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十一月七日,虽然这时中原大战最后一战的胜利消息还没有传到南京,但南京政府的官员们都己经完全确信,自己已经取得了这一场关系到天下大势的关建战役的全面胜利。品书网
各部门都在加紧统计有关中原大战的各种相关指数,以及中原大战结来之后的各项善后事宜工作,虽然几乎所有部门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愉快,因为到了这一步,谁都知道,这一次中华军不仅仅是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而是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迈出了最为重要的一步。既使是最保守的人,这时已经开始憧憬未来的新朝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而自已又将会在新朝中取得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有一批中下层的官员,还有一些文士及以一部份参政院的议员们,这时都己经迫不及待的上书南京内阁,或者是参政院,请商毅称帝。理甴五花八门,当然不过都是一些什么明朝天数己尽,新朝当兴之类的套话,或者是什么天像显示,祥瑞出现等等。
好在是商毅早已经明令,只有收复了北京之后,才会举行称帝大典,正式立国,而且这个标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变,因此內阁和参政院对请商毅称帝的提案,也都一屡不予理睬。当然现在处理中原大战的善后工作就是一大堆事情,也确实没有精力来准备商毅称帝的事情。因此商毅的靖北王的称号,还是需要保留一段时间。
而这时商毅正在自己的王府里接见郑成功。
这次郑成功一共出动三万二千多兵力,其中水军有一万余人,大小战船一百六十余艘,曽经参加过中华伏波军袭击大沽口的海战。但因为中原大战都是陆战,因此郑成功的水军都驻泊在海州,自己带领陆军参战。
得知绍武朝廷联合尚可喜,进攻自己的根据地泉州、彰州之后,郑成功也急忙从前线分水旱两路撤兵。水军甴海路撤退,郑成功带领人马,由陆路撤退,两路人马相约在宁波碰头,然后一起由海路返回泉州。而郑成功率军到达南京,专程在拜望商毅。
见面之后,商毅也对郑成功在这次中原大战中的表现赞扬了一番,称郑成功给了中华军很大的帮助,其实郑成功也知道,中华军根本不缺自己这两万人马,自己率军参战,像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此也不敢居功,十分谦逊。
双方客套了一番之后,才把话头转到现在的南方局势上来。谈到这里,郑成功也颇为激愤,忍不住将绍武朝廷的苏观生、金声桓,还有尚可喜等人大骂了一通。
商毅笑着摆了摆手,道:“明俨,事己致此,你骂也无用,还是省些心力,以免急火伤身。”
郑成功听了,也不禁苦笑了一声,道:“是成功失态了,还请大王见谅。”
商毅道:“这到是没什么?不过我只想问明俨一句,回到福建之后,当如何应对。”
郑成功道:“自然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大不了就和金声桓、尚之信大战一场,我难到还怕他们不成。”
商毅笑道:“我自然知道,明俨是不会怕金声桓、尚之信之流,不过我说的是绍武朝廷,明俨将如何应对,这次若是没有绍武朝廷之意,金声桓断不会进攻泉州,而尚之信也更不可能进入福建。”
郑成功迟疑了一下,道:“我看定是皇帝受小人所蒙,或者是朝中有权臣挟持天子,才出此决议,等我击败金声桓、尚之信之后,必会上书朝廷,请朝廷明辩事非,如果是天子受挟,我当出兵福州,以清君侧。”
商毅摇了摇头,道:“明俨啊!这次事情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是大臣的意思,还是皇帝的意思,而且绍武皇帝是不是受小人所蒙,或是被权臣挟持,你心里应该清楚,用不着对我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话。”
郑成功的脸上也有些尴尬,其实他心里当然和明镜一样,虽然说绍武朝廷是甴苏观生掌权,但他未必就敢挟持朱聿鐭,假传诏令,而且自己受绍武朝廷的猜忌也不是一二天的时间了,因此他也能肯定,这里面一定也有朱聿鐭的意思,至少朱聿鐭是默许的。但要说自己怎么办,或者说是怎样去面对朱聿鐭,郑成功还真的没有想好。
这时郑成功心里一动,道:“大王,成功听说,南方也在进攻大王的领地。”
商毅点了点,也没有隐瞒,道:“不错,现在吴三桂和永历朝廷在进攻湖南,尚可喜出兵进攻江西。如果绍武朝廷攻取了你的泉州、彰州,恐怕也会出兵进攻浙江。”
郑成功道:“那么大王又将如何应对?”
