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佛家有“知见障”之说。
一种东西,你花了很长的时间和心思去钻研它,自以为对它了解得很深了,但其实,你可能了解的始终都只是它的一个侧面或一些侧面。
而偏偏,基于“了解很深”这个“事实”,你拒绝新发现。
最简单的例子,其实莫过于某些父母对于自家孩子的宠爱:
“我家孩子我还不了解?他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来!”
当证据已经摆在眼前,无可否认的时候:
“他就算做坏事,也是坏人勾引的!”
在故乡的时候,你不了解故乡。甚至,连“故乡”这个概念也是来到外面之后才正式确立。
正青春的时候,你不了解青春。
大凡类似种种,其实也都如苏东坡的那句诗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怎么才能识得真面目?
从最简单的二元论角度来说,就是既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
所谓知见障,就是进得去了,但是出不来了。
那要怎么才能出来呢?
像影视拍摄一样,采取多机位多视角。
正面、侧面,单人、群像,近景、远景……
这个道理,第一世时,两位老人曾经和许广陵非常认真地探讨过。
陈老先生的前大半生,是“多视角”的忠实践行者。
他的“主视角”是武学,但在武学之外,不知道建立了多少“辅视角”,如语言学、文化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
反正一百个“xx学”,是打不住的。
章老先生则和他正相反。
章老先生的前大半生所钟者,唯有医药。
两位老人互相鄙视。
陈老先生说章老先生是榆木疙瘩,典型的知见障受害者。
章老先生则说你涉猎那么多,有个鸟用?来,告诉我,你证得大宗师了吗?
其实道理两位老人都懂,很早的时候就懂,但这对一生的挚友,用截然相反的两种方式,践行着自己的一生。
那到底是走章老先生那样的道路还是走陈老先生那样的道路呢?
两位老人对许广陵的教导是:
你自己看着办!
而后来的事实是,许广陵用章老先生的方法走着自己的“大宗师”之路,在证得大宗师之后,却又切换到了陈老先生的方法,开始走着自己的诸个“大宗”之路。
以大宗师领域的视角来辐射诸大宗领域。
以诸大宗领域的视角来集火大宗师领域。
这也正是传说中的江湖绝学纵云梯,左脚点右脚右脚点左脚平地飞升嫦娥奔月法。
有用吗?
很多很多时候,真的有用!
如果没有用,就不会有“触类旁通”这个词语了。
只是有些时候,还是会受限。
哪怕从理论角度而言,你也不可能真的建立起360度无死角的全方位视野。
还以庐山为例子。
你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专家,那么,对于庐山的了解,视角+1。
你是地理学及地质学专家,视角+1。
你是草木生态学专家,视角+1。
……
那么,究竟要多少个领域的专家,才能构建起那个圆满的“360度”呢?
那不是简单的三百六十个领域的问题。
就是三千六百个、三万六千个领域,可能也是远远不够。
但是,做不到完美,并不妨碍架设完美理论,然后,实际中,对那个完美理论采取最大可能的“有损处理法”。
就像是古典数学中的割圆术一样,在一个圆内建立正多边形,从三边形到六边形到十二边形……
边数越多,越无限接近那个圆。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第一世的时候,许广陵就为自己的道途确立了这样的一个发展方向。
大宗师,是那个核心、中心,也是圆心。
而每涉猎一个领域,成就一个“大宗”,即是建立了多边形的一个点。
这个发展方向,直到这一世,许广陵也不打算改变,但目前而言,基于三世的积累,他还是在大宗师领域本身,进行细研和深挖。
因为还有很大的细研和深挖余地。
还不需要向诸多侧、辅视角求取发现,又或者说,以前建立的那些侧辅视角,暂时来说已经够用了。
但是之前,还是被一块小石头给阻路了。
这种情况很正常,不意外。
就像修建一条一万米的道路,前面五千米,你已经打通了,后面四千八百米,你也已经打通了。
就中间那两百米,卡住了。
然后安大佬介绍“三星九月一百二十七桥渡仙阵”,在关于三星的地方,提到了一句话。
三星即是一元,一元即是三星!
