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竞技场内的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在场的每一个人血脉膨胀,目光专注,脸泛着亢奋的红光。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此时的贺若弼,非但没有一点热血沸腾的感觉,反而感到背心有丝丝凉意向窜,如同一条冰冷的蛇正在身爬行。
高颖的话让他幡然醒悟,原来太尉费尽心机是想进入凌烟阁。再看高颖,正意味深长地微微点头,更加证实了他的猜测。顷刻间,贺若弼感慨万千,随即陷入了一段往事的回忆中。
几十年前,贺若弼的启蒙先生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什么能使你英名永垂百世?什么能让你的后代世代兴旺昌盛?”
贺若弼回答不出来,先生语重心长地讲道:“进凌烟阁,才能成为人人;进凌烟阁,才能被后代永远铭记;进凌烟阁,才能确保子孙后代永世流传下去。凌烟阁,应该是你毕生追求的目标。”先生说话时充满感情的声音、神往的表情,深深烙印在贺若弼幼小的心灵。打那以后,他便把自己的目标定为进凌烟阁。
先生又说,想进凌烟阁,首先要刻苦学习。你可知道,每年以此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帝国少年,少说也有万人。你不努力就无法超越那些有同样理想的人,甚至只能望其项背,最后失去成功的机会。所以,要想超越别人,达成目标,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汗水。
当贺若弼成功超越了绝大多数同龄人,稍显得意时,先生又提醒他,现在不是往后看的时候,你距离自己的目标还很远,别忘了。还有不少远在你之的抱有同样理想的前辈。这些人,往少了估算也百万。想在百万人中脱颖而出,没有坚定的意志、杰出地才智、不懈的努力,想都别想。切忌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通往目标的路很艰辛、很漫长。
先生的这番话,强烈地撞击着贺若弼的心灵。他时刻谨记先生的教诲,用它鞭策自己,努力、进取、向、超越。贺若弼本就天生聪慧,加之后天刻苦,在十一、二岁时。他的才学已在京城小有名气。宇文护听说他的名字后,特意召见了这个神童。
宇文护与贺若弼交谈不久。便喜欢了这个聪明、睿智的少年郎,当下把他收为座下弟子。贺若弼也正是通过宇文护的关系,正式接触到了帝国层社会。并通过与“帝国精英”们面对面地交流,逐渐了解了他们的思想,而后,又影响了他地人生观和对仕途的理解。
渐渐的,贺若弼已不再把读放在首位。读得再好,也不能实现他进入凌烟阁的目标。看看启蒙先生以及教导过他的其他先生,哪个不是才高八斗、品学兼优的帝国名士。每个人的才学都比宇文护强。但无一例外,他们的地位与宇文护相差甚远。
由此,贺若弼认识到,现在学习知识,是为以后能用得。关键不在于如何拼命地读,而是要懂得今后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学有所用。通过灵活运用所知所学,把公务处理得漂亮。同时积累经验、扩大人脉、提高名声,以求高升。
这不妨理解为,今后要把自己学识卖出去。卖得好,就能像宇文护一样,身份、地位不断提高,最终能名至实归,进入进凌烟阁。反之。学识卖得不好或是无人问津。就只能如一般的官吏和自己地启蒙先生一样,终身厮混在官场下层。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到下一代身。
贺若弼决心要把自己的学识卖个好价钱,遍寻途径,发现帝国最看重军功,也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最佳途径。于是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了帝**事学院。
在军校期间,他比别人更刻苦,更用心,为今后的飞黄腾达储备足够的才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时他的努力就得到了回报,他荣升中尉,又一次超越了同期中地绝大多数人,又一次站在了前列。
在部队服役初期,他第一次感到超越别人是件困难的事情。在部队晋升与官府一样,只能按资论辈,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才混到校军衔。眼看着光阴荏苒、岁月流逝,目标仍然遥不可及,贺若弼悔恨交加,暗地里不知落过多少泪水。军功固然很重,晋升的机会固然比官府快捷,但他时运不佳,当时是和平年代。