商毅笑道:“自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凡来犯我地之人,均为敌人,犯我地之军,均为敌军,绝不客气。”
郑成功沉默了半响,道:“大王,现在中原战场虽未全完,但也是大局已定,中华军获胜,己成定局,那么大王下一步又打算如何?”
商毅道:“若是没有南方的羁绊,我自当挥师北上,收复京师。但现在南方不宁,我也有些举棋不定,自古攘外必先安内。”
郑成功又沉默了一会儿,才道:“南方之事估且不论,如果大王收复京师,又当如何?”
商毅淡淡道:“当年我与南方各朝有约,收复京师者可为天下之主,如果真是天命所归,我也自不会推辞。何况明俨也是明白人,也应该知道,到了那时,天下之位,也不容我有所推辞。”
郑成功也苦笑了一声,但郑成功心里也十分清楚,商毅是绝不会奉立明室的后裔为帝,一但他攻入北京,必乘为登基称帝。而郑成功由于受过隆武皇帝朱聿键的厚待,在思想上还是忠于明朝,只是他和清廷有杀母囚父之仇,而三个南明朝廷都是扶不起的阿斗,想要与清廷争斗,只能依靠商毅。不过在他刚举事的时候,商毅也给予他很大的帮助,他对商毅也一直心怀感激。因此两方面都难以取舍。
在以前有清廷这个共同的敌人存在,而商毅也沒有称帝,因此商毅和南眀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激化,而郑成功也有意不去想这些事情,只是顾着眼前的跟随商毅与清军作战,报杀母之仇。但现在清廷己经被打得奄奄一息,商毅和南眀之间的矛盾也彻底激化,无论这一次南明是否出兵进攻商毅,双方都不可能再和平相处了,一但商毅收复了北京,必会称帝,而下一个目地,也一定会指向南方,而郑成功也绕不过去,必须做出选择了。
因此郑成功也觉得左右为难,当然郑成功也十分清楚,商毅称帝,己是势在必行,不可能改变,想想自已现在的情况,也就可以想到,商毅扶植任何人称帝,都不会对他放心,与其受猜忌、攻击,被视为权臣,还不如自己称帝,而且到了现在这一步,称不称帝已经不是由商毅的个人意志来决定了,六十万中华军,还有南京政府的上上下下,甚致包括南京政府统制区內的百姓,都赞同商毅称帝,也可以说,这个位置商毅是不坐不行。
同时郑成功还想到,如果自己不表态,商毅会不会把自己扣留下来,就像清廷扣留郑芝龙一样,想到这里,郑成功也不由出了一身冷汗。
商毅见郑成功一直沉默无语,目光游移不定,当然知道他在想什么,于是又道:“明俨,你也不用现在就做出决定,还有足够时间可以考虑,你还是先回泉州去吧。不过我们下一次见面,我不希望是在战场上。”
郑成功呆了一呆,心里也不由生出一丝惭愧,商毅根本就没打算扣留自已,不过转念一想,南明一方肯定不是商毅的对手,就算自己加入南明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因此商毅也沒有必要扣着自己,当然郑成功并非贪生怕死的人,否则当初清军攻入福建的时候,就会和郑芝龙一起降清了。
于是郑成功也起身告辞。商毅把他送走之后,也不由苦笑了一声,他确实不想和郑成功为敌,因为在另一时空里,郑成功是公认的民族英雄,也是商毅敬佩的历史人物之一,而在这个时空里,由于商毅的出现,郑成功己经注定无法建立在另一时空里的功绩,也可以说,是商毅夺去了郑成功成为民族英雄的机会,虽然说商毅心里并不后悔这么做,但多少也有些愧疚,因此也不想郑成功成为自己的敌人,当初极力扶助郑成功,一方面是牵制清军,另一方面也未常不是想补偿一下郑成功。
但这种补偿并非是无原则的,现在的选择权在郑成功手上,如果郑成功执意要和自己为敌,陪明朝殉葬,自己也决不会手软,或者说会成全郑成功的心愿。当然在商毅手里,还有另外一张牌。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品书网
请分享
本书来自 品&书#网
十一月七日,虽然这时中原大战最后一战的胜利消息还没有传到南京,但南京政府的官员们都己经完全确信,自己已经取得了这一场关系到天下大势的关建战役的全面胜利。品书网
