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福兮祸兮
李瑛率众人赶到玉门关外的时候,就听来往的商人传来了焉耆战事的消息,据说岐王李范率领援军击败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女婿松江扎措的队伍。商人们进出关卡皆要与守关军士打通关节,所以消息也颇为灵通,若是道路不靖,他们是不敢出关的。据他们所说,这次松江扎措亏吃得狠了,全军三万余人只有几十人突围逃了出去,剩下的要么被俘,要么被杀,可以说是吐蕃近百年来败得最惨的一次。
而商人们的消息都是从来往的驿卒们嘴里传出来的,具体他们送的战报是什么内容,谁也不清楚,不过玉门关镇守高怀仁乃是西征将领高仙芝的父亲,所以高仙芝也有家书捎到,详细向父亲诉说了焉耆战事的具体情况。高怀仁见有子如此,也是老怀大慰,逢人便说岐王殿下慧眼识人,知人善用,所以便有这焉耆大捷,没过了几日,焉耆战事的大概情况整个玉门地区都知道了。
李瑛到了玉门关下,由薛绣前去拜见高怀仁,向他出示了皇帝的手谕。高怀仁大惊,刚刚送走了一位岐王殿下,没想到又来了一位太子殿下,这可是玉门关多年未有之大事了。
高怀仁命中军大开辕门,在薛绣的带领下,亲自出营迎接李瑛。
“臣高怀仁参见太子殿下千岁”高怀仁全身批挂,虽然是甲胄在身,仍然双手抱拳,单膝下跪,向李瑛行大礼。
李瑛赶紧上前双手扶起高怀仁,笑着说道:“高将军甲胄在身,就不用行如此大礼了。久闻高将军之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父皇命本王巡视九边,如今西域有战事,玉门关乃是重中之重。本王上承天意来此处查看,若是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要高将军多多提醒才是啊”
“哪里殿下英明神武,善于决策,又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够揣测的。提醒不敢当,殿下但有所命,末将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高怀仁属于典型的中间派,他并不偏向李瑛或者是后妃党,但是现在李瑛是堂堂正正的皇储,又是用兵厉害的战将,让高怀仁想不佩服都难。毕竟行伍出身的人们与那些朝堂之中的士大夫不一样,在军营里只认实力。士兵没有实力,被别的士兵欺负;将军没有实力,被别的将军笑话。原因无它,只有实力才能在战场上为你带来活命的机会,而死人是不能嘲笑挖苦任何人的。
众人一边相互引见,一边走进了玉门守备大营,大营内数万名士兵列阵相迎,万人列阵却鸦雀无声,这充分显示出了高怀仁一定的军事素养。
玉门关所部兵源,除了当地的府兵之外,另有部分募役兵。本地的府兵大概占了三分之二,主要是陌刀兵、骑兵之属。这些人多是父子兄弟传承,乃是玉门关的主要力量。而募役兵分为长短期,长者五年十年,短者三年,多是一些运送粮草辎重等非战斗人员和少量步兵。这些募役兵,多以肃州、瓜州、凉州、灵州、兰州等地为主,身材也属于高大魁梧型,与玉门本地的府兵相比也不落下风。
众人进入大帐内,李瑛自去那帅位上坐了,高怀仁和玉门本地将领坐在左边,李瑛所部坐在右边。
众人落座之后,李瑛向高怀仁问道:“听说高将军有子在岐王帐下,不知可有家书到此?有否提到此次战况?”
“有有有。”见李瑛询问,高怀仁赶忙说道,他本就是个大嘴巴,这事更是他的得意之处,本来正愁不知如何向太子殿下开口,如今见太子主动问起这话题,当下便手舞足蹈的向众人说起当时的状况来。
李瑛等人是首次听高怀仁叙说,还比较能接受这种声情并貌的方式,对于李瑛来说,顶多也就是单田芳评书的唐朝版而已。可是放眼看去,只见玉门本地将领的表情怎么都那么奇怪,莫不是他们没有听过评书?
李瑛当然不知道,在他来之前的几天,高怀仁已经如同怨妇一般,几乎在场的每个人他都絮叨了好几遍,对于他的措词几乎都能背下来了,简直是听到就快脑袋裂开了一般,没想到这太子殿下刚刚一到,又开始絮叨上了。只是这是太子殿下让他说的,众人也不敢走,只好坐在那里忍受着。
起点中文网
听完高怀仁那如同怨妇叙事般的评书之后,李瑛问向众人:“不知道关于焉耆的战事,大家是怎么看的?”
