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确实可以!”李世民给出了肯定的答复,一场战争,将军追求的是功勋,而普通士兵,追求的是免税,或者封赏。
至于花钱买军粮,之前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事,跟国库调粮食是一样的。
去年的大蝗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远处多余的粮食带过来而已,虽然运费贵,但是提前的远水确实可以解决近渴。
如果是连年有地方闹灾还好说,可要是接连五年风调雨顺,国库里的粮食反而容易发霉。
出现灾情百姓苦,不出灾情国库苦,这是个很矛盾的事情。
可如果把赈灾方式改成单纯的金钱赈灾,虽然百姓领赈济不变,可是却可以避免国库无端损耗粮食,何乐而不为呢?
冷锋见几人都点头,就继续说:“咱们大唐印制铜板,要么是翻新,要么是根据农业是否丰收加印铜板,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主宰铜板印刷的,不一定只是农业一种呀。
粮食可以吃,那蔬菜不也可以吃嘛,牛羊肉一样可以吃的。铜板的数量说白了,就是和有价值的东西等量替换,单纯的靠农业一种左右钱币的铸造,也难怪市面上还在拿着绢布当钱用呢!”
绢布可以当钱,这是冷锋来到大唐后为之笑场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其实就是铜荒。
当然,还有存钱的。
冷锋很不理解,唐朝百姓的理念,似乎铜板就是财富了,每家每户都习惯把铜板串起来,藏到家里的某个角落,最常见的是猪圈,平时就不花一个铜板,除非快要饿死,才会在猪圈烂泥里刨出钱罐子,拿去消费。
包括老元老李,之前也有点这类型的思维。
可是在冷锋看来,铜板只是“钱”这个概念的一种载体,是用来代表某种东西流动的,比如天下楼的菜品,你敢说它不是财富?玻璃作坊堆砌着的玻璃,你敢说它不是财富?
这两样欠缺的,只是变成铜板的一个过程而已。
冷锋的一席话,说得四人都有些混乱了,道理听起来确实是这个道理,他们也觉得对,可是把潜意识里的东西掏出来,摆在明面上分析,怎么就感觉这么神奇,神奇到难以接受呢?
李世民摇摇头,把那种感觉移走,对冷锋说:“这些朕想想就能想明白,你还是先说一说农无税是个什么说法,商业真的可以替代农业嘛?”
冷锋点点头:“为什么不可以?农业收税,商业也应该收税才对呀!”
房玄龄伸出手:“打住!国公,商税也是有的呀!”
冷锋嘲讽道:“十三税一也叫商税?而且征收的还是实物税,这样一来就更低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天下楼的一壶酒卖五贯,而几十壶酒才能装满一缸,一缸的酒,能耗费多少粮食?
结果你们征的还是粮食的税,我记得好像一缸酒也就征三个铜板,结果这三缸酒能卖出去多少钱?你们算算呀。”
一缸酒就算是三十壶,那么一缸酒卖了一百五十贯,按一般的一千铜钱一贯来计算,就是在十万五千个铜钱里面抽了三个铜板的税。
实物确实是十三税一,可是到了商品上再算税,是多少税一?
就算天下楼是暴利行业,代表不了所有商业,可是管中窥豹,也可见见一斑了。
李世民有点发慌,十万五千个铜板和三个铜板的巨大对比,实在是巨大,十三税一再加上实物税,这些商人实际上是近似在逍遥法外呀!
冷锋继续说:“你们总说重农抑商,可是依旧没有把商人这个行业清除掉,它的必要性是其一,暴利也是其一。虽然在大唐地位上大力打压商人,可是你们却不知道,商人其实是披着可怜的外衣,过着平民羡慕的暴富生活呀。”
啪!
李世民拍了一下桌子:“必须重新制定商税律法了,这样下去还得了?钱不是都让商人赚去了?”
冷锋摇摇头:“虽然商税必须重新制定,但是你说钱都被商人赚去还是错的,钱还是那些钱,但是商人因为钱的流动,多了身家。
贫民有个茅草屋,有块地就算不错的了,家里有驴的,那是富户,就是地主家,有头牛都算了不起的。然而商人呢?
所以,货币改革势在必行,而银行,作为货币流通的方向标,也要开。商人,虽然之前逍遥法外,但是商税重新制定后,就会慢慢取代农民称为纳税大户。
当大唐纳税的脊梁从农民变成商人,那个时候别说农无税,说不定你还要给种地的农民发补贴呢。”
“可是这样,会不会出现全民皆商的情况?”魏征担心的问道。
人人经商,土地荒芜,到时候人们吃什么?吃江南的丝绸还是蜀中的生丝?
冷锋摇摇头:“不会的,农民税少了,商人、国家钱多了,相对应的粮价也会上涨,其实种地,也是一种商业行为,种地种出来的粮食农民一人,或者说一家能吃完?不也得卖出去进入货物流通之中嘛!”
魏征点了点头,短短的一柱香时间里,他接收到了太大的冲击,整个人的三观仿佛都要刷新一样,现在在他脑海里,“农无税”、“以商代农”、“商税改革”、“银行”………一系列词汇在不停的交相碰撞。
他来冷府是寻求解惑的,可是听冷锋说完,他反而更疑惑、更迷茫了。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是如此,两个人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仿佛是要把脑海里的词汇都写出来一样。
李世民相比较而言就安静的多,可是从他额头的虚汗来看,他的思维活动也不轻松。
不知过了多久,李世民终于开了口:“我只问你,银行在其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还有,我怎么感觉你要这样做,是要对付五姓呢?”
不愧是李世民,居然能从这些线索中推断出要对付五姓的气息!
冷锋微微一笑:“其实,这些东西如果真的能够都开展,五姓是损失最大的呀!”
