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是李世民第一心腹,长孙无忌是李世民大舅哥,去掉这两条,就是在朝堂上,李世民也不会跟冷锋说场面话,直接就说出蝗灾会威胁皇权的事儿。隋末乱局刚定,没几个二百五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搞事情。
当然,五姓除外,他们是最古老也是最坚定的“天授皇权”思想的继承人,此时又被皇帝各种限制打压,不抓住蝗灾的事情回怼才是太阳打西边回来了。
“蝗灾四起,赤土千里,稻田百顷,秋无一米。皇权受威胁都是次要的,朕担心的,是百姓受苦,如今隋末乱局刚刚平定,实在是经不起折腾了。所以,冷锋,朕只问你如何预测蝗灾,这次蝗灾规模究竟有多大。”
看着李世民和房玄龄、长孙无忌,再想想自己昨天一时心血来潮干的事,冷锋忽然有一种小孩子犯了错,大人不先动手,而是先问同伙都有谁的感觉。
“关于蝗灾,其实很简单,文院的自然学科和生物学科学到深处,就能预测很多事情。去年干旱,有三个州闹了小蝗灾,有蝗灾就说明土地里有很多的蝗虫卵。雨少,土地里的真菌就不能破坏蝗虫卵。
再加上冬季只下了一场雪,没有严寒冻死土层里的蝗虫卵,今年的蝗灾,看来就无可避免了。”
李世民三人听冷锋说的话听得云山雾绕的,他们不知道真菌是什么东西,换作孙思邈或许会知道,因为他一直研究青霉素。
房玄龄迫不及待地问:“那是哪个州爆发?规模呢?”
如果能知道规模,那么朝廷就能抢先指定好对策,尽可能的避免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有饿死的人出现。
自古以来,华夏人就崇敬“上天”,特别是遇到一些常识理解不了的东西时,首先就要往老天、神、怪上面考虑。有人发出过疑问,蝗灾起了,百姓们没东西吃,为什么不吃蝗虫?要知道小龙虾这种入侵物种都被我天朝的吃货们消灭了,需要人工饲养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其实,不是百姓们不想吃,是他们不敢吃。岳州人信鼍神,所以从不捕杀鳄鱼,遇到了最多吓一吓它。百姓们都信蝗神,不少地方甚至还有蝗神的小庙,蝗灾四起,他们宁可吃观音土,也不会选择吃蝗虫。
因为他们祖祖辈辈都坚信蝗灾是上天对黎民百姓的惩罚,吃蝗虫会惹怒上天,降下更大的灾难。
冷锋挠了挠头,说实话,关于这一起蝗灾,只有“李世民吃蝗虫”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从李世民吃蝗虫的地点是御花园来看,很可能就发生在京畿道,至于规模,史书上没记载,冷锋哪里知道。
“地点应该就在京畿道、关内道周边,规模实在是不好说,所以我才把军方拉下水,就是囤积太多浪费了,我跟他们关系熟,也能抗下来。”
有火药武器保佑,至少军方不会跟他撕破脸皮,打不了到时候自掏腰包赔给他们呗。
“这样啊~”
李世民长舒一口气,知道地点就好,京畿道关内道交通便利,利于调粮,如果是边远地区,朝廷就是有力也难施。
长孙无忌一直没有说话,他现在满脑子都在思考冷锋刚刚说的“真菌”是什么东西。
聪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钻牛角尖,遇到自己解不开的问题,总要独立解决,哪怕只能收获自己对自己的赞美。
“真菌,真菌,真菌………”
听到长孙无忌都嘀咕声,房玄龄微微一笑,他太了解长孙无忌都自负了,干脆问道:“熩国公,您刚刚说的真菌,究竟是什么东西?老夫实在是闻所未闻。”
“蘑菇,还有霉变出来的绿毛,就是真菌的一种。”冷锋毫不犹豫的就举出了两个例子:“这两张比较常见,而且肉眼可见,其实还有更多我们单凭一双肉眼看不到的真菌,需要等琉璃研究到一定程度,造出显微镜才能看到。”
“就是像你那个千里眼一样的东西?”
李世民玩过望远镜和狙击镜,还一度琢磨着把其中之一纳为己用,听到冷锋提起显微镜,他首先就想到了这个。
“都是差不多的东西,就是原理不一样,文院暂时还没到生物学等学科的普及,所以不急着造。”
“生物学啊~”李世民想起冷锋刚刚说的话,便追问道:“你刚刚说文院暂时不会传授这个学科,是为什么?”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很有兴趣,他们的长子就在文院学习,如果能学到什么生物学自然学的,没准就是一场造化!
“没人啊~”冷锋抱怨道:“识字的老师很多,可是术算的老师太少了,虞世南孔颖达大力帮忙,才从国子监和弘文馆弄来那么三四个术算老师。
就是这样,人还是不够,连太子和魏王、蜀王都上讲台了,可见术算教授的艰难。后续的学问,学不好字,不会术算根本没法学………”
这是一个好机会,看样子生物学连皇帝都很感兴趣,不趁这个时候诉诉苦,拉取一点帮助,实在是浪费。
李世民听到冷锋的吐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听出了冷锋想要抽国子监弘文馆的力量强化文院的意思,可是国子监和弘文馆实在是有点重要呀。
武德四年他于长安宫城之西设置“文学馆”,招集天下名士,号称“十八学士”,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都在此列。
他即太子位位第二个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书20万卷,改文学馆为弘文馆,也是他招揽文学之士的地方。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人无不趋之若鹜。
“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足以说明它的兴盛程度。
长孙无忌见皇帝有些犹豫,就说:“陛下,您不知,用蚯蚓为饵,比糟糠为饵,更容易钓鱼吗?”
“?”李世民看了一眼长孙无忌,随即醒悟过来!