“殿下这是好事大大的好事啊”高怀仁喜不自禁地说道:“我大唐自卫国公李靖灭东突厥之后,已经多年未对外用兵取得如此大捷了。”他说的倒也是实情,李瑛上次平定安南梅叔鸾的叛乱那是国内战事,而此次东北都护府基本没怎么打仗,一次性消灭对方的三万人部队,确实是近百年未见了。
“殿下,臣认为此事虽然可喜,但是可忧的还在后面,而且忧虑要大过喜悦啊”李白欠身拱手说道。
李白此言一出,四下喧哗,怎么如此大捷还有出来唱反调的,尤其是高怀仁,若不是碍于李瑛当面,早就冲过去厉声质问李白了。他倒是护犊子,焉耆战事有他儿子的功劳在里面,让李白这么一说,好象功劳还变成祸事了,让他如何不急。当下瞪着一双通红的眼睛,恶狠狠的瞪着李白,仿佛只等一声令下,便能冲上前将他撕碎一般。
李瑛笑着看了看四周,抬手压制下四周质疑的声音,朗声说道:“哦?太白有何见解,但说无妨,让众将军都来听听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是”李白躬身说道:“太子殿下,诸位将军不可否认,焉耆大捷确实是近百年来我大唐对外族用兵的最大一次胜利,可是其真正意义却比不上一些国内战役如安南战事、东北战事,更遑论卫国公灭东突厥之战了。”
因为安南与东北两场战役都是李瑛指挥的,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所以也没有人敢走出来质问李白。
后来还是高怀仁忍不住,问了一嘴:“不知这是何故?”
“安南战事,平定了安南都护府的叛乱,顺带震慑了南诏六部及周围诸国,最起码十年之内,安南地区不会再出现战事了。而东北战事更是收服了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大部落,成功设立东北都护府,对经略东北地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并且将影响辐射至安东都护府以及扶桑、琉球等国。”李白说着顿了顿,接着说道:“至于卫国公所指挥的北伐之战,更是战绩彪炳,生擒颉利可汗,灭东突厥,使我大唐北方隐患彻底消除。以上几战,均是毕其功于一役,不管是大动干戈还是未动干戈,均解决了后续问题,得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那焉耆的战事呢?三万人的攻城队伍几乎被全歼,这难道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吗?”高怀仁没有书生的本事,书呆子的习性倒学了个十足,咬住这个话题就是不松口。
“那要看从哪方面来看。”李白笑着说道,从小学习纵横之术,分析天下大势,想不到今日终于派上了用场。纵横家成名于战国时期,苏秦、张仪皆是其中的佼佼者,皆是口舌如簧之辈。
“从哪方面看都是大胜”高怀仁来气了,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大有李白再否认一句,他就要上去拼命的架势。
“从这一场战役来看,确实做得不错,城内城外相互配合,趁着夜色,前后夹击吐蕃军队,斩杀无数。灭掉一支近三万人的攻城队伍,相信对于大唐守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能够激发他们更高昂的斗志。对于安西都护府的民众来说,也会燃起对大唐军队的信心和希望。”李白侃侃而谈。
“那就是了。”高仙芝高兴的挠了挠头,这时又仿佛看李白很顺眼。
“不过”李白开口说道。
“不过什么?”高仙芝紧张地问道,那副神情,像进屋偷东西让人抓住了的小偷还兀自攥着他偷来的东西一般,让众人感觉非常好笑。只是太子殿下在场,讨论的又是这么严肃的事情,让那些玉门关本地的将领有些噤若寒蝉,不敢轻易发表意见,要知道这位太子殿下可是以杀伐果断出名的。
“虽然焉耆守军与我大唐西征军在岐王殿下的带领下,重创了吐蕃军,但是吐蕃数十万大军并未伤到元气,所亏损的不过是松江扎措的部族部队罢了。听说此人乃是赞普迟带珠丹的女婿,这个大亏他如何肯吃得,不去向迟带珠丹哭喊着要报仇么?刚才高将军也说了,这是百年未有之大捷,也就是说吐蕃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这让迟带珠丹如何咽得下这口气。只怕多则半个月,少则十天左右,吐蕃的大军就要到达焉耆城下了”李白慨然说道。
