督,负责剿灭流寇事宜,地方上就算是有看法,但也不敢违抗五省总督府的命令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