当时,帝国内外环境都相对比较平静。没有战争,军人就没有体现自我价值地机会,贺若弼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白白虚度光阴。偶尔遇到帝国发生一两处小型叛乱,许久不战的帝**人们如同饥肠辘辘的猛虎嗅到美味的食物一般,都想扑去大啖一番以解饥渴。
食物有限,填不饱众多猛虎的肚腹。贺若弼所在地军团运气不好,连塞牙缝地机会也没有争取到。正在贺若弼心灰意冷之时,天有好生之德,幸运之光忽而降临,第一次突忽叛乱发生了。
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贺若弼的机会和运气犹如久旱逢甘霖地小草、青藤一般,迅猛地生长、蔓延起来。第一年,他便跨入了将军行列。第三年,成为了主力军团的指挥官。第五年,他进入战区统帅部任参谋长。平叛的最后一年,原战区统帅忽然因病去世,本应是第一续任者的张熙又陷入是非之中,朝野下一致反对他接任统帅之位。于是,贺若弼恍如做梦般,成了执掌数十万帝国大军的战区临时统帅。
不可否认,贺若弼军事才能非常突出,从领兵作战,到谋划战略、最后到执掌全局,他都表现出应有的水准,因此后来被评为当今四大名将之首,而他的运气却比他的才华更加突出。
战后,他作为战区最后一位统帅,同时还因为这个职务还是代理的。所有的责难都砸向张熙,所有的荣耀都落在他的身。凭借指挥平叛这条功勋,他便有了进入凌烟阁的资格。吏部在次年,正式向内阁递题名报告。
贺若弼当知道自己被题名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切过往依次在脑海中回放。与突忽作战前几乎终其一生也达不到地目标,战后却奇迹般的来到眼前,感觉真像在做梦。他思绪万千、感慨良多,连续一天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所有的努力、艰辛都没有白费,早年定下的目标。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理想,眼看不久就要实现。怎能不激动万分?
能进凌烟阁,是何等的荣耀,他意气风发、傲气冲天,在他眼中,鲜有能与自己比肩之人。大有放眼天下,谁人能敌的意味。正是胜利冲昏了头恼,言语不慎,他才在宇文护的酒宴说出品论天下名将的那番话来。
于是,他地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最终没能如愿进入凌烟阁。他后悔、愤恨、不甘心,通过各种途径尝试进入凌烟阁,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这个目标在宇文护去世后自己放弃了。因为他看到了,帝国内最具权势的人、世人公认是近几十年来对帝国贡献最大地人、皇帝最信任的人,直到死去也没有能得到这项殊荣,那么他没有得到也不足为奇了。
这时。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凌烟阁里只有六十一人了。除去开国时的四十八英豪,为什么三百多年来只有十三个人能取得这项殊荣,在凌烟阁内享受世代供奉。
从三百多年前算起。与自己有过同样理想的人到底有多少?他算不过来,至少亿。亿的人向着一个目标进发,为什么只有十三个人到达终点?贺若弼以前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现在是他该思索的时候了。
仔细想来,他与恩师都失败在一个环节。他的两次题名。恩师宇文护的三次题名。都失败在世袭家、王族投票环节,最终与凌烟阁失之交臂。这个环节不仅是他与恩师没有迈过去。也是从前乃至将来无数英雄豪杰倒下去的槛。
这个环节难在何处?会把这些一路经过无数磨难,见识过无数大风大浪地英雄豪杰们给绊倒呢?关键还在圣祖定下的一条规定。
按圣祖制定下的规矩,进凌烟阁必须要经过帝国世袭贵族投票,在取得八成以赞成票后才能通过。换句话说,题名人要在帝国的六十一个世家以及三个王族中,至少要取得五十二人以的支持才行。
这些世袭贵族们哪个不是身份尊贵、地位崇高之人,他们吃穿不愁、用度丰厚,一些家族甚至数代皆无弟子出仕,百事不求人,要取得这他们的支持,是件非常不简单的事。
首先需要用大量地时间来与他们周旋,培养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其次,要摸清每家的利益所在,不能有丝毫触及。最后,还要把他们整合起来投赞成票。每一项,都是常人无法做到地。
能取得进入凌烟阁题名之人,必是朝中重臣,平日事务繁忙,谁又能有大把的时间去与世家家主们联络感情?在京城内的世袭贵族到比较好办,无非是多花点时间,少睡点瞌睡,耗两三年的时间取得一定进展。
关键是绝大多数世袭家族的家主,都世代生活在自己地领地,并没有出来做官,即使出来做官也不一定在京城。帝国幅员辽阔,各家主天南海北各异,单是每家去一次,没一年两载无法走遍。这样算下来,要多少时间才能把他们都结交成知己、好?
