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涉世未深的应届毕业生来说,姚衣的问题颇有难度,他不指望余伟文能答对答全,只是想看看余伟文是否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能力,如果他善于思考,咸鱼翻身是迟早的事。
余伟文经姚衣一通忽悠,早就忘了姚衣比他年幼的事实,真把姚衣当成了前辈他还不知道姚衣入职只比他早了两个礼拜认真思考起来。
“因为因为讲师的工作是讲课,没有义务去招生?”
“不对。”
“呃,也是,校长是老板,老师是员工,招生算是加班,老板让员工加班很正常。”余伟文挠挠头,没有因为失败而气馁,反而挑战欲高涨,一扫恍惚神态,集中注意力专心思考。
过了一会儿,余伟文喜道:“噢,我知道了!如果让老师去招生,等于老师直接接触学生,中间没学校什么事,万一老师被其他学校挖走,学校还会流失一批学生!”
姚衣点点头又摇摇头,这次算是跟正确答案搭上边了,但方向不对,
“不管讲师是否参与招生,补课期间学生都是跟讲师接触,如果讲师教学水平高超,或是跟学生培养出师生情,即使他不参与招生,跳槽之后也能带走一批学生。”
“那?”
“学校不鼓励讲师招生,说得好听点,是因为学校希望讲师专注于教研,说得直白点,是因为学校不希望讲师掌握招生技能。假设你是个讲师,当你发现招生和课程都由你负责,而学校什么都不做就要抽走一大笔学费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余伟文设身处地想了想,说:“我可能会觉得不公平。”
“可能?”
“因为,老师自己去招生,效果肯定不如顶着尚洋的名号去招生,毕竟教学楼摆在这,家长一看就放心,交了学费没学好,大不了换老师嘛。既然我招生借了学校的名气,那学校抽成是应该的,不过,学校分那么多,心里肯定不舒服。”
听了这通分析,姚衣不禁高看余伟文一眼,至少他能意识到平台的重要性,不像某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家伙,把平台的高度当成自己的高度,跳出平台后啪叽一下摔得粉身碎骨。
“首先,大多数人不会像你这样想,其次,你意识到学校并非没有作为,但还是觉得心里不舒服,那么,当你积累到一个大班甚至几个大班的学生,你会怎么做?”姚衣继续问。
“肯定自己单干。”余伟文不假思索,“靠,一个班的学生,就算带走一半,补课费也比工资高得多,给自己打工,总比给别人打工好。”
姚衣循循善诱:“这会导致什么结果?”
余伟文平时不喜欢答问题,但这不太一样,他感觉自己像是在做解密游戏,跟着姚衣给出的一条条线索寻找答案,每次答问题都离谜底更近一步,因此不但不反感姚衣一再提问,反而有些迫不及待。
单纯的小余并不知道,这是一种变相的概念输入。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的结果,所以总是对自己亲自找到的答案深信不疑。经过精心设计,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几句引导性的提示,使对方循着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并得出答案,非但不会因说教引起抵触,反而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心理咨询师常用的技巧之一,也是许多领导惯用的驭人之术。
“既然觉得不公平,学会招生的讲师就会向学校要求更高的工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出去单干,如果一味满足要求,就变成老板给员工打工,如果不满足,就会流失员工和客户。”
余伟文顺着姚衣的思路走,连带用词都发生变化。
“还有呢?讲师出去单干可能引起什么连锁反应?比如,学生会怎么想,家长会怎么想?”姚衣递出一个我很欣赏你的眼神,只差说句孺子可教。
“学生会觉得老师跟学校有矛盾,只要老师诉苦,学生肯定相信是学校压榨老师,家长会觉得学校留不住好老师,就算了解内情也会觉得学校只在乎钱,却把师资放在第二位。”余伟文答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他都不知道话题怎么偏了这么远,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答这些问题,但就是停不下来,迫切想要看见姚衣点头。
可姚衣偏不点头。
“再想想,如果跑出去单干的讲师成功了,越做越好,会怎样?反之,如果他失败了呢?”
“如果成功了,其他讲师也会心动,搞不好会跟着一起创业。如果失败要是失败了,对学校是件好事吧?”
“噢?是吗?你知道尚京市有多少家补习机构吗?”
“不知道,反正很多。”余伟文正奇怪姚衣为什么问起这个,突然灵光一闪,拍着脑袋喊道,“哦,我懂了!学校讲师跑出去单干搞砸了,就得重机构,但是他不会以前的学校,学校也不好收他,不然岂不是鼓励别的讲师出去单干?那他就会去其他学校,而且是带着学生和那个什么,怎么说”
“教学情报。”
“对对,此消彼长,学校亏大了!”
员工的私心,不仅仅是许多培训机构经营失败、无法扩大规模的原因,也是许多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难题,要解决这个病症,企业文化和归属感是利器,不过这些不必再说,问答环节进行到这一步,该让余伟文了解的信息已全部输入到他脑中,姚衣达成了目的,果断给出零成本的奖励:点头。
瞅见姚衣终于点头,奖赏效应使余伟文大脑皮层收到信号刺激,产生强烈快感与兴奋感,他长出一口气,感慨道:“真没想到,单单一个招生,居然有这么多名堂,以前在大学里总听学长们说社会比大学复杂得多,我还没觉得。”
说完,余伟文心里犯起嘀咕,这么复杂,我是怎么想出来的?
