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卷第七十章做人当如曹孟德!
话说曹植指挥敢死队突袭濡须水边得手,纵火焚毁拦江铁索,为曹军战船清理出水道。而徐盛中了蒋济之计,不愿意过多折损实力的他立即撤离营寨,为了及时避开曹军主力,徐盛放弃了对赢火所部的围攻。就这样,七宝山之役赢火重伤、曹军损失八成,而江东部队损失也在万人左右,这场战斗,没有胜利者。
很快,曹铄率领三万后续部队来到濡须山下,一时间,锦旗招展、锣鼓飞扬,十分热闹。不过曹军并没有赢得水6并进的机会,因为此时徐盛所部已经在吕蒙派出的部队接应下,在濡须水边重新建立大营。虽然徐盛顾忌曹军水军重型弩炮的威力,将大营建立在远离濡须口的一处高地,但是他所选的大营地势十分巧妙,正好卡在了两条交通要道之间,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而且孙策也已经率领匆忙征集的一万士卒来到了濡须口,正与曹军隔江对峙。
其实曹铄此次出击,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攻城拔寨,而是最大可能地消耗孙策所部的战争潜力。这时正是农忙季节,曹军人力资源充沛,职业化的辎重部队不需要过多的民夫就可以满足后勤补给的需求。而孙策所部派系林立,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利益受损,不会主动来做劳役,孙策也需要用辎重分配来牵制众将部曲的展,以利益来维系他和将军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孙策不得不征集大量青壮来服徭役,免不了耽误农时,影响收成。这就是曹烁正大光明的阳谋,孙策情知中计,但是也无可奈何
所以曹铄并没有着急来打什么大战、决战,他只是按部就班地经营濡须口东西二关,指挥部队坚守营寨,时不时以小股部队偷袭孙军,保持一种紧张态势。曹铄还命令工程兵部队监督奴隶们拓宽道路、修建直道,方便中央用兵。
此处已是江南腹地,奴隶们主要来源于倭岛,后世那些个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历史爱好者常常感叹:倭岛原住民没有倒在频的地震、海啸中,却将所有的血汗都埋在了大汉那四通八达的直道网络中,每一里直道下都埋藏着数十缕不能归国的倭岛哀魂。后世倭岛原住民男子的集体消亡,邪马台女儿国的建立,都是曹铄雄心勃勃的筑路工程带来的后果。
闲着没事,曹铄想起来后世的活字印刷术,他与随军的能工巧匠共同研究,在大汉科技司的帮助下,终于将此技术成功研制出来。曹铄过去泡中文网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人家回到古代立马印报纸、印杂志,赚钱不少。可是等曹铄想要尝试一下的时候,才现,在这个识字率极低的时代里,这些都是意yin而已。不过曹铄也没有全部丧失信心,随着曹军士卒识字班的长期以来的教育,随着大汉三年制义务成教育制度的落实实施,相信曹铄在有生之年里还是能够看到报纸满天飞的。
活字印刷术研究成功后,曹铄立即用它来刊印义父曹操刚刚写出来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将此全文印各部队,组织士兵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曹烁觉得曹操的这篇文章回顾了统一中国北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文章写得坦白直率、气势磅礴,充满了豪气,充分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认真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全军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文章大意如下: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还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唯恐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因此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最后义愤填膺,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老于荒野、不被人知,但是这个愿望最终还是没有能实现。为了报效国家,我还是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呵呵,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
然而很快就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组建子弟兵,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讨伐董卓的战役中,打了许多仗、吃了不少苦,总算是还有一点成绩。我的义子曹铄那时年龄尚轻,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完成了我的一个梦想,那就是披坚执锐,为我大汉守卫边关,在并州重现大汉威仪,使四方蛮夷都受到大汉教化。当我不能出征的时候,子烈毅然接过我手中的战枪,为我大汉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作为大汉军政议事会委员长的我,虽然不能出征立功,却也为我大汉重振朝纲、再现威仪做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贡献。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那样战乱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累累白骨遗落沙场,令人扼腕叹息啊