这还不算几十个世袭贵族,他们之间地人际关系也各异。也许刚取得这个家族的信任和支持,又得罪了其他家族,两边逢迎地结果,则有可能两个都不讨好,竹篮打水一场空。单是处理与各世袭家族的关系,只怕从出生算起,一直忙活到死,也不一定能成功笼络到其中八成家族。
再则,在朝为官,朝廷法纪、制度,不能不遵守。在执行朝廷制度时,难免不会涉及一些家族的利益。即便八面玲珑、费尽心思。几十年的时间如此漫长,总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特殊背景下,出现事与愿违的状况。一旦不小心断了谁家的财路,惩治了谁家的弟子,不被其背后使阴招,都算万幸,还想争取人家的支持,岂不是异想天开?
最后还要讲人性地问题。人性本恶,好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谁会愿意让别人来分一杯羹?那些世袭家族的家主们,难免抱有这种思想。这种人多了。即使题名人八面玲珑的把所有人都讨好了,到投票时也必定有不少人投出反对票。
也不知圣祖怎么就想出这么个投票方式,他的思维总是与常人不同,也许这就是伟人与常人的区别。但他老人家这么一规定,就彻底把水搅浑。投了反对票的人,也许下来还会亲热地拉着题名人的手谎言连篇,说自己坚定地支持过他。题名人不是神仙,无法洞穿数十人的内心。不知道栽在何人,也无法采取弥补手段。更谈不报复,极有可能一直陷入谜团之中。
正是以原因,三百年来,只有十三人处理好了这些问题,他们的这项本事丝毫不逊于他们对大汉所立地功勋。贺若弼暗自想,不管别人如何,反正自己对那十三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耗费在这些事情的精力。可能远远超出他们当初建功立业时所用地精力。他们缜密的心思,完整计划、圆滑的手腕,不得不叫人钦佩。不得不令人心服口服。与他们相比,自己如稚童般幼稚。从这点讲,即便侥幸进入凌烟阁也无颜与他们同列。
现在看来,早年先生对自己灌输的理想,只是先生对自己的激励一种手段。不管怎么样。没有那番激励。也不可能有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所以总得来说。自己多年的艰辛没有白费。俗语:知足者长乐。有了今天的地位,自己也该知足了,再要执着的去实现早年地理想,就未免有些偏执了。
贺若弼彻底放弃了早年的理想,心中的怨气也随之消散。虽然现今在他的身还残留有了一点傲气,但已比当年不知好了多少。
也许世很多人,都有贺若弼一样的经历,一样的想法,在最终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达成目标的情况下,知难而退,毕竟偏执狂还是极少数。还是那句话,凡事都有例外。
从高颖那儿得知太尉心中所想后,贺若弼就确认太尉属于这些少数地偏执狂。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誓言,甚至不择手段的用发动战争来获取,不是偏执到极点是不会这样干的。对于这样地偏执狂,用言语能劝阻吗?他的回答是否定的。
这时,他又明白了高颖的另一层话中的含义,既然无法阻挡他,那就帮他实现心愿。他本人经历过两次失败,对进凌烟阁有本能地畏惧心理。他估摸了一番,还是觉得此事没有成功地希望,用怀疑的口气问了一句:“能行吗?”
