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兰这个金陵旧巷的烟花女子,确实多才多艺,琴棋书画都有一手。尹峰向来对这样的女子比较有兴趣。由于梅新兰的字写得好,尹峰现在让她帮忙誊写一些文件。
他站起身走过去,看着那幅基本已经完成的水墨梅花图,点点头。尹峰自己学得是素描、水彩等一整套西洋画技巧,对于中国画仅限于欣赏。不过,在大明生活得久了,他现这个时代原汁原味的国画还是有着其独特神韵的,比后世那些不中不西的中国画更具中国特色。
梅新兰画得是这个时代典型的文人画,比较切合她身上具有的文雅气质。这种气质在曾倩身上也有,所以尹峰情不自禁环手搂抱过去:“梅花,这梅花图真是画如其人,梅姑娘,你该落款了。”
梅新兰感觉到了尹峰的大手在她腰间,她的身子轻微地抖动了一下,脸一红说道:“尹船主刚才说要用西洋画法画梅花,该轮到你画了。”
尹峰笑了:“你这画已经布局妥当,我可不忍心破坏了你的构图布局。”他的双手用力,将美女抱在怀中,乘着风光旖旎的时候,正打算进一步行动,大门口有人敲门,并且大声喊着“报告!”
尹峰听出是曾瑞的声音,赶紧放开梅新兰,沉声问道:“老么,什么事?”
“北线大军紧急密报!”
尹峰无可奈何地笑了笑,对梅新兰指指书房屏风之后,见她很机灵地转入屏风后,然后才去开门。
“北线陈衷纪密报,刚刚用飞鸽传书送来的。”曾瑞把一张小纸条交给尹峰。他看起来很高兴,丝毫没有打扰了尹峰好事的歉疚感。
“老东家要谈生意,请做打算。”尹峰一字一句念完,淡淡一笑:“比我预料的迟了几个月,总算是想要谈和了。老么,你去打听一下,朝廷何时派出和谈的钦差,派出的是谁,什么时候到南京。这些都是要紧的事,动用你手头的一切资源去查,我会让公司商情部配合你的。”
曾瑞点点头,有意无意向书房内看去,笑了笑转身走开了。
……
北线中华军放弃武清县,撤退到天津卫后,官军部队迟迟不敢进入武清县范围内。某日,一小群人在北运河边大路上出现,从武清县向京师方向走去。巡逻的官军陕西榆林兵冲上去截住了他们,现时一伙着装朴素的家丁簇拥着一名文士,看起来不像是什么富贵人家。这些官军兵丁千里迢迢援京,军饷已经两个月没拿到了,因此见这一行人携带了不少包裹,就以他们从贼中来必定是奸细为理由,动手抢劫。
这伙人就是徐光启和他的家仆一行。在中华军占领天津卫后,一直派有一队人马轮番看守徐光启的庄园,说起来是保护,其实也是一种监视。北方情报总管曾庆告诉陈衷纪,徐光启为官清廉正直,曾是朝廷高官,在当地颇有人望、一呼百应。因此,陈衷纪按照自己的理解,就把徐光启软禁起来,防止他跳出来鼓动别人闹事。
徐光启待在自己实验种水稻的庄园里,足足待了快五个月,期间只去过天津卫一趟,是为了去接收耶稣会传教士们从南京给他写的信。他看到了中华军统治下的民生情况,也本能地感觉到了一种政治危机。
虽然耶稣会传教士们赞扬了中华军救助落难传教士的善举,并且委婉请求他帮忙结束内战,但是徐光启是科举出身,传统的气节使他不可能主动去和海贼打交道,也不可能主动去为海寇斡旋。一直到了中华军北线部队基本撤退到天津卫附近后,他才找到机会离开庄园。这时,有关撤离京衢、天津卫的千头万绪事务已经把中华军上上下下忙得够呛,徐光启这个致仕官僚也就没人关心了。他终于乘着中华军哨兵撤离的机会,赶紧带人离开了庄园,向京师方向跑去。
不料,半途遇上一伙陕西官兵巡逻队,硬是要以抓奸细的名义抢劫他们。徐光启带来的仆役都是跟他一起从南方来的,吴越腔调的方言那些陕西军汉根本听不明白,把他们当做南方海寇,确实也是理由充分。而且,徐光启队伍中有两名西洋人,耶稣会传教士庞迪我和熊三拔。此二人是在中华军解救出南方后,从台湾坐船前来拜访徐光启的。他们带来耶稣会中国传教会会长龙华民的意见,要在面前的中国内战的局势中为耶稣会传教事业打开局面。