众人尽皆唏嘘,想不到这焉耆城的命运竟然如此悲苦,城守不住自是祸事,没想住守好了也有祸事,这让人情何以堪?a
李瑛率众人赶到玉门关外的时候,就听来往的商人传来了焉耆战事的消息,据说岐王李范率领援军击败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的女婿松江扎措的队伍。商人们进出关卡皆要与守关军士打通关节,所以消息也颇为灵通,若是道路不靖,他们是不敢出关的。据他们所说,这次松江扎措亏吃得狠了,全军三万余人只有几十人突围逃了出去,剩下的要么被俘,要么被杀,可以说是吐蕃近百年来败得最惨的一次。
而商人们的消息都是从来往的驿卒们嘴里传出来的,具体他们送的战报是什么内容,谁也不清楚,不过玉门关镇守高怀仁乃是西征将领高仙芝的父亲,所以高仙芝也有家书捎到,详细向父亲诉说了焉耆战事的具体情况。高怀仁见有子如此,也是老怀大慰,逢人便说岐王殿下慧眼识人,知人善用,所以便有这焉耆大捷,没过了几日,焉耆战事的大概情况整个玉门地区都知道了。
李瑛到了玉门关下,由薛绣前去拜见高怀仁,向他出示了皇帝的手谕。高怀仁大惊,刚刚送走了一位岐王殿下,没想到又来了一位太子殿下,这可是玉门关多年未有之大事了。
高怀仁命中军大开辕门,在薛绣的带领下,亲自出营迎接李瑛。
“臣高怀仁参见太子殿下千岁”高怀仁全身批挂,虽然是甲胄在身,仍然双手抱拳,单膝下跪,向李瑛行大礼。
李瑛赶紧上前双手扶起高怀仁,笑着说道:“高将军甲胄在身,就不用行如此大礼了。久闻高将军之名,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父皇命本王巡视九边,如今西域有战事,玉门关乃是重中之重。本王上承天意来此处查看,若是有什么不当之处,还要高将军多多提醒才是啊”
“哪里殿下英明神武,善于决策,又岂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够揣测的。提醒不敢当,殿下但有所命,末将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高怀仁属于典型的中间派,他并不偏向李瑛或者是后妃党,但是现在李瑛是堂堂正正的皇储,又是用兵厉害的战将,让高怀仁想不佩服都难。毕竟行伍出身的人们与那些朝堂之中的士大夫不一样,在军营里只认实力。士兵没有实力,被别的士兵欺负;将军没有实力,被别的将军笑话。原因无它,只有实力才能在战场上为你带来活命的机会,而死人是不能嘲笑挖苦任何人的。
众人一边相互引见,一边走进了玉门守备大营,大营内数万名士兵列阵相迎,万人列阵却鸦雀无声,这充分显示出了高怀仁一定的军事素养。
玉门关所部兵源,除了当地的府兵之外,另有部分募役兵。本地的府兵大概占了三分之二,主要是陌刀兵、骑兵之属。这些人多是父子兄弟传承,乃是玉门关的主要力量。而募役兵分为长短期,长者五年十年,短者三年,多是一些运送粮草辎重等非战斗人员和少量步兵。这些募役兵,多以肃州、瓜州、凉州、灵州、兰州等地为主,身材也属于高大魁梧型,与玉门本地的府兵相比也不落下风。
众人进入大帐内,李瑛自去那帅位上坐了,高怀仁和玉门本地将领坐在左边,李瑛所部坐在右边。
众人落座之后,李瑛向高怀仁问道:“听说高将军有子在岐王帐下,不知可有家书到此?有否提到此次战况?”
“有有有。”见李瑛询问,高怀仁赶忙说道,他本就是个大嘴巴,这事更是他的得意之处,本来正愁不知如何向太子殿下开口,如今见太子主动问起这话题,当下便手舞足蹈的向众人说起当时的状况来。
李瑛等人是首次听高怀仁叙说,还比较能接受这种声情并貌的方式,对于李瑛来说,顶多也就是单田芳评书的唐朝版而已。可是放眼看去,只见玉门本地将领的表情怎么都那么奇怪,莫不是他们没有听过评书?
李瑛当然不知道,在他来之前的几天,高怀仁已经如同怨妇一般,几乎在场的每个人他都絮叨了好几遍,对于他的措词几乎都能背下来了,简直是听到就快脑袋裂开了一般,没想到这太子殿下刚刚一到,又开始絮叨上了。只是这是太子殿下让他说的,众人也不敢走,只好坐在那里忍受着。
起点中文网
听完高怀仁那如同怨妇叙事般的评书之后,李瑛问向众人:“不知道关于焉耆的战事,大家是怎么看的?”