“有了主政期间平叛这条,便有题名地资格。陛下那儿也没问题,剩下的关键一方面需要我们努力,另一方只能靠运气了。”高颖捋着长须,话音低沉而有力。从这番话里,贺若弼明白显然高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贺若弼摇摇头,叹了口气,对此事不再抱有希望。高颖见他过于悲观,为他打气道:“辅伯,凡事不能老往坏处想。这事由我来挑头,能取得两、三成人的支持。太尉本人也有一定的关系,必要的时请陛下出面再劝说一部份人,我算了算,也相差无几。”
这句话,提起了贺若弼的精神。高颖是头号世袭家族的家主,与一些世袭家族关系紧密,具备一定的号召力。太尉为官多年,自然也有些门路。别的不说,卫公家族肯定会全力支持他的,而卫公家族在南方世袭家族中也有一定的号召力,说服五、六家没有问题。运气好,说动十家以也有可能的。
想起太尉很久以前就在刻意的提拔张锐和马钰两人的举动,这时他的用意就十分明显了。投桃报李,胡公、凉公应该不会在此事与他为难。一旦取得胡公、凉公这两个在北方和西方最有号召力的家族支持,陛下再把三个王族的意见统一,这事就有了很大的成功希望。
“昭玄兄,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你尽管吩咐。”贺若弼知道自己在这事帮不了多大忙,不过他也想力所能及多做一些事情。虽然不能亲自去劝说那些家主们,但至少能帮忙跑跑腿,送送邀请函什么的事总是可以做的。贺若弼信高颖的话,看好此事。但高颖自己却没有之前说的那样有把握,心里正七八下。又想到今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要与那些家族们厮混在一起,说违心的话,甚至做违心的事,心里就升起一股莫名的烦躁。
见贺若弼兴致颇高,又不好扫了他兴,只能强压心里的烦躁,理了理思绪,对他说道:“明日起,你、我二人,分别去各家先探探底,再详细商议。”
“此事要不要先告知太尉?”
“算了,一切待探底过后,再说。”
“既然如此,我们来议一下,分别去哪家。”
高颖一面与贺若弼商议细节,一面心想:我只能倾尽全力来促成此事,其结果就不是我能掌控的。俗语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是天不成全他,我也没有办法。
在大竞技场内的嘈杂声中两人低头接耳交谈,谋划起下一步的具体步骤。直到一阵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响起,才把他们惊醒过来。皇家砸阵大赛开始了。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此时的贺若弼,非但没有一点热血沸腾的感觉,反而感到背心有丝丝凉意向窜,如同一条冰冷的蛇正在身爬行。
高颖的话让他幡然醒悟,原来太尉费尽心机是想进入凌烟阁。再看高颖,正意味深长地微微点头,更加证实了他的猜测。顷刻间,贺若弼感慨万千,随即陷入了一段往事的回忆中。
几十年前,贺若弼的启蒙先生曾经问过他一个问题。“什么能使你英名永垂百世?什么能让你的后代世代兴旺昌盛?”
贺若弼回答不出来,先生语重心长地讲道:“进凌烟阁,才能成为人人;进凌烟阁,才能被后代永远铭记;进凌烟阁,才能确保子孙后代永世流传下去。凌烟阁,应该是你毕生追求的目标。”先生说话时充满感情的声音、神往的表情,深深烙印在贺若弼幼小的心灵。打那以后,他便把自己的目标定为进凌烟阁。
先生又说,想进凌烟阁,首先要刻苦学习。你可知道,每年以此作为自己奋斗目标的帝国少年,少说也有万人。你不努力就无法超越那些有同样理想的人,甚至只能望其项背,最后失去成功的机会。所以,要想超越别人,达成目标,就必须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汗水。
当贺若弼成功超越了绝大多数同龄人,稍显得意时,先生又提醒他,现在不是往后看的时候,你距离自己的目标还很远,别忘了。还有不少远在你之的抱有同样理想的前辈。这些人,往少了估算也百万。想在百万人中脱颖而出,没有坚定的意志、杰出地才智、不懈的努力,想都别想。切忌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通往目标的路很艰辛、很漫长。
