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古代监狱建筑

    王传敏

    如果说是为现代监狱作个素描,不外乎巍然耸立的高墙、紧紧关闭的牢门、危险恐怖的电网、森严的守卫!

    那么,古代中国监狱建筑是什么样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穿过千年历史的隧道,看看监狱自诞生以来,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 更新最快

    皋陶是监狱行业的祖师爷,他创制的监狱是什么样的呢?据《广韵》彭氏注:“皋陶作狱,其制为圜,象斗,墙曰圜墙,扉曰圜扉,名曰圜土。”一是筑土为墙,围成圆形的土城,一是向下掘地形成地穴。

    自皋陶祖师爷开创了监狱的样板模式后,一代又一代的典狱官吏、能工巧匠都在监狱建筑中倾注了匠心和智慧,时有独创之举,完善丰富了监狱的建筑理念。

    我国古代的审判和执行是集于一身的。为提审和管理的方便,断狱的审判机关和监狱一般是紧邻的,按照建筑风水和中国传统阴阳学说,衙门一般要坐北朝南,监狱位于坤位,属阴,因此,我们常见的监狱坐落方位是,处于衙门大堂的右角,是西南方位。

    牢门是一个监狱的标志和眼睛,牢门要牢。大门一般以黑色为主色调,无论铁质还是木质,追求的都是厚重、简朴、凝重、威严。牢门隔开阴阳,在罪犯心理上凝固成了此与彼、自由与桎梏、守法与违法的界限。罪犯从此门走过,既是申诫,也是提醒,更是司法威严的象征!

    监狱牢门及其他部位的常见饰物有“狴犴”,面目狰狞、恐怖。传说,龙生九子,狴犴好打抱不平,且能断狱,因此监狱大门有狴犴把守,有勿枉勿纵之意。除狴犴外,还有獬豸,獬豸据说是“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也是公正的象征。这些饰物已经成为凝固在监狱建筑里的静态的执法思想语言。

    监狱一般都有外监、内监和女监之分。外监关轻刑犯,内监关重刑犯。监狱的院落都有“狱厅”,是管监狱的牢头和禁卒的起居之所,多建有狱亭,高大耸立,便于了望,类似于今天监狱的民警值班室。

    监狱的建筑平面格局在旧时,多为封闭的圆形(如圜土)和方形的四合院式,后来到晚清监狱改良运动后,开始吸收国外监狱建筑思想,有放射形式、庭院式、校园式、串式等。

    因《苏三起解》而扬名的山西洪洞监狱,至今保存比较完好。进门就是一条狭窄的南北通道。通道两端各有东西对称的6间普通牢房,每间牢房门低窗小,占地只有4平方米,小土坑距地面不足1尺。狭小的牢房内少则关五六人,多时关十几人。入虎头牢,是一个小四合院。人在院中如落井底,小院北面有一孔枕头窑,被隔为三间,东侧的窑洞关押着重刑犯。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自新路附近的原京师模范监狱,建于清末时期,俗称“王八楼”(因狱中五排监舍以中心岗楼为圆心散射开去,状似王八而得名),中心岗楼与周围各监舍通道相连,看押人员只需在岗楼里绕一圈,就可以看到各排监舍的情况。毫无疑问,在当时监控手段落后的情况下,要保证监狱管理者对狱内状况的掌控,这种设计可谓相当科学了。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南京监狱,建于1905年,是所百年监狱。监狱建有办公楼、接见室、教诲堂、中央岗亭、杂居监、独居监、工场以及了望台等。监内设置为东、西、南监及女监、病监五处。东、西监为双扇形,各有四翼,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区分;南监五翼以“温、良、恭、俭、让”五字区分。每监设有黑房一间,内无光线,专门用来禁闭滋事罪犯。在“俭”字监外还设有水牢一座,用以惩罚人犯。病监设在东面,分杂居病监和独居病监。女监设在东南角,附有劳动场所,由女看守管理。合计监房172间,可关押三干余人。

    对自由的向往,是人的天性。在高墙下,在深牢大狱内,在貌似平静囚牢生活里,罪犯中随时都有一股冲破围墙、逃避监禁的潜流在汹涌。因此,防逃是监狱建筑最高价值追求。

    为防患于未然,监狱需要居高临下,加强观察,以防不测,体现在具体的监狱建筑设计理念中,就是:墙要高、窗要小、门要牢、视野要开阔、无障碍物、无攀登物等。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怀疑西伯(周文王)蓄意谋反,就把他囚禁在里,身戴桎梏,长达七年之久,有人就考证说,“羑”的同音“牖”,也就是小天窗的意思,后来成了监狱的代名词。监狱“圜扉严邃,门牢窗小”的特色从这个名称中可窥一斑。

    山西洪洞监狱的丈八墙就是防逃的一个杰作。围墙高八丈,俗称丈八墙。墙高并不足以为奇,奇特的是它1.7米的厚度,体里全部用沙子填满,犯人想要逃跑,唯一希望就是在墙体打洞,然而一打洞,沙子就会哗哗地流下来,洞口越大,沙子的流动速度就越快。犯人想要打洞外逃?此路不通!