“殿下这是好事大大的好事啊”高怀仁喜不自禁地说道:“我大唐自卫国公李靖灭东突厥之后,已经多年未对外用兵取得如此大捷了。”他说的倒也是实情,李瑛上次平定安南梅叔鸾的叛乱那是国内战事,而此次东北都护府基本没怎么打仗,一次性消灭对方的三万人部队,确实是近百年未见了。
“殿下,臣认为此事虽然可喜,但是可忧的还在后面,而且忧虑要大过喜悦啊”李白欠身拱手说道。
李白此言一出,四下喧哗,怎么如此大捷还有出来唱反调的,尤其是高怀仁,若不是碍于李瑛当面,早就冲过去厉声质问李白了。他倒是护犊子,焉耆战事有他儿子的功劳在里面,让李白这么一说,好象功劳还变成祸事了,让他如何不急。当下瞪着一双通红的眼睛,恶狠狠的瞪着李白,仿佛只等一声令下,便能冲上前将他撕碎一般。
李瑛笑着看了看四周,抬手压制下四周质疑的声音,朗声说道:“哦?太白有何见解,但说无妨,让众将军都来听听到底是怎么个情况”
“是”李白躬身说道:“太子殿下,诸位将军不可否认,焉耆大捷确实是近百年来我大唐对外族用兵的最大一次胜利,可是其真正意义却比不上一些国内战役如安南战事、东北战事,更遑论卫国公灭东突厥之战了。”
因为安南与东北两场战役都是李瑛指挥的,在场的人都心知肚明,所以也没有人敢走出来质问李白。
后来还是高怀仁忍不住,问了一嘴:“不知这是何故?”
“安南战事,平定了安南都护府的叛乱,顺带震慑了南诏六部及周围诸国,最起码十年之内,安南地区不会再出现战事了。而东北战事更是收服了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两大部落,成功设立东北都护府,对经略东北地区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并且将影响辐射至安东都护府以及扶桑、琉球等国。”李白说着顿了顿,接着说道:“至于卫国公所指挥的北伐之战,更是战绩彪炳,生擒颉利可汗,灭东突厥,使我大唐北方隐患彻底消除。以上几战,均是毕其功于一役,不管是大动干戈还是未动干戈,均解决了后续问题,得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那焉耆的战事呢?三万人的攻城队伍几乎被全歼,这难道不是毕其功于一役吗?”高怀仁没有书生的本事,书呆子的习性倒学了个十足,咬住这个话题就是不松口。
“那要看从哪方面来看。”李白笑着说道,从小学习纵横之术,分析天下大势,想不到今日终于派上了用场。纵横家成名于战国时期,苏秦、张仪皆是其中的佼佼者,皆是口舌如簧之辈。
“从哪方面看都是大胜”高怀仁来气了,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大有李白再否认一句,他就要上去拼命的架势。
“从这一场战役来看,确实做得不错,城内城外相互配合,趁着夜色,前后夹击吐蕃军队,斩杀无数。灭掉一支近三万人的攻城队伍,相信对于大唐守军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能够激发他们更高昂的斗志。对于安西都护府的民众来说,也会燃起对大唐军队的信心和希望。”李白侃侃而谈。
“那就是了。”高仙芝高兴的挠了挠头,这时又仿佛看李白很顺眼。
“不过”李白开口说道。
“不过什么?”高仙芝紧张地问道,那副神情,像进屋偷东西让人抓住了的小偷还兀自攥着他偷来的东西一般,让众人感觉非常好笑。只是太子殿下在场,讨论的又是这么严肃的事情,让那些玉门关本地的将领有些噤若寒蝉,不敢轻易发表意见,要知道这位太子殿下可是以杀伐果断出名的。
“虽然焉耆守军与我大唐西征军在岐王殿下的带领下,重创了吐蕃军,但是吐蕃数十万大军并未伤到元气,所亏损的不过是松江扎措的部族部队罢了。听说此人乃是赞普迟带珠丹的女婿,这个大亏他如何肯吃得,不去向迟带珠丹哭喊着要报仇么?刚才高将军也说了,这是百年未有之大捷,也就是说吐蕃从来没有吃过这么大的亏,这让迟带珠丹如何咽得下这口气。只怕多则半个月,少则十天左右,吐蕃的大军就要到达焉耆城下了”李白慨然说道。
众人尽皆唏嘘,想不到这焉耆城的命运竟然如此悲苦,城守不住自是祸事,没想住守好了也有祸事,这让人情何以堪?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