先生的这番话,强烈地撞击着贺若弼的心灵。他时刻谨记先生的教诲,用它鞭策自己,努力、进取、向、超越。贺若弼本就天生聪慧,加之后天刻苦,在十一、二岁时。他的才学已在京城小有名气。宇文护听说他的名字后,特意召见了这个神童。
宇文护与贺若弼交谈不久。便喜欢了这个聪明、睿智的少年郎,当下把他收为座下弟子。贺若弼也正是通过宇文护的关系,正式接触到了帝国层社会。并通过与“帝国精英”们面对面地交流,逐渐了解了他们的思想,而后,又影响了他地人生观和对仕途的理解。
渐渐的,贺若弼已不再把读放在首位。读得再好,也不能实现他进入凌烟阁的目标。看看启蒙先生以及教导过他的其他先生,哪个不是才高八斗、品学兼优的帝国名士。每个人的才学都比宇文护强。但无一例外,他们的地位与宇文护相差甚远。
由此,贺若弼认识到,现在学习知识,是为以后能用得。关键不在于如何拼命地读,而是要懂得今后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学有所用。通过灵活运用所知所学,把公务处理得漂亮。同时积累经验、扩大人脉、提高名声,以求高升。
这不妨理解为,今后要把自己学识卖出去。卖得好,就能像宇文护一样,身份、地位不断提高,最终能名至实归,进入进凌烟阁。反之。学识卖得不好或是无人问津。就只能如一般的官吏和自己地启蒙先生一样,终身厮混在官场下层。只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到下一代身。
贺若弼决心要把自己的学识卖个好价钱,遍寻途径,发现帝国最看重军功,也是实现自己目标的最佳途径。于是毅然投笔从戎,考入了帝**事学院。
在军校期间,他比别人更刻苦,更用心,为今后的飞黄腾达储备足够的才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时他的努力就得到了回报,他荣升中尉,又一次超越了同期中地绝大多数人,又一次站在了前列。
在部队服役初期,他第一次感到超越别人是件困难的事情。在部队晋升与官府一样,只能按资论辈,他用了整整十年时间,才混到校军衔。眼看着光阴荏苒、岁月流逝,目标仍然遥不可及,贺若弼悔恨交加,暗地里不知落过多少泪水。军功固然很重,晋升的机会固然比官府快捷,但他时运不佳,当时是和平年代。
当时,帝国内外环境都相对比较平静。没有战争,军人就没有体现自我价值地机会,贺若弼也只能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白白虚度光阴。偶尔遇到帝国发生一两处小型叛乱,许久不战的帝**人们如同饥肠辘辘的猛虎嗅到美味的食物一般,都想扑去大啖一番以解饥渴。
食物有限,填不饱众多猛虎的肚腹。贺若弼所在地军团运气不好,连塞牙缝地机会也没有争取到。正在贺若弼心灰意冷之时,天有好生之德,幸运之光忽而降临,第一次突忽叛乱发生了。
英雄终于有了用武之地,贺若弼的机会和运气犹如久旱逢甘霖地小草、青藤一般,迅猛地生长、蔓延起来。第一年,他便跨入了将军行列。第三年,成为了主力军团的指挥官。第五年,他进入战区统帅部任参谋长。平叛的最后一年,原战区统帅忽然因病去世,本应是第一续任者的张熙又陷入是非之中,朝野下一致反对他接任统帅之位。于是,贺若弼恍如做梦般,成了执掌数十万帝国大军的战区临时统帅。
不可否认,贺若弼军事才能非常突出,从领兵作战,到谋划战略、最后到执掌全局,他都表现出应有的水准,因此后来被评为当今四大名将之首,而他的运气却比他的才华更加突出。
战后,他作为战区最后一位统帅,同时还因为这个职务还是代理的。所有的责难都砸向张熙,所有的荣耀都落在他的身。凭借指挥平叛这条功勋,他便有了进入凌烟阁的资格。吏部在次年,正式向内阁递题名报告。
贺若弼当知道自己被题名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一切过往依次在脑海中回放。与突忽作战前几乎终其一生也达不到地目标,战后却奇迹般的来到眼前,感觉真像在做梦。他思绪万千、感慨良多,连续一天没有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所有的努力、艰辛都没有白费,早年定下的目标。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理想,眼看不久就要实现。怎能不激动万分?