如今的大汉百姓,有着从来没有过的权利,享受着国家强势所带来的好处。如今的大汉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我大汉公民的天下现在虽说不是路不拾遗的盛世,但是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治世,成为一片乐土
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大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
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都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忠于朝廷、忠于大汉的。到了曹铄兄弟,他们仍在为大汉的安危来奋斗,来拼搏,这样的事情在我曹家已经过三代了。那年朝中有人诬陷于我,派出刺客卑劣地刺杀我,当时我遇刺重伤,吐血逾升,可还是记得维护朝廷尊严与稳定,将凶手举起、轻轻放下。
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也是不行的。
为什么呢?不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而是为了维系朝廷这来之不易的稳定,保障大汉军政议事会政令的畅通无阻,为我大汉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再说了,我曹氏一家满门忠烈,为大汉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军中威信甚高。如果有人妄想与我为敌,军士们第一个就不会答应。如果有人逼迫我放弃兵权,我想大汉的军队也许就要闹翻天了吧。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我和子烈等人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大汉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朝廷的使命,没有辜负大汉百姓对我们的期望。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我大汉,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
然而听说最近朝廷上有一股风声,说要给我册封四个县的领地,给我儿曹烁两个县的领地,让我们各自享受三万户百姓所缴纳的地税,这虽然是天子对我们的信任、虽然是朝廷对我们的嘉奖,可是我们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真正做出贡献的是那些默默无名的士兵、是那些勤勤快快的百姓,是那荣军农场中不悔的伤残军人,是那英烈祠里烈士的英魂
如今天下还未平定,还不是享受的时候;即使天下平定、四方太平,我们也要牢记我们是为百姓做事的,不是来升官财做老爷的我和子烈商议再三,恳请天子、大汉军政议事会考虑我们的意见。我们希望朝廷能够把这些想要奖励我的财物用做农田水利实施的改造、用作三年成义务教育的补贴等地方,用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上,实实在在地用在大汉百姓的身上谨以此文,来表示我与子烈的态度,也郑重希望朝廷能考虑我们两人的意见。”
文章传遍大江南北,众人齐声赞曰:“做人当如曹孟德,生子当如曹子烈”
奉献]
话说曹植指挥敢死队突袭濡须水边得手,纵火焚毁拦江铁索,为曹军战船清理出水道。而徐盛中了蒋济之计,不愿意过多折损实力的他立即撤离营寨,为了及时避开曹军主力,徐盛放弃了对赢火所部的围攻。就这样,七宝山之役赢火重伤、曹军损失八成,而江东部队损失也在万人左右,这场战斗,没有胜利者。
很快,曹铄率领三万后续部队来到濡须山下,一时间,锦旗招展、锣鼓飞扬,十分热闹。不过曹军并没有赢得水6并进的机会,因为此时徐盛所部已经在吕蒙派出的部队接应下,在濡须水边重新建立大营。虽然徐盛顾忌曹军水军重型弩炮的威力,将大营建立在远离濡须口的一处高地,但是他所选的大营地势十分巧妙,正好卡在了两条交通要道之间,地理位置较为优越。而且孙策也已经率领匆忙征集的一万士卒来到了濡须口,正与曹军隔江对峙。
其实曹铄此次出击,最主要的目的不是攻城拔寨,而是最大可能地消耗孙策所部的战争潜力。这时正是农忙季节,曹军人力资源充沛,职业化的辎重部队不需要过多的民夫就可以满足后勤补给的需求。而孙策所部派系林立,谁也不愿意自己的利益受损,不会主动来做劳役,孙策也需要用辎重分配来牵制众将部曲的展,以利益来维系他和将军们之间的关系,所以孙策不得不征集大量青壮来服徭役,免不了耽误农时,影响收成。这就是曹烁正大光明的阳谋,孙策情知中计,但是也无可奈何
所以曹铄并没有着急来打什么大战、决战,他只是按部就班地经营濡须口东西二关,指挥部队坚守营寨,时不时以小股部队偷袭孙军,保持一种紧张态势。曹铄还命令工程兵部队监督奴隶们拓宽道路、修建直道,方便中央用兵。
此处已是江南腹地,奴隶们主要来源于倭岛,后世那些个极富“人道主义”精神的历史爱好者常常感叹:倭岛原住民没有倒在频的地震、海啸中,却将所有的血汗都埋在了大汉那四通八达的直道网络中,每一里直道下都埋藏着数十缕不能归国的倭岛哀魂。后世倭岛原住民男子的集体消亡,邪马台女儿国的建立,都是曹铄雄心勃勃的筑路工程带来的后果。
闲着没事,曹铄想起来后世的活字印刷术,他与随军的能工巧匠共同研究,在大汉科技司的帮助下,终于将此技术成功研制出来。曹铄过去泡中文网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人家回到古代立马印报纸、印杂志,赚钱不少。可是等曹铄想要尝试一下的时候,才现,在这个识字率极低的时代里,这些都是意yin而已。不过曹铄也没有全部丧失信心,随着曹军士卒识字班的长期以来的教育,随着大汉三年制义务成教育制度的落实实施,相信曹铄在有生之年里还是能够看到报纸满天飞的。