可能早一点,这话没什么用。可能晚一点,这话也没什么用。但不早不晚,就赶在那个节点,这话直接成了一个炸药包,把许广陵遇到的那个障碍给炸开了。
这句话,简单理解:
三口子是一家,一家也是三口子。
丈夫,妻子,孩子。
你以为他们是三个人,其实他们是一体的,很多时候,只有一个立场。
你以为他们是一体的,其实他们是三个人,很多时候,这三个人有着他们三人自己的立场。
矛盾么?
不矛盾。
正常么?
很正常!
开窍境的修炼,主要涉及的也正是三个部分,脏腑、骨骼、肢体(肌肤血肉等)。
叶小叶的这个身体,已经完成了脏腑部分的第一阶段的修炼,接下来,就是转向骨骼和肢体。
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
始终明确!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转,或者说怎么衔接。
之前在五藏窍的修炼过程中,许广陵已经彻底验证了,不管怎么样“顺由造化”,如果没有“我”作为其中的一点灵光牵引,最终,还是会走到“顺其自然”的路子上来。(详见125章)
换句话说,他现在不琢磨怎么开窍,不进行骨骼及肢体这两个部分的修炼。
而只运行“天地山海**风雷诀”。
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天,如此这般地“顺其自然”,骨骼及肢体这两个部分,最终,也还是能在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情况下,完成开窍。
但那效果并不完美。
甚到可以说,离完美偏差很远!
许广陵哪怕采取第一世的认识和手段,其完成度也远比这种“顺其自然”要好!
正被这个障碍卡着,得大佬的一句话,许广陵直接小宇宙爆发,一脚就把这个障碍给踢开了。
三星!
一元!
脏腑、骨骼、肢体,既是三星,也是一元,既是一元,也是三星。
你说它们是分的,它们实际是合的。
你说它们是合的,它们实际是分的。
分有分的道理,合也有合的理由。
许广陵知道分,知道合,知道分合,但分合分、合分合,这种三位和一体的相互纠缠,一时之间,他还真没有太想到。
其实哪怕没有大佬那句话的意外点醒,或许日后的某个时间,他也能想到。
应该能想到。
但那个“日后”到底是什么时候,就真是老天才能晓得了。
可能是几个月。
可能是几年。
也不排除几十年甚至更长。
这真的是说不清的事情,就如同搜遍了整个大海,偏偏就漏了一个针尖般的大小。
有可能么?
有可能的!
从凌霄宗离开,进入九江州、南林郡、五云城,进入万药宗的一个偏僻之地的“十药堂”,跟随温东华学习这个世界的药草药理药物配制,许广陵只花了1%的精力。
或者还不到。
而其余的时间里,他都沉浸在推演之中。
在大方向、小方向全都已经尽数解锁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施工设计。
直白点说,开辟下一阶段的功法。
青华宝篆中,有三圣法、九成法、二十四便宜法。
虽然说都是法门,但若从道法术的角度来说,二十四便宜法更近于术,九成法是法,而三圣法则更偏于道。
那术可以直接拿过来用。
那法也可以直接拿过来修。
但那个道,却只是参考。
而辗转三世,有着多达2+1这三个世界的积累,许广陵这一世的目标,是开辟自己的道,开辟自己的法,开辟自己的术。
道法术,又或者说整个的修行体系,悉由己出。
都混这么长时间了,也该走这一步了。
不然,实在愧对两位老人给他架设的“大宗”与“大宗师”的理论体系。
从凌霄宗来到这个五云城。
在不少方面,就好像从“仙”来到了“凡”。
灵泉没有了,灵食没有了,那么好的修炼静室也没有了。
就连整个天地之间的灵气,相对于凌霄宗,也都稀薄到仿佛不能再稀薄了,而且,还不止是浓厚程度的问题,更是灵性的问题。
在身心感应中,这里的灵气,其不可言不可述的“灵性”,远不如在凌霄宗时,更是远远不能和离开那一日在那个“小渡仙阵”中的情况相比。
但这对于许广陵来说,基本没有影响。
因为这段时间,他根本都没怎么修炼!
尽推演功法来着了。
而当跟随温东华学习得差不多的时候,许广陵也终于彻底地完成了整个开窍境的深度推演。
对,整个开窍境!