各部门都在加紧统计有关中原大战的各种相关指数,以及中原大战结来之后的各项善后事宜工作,虽然几乎所有部门都忙得不可开交,但每一个人的心情都十分愉快,因为到了这一步,谁都知道,这一次中华军不仅仅是取得一场战役的胜利,而是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迈出了最为重要的一步。既使是最保守的人,这时已经开始憧憬未来的新朝会是一个什么样子,而自已又将会在新朝中取得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有一批中下层的官员,还有一些文士及以一部份参政院的议员们,这时都己经迫不及待的上书南京内阁,或者是参政院,请商毅称帝。理甴五花八门,当然不过都是一些什么明朝天数己尽,新朝当兴之类的套话,或者是什么天像显示,祥瑞出现等等。
好在是商毅早已经明令,只有收复了北京之后,才会举行称帝大典,正式立国,而且这个标准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变,因此內阁和参政院对请商毅称帝的提案,也都一屡不予理睬。当然现在处理中原大战的善后工作就是一大堆事情,也确实没有精力来准备商毅称帝的事情。因此商毅的靖北王的称号,还是需要保留一段时间。
而这时商毅正在自己的王府里接见郑成功。
这次郑成功一共出动三万二千多兵力,其中水军有一万余人,大小战船一百六十余艘,曽经参加过中华伏波军袭击大沽口的海战。但因为中原大战都是陆战,因此郑成功的水军都驻泊在海州,自己带领陆军参战。
得知绍武朝廷联合尚可喜,进攻自己的根据地泉州、彰州之后,郑成功也急忙从前线分水旱两路撤兵。水军甴海路撤退,郑成功带领人马,由陆路撤退,两路人马相约在宁波碰头,然后一起由海路返回泉州。而郑成功率军到达南京,专程在拜望商毅。
见面之后,商毅也对郑成功在这次中原大战中的表现赞扬了一番,称郑成功给了中华军很大的帮助,其实郑成功也知道,中华军根本不缺自己这两万人马,自己率军参战,像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因此也不敢居功,十分谦逊。
双方客套了一番之后,才把话头转到现在的南方局势上来。谈到这里,郑成功也颇为激愤,忍不住将绍武朝廷的苏观生、金声桓,还有尚可喜等人大骂了一通。
商毅笑着摆了摆手,道:“明俨,事己致此,你骂也无用,还是省些心力,以免急火伤身。”
郑成功听了,也不禁苦笑了一声,道:“是成功失态了,还请大王见谅。”
商毅道:“这到是没什么?不过我只想问明俨一句,回到福建之后,当如何应对。”
郑成功道:“自然是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大不了就和金声桓、尚之信大战一场,我难到还怕他们不成。”
商毅笑道:“我自然知道,明俨是不会怕金声桓、尚之信之流,不过我说的是绍武朝廷,明俨将如何应对,这次若是没有绍武朝廷之意,金声桓断不会进攻泉州,而尚之信也更不可能进入福建。”
郑成功迟疑了一下,道:“我看定是皇帝受小人所蒙,或者是朝中有权臣挟持天子,才出此决议,等我击败金声桓、尚之信之后,必会上书朝廷,请朝廷明辩事非,如果是天子受挟,我当出兵福州,以清君侧。”
商毅摇了摇头,道:“明俨啊!这次事情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是大臣的意思,还是皇帝的意思,而且绍武皇帝是不是受小人所蒙,或是被权臣挟持,你心里应该清楚,用不着对我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话。”
郑成功的脸上也有些尴尬,其实他心里当然和明镜一样,虽然说绍武朝廷是甴苏观生掌权,但他未必就敢挟持朱聿鐭,假传诏令,而且自己受绍武朝廷的猜忌也不是一二天的时间了,因此他也能肯定,这里面一定也有朱聿鐭的意思,至少朱聿鐭是默许的。但要说自己怎么办,或者说是怎样去面对朱聿鐭,郑成功还真的没有想好。
这时郑成功心里一动,道:“大王,成功听说,南方也在进攻大王的领地。”
商毅点了点,也没有隐瞒,道:“不错,现在吴三桂和永历朝廷在进攻湖南,尚可喜出兵进攻江西。如果绍武朝廷攻取了你的泉州、彰州,恐怕也会出兵进攻浙江。”
郑成功道:“那么大王又将如何应对?”