能进凌烟阁,是何等的荣耀,他意气风发、傲气冲天,在他眼中,鲜有能与自己比肩之人。大有放眼天下,谁人能敌的意味。正是胜利冲昏了头恼,言语不慎,他才在宇文护的酒宴说出品论天下名将的那番话来。
于是,他地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最终没能如愿进入凌烟阁。他后悔、愤恨、不甘心,通过各种途径尝试进入凌烟阁,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这个目标在宇文护去世后自己放弃了。因为他看到了,帝国内最具权势的人、世人公认是近几十年来对帝国贡献最大地人、皇帝最信任的人,直到死去也没有能得到这项殊荣,那么他没有得到也不足为奇了。
这时。他终于明白为什么凌烟阁里只有六十一人了。除去开国时的四十八英豪,为什么三百多年来只有十三个人能取得这项殊荣,在凌烟阁内享受世代供奉。
从三百多年前算起。与自己有过同样理想的人到底有多少?他算不过来,至少亿。亿的人向着一个目标进发,为什么只有十三个人到达终点?贺若弼以前没有仔细考虑这个问题,现在是他该思索的时候了。
仔细想来,他与恩师都失败在一个环节。他的两次题名。恩师宇文护的三次题名。都失败在世袭家、王族投票环节,最终与凌烟阁失之交臂。这个环节不仅是他与恩师没有迈过去。也是从前乃至将来无数英雄豪杰倒下去的槛。
这个环节难在何处?会把这些一路经过无数磨难,见识过无数大风大浪地英雄豪杰们给绊倒呢?关键还在圣祖定下的一条规定。
按圣祖制定下的规矩,进凌烟阁必须要经过帝国世袭贵族投票,在取得八成以赞成票后才能通过。换句话说,题名人要在帝国的六十一个世家以及三个王族中,至少要取得五十二人以的支持才行。
这些世袭贵族们哪个不是身份尊贵、地位崇高之人,他们吃穿不愁、用度丰厚,一些家族甚至数代皆无弟子出仕,百事不求人,要取得这他们的支持,是件非常不简单的事。
首先需要用大量地时间来与他们周旋,培养感情、取得他们的信任。其次,要摸清每家的利益所在,不能有丝毫触及。最后,还要把他们整合起来投赞成票。每一项,都是常人无法做到地。
能取得进入凌烟阁题名之人,必是朝中重臣,平日事务繁忙,谁又能有大把的时间去与世家家主们联络感情?在京城内的世袭贵族到比较好办,无非是多花点时间,少睡点瞌睡,耗两三年的时间取得一定进展。
关键是绝大多数世袭家族的家主,都世代生活在自己地领地,并没有出来做官,即使出来做官也不一定在京城。帝国幅员辽阔,各家主天南海北各异,单是每家去一次,没一年两载无法走遍。这样算下来,要多少时间才能把他们都结交成知己、好?
这还不算几十个世袭贵族,他们之间地人际关系也各异。也许刚取得这个家族的信任和支持,又得罪了其他家族,两边逢迎地结果,则有可能两个都不讨好,竹篮打水一场空。单是处理与各世袭家族的关系,只怕从出生算起,一直忙活到死,也不一定能成功笼络到其中八成家族。
再则,在朝为官,朝廷法纪、制度,不能不遵守。在执行朝廷制度时,难免不会涉及一些家族的利益。即便八面玲珑、费尽心思。几十年的时间如此漫长,总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在特殊背景下,出现事与愿违的状况。一旦不小心断了谁家的财路,惩治了谁家的弟子,不被其背后使阴招,都算万幸,还想争取人家的支持,岂不是异想天开?