而主修功法,也彻底开辟和打磨完成。
鉴于其因由或者说来龙去脉,许广陵直接将之命名为“三一开窍法”。
评级:s级。
一种东西,你花了很长的时间和心思去钻研它,自以为对它了解得很深了,但其实,你可能了解的始终都只是它的一个侧面或一些侧面。
而偏偏,基于“了解很深”这个“事实”,你拒绝新发现。
最简单的例子,其实莫过于某些父母对于自家孩子的宠爱:
“我家孩子我还不了解?他不可能做出这种事情来!”
当证据已经摆在眼前,无可否认的时候:
“他就算做坏事,也是坏人勾引的!”
在故乡的时候,你不了解故乡。甚至,连“故乡”这个概念也是来到外面之后才正式确立。
正青春的时候,你不了解青春。
大凡类似种种,其实也都如苏东坡的那句诗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那怎么才能识得真面目?
从最简单的二元论角度来说,就是既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
所谓知见障,就是进得去了,但是出不来了。
那要怎么才能出来呢?
像影视拍摄一样,采取多机位多视角。
正面、侧面,单人、群像,近景、远景……
这个道理,第一世时,两位老人曾经和许广陵非常认真地探讨过。
陈老先生的前大半生,是“多视角”的忠实践行者。
他的“主视角”是武学,但在武学之外,不知道建立了多少“辅视角”,如语言学、文化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
反正一百个“xx学”,是打不住的。
章老先生则和他正相反。
章老先生的前大半生所钟者,唯有医药。
两位老人互相鄙视。
陈老先生说章老先生是榆木疙瘩,典型的知见障受害者。
章老先生则说你涉猎那么多,有个鸟用?来,告诉我,你证得大宗师了吗?
其实道理两位老人都懂,很早的时候就懂,但这对一生的挚友,用截然相反的两种方式,践行着自己的一生。
那到底是走章老先生那样的道路还是走陈老先生那样的道路呢?
两位老人对许广陵的教导是:
你自己看着办!
而后来的事实是,许广陵用章老先生的方法走着自己的“大宗师”之路,在证得大宗师之后,却又切换到了陈老先生的方法,开始走着自己的诸个“大宗”之路。
以大宗师领域的视角来辐射诸大宗领域。
以诸大宗领域的视角来集火大宗师领域。
这也正是传说中的江湖绝学纵云梯,左脚点右脚右脚点左脚平地飞升嫦娥奔月法。
有用吗?
很多很多时候,真的有用!
如果没有用,就不会有“触类旁通”这个词语了。
只是有些时候,还是会受限。
哪怕从理论角度而言,你也不可能真的建立起360度无死角的全方位视野。
还以庐山为例子。
你是历史学和文化学专家,那么,对于庐山的了解,视角+1。
你是地理学及地质学专家,视角+1。
你是草木生态学专家,视角+1。
……
那么,究竟要多少个领域的专家,才能构建起那个圆满的“360度”呢?
那不是简单的三百六十个领域的问题。
就是三千六百个、三万六千个领域,可能也是远远不够。
但是,做不到完美,并不妨碍架设完美理论,然后,实际中,对那个完美理论采取最大可能的“有损处理法”。
就像是古典数学中的割圆术一样,在一个圆内建立正多边形,从三边形到六边形到十二边形……
边数越多,越无限接近那个圆。
“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
第一世的时候,许广陵就为自己的道途确立了这样的一个发展方向。
大宗师,是那个核心、中心,也是圆心。
而每涉猎一个领域,成就一个“大宗”,即是建立了多边形的一个点。
这个发展方向,直到这一世,许广陵也不打算改变,但目前而言,基于三世的积累,他还是在大宗师领域本身,进行细研和深挖。
因为还有很大的细研和深挖余地。
还不需要向诸多侧、辅视角求取发现,又或者说,以前建立的那些侧辅视角,暂时来说已经够用了。
但是之前,还是被一块小石头给阻路了。
这种情况很正常,不意外。
就像修建一条一万米的道路,前面五千米,你已经打通了,后面四千八百米,你也已经打通了。
就中间那两百米,卡住了。
然后安大佬介绍“三星九月一百二十七桥渡仙阵”,在关于三星的地方,提到了一句话。
三星即是一元,一元即是三星!
