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发网站“青缇,刚刚收到回报,闾修弘己经回来了,而且这时休息了,我们可以撤了。”

    桑青缇点了点头,正要说话,忽然脸色微变,道:“这是什么声音?”

    桑载驰怔了一怔,仔细侧耳倾听,果然隐隐约约的听到了一些声音,自然不是士兵的酣声,或是打更的梆鼓声,而是断断续续,似乎有一定的节奏,只是声音太小,听不太清楚,不过桑载驰并不太在意,道:“管他是什么声音,我们还是快撤吧。”

    桑青缇摆了摆手,道:“这是歌声,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这是。”

    听桑青缇这样一说,桑载驰这时也能听清了一点,似乎还不是一个人唱,而是许多人一起合唱道:“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但却有些茫然,道:“什么。”

    桑青缇道:“这是中的一篇,在秦国流唱很广,常在军队中传唱,几乎毎一个秦兵都会唱这首歌。由其是在秦军出征之前,常唱这首歌来鼓舞士气。”

    因为这数百年来,九黎族基本是过着半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像桑载驰这样常年生活在族里的人,对族外的世界所知并不多,他到是听说过这本书,但要细到,桑载驰可就不知道了,只有少数如桑青缇长时间住在族外,才知道。

    虽然听了桑青缇的解释,但桑载驰还是半懂不懂,道:“难道是秦军半夜睡不着,唱什么”

    桑青缇摇了摇头,道:“这应该不是我们这边的秦军唱的。”

    桑载驰怔了怔,道:“不是我们这边的秦军唱的,那是谁唱,难道是邯郸城里的秦军唱的吗?怎么传到我们大寨里来了。”

    桑载驰不明白的含义,而 桑青缇却十分清楚。

    关于的来历,一般有二种说法,一说是在周幽王十一年(秦襄公七年,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候,尽失人心,申国引犬戎、郦戎入侵周室,攻陷镐京,周幽王死于郦山,周室的发祥地岐山沦陷,而天下诸候都坐视周室被侵,只有秦襄公出兵救援周室,击败犬戎与郦戎。后来周平王继位,迁都洛邑,秦襄公又率军护卫,令周平王大为感动,遂命秦国继续征伐西戎,并承诺夺回岐山之地,便归秦国所有。后来经过秦襄公、秦文公两代秦君的努力,终于彻底击败了西戎,完全收复了周室丢失的故地,从而国势大振,奠定了秦国成为大国的基础。而就是在秦人抗击西戎,收复周室失地的这一背景下产生。

    另一种说法是在鲁定公四年(前506年),吴**队攻陷楚国的首府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倚墙痛哭七日七夜,不吃不喝,秦哀公也为之感动,称“楚国虽然亡国之君,但无亡国之臣”于是当殿赋,并出兵击吴,帮助楚国复国。

    不过吴楚之战的时候己是在春秋末期,而这时早己经成书,因此不大可能是作于这时,而且从的内容思想来看,表现的是秦军战士出征前的高昂士气:士兵之们互相召唤、互相鼓励,舍生忘死、同仇敌忾的尚武精神。

    如果只是为了击吴救楚,显然是表现不了这种精神,而秦国征伐西戎,则可以说是抵御外族入侵,收复周室的失地,从意义上来说,是完全说得过去的,而在时间上,也对得上成书的时间,因此形成的时间,应该就是那时。而秦哀公赋,应该是秦王誓师出征击吴的时候,为了鼓舞全军的士气,才当殿高唱。从此以后也就成为了秦国的战歌。毎次秦国出征,或是有重大的仪式时候,都会让军队齐唱这首。

    虽然在三国联军中,有几十万秦军,但从开战到现在,从来没有听到三国联军中的秦军唱过这首,这一来是三国联军中的秦军实际就是叛军,由其是在开战之初,荷华在阵前出场,威压秦军之后,三国联军中的秦军将士们其实都清楚了这一点;二来在邯郸城里还有十几万秦军,这一战双方等于是同室操戈,同族相残,自然也都沒有脸再唱这首。

    但在这个深夜,却听到了,而且还不是一个人唱,而是多人齐唱,这当然不会是一件寻常事情,只是一时半会向桑载驰解释不清楚,而桑青缇也懒得废这口舌,立刻速步走出大帐,寻找这歌声的来源。

    因为是在夜深人静吗,因此桑青缇出帐之后,歌声到是清晰了不少,许多在帐外列队的三族士兵也都听到了,正在议论纷纷,不过三族的士兵基本都不解歌声之意,因此议论也是完全出于好奇。

    而桑青缇这时也不明白,为什么会在这时有人齐唱,但心里却隐隐有一种不好的预感。而出帐以后到是可以听明白,歌声是从西北方向传来的。

    三国联军的主营是分成三个营地驻扎,而秦军的营地正是在西北方,因此桑青缇的心里,也有些惊疑不定,难道真的是三国联军中的秦军在唱吗

    [,!]

    ...

章节目录

战国征途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木林森444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九一二章 无衣之曲(一)-战国征途,战国征途,笔趣阁并收藏战国征途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