(本章完)
当然,五姓除外,他们是最古老也是最坚定的“天授皇权”思想的继承人,此时又被皇帝各种限制打压,不抓住蝗灾的事情回怼才是太阳打西边回来了。
“蝗灾四起,赤土千里,稻田百顷,秋无一米。皇权受威胁都是次要的,朕担心的,是百姓受苦,如今隋末乱局刚刚平定,实在是经不起折腾了。所以,冷锋,朕只问你如何预测蝗灾,这次蝗灾规模究竟有多大。”
看着李世民和房玄龄、长孙无忌,再想想自己昨天一时心血来潮干的事,冷锋忽然有一种小孩子犯了错,大人不先动手,而是先问同伙都有谁的感觉。
“关于蝗灾,其实很简单,文院的自然学科和生物学科学到深处,就能预测很多事情。去年干旱,有三个州闹了小蝗灾,有蝗灾就说明土地里有很多的蝗虫卵。雨少,土地里的真菌就不能破坏蝗虫卵。
再加上冬季只下了一场雪,没有严寒冻死土层里的蝗虫卵,今年的蝗灾,看来就无可避免了。”
李世民三人听冷锋说的话听得云山雾绕的,他们不知道真菌是什么东西,换作孙思邈或许会知道,因为他一直研究青霉素。
房玄龄迫不及待地问:“那是哪个州爆发?规模呢?”
如果能知道规模,那么朝廷就能抢先指定好对策,尽可能的避免百姓流离失所甚至有饿死的人出现。
自古以来,华夏人就崇敬“上天”,特别是遇到一些常识理解不了的东西时,首先就要往老天、神、怪上面考虑。有人发出过疑问,蝗灾起了,百姓们没东西吃,为什么不吃蝗虫?要知道小龙虾这种入侵物种都被我天朝的吃货们消灭了,需要人工饲养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其实,不是百姓们不想吃,是他们不敢吃。岳州人信鼍神,所以从不捕杀鳄鱼,遇到了最多吓一吓它。百姓们都信蝗神,不少地方甚至还有蝗神的小庙,蝗灾四起,他们宁可吃观音土,也不会选择吃蝗虫。
因为他们祖祖辈辈都坚信蝗灾是上天对黎民百姓的惩罚,吃蝗虫会惹怒上天,降下更大的灾难。
冷锋挠了挠头,说实话,关于这一起蝗灾,只有“李世民吃蝗虫”这个故事流传下来,从李世民吃蝗虫的地点是御花园来看,很可能就发生在京畿道,至于规模,史书上没记载,冷锋哪里知道。
“地点应该就在京畿道、关内道周边,规模实在是不好说,所以我才把军方拉下水,就是囤积太多浪费了,我跟他们关系熟,也能抗下来。”
有火药武器保佑,至少军方不会跟他撕破脸皮,打不了到时候自掏腰包赔给他们呗。
“这样啊~”
李世民长舒一口气,知道地点就好,京畿道关内道交通便利,利于调粮,如果是边远地区,朝廷就是有力也难施。
长孙无忌一直没有说话,他现在满脑子都在思考冷锋刚刚说的“真菌”是什么东西。
聪明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钻牛角尖,遇到自己解不开的问题,总要独立解决,哪怕只能收获自己对自己的赞美。
“真菌,真菌,真菌………”
听到长孙无忌都嘀咕声,房玄龄微微一笑,他太了解长孙无忌都自负了,干脆问道:“熩国公,您刚刚说的真菌,究竟是什么东西?老夫实在是闻所未闻。”
“蘑菇,还有霉变出来的绿毛,就是真菌的一种。”冷锋毫不犹豫的就举出了两个例子:“这两张比较常见,而且肉眼可见,其实还有更多我们单凭一双肉眼看不到的真菌,需要等琉璃研究到一定程度,造出显微镜才能看到。”
“就是像你那个千里眼一样的东西?”
李世民玩过望远镜和狙击镜,还一度琢磨着把其中之一纳为己用,听到冷锋提起显微镜,他首先就想到了这个。
“都是差不多的东西,就是原理不一样,文院暂时还没到生物学等学科的普及,所以不急着造。”
“生物学啊~”李世民想起冷锋刚刚说的话,便追问道:“你刚刚说文院暂时不会传授这个学科,是为什么?”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很有兴趣,他们的长子就在文院学习,如果能学到什么生物学自然学的,没准就是一场造化!
“没人啊~”冷锋抱怨道:“识字的老师很多,可是术算的老师太少了,虞世南孔颖达大力帮忙,才从国子监和弘文馆弄来那么三四个术算老师。
就是这样,人还是不够,连太子和魏王、蜀王都上讲台了,可见术算教授的艰难。后续的学问,学不好字,不会术算根本没法学………”
这是一个好机会,看样子生物学连皇帝都很感兴趣,不趁这个时候诉诉苦,拉取一点帮助,实在是浪费。
李世民听到冷锋的吐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他听出了冷锋想要抽国子监弘文馆的力量强化文院的意思,可是国子监和弘文馆实在是有点重要呀。
武德四年他于长安宫城之西设置“文学馆”,招集天下名士,号称“十八学士”,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陆德明、孔颖达、虞世南等名流都在此列。
他即太子位位第二个月,便下令在弘文殿聚书20万卷,改文学馆为弘文馆,也是他招揽文学之士的地方。褚亮、姚思廉、蔡允恭、萧德言等人无不趋之若鹜。
“听朝之际,引入殿内,讲论文义”“或至夜分而罢”足以说明它的兴盛程度。
长孙无忌见皇帝有些犹豫,就说:“陛下,您不知,用蚯蚓为饵,比糟糠为饵,更容易钓鱼吗?”
“?”李世民看了一眼长孙无忌,随即醒悟过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