最后还要讲人性地问题。人性本恶,好不容易得到的东西。谁会愿意让别人来分一杯羹?那些世袭家族的家主们,难免抱有这种思想。这种人多了。即使题名人八面玲珑的把所有人都讨好了,到投票时也必定有不少人投出反对票。
也不知圣祖怎么就想出这么个投票方式,他的思维总是与常人不同,也许这就是伟人与常人的区别。但他老人家这么一规定,就彻底把水搅浑。投了反对票的人,也许下来还会亲热地拉着题名人的手谎言连篇,说自己坚定地支持过他。题名人不是神仙,无法洞穿数十人的内心。不知道栽在何人,也无法采取弥补手段。更谈不报复,极有可能一直陷入谜团之中。
正是以原因,三百年来,只有十三人处理好了这些问题,他们的这项本事丝毫不逊于他们对大汉所立地功勋。贺若弼暗自想,不管别人如何,反正自己对那十三个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们耗费在这些事情的精力。可能远远超出他们当初建功立业时所用地精力。他们缜密的心思,完整计划、圆滑的手腕,不得不叫人钦佩。不得不令人心服口服。与他们相比,自己如稚童般幼稚。从这点讲,即便侥幸进入凌烟阁也无颜与他们同列。
现在看来,早年先生对自己灌输的理想,只是先生对自己的激励一种手段。不管怎么样。没有那番激励。也不可能有自己现在的身份、地位,所以总得来说。自己多年的艰辛没有白费。俗语:知足者长乐。有了今天的地位,自己也该知足了,再要执着的去实现早年地理想,就未免有些偏执了。
贺若弼彻底放弃了早年的理想,心中的怨气也随之消散。虽然现今在他的身还残留有了一点傲气,但已比当年不知好了多少。
也许世很多人,都有贺若弼一样的经历,一样的想法,在最终明白自己永远不能达成目标的情况下,知难而退,毕竟偏执狂还是极少数。还是那句话,凡事都有例外。
从高颖那儿得知太尉心中所想后,贺若弼就确认太尉属于这些少数地偏执狂。不达目标誓不罢休誓言,甚至不择手段的用发动战争来获取,不是偏执到极点是不会这样干的。对于这样地偏执狂,用言语能劝阻吗?他的回答是否定的。
这时,他又明白了高颖的另一层话中的含义,既然无法阻挡他,那就帮他实现心愿。他本人经历过两次失败,对进凌烟阁有本能地畏惧心理。他估摸了一番,还是觉得此事没有成功地希望,用怀疑的口气问了一句:“能行吗?”
“有了主政期间平叛这条,便有题名地资格。陛下那儿也没问题,剩下的关键一方面需要我们努力,另一方只能靠运气了。”高颖捋着长须,话音低沉而有力。从这番话里,贺若弼明白显然高颖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贺若弼摇摇头,叹了口气,对此事不再抱有希望。高颖见他过于悲观,为他打气道:“辅伯,凡事不能老往坏处想。这事由我来挑头,能取得两、三成人的支持。太尉本人也有一定的关系,必要的时请陛下出面再劝说一部份人,我算了算,也相差无几。”
这句话,提起了贺若弼的精神。高颖是头号世袭家族的家主,与一些世袭家族关系紧密,具备一定的号召力。太尉为官多年,自然也有些门路。别的不说,卫公家族肯定会全力支持他的,而卫公家族在南方世袭家族中也有一定的号召力,说服五、六家没有问题。运气好,说动十家以也有可能的。
想起太尉很久以前就在刻意的提拔张锐和马钰两人的举动,这时他的用意就十分明显了。投桃报李,胡公、凉公应该不会在此事与他为难。一旦取得胡公、凉公这两个在北方和西方最有号召力的家族支持,陛下再把三个王族的意见统一,这事就有了很大的成功希望。
“昭玄兄,有什么需要我做的,你尽管吩咐。”贺若弼知道自己在这事帮不了多大忙,不过他也想力所能及多做一些事情。虽然不能亲自去劝说那些家主们,但至少能帮忙跑跑腿,送送邀请函什么的事总是可以做的。贺若弼信高颖的话,看好此事。但高颖自己却没有之前说的那样有把握,心里正七八下。又想到今后有很长一段时间要与那些家族们厮混在一起,说违心的话,甚至做违心的事,心里就升起一股莫名的烦躁。
见贺若弼兴致颇高,又不好扫了他兴,只能强压心里的烦躁,理了理思绪,对他说道:“明日起,你、我二人,分别去各家先探探底,再详细商议。”
“此事要不要先告知太尉?”
“算了,一切待探底过后,再说。”
“既然如此,我们来议一下,分别去哪家。”
高颖一面与贺若弼商议细节,一面心想:我只能倾尽全力来促成此事,其结果就不是我能掌控的。俗语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是天不成全他,我也没有办法。
在大竞技场内的嘈杂声中两人低头接耳交谈,谋划起下一步的具体步骤。直到一阵震耳欲聋的锣鼓声响起,才把他们惊醒过来。皇家砸阵大赛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