庞迪我和熊三拔二人都是利玛窦“科技开路,曲线传教”的大力支持者。16o6年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的时候,两个人都在场,都参与了其中部分问题的研讨——徐光启还在1611年找他们两人来修订译稿。因此,他们和徐光启很熟悉,关系融洽。后来徐光启又专招他们两人与李之藻共同修订历法以及他们于1616年共同写作《辩揭》一书。
这一回,徐光启带着他们去京师,是想让他们出面介绍一些中华公司内部情况,以便说服朝廷与中华公司讲和。
但是,在那些巡逻陕西兵丁看来,这两个西洋人的存在,就更加证实了徐光启一行的奸细身份。
在官军部队中纷纷传说,中华军的强悍火力,来自于西洋番僧的法术与奇技淫巧。因此,官军连战连败,实际不是自身不能打仗,而是海寇太过狡猾奸诈。而且,从中华军行的报纸上看,这些海寇确实提倡讲学杂学、西学,这都是和这些传教士有关的。于是,那些外来的西洋传教士就成了某种替罪羊,禁止天主教传播的禁令一再严厉地被重申。
徐光启出头用官话强硬争辩了几句,却被对方砍杀了一名仆役,全体被捆绑起来押往通州官军大营。沿路,他看见无数的当地百姓被官军抄家,各路官兵对手无寸铁的百姓显得十分暴戾无情,与面对中华军时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很多地主乡绅被官兵押解着加入到了徐光启一行的队伍中,大多被打得鼻青脸肿。徐光启想到在中华军统治区所见到的场景,不由地叹了口气。
徐光启的命运还算好,通州大营的押粮官、蓟辽总督属下的昌平守备原先在朝中与徐光启相熟,在大营门口认出了徐光启,把他解救了出来,顺带着把两名传教士也救出来了。
徐光启匆匆道谢,带着人急忙向京师赶去。
他先来到方从哲家中拜见,将自己在海寇统治区见闻诉说了一下,还把两名传教士介绍给方从哲。
徐光启第二天被任命为大学士,再次进入了朝廷政治中心中。
徐光启在众多老于世故的官僚看来,属于另类的人物,过于实在的实干家。在他致仕去天津种田前,他就和同僚格格不入,遭受各种排挤。而这些年过去后,徐光启重返朝廷中枢,却是依旧与以前一样实在办事,不会做人。
他公开提出了一项计划:和中华公司谈和,然后朝廷裁撤军队、重新编练新军,规划新火器,以十年为期,到时再拨乱反正,平定海寇之乱。
在他的推动下,主和的声浪过了主站的论调。而现实是,战争确实是没法打下去了。京师聚集的勤王兵已经三个月未放饷银了,京师冬春交界之后,已经明显出现粮荒。各路援军纷纷战败,中华军在京衢如入无人之境。同样在江南,中华公司似乎已经在江南稳固人心,大有长期盘踞下去的姿态。这样的现实已经宣告剿灭海寇的政策是无法执行了。
其实,在两京战事紧张的时刻,福建、广东的中华军也没闲着,水军舰队连连出击,不但巩固了泉州、漳州占领区,还占领了闽粤交界处的海防要地南澳岛,攻打了潮州城。从海南岛出的中华军水军,不但将广东沿海岛屿抢占一空,将沿海海盗势力统统席卷一空,把各自分散的南海海盗势力统一为中华水军海南分舰队。中华军最新的铁甲巨舰威远号一度冲入虎门,炮轰广州,耀武扬威,使得朝廷征调广东等地军队的计划无法执行。
不说其他的问题,仅仅就是江南财赋重地的税收收不上来,漕运通道被掐断,这两件事就已经卡住了朝廷的脖子,使得诸位官僚清醒地认识到:不谈判是不行了。
万历皇帝在太监们、大学士们鼓动下,终于站出来下达了中旨也就是皇帝直接通过太监下达旨意,绕过文官系统繁琐程序:责令诸大臣招抚台湾中华公司海寇,务必要达成和局。
这是方从哲出的主意:中旨绕开了官僚系统,避免了内阁中的反对派的阻碍,以及群臣中那些以反对一切为能事者的刁难。而且,这样看起来主张招抚的是皇帝陛下本人,和方从哲就没什么关系了。
旨意一下,群臣耸动,交头接耳之后,有人提出问题:谁来担任这个和谈的钦差大臣,去和海寇们谈判?