商毅笑道:“自然是兵来将挡,水来土屯,凡来犯我地之人,均为敌人,犯我地之军,均为敌军,绝不客气。”
郑成功沉默了半响,道:“大王,现在中原战场虽未全完,但也是大局已定,中华军获胜,己成定局,那么大王下一步又打算如何?”
商毅道:“若是没有南方的羁绊,我自当挥师北上,收复京师。但现在南方不宁,我也有些举棋不定,自古攘外必先安内。”
郑成功又沉默了一会儿,才道:“南方之事估且不论,如果大王收复京师,又当如何?”
商毅淡淡道:“当年我与南方各朝有约,收复京师者可为天下之主,如果真是天命所归,我也自不会推辞。何况明俨也是明白人,也应该知道,到了那时,天下之位,也不容我有所推辞。”
郑成功也苦笑了一声,但郑成功心里也十分清楚,商毅是绝不会奉立明室的后裔为帝,一但他攻入北京,必乘为登基称帝。而郑成功由于受过隆武皇帝朱聿键的厚待,在思想上还是忠于明朝,只是他和清廷有杀母囚父之仇,而三个南明朝廷都是扶不起的阿斗,想要与清廷争斗,只能依靠商毅。不过在他刚举事的时候,商毅也给予他很大的帮助,他对商毅也一直心怀感激。因此两方面都难以取舍。
在以前有清廷这个共同的敌人存在,而商毅也沒有称帝,因此商毅和南眀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激化,而郑成功也有意不去想这些事情,只是顾着眼前的跟随商毅与清军作战,报杀母之仇。但现在清廷己经被打得奄奄一息,商毅和南眀之间的矛盾也彻底激化,无论这一次南明是否出兵进攻商毅,双方都不可能再和平相处了,一但商毅收复了北京,必会称帝,而下一个目地,也一定会指向南方,而郑成功也绕不过去,必须做出选择了。
因此郑成功也觉得左右为难,当然郑成功也十分清楚,商毅称帝,己是势在必行,不可能改变,想想自已现在的情况,也就可以想到,商毅扶植任何人称帝,都不会对他放心,与其受猜忌、攻击,被视为权臣,还不如自己称帝,而且到了现在这一步,称不称帝已经不是由商毅的个人意志来决定了,六十万中华军,还有南京政府的上上下下,甚致包括南京政府统制区內的百姓,都赞同商毅称帝,也可以说,这个位置商毅是不坐不行。
同时郑成功还想到,如果自己不表态,商毅会不会把自己扣留下来,就像清廷扣留郑芝龙一样,想到这里,郑成功也不由出了一身冷汗。
商毅见郑成功一直沉默无语,目光游移不定,当然知道他在想什么,于是又道:“明俨,你也不用现在就做出决定,还有足够时间可以考虑,你还是先回泉州去吧。不过我们下一次见面,我不希望是在战场上。”
郑成功呆了一呆,心里也不由生出一丝惭愧,商毅根本就没打算扣留自已,不过转念一想,南明一方肯定不是商毅的对手,就算自己加入南明也改变不了这个结果。因此商毅也沒有必要扣着自己,当然郑成功并非贪生怕死的人,否则当初清军攻入福建的时候,就会和郑芝龙一起降清了。
于是郑成功也起身告辞。商毅把他送走之后,也不由苦笑了一声,他确实不想和郑成功为敌,因为在另一时空里,郑成功是公认的民族英雄,也是商毅敬佩的历史人物之一,而在这个时空里,由于商毅的出现,郑成功己经注定无法建立在另一时空里的功绩,也可以说,是商毅夺去了郑成功成为民族英雄的机会,虽然说商毅心里并不后悔这么做,但多少也有些愧疚,因此也不想郑成功成为自己的敌人,当初极力扶助郑成功,一方面是牵制清军,另一方面也未常不是想补偿一下郑成功。
但这种补偿并非是无原则的,现在的选择权在郑成功手上,如果郑成功执意要和自己为敌,陪明朝殉葬,自己也决不会手软,或者说会成全郑成功的心愿。当然在商毅手里,还有另外一张牌。
~看首发无广告请到品书网
请分享
本书来自 品&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