可能早一点,这话没什么用。可能晚一点,这话也没什么用。但不早不晚,就赶在那个节点,这话直接成了一个炸药包,把许广陵遇到的那个障碍给炸开了。
这句话,简单理解:
三口子是一家,一家也是三口子。
丈夫,妻子,孩子。
你以为他们是三个人,其实他们是一体的,很多时候,只有一个立场。
你以为他们是一体的,其实他们是三个人,很多时候,这三个人有着他们三人自己的立场。
矛盾么?
不矛盾。
正常么?
很正常!
开窍境的修炼,主要涉及的也正是三个部分,脏腑、骨骼、肢体(肌肤血肉等)。
叶小叶的这个身体,已经完成了脏腑部分的第一阶段的修炼,接下来,就是转向骨骼和肢体。
这个大方向,是明确的。
始终明确!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转,或者说怎么衔接。
之前在五藏窍的修炼过程中,许广陵已经彻底验证了,不管怎么样“顺由造化”,如果没有“我”作为其中的一点灵光牵引,最终,还是会走到“顺其自然”的路子上来。(详见125章)
换句话说,他现在不琢磨怎么开窍,不进行骨骼及肢体这两个部分的修炼。
而只运行“天地山海**风雷诀”。
一天接一天,一年接一天,如此这般地“顺其自然”,骨骼及肢体这两个部分,最终,也还是能在大河有水小河满的情况下,完成开窍。
但那效果并不完美。
甚到可以说,离完美偏差很远!
许广陵哪怕采取第一世的认识和手段,其完成度也远比这种“顺其自然”要好!
正被这个障碍卡着,得大佬的一句话,许广陵直接小宇宙爆发,一脚就把这个障碍给踢开了。
三星!
一元!
脏腑、骨骼、肢体,既是三星,也是一元,既是一元,也是三星。
你说它们是分的,它们实际是合的。
你说它们是合的,它们实际是分的。
分有分的道理,合也有合的理由。
许广陵知道分,知道合,知道分合,但分合分、合分合,这种三位和一体的相互纠缠,一时之间,他还真没有太想到。
其实哪怕没有大佬那句话的意外点醒,或许日后的某个时间,他也能想到。
应该能想到。
但那个“日后”到底是什么时候,就真是老天才能晓得了。
可能是几个月。
可能是几年。
也不排除几十年甚至更长。
这真的是说不清的事情,就如同搜遍了整个大海,偏偏就漏了一个针尖般的大小。
有可能么?
有可能的!
从凌霄宗离开,进入九江州、南林郡、五云城,进入万药宗的一个偏僻之地的“十药堂”,跟随温东华学习这个世界的药草药理药物配制,许广陵只花了1%的精力。
或者还不到。
而其余的时间里,他都沉浸在推演之中。
在大方向、小方向全都已经尽数解锁的情况下,进行具体的施工设计。
直白点说,开辟下一阶段的功法。
青华宝篆中,有三圣法、九成法、二十四便宜法。
虽然说都是法门,但若从道法术的角度来说,二十四便宜法更近于术,九成法是法,而三圣法则更偏于道。
那术可以直接拿过来用。
那法也可以直接拿过来修。
但那个道,却只是参考。
而辗转三世,有着多达2+1这三个世界的积累,许广陵这一世的目标,是开辟自己的道,开辟自己的法,开辟自己的术。
道法术,又或者说整个的修行体系,悉由己出。
都混这么长时间了,也该走这一步了。
不然,实在愧对两位老人给他架设的“大宗”与“大宗师”的理论体系。
从凌霄宗来到这个五云城。
在不少方面,就好像从“仙”来到了“凡”。
灵泉没有了,灵食没有了,那么好的修炼静室也没有了。
就连整个天地之间的灵气,相对于凌霄宗,也都稀薄到仿佛不能再稀薄了,而且,还不止是浓厚程度的问题,更是灵性的问题。
在身心感应中,这里的灵气,其不可言不可述的“灵性”,远不如在凌霄宗时,更是远远不能和离开那一日在那个“小渡仙阵”中的情况相比。
但这对于许广陵来说,基本没有影响。
因为这段时间,他根本都没怎么修炼!
尽推演功法来着了。
而当跟随温东华学习得差不多的时候,许广陵也终于彻底地完成了整个开窍境的深度推演。
对,整个开窍境!
而主修功法,也彻底开辟和打磨完成。
鉴于其因由或者说来龙去脉,许广陵直接将之命名为“三一开窍法”。
评级:s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