这个谈判的人选就成了大问题。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很可能到时招抚不成,主持谈判者就会成为替罪羊,人头落地都是有可能的。
他站起身走过去,看着那幅基本已经完成的水墨梅花图,点点头。尹峰自己学得是素描、水彩等一整套西洋画技巧,对于中国画仅限于欣赏。不过,在大明生活得久了,他现这个时代原汁原味的国画还是有着其独特神韵的,比后世那些不中不西的中国画更具中国特色。
梅新兰画得是这个时代典型的文人画,比较切合她身上具有的文雅气质。这种气质在曾倩身上也有,所以尹峰情不自禁环手搂抱过去:“梅花,这梅花图真是画如其人,梅姑娘,你该落款了。”
梅新兰感觉到了尹峰的大手在她腰间,她的身子轻微地抖动了一下,脸一红说道:“尹船主刚才说要用西洋画法画梅花,该轮到你画了。”
尹峰笑了:“你这画已经布局妥当,我可不忍心破坏了你的构图布局。”他的双手用力,将美女抱在怀中,乘着风光旖旎的时候,正打算进一步行动,大门口有人敲门,并且大声喊着“报告!”
尹峰听出是曾瑞的声音,赶紧放开梅新兰,沉声问道:“老么,什么事?”
“北线大军紧急密报!”
尹峰无可奈何地笑了笑,对梅新兰指指书房屏风之后,见她很机灵地转入屏风后,然后才去开门。
“北线陈衷纪密报,刚刚用飞鸽传书送来的。”曾瑞把一张小纸条交给尹峰。他看起来很高兴,丝毫没有打扰了尹峰好事的歉疚感。
“老东家要谈生意,请做打算。”尹峰一字一句念完,淡淡一笑:“比我预料的迟了几个月,总算是想要谈和了。老么,你去打听一下,朝廷何时派出和谈的钦差,派出的是谁,什么时候到南京。这些都是要紧的事,动用你手头的一切资源去查,我会让公司商情部配合你的。”
曾瑞点点头,有意无意向书房内看去,笑了笑转身走开了。
……
北线中华军放弃武清县,撤退到天津卫后,官军部队迟迟不敢进入武清县范围内。某日,一小群人在北运河边大路上出现,从武清县向京师方向走去。巡逻的官军陕西榆林兵冲上去截住了他们,现时一伙着装朴素的家丁簇拥着一名文士,看起来不像是什么富贵人家。这些官军兵丁千里迢迢援京,军饷已经两个月没拿到了,因此见这一行人携带了不少包裹,就以他们从贼中来必定是奸细为理由,动手抢劫。
这伙人就是徐光启和他的家仆一行。在中华军占领天津卫后,一直派有一队人马轮番看守徐光启的庄园,说起来是保护,其实也是一种监视。北方情报总管曾庆告诉陈衷纪,徐光启为官清廉正直,曾是朝廷高官,在当地颇有人望、一呼百应。因此,陈衷纪按照自己的理解,就把徐光启软禁起来,防止他跳出来鼓动别人闹事。
徐光启待在自己实验种水稻的庄园里,足足待了快五个月,期间只去过天津卫一趟,是为了去接收耶稣会传教士们从南京给他写的信。他看到了中华军统治下的民生情况,也本能地感觉到了一种政治危机。
虽然耶稣会传教士们赞扬了中华军救助落难传教士的善举,并且委婉请求他帮忙结束内战,但是徐光启是科举出身,传统的气节使他不可能主动去和海贼打交道,也不可能主动去为海寇斡旋。一直到了中华军北线部队基本撤退到天津卫附近后,他才找到机会离开庄园。这时,有关撤离京衢、天津卫的千头万绪事务已经把中华军上上下下忙得够呛,徐光启这个致仕官僚也就没人关心了。他终于乘着中华军哨兵撤离的机会,赶紧带人离开了庄园,向京师方向跑去。
不料,半途遇上一伙陕西官兵巡逻队,硬是要以抓奸细的名义抢劫他们。徐光启带来的仆役都是跟他一起从南方来的,吴越腔调的方言那些陕西军汉根本听不明白,把他们当做南方海寇,确实也是理由充分。而且,徐光启队伍中有两名西洋人,耶稣会传教士庞迪我和熊三拔。此二人是在中华军解救出南方后,从台湾坐船前来拜访徐光启的。他们带来耶稣会中国传教会会长龙华民的意见,要在面前的中国内战的局势中为耶稣会传教事业打开局面。