    也有的监狱围墙并不向高处发展,也能防逃!汉成帝刘骛时期,酷吏尹赏就以筑造监狱闻名,他修筑的监狱被称为“虎穴”。其筑造方法是:先掘地几丈,然后在地下垒起砖墙,用大石头盖住出口。四周墙壁光滑,厚土就是狱墙,无法掘墙越狱,唯一的出口又被巨石塞住。凡是被投进虎穴的罪犯,石板一盖,就是黑漆漆的世界。纵有千般武艺,也是插翅难逃。龙潭虎穴大概与这个虎穴监狱也有一定的文字渊源。

    除了防逃,监狱还要考虑罪犯防罪犯自杀、狱内消防的要求。如洪洞监狱虎头牢内的水井,井口直径只有23厘米,深不过七尺,小巧玲珑,打水均用小水桶,以防止罪犯投井自杀。每个旧式监狱院落里基本都有水池或水缸,既为解决吃水,也是从消防着眼。

    监狱大门只为活人开。罪犯收监、提审、释放、解送以及押赴刑场处斩,从大门进出。罪犯瘐毙,则从监狱院墙西侧的“拖尸洞”拉出去。

    旧式监狱,大多狭窄、逼仄、阴暗、潮湿、冷峻。好多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都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描述。如方苞的《狱中杂记》的描写:狱中除禁卒居住的的值班室外,其他的房间都是四室无窗户,空气污浊,牢房内关押的罪犯经常有两百多人,“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起鲜不疫矣”,因为晚上按照监狱管理制度是不开牢门的,大小便都是房间里,如果夜晚有罪犯病死,“生人与死人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所以狱内传染病非常流行,多的每天都要死去十余人。这种设计理念,是基于下列因素考虑:

    首先,要在罪犯走进牢门后,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要造成压抑、收缩、森严的心理感受,主色调以冷色为主,以造成“威不可测”的神秘、恐怖感觉,使罪犯在心理上居于劣势、下位状态,自然产生服从、服帖的思想,以利于监狱对罪犯管理。

    其次,出于刑罚的惩戒性考虑,“制死生之命,详善恶之源,剪恶诛暴,禁人为非也”(《隋书·刑法志》),就是要恶化生活居住环境,以增强对社会的威慑性、儆戒性,最大程度地预防犯罪。在这方面,还存留着原始社会的“同态复仇”的基因。

    再次,要强化监狱的监管、防逃、防自杀、消防、防暴狱等基本性能。这是由监狱性质决定的。

    物换星移,时空流转。

    当我们留心现在的监狱建筑格局,我们会发现,监狱建筑的设计理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许多旧时的理念已经被颠覆。为了强化对罪犯教育、基本人权的尊重,许多监狱在设计时在保持其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开始走向开阔、文明、整洁的一面。这也印证了那句话:社会在发展,文明在进步,监狱自然也概莫能外。

    漫谈中国古代监狱建筑

    王传敏

    如果说是为现代监狱作个素描,不外乎巍然耸立的高墙、紧紧关闭的牢门、危险恐怖的电网、森严的守卫!

    那么,古代中国监狱建筑是什么样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让我们穿过千年历史的隧道,看看监狱自诞生以来,走过了一条怎样的路。

    皋陶是监狱行业的祖师爷,他创制的监狱是什么样的呢?据《广韵》彭氏注:“皋陶作狱,其制为圜,象斗,墙曰圜墙,扉曰圜扉,名曰圜土。”一是筑土为墙,围成圆形的土城,一是向下掘地形成地穴。

    自皋陶祖师爷开创了监狱的样板模式后,一代又一代的典狱官吏、能工巧匠都在监狱建筑中倾注了匠心和智慧,时有独创之举,完善丰富了监狱的建筑理念。

    我国古代的审判和执行是集于一身的。为提审和管理的方便,断狱的审判机关和监狱一般是紧邻的,按照建筑风水和中国传统阴阳学说,衙门一般要坐北朝南,监狱位于坤位,属阴,因此,我们常见的监狱坐落方位是,处于衙门大堂的右角,是西南方位。

    牢门是一个监狱的标志和眼睛,牢门要牢。大门一般以黑色为主色调,无论铁质还是木质,追求的都是厚重、简朴、凝重、威严。牢门隔开阴阳,在罪犯心理上凝固成了此与彼、自由与桎梏、守法与违法的界限。罪犯从此门走过,既是申诫,也是提醒,更是司法威严的象征!