至于花钱买军粮,之前也不是没有过这样的事,跟国库调粮食是一样的。
去年的大蝗灾,解决问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把远处多余的粮食带过来而已,虽然运费贵,但是提前的远水确实可以解决近渴。
如果是连年有地方闹灾还好说,可要是接连五年风调雨顺,国库里的粮食反而容易发霉。
出现灾情百姓苦,不出灾情国库苦,这是个很矛盾的事情。
可如果把赈灾方式改成单纯的金钱赈灾,虽然百姓领赈济不变,可是却可以避免国库无端损耗粮食,何乐而不为呢?
冷锋见几人都点头,就继续说:“咱们大唐印制铜板,要么是翻新,要么是根据农业是否丰收加印铜板,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主宰铜板印刷的,不一定只是农业一种呀。
粮食可以吃,那蔬菜不也可以吃嘛,牛羊肉一样可以吃的。铜板的数量说白了,就是和有价值的东西等量替换,单纯的靠农业一种左右钱币的铸造,也难怪市面上还在拿着绢布当钱用呢!”
绢布可以当钱,这是冷锋来到大唐后为之笑场的事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其实就是铜荒。
当然,还有存钱的。
冷锋很不理解,唐朝百姓的理念,似乎铜板就是财富了,每家每户都习惯把铜板串起来,藏到家里的某个角落,最常见的是猪圈,平时就不花一个铜板,除非快要饿死,才会在猪圈烂泥里刨出钱罐子,拿去消费。
包括老元老李,之前也有点这类型的思维。
可是在冷锋看来,铜板只是“钱”这个概念的一种载体,是用来代表某种东西流动的,比如天下楼的菜品,你敢说它不是财富?玻璃作坊堆砌着的玻璃,你敢说它不是财富?
这两样欠缺的,只是变成铜板的一个过程而已。
冷锋的一席话,说得四人都有些混乱了,道理听起来确实是这个道理,他们也觉得对,可是把潜意识里的东西掏出来,摆在明面上分析,怎么就感觉这么神奇,神奇到难以接受呢?
李世民摇摇头,把那种感觉移走,对冷锋说:“这些朕想想就能想明白,你还是先说一说农无税是个什么说法,商业真的可以替代农业嘛?”
冷锋点点头:“为什么不可以?农业收税,商业也应该收税才对呀!”
房玄龄伸出手:“打住!国公,商税也是有的呀!”
冷锋嘲讽道:“十三税一也叫商税?而且征收的还是实物税,这样一来就更低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天下楼的一壶酒卖五贯,而几十壶酒才能装满一缸,一缸的酒,能耗费多少粮食?
结果你们征的还是粮食的税,我记得好像一缸酒也就征三个铜板,结果这三缸酒能卖出去多少钱?你们算算呀。”
一缸酒就算是三十壶,那么一缸酒卖了一百五十贯,按一般的一千铜钱一贯来计算,就是在十万五千个铜钱里面抽了三个铜板的税。
实物确实是十三税一,可是到了商品上再算税,是多少税一?
就算天下楼是暴利行业,代表不了所有商业,可是管中窥豹,也可见见一斑了。
李世民有点发慌,十万五千个铜板和三个铜板的巨大对比,实在是巨大,十三税一再加上实物税,这些商人实际上是近似在逍遥法外呀!
冷锋继续说:“你们总说重农抑商,可是依旧没有把商人这个行业清除掉,它的必要性是其一,暴利也是其一。虽然在大唐地位上大力打压商人,可是你们却不知道,商人其实是披着可怜的外衣,过着平民羡慕的暴富生活呀。”
啪!
李世民拍了一下桌子:“必须重新制定商税律法了,这样下去还得了?钱不是都让商人赚去了?”
冷锋摇摇头:“虽然商税必须重新制定,但是你说钱都被商人赚去还是错的,钱还是那些钱,但是商人因为钱的流动,多了身家。
贫民有个茅草屋,有块地就算不错的了,家里有驴的,那是富户,就是地主家,有头牛都算了不起的。然而商人呢?
所以,货币改革势在必行,而银行,作为货币流通的方向标,也要开。商人,虽然之前逍遥法外,但是商税重新制定后,就会慢慢取代农民称为纳税大户。
当大唐纳税的脊梁从农民变成商人,那个时候别说农无税,说不定你还要给种地的农民发补贴呢。”
“可是这样,会不会出现全民皆商的情况?”魏征担心的问道。
人人经商,土地荒芜,到时候人们吃什么?吃江南的丝绸还是蜀中的生丝?
冷锋摇摇头:“不会的,农民税少了,商人、国家钱多了,相对应的粮价也会上涨,其实种地,也是一种商业行为,种地种出来的粮食农民一人,或者说一家能吃完?不也得卖出去进入货物流通之中嘛!”
魏征点了点头,短短的一柱香时间里,他接收到了太大的冲击,整个人的三观仿佛都要刷新一样,现在在他脑海里,“农无税”、“以商代农”、“商税改革”、“银行”………一系列词汇在不停的交相碰撞。
他来冷府是寻求解惑的,可是听冷锋说完,他反而更疑惑、更迷茫了。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也是如此,两个人的手都在微微颤抖,仿佛是要把脑海里的词汇都写出来一样。
李世民相比较而言就安静的多,可是从他额头的虚汗来看,他的思维活动也不轻松。
不知过了多久,李世民终于开了口:“我只问你,银行在其中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还有,我怎么感觉你要这样做,是要对付五姓呢?”
不愧是李世民,居然能从这些线索中推断出要对付五姓的气息!
冷锋微微一笑:“其实,这些东西如果真的能够都开展,五姓是损失最大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