活字印刷术研究成功后,曹铄立即用它来刊印义父曹操刚刚写出来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将此全文印各部队,组织士兵认真学习领会精神。曹烁觉得曹操的这篇文章回顾了统一中国北部的过程,表达了作者以平定天下、恢复统一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文章写得坦白直率、气势磅礴,充满了豪气,充分表现出政治家的气度和见识。认真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全军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文章大意如下:
“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还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唯恐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因此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最后义愤填膺,托病还乡了。
辞官之后年纪还轻,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栋书房,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老于荒野、不被人知,但是这个愿望最终还是没有能实现。为了报效国家,我还是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呵呵,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
然而很快就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组建子弟兵,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讨伐董卓的战役中,打了许多仗、吃了不少苦,总算是还有一点成绩。我的义子曹铄那时年龄尚轻,从小就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完成了我的一个梦想,那就是披坚执锐,为我大汉守卫边关,在并州重现大汉威仪,使四方蛮夷都受到大汉教化。当我不能出征的时候,子烈毅然接过我手中的战枪,为我大汉东征西讨,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作为大汉军政议事会委员长的我,虽然不能出征立功,却也为我大汉重振朝纲、再现威仪做出了我力所能及的贡献。
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那样战乱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累累白骨遗落沙场,令人扼腕叹息啊
如今的大汉百姓,有着从来没有过的权利,享受着国家强势所带来的好处。如今的大汉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而是我大汉公民的天下现在虽说不是路不拾遗的盛世,但是我们有信心让它成为治世,成为一片乐土
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庭,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大义,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
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都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忠于朝廷、忠于大汉的。到了曹铄兄弟,他们仍在为大汉的安危来奋斗,来拼搏,这样的事情在我曹家已经过三代了。那年朝中有人诬陷于我,派出刺客卑劣地刺杀我,当时我遇刺重伤,吐血逾升,可还是记得维护朝廷尊严与稳定,将凶手举起、轻轻放下。
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也是不行的。
为什么呢?不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而是为了维系朝廷这来之不易的稳定,保障大汉军政议事会政令的畅通无阻,为我大汉繁荣昌盛做出贡献。再说了,我曹氏一家满门忠烈,为大汉开疆拓土,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军中威信甚高。如果有人妄想与我为敌,军士们第一个就不会答应。如果有人逼迫我放弃兵权,我想大汉的军队也许就要闹翻天了吧。
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我和子烈等人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大汉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朝廷的使命,没有辜负大汉百姓对我们的期望。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我大汉,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
然而听说最近朝廷上有一股风声,说要给我册封四个县的领地,给我儿曹烁两个县的领地,让我们各自享受三万户百姓所缴纳的地税,这虽然是天子对我们的信任、虽然是朝廷对我们的嘉奖,可是我们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真正做出贡献的是那些默默无名的士兵、是那些勤勤快快的百姓,是那荣军农场中不悔的伤残军人,是那英烈祠里烈士的英魂
如今天下还未平定,还不是享受的时候;即使天下平定、四方太平,我们也要牢记我们是为百姓做事的,不是来升官财做老爷的我和子烈商议再三,恳请天子、大汉军政议事会考虑我们的意见。我们希望朝廷能够把这些想要奖励我的财物用做农田水利实施的改造、用作三年成义务教育的补贴等地方,用在亟需解决的问题上,实实在在地用在大汉百姓的身上谨以此文,来表示我与子烈的态度,也郑重希望朝廷能考虑我们两人的意见。”
文章传遍大江南北,众人齐声赞曰:“做人当如曹孟德,生子当如曹子烈”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