庞迪我和熊三拔二人都是利玛窦“科技开路,曲线传教”的大力支持者。16o6年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前六卷的时候,两个人都在场,都参与了其中部分问题的研讨——徐光启还在1611年找他们两人来修订译稿。因此,他们和徐光启很熟悉,关系融洽。后来徐光启又专招他们两人与李之藻共同修订历法以及他们于1616年共同写作《辩揭》一书。
这一回,徐光启带着他们去京师,是想让他们出面介绍一些中华公司内部情况,以便说服朝廷与中华公司讲和。
但是,在那些巡逻陕西兵丁看来,这两个西洋人的存在,就更加证实了徐光启一行的奸细身份。
在官军部队中纷纷传说,中华军的强悍火力,来自于西洋番僧的法术与奇技淫巧。因此,官军连战连败,实际不是自身不能打仗,而是海寇太过狡猾奸诈。而且,从中华军行的报纸上看,这些海寇确实提倡讲学杂学、西学,这都是和这些传教士有关的。于是,那些外来的西洋传教士就成了某种替罪羊,禁止天主教传播的禁令一再严厉地被重申。
徐光启出头用官话强硬争辩了几句,却被对方砍杀了一名仆役,全体被捆绑起来押往通州官军大营。沿路,他看见无数的当地百姓被官军抄家,各路官兵对手无寸铁的百姓显得十分暴戾无情,与面对中华军时的表现完全不一样。很多地主乡绅被官兵押解着加入到了徐光启一行的队伍中,大多被打得鼻青脸肿。徐光启想到在中华军统治区所见到的场景,不由地叹了口气。
徐光启的命运还算好,通州大营的押粮官、蓟辽总督属下的昌平守备原先在朝中与徐光启相熟,在大营门口认出了徐光启,把他解救了出来,顺带着把两名传教士也救出来了。
徐光启匆匆道谢,带着人急忙向京师赶去。
他先来到方从哲家中拜见,将自己在海寇统治区见闻诉说了一下,还把两名传教士介绍给方从哲。
徐光启第二天被任命为大学士,再次进入了朝廷政治中心中。
徐光启在众多老于世故的官僚看来,属于另类的人物,过于实在的实干家。在他致仕去天津种田前,他就和同僚格格不入,遭受各种排挤。而这些年过去后,徐光启重返朝廷中枢,却是依旧与以前一样实在办事,不会做人。
他公开提出了一项计划:和中华公司谈和,然后朝廷裁撤军队、重新编练新军,规划新火器,以十年为期,到时再拨乱反正,平定海寇之乱。
在他的推动下,主和的声浪过了主站的论调。而现实是,战争确实是没法打下去了。京师聚集的勤王兵已经三个月未放饷银了,京师冬春交界之后,已经明显出现粮荒。各路援军纷纷战败,中华军在京衢如入无人之境。同样在江南,中华公司似乎已经在江南稳固人心,大有长期盘踞下去的姿态。这样的现实已经宣告剿灭海寇的政策是无法执行了。
其实,在两京战事紧张的时刻,福建、广东的中华军也没闲着,水军舰队连连出击,不但巩固了泉州、漳州占领区,还占领了闽粤交界处的海防要地南澳岛,攻打了潮州城。从海南岛出的中华军水军,不但将广东沿海岛屿抢占一空,将沿海海盗势力统统席卷一空,把各自分散的南海海盗势力统一为中华水军海南分舰队。中华军最新的铁甲巨舰威远号一度冲入虎门,炮轰广州,耀武扬威,使得朝廷征调广东等地军队的计划无法执行。
不说其他的问题,仅仅就是江南财赋重地的税收收不上来,漕运通道被掐断,这两件事就已经卡住了朝廷的脖子,使得诸位官僚清醒地认识到:不谈判是不行了。
万历皇帝在太监们、大学士们鼓动下,终于站出来下达了中旨也就是皇帝直接通过太监下达旨意,绕过文官系统繁琐程序:责令诸大臣招抚台湾中华公司海寇,务必要达成和局。
这是方从哲出的主意:中旨绕开了官僚系统,避免了内阁中的反对派的阻碍,以及群臣中那些以反对一切为能事者的刁难。而且,这样看起来主张招抚的是皇帝陛下本人,和方从哲就没什么关系了。
旨意一下,群臣耸动,交头接耳之后,有人提出问题:谁来担任这个和谈的钦差大臣,去和海寇们谈判?
这个谈判的人选就成了大问题。这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很可能到时招抚不成,主持谈判者就会成为替罪羊,人头落地都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