“咳咳。”姚衣干咳两声,朝他晃了晃手,“现在跟你说说,我为什么跟你讲这些。”
(ps:前文李校长说的百分之五是笔误,抱歉。)
余伟文经姚衣一通忽悠,早就忘了姚衣比他年幼的事实,真把姚衣当成了前辈他还不知道姚衣入职只比他早了两个礼拜认真思考起来。
“因为因为讲师的工作是讲课,没有义务去招生?”
“不对。”
“呃,也是,校长是老板,老师是员工,招生算是加班,老板让员工加班很正常。”余伟文挠挠头,没有因为失败而气馁,反而挑战欲高涨,一扫恍惚神态,集中注意力专心思考。
过了一会儿,余伟文喜道:“噢,我知道了!如果让老师去招生,等于老师直接接触学生,中间没学校什么事,万一老师被其他学校挖走,学校还会流失一批学生!”
姚衣点点头又摇摇头,这次算是跟正确答案搭上边了,但方向不对,
“不管讲师是否参与招生,补课期间学生都是跟讲师接触,如果讲师教学水平高超,或是跟学生培养出师生情,即使他不参与招生,跳槽之后也能带走一批学生。”
“那?”
“学校不鼓励讲师招生,说得好听点,是因为学校希望讲师专注于教研,说得直白点,是因为学校不希望讲师掌握招生技能。假设你是个讲师,当你发现招生和课程都由你负责,而学校什么都不做就要抽走一大笔学费的时候,你会怎么想?”
余伟文设身处地想了想,说:“我可能会觉得不公平。”
“可能?”
“因为,老师自己去招生,效果肯定不如顶着尚洋的名号去招生,毕竟教学楼摆在这,家长一看就放心,交了学费没学好,大不了换老师嘛。既然我招生借了学校的名气,那学校抽成是应该的,不过,学校分那么多,心里肯定不舒服。”
听了这通分析,姚衣不禁高看余伟文一眼,至少他能意识到平台的重要性,不像某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家伙,把平台的高度当成自己的高度,跳出平台后啪叽一下摔得粉身碎骨。
“首先,大多数人不会像你这样想,其次,你意识到学校并非没有作为,但还是觉得心里不舒服,那么,当你积累到一个大班甚至几个大班的学生,你会怎么做?”姚衣继续问。
“肯定自己单干。”余伟文不假思索,“靠,一个班的学生,就算带走一半,补课费也比工资高得多,给自己打工,总比给别人打工好。”
姚衣循循善诱:“这会导致什么结果?”
余伟文平时不喜欢答问题,但这不太一样,他感觉自己像是在做解密游戏,跟着姚衣给出的一条条线索寻找答案,每次答问题都离谜底更近一步,因此不但不反感姚衣一再提问,反而有些迫不及待。
单纯的小余并不知道,这是一种变相的概念输入。
人们总是相信自己独立思考得出的结果,所以总是对自己亲自找到的答案深信不疑。经过精心设计,通过一系列问题和几句引导性的提示,使对方循着自己的思路思考问题并得出答案,非但不会因说教引起抵触,反而能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
这是心理咨询师常用的技巧之一,也是许多领导惯用的驭人之术。
“既然觉得不公平,学会招生的讲师就会向学校要求更高的工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出去单干,如果一味满足要求,就变成老板给员工打工,如果不满足,就会流失员工和客户。”
余伟文顺着姚衣的思路走,连带用词都发生变化。
“还有呢?讲师出去单干可能引起什么连锁反应?比如,学生会怎么想,家长会怎么想?”姚衣递出一个我很欣赏你的眼神,只差说句孺子可教。
“学生会觉得老师跟学校有矛盾,只要老师诉苦,学生肯定相信是学校压榨老师,家长会觉得学校留不住好老师,就算了解内情也会觉得学校只在乎钱,却把师资放在第二位。”余伟文答问题的速度越来越快,他都不知道话题怎么偏了这么远,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答这些问题,但就是停不下来,迫切想要看见姚衣点头。
可姚衣偏不点头。
“再想想,如果跑出去单干的讲师成功了,越做越好,会怎样?反之,如果他失败了呢?”
“如果成功了,其他讲师也会心动,搞不好会跟着一起创业。如果失败要是失败了,对学校是件好事吧?”
“噢?是吗?你知道尚京市有多少家补习机构吗?”
“不知道,反正很多。”余伟文正奇怪姚衣为什么问起这个,突然灵光一闪,拍着脑袋喊道,“哦,我懂了!学校讲师跑出去单干搞砸了,就得重机构,但是他不会以前的学校,学校也不好收他,不然岂不是鼓励别的讲师出去单干?那他就会去其他学校,而且是带着学生和那个什么,怎么说”
“教学情报。”
“对对,此消彼长,学校亏大了!”
员工的私心,不仅仅是许多培训机构经营失败、无法扩大规模的原因,也是许多企业管理者面临的难题,要解决这个病症,企业文化和归属感是利器,不过这些不必再说,问答环节进行到这一步,该让余伟文了解的信息已全部输入到他脑中,姚衣达成了目的,果断给出零成本的奖励:点头。
瞅见姚衣终于点头,奖赏效应使余伟文大脑皮层收到信号刺激,产生强烈快感与兴奋感,他长出一口气,感慨道:“真没想到,单单一个招生,居然有这么多名堂,以前在大学里总听学长们说社会比大学复杂得多,我还没觉得。”
说完,余伟文心里犯起嘀咕,这么复杂,我是怎么想出来的?
“咳咳。”姚衣干咳两声,朝他晃了晃手,“现在跟你说说,我为什么跟你讲这些。”
(ps:前文李校长说的百分之五是笔误,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