    监狱牢门及其他部位的常见饰物有“狴犴”,面目狰狞、恐怖。传说,龙生九子,狴犴好打抱不平,且能断狱,因此监狱大门有狴犴把守,有勿枉勿纵之意。除狴犴外,还有獬豸,獬豸据说是“性忠,见人斗则触不直者,闻人论则咋不正者”,也是公正的象征。这些饰物已经成为凝固在监狱建筑里的静态的执法思想语言。

    监狱一般都有外监、内监和女监之分。外监关轻刑犯,内监关重刑犯。监狱的院落都有“狱厅”,是管监狱的牢头和禁卒的起居之所,多建有狱亭,高大耸立,便于了望,类似于今天监狱的民警值班室。

    监狱的建筑平面格局在旧时,多为封闭的圆形(如圜土)和方形的四合院式,后来到晚清监狱改良运动后,开始吸收国外监狱建筑思想,有放射形式、庭院式、校园式、串式等。

    因《苏三起解》而扬名的山西洪洞监狱,至今保存比较完好。进门就是一条狭窄的南北通道。通道两端各有东西对称的6间普通牢房,每间牢房门低窗小,占地只有4平方米,小土坑距地面不足1尺。狭小的牢房内少则关五六人,多时关十几人。入虎头牢,是一个小四合院。人在院中如落井底,小院北面有一孔枕头窑,被隔为三间,东侧的窑洞关押着重刑犯。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自新路附近的原京师模范监狱,建于清末时期,俗称“王八楼”(因狱中五排监舍以中心岗楼为圆心散射开去,状似王八而得名),中心岗楼与周围各监舍通道相连,看押人员只需在岗楼里绕一圈,就可以看到各排监舍的情况。毫无疑问,在当时监控手段落后的情况下,要保证监狱管理者对狱内状况的掌控,这种设计可谓相当科学了。

    笔者曾经工作过的南京监狱,建于1905年,是所百年监狱。监狱建有办公楼、接见室、教诲堂、中央岗亭、杂居监、独居监、工场以及了望台等。监内设置为东、西、南监及女监、病监五处。东、西监为双扇形,各有四翼,以“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字区分;南监五翼以“温、良、恭、俭、让”五字区分。每监设有黑房一间,内无光线,专门用来禁闭滋事罪犯。在“俭”字监外还设有水牢一座,用以惩罚人犯。病监设在东面,分杂居病监和独居病监。女监设在东南角,附有劳动场所,由女看守管理。合计监房172间,可关押三干余人。

    对自由的向往,是人的天性。在高墙下,在深牢大狱内,在貌似平静囚牢生活里,罪犯中随时都有一股冲破围墙、逃避监禁的潜流在汹涌。因此,防逃是监狱建筑最高价值追求。

    为防患于未然,监狱需要居高临下,加强观察,以防不测,体现在具体的监狱建筑设计理念中,就是:墙要高、窗要小、门要牢、视野要开阔、无障碍物、无攀登物等。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纣王怀疑西伯(周文王)蓄意谋反,就把他囚禁在里,身戴桎梏,长达七年之久,有人就考证说,“羑”的同音“牖”,也就是小天窗的意思,后来成了监狱的代名词。监狱“圜扉严邃,门牢窗小”的特色从这个名称中可窥一斑。

    山西洪洞监狱的丈八墙就是防逃的一个杰作。围墙高八丈,俗称丈八墙。墙高并不足以为奇,奇特的是它1.7米的厚度,体里全部用沙子填满,犯人想要逃跑,唯一希望就是在墙体打洞,然而一打洞,沙子就会哗哗地流下来,洞口越大,沙子的流动速度就越快。犯人想要打洞外逃?此路不通!

    也有的监狱围墙并不向高处发展,也能防逃!汉成帝刘骛时期,酷吏尹赏就以筑造监狱闻名,他修筑的监狱被称为“虎穴”。其筑造方法是:先掘地几丈,然后在地下垒起砖墙,用大石头盖住出口。四周墙壁光滑,厚土就是狱墙,无法掘墙越狱,唯一的出口又被巨石塞住。凡是被投进虎穴的罪犯,石板一盖,就是黑漆漆的世界。纵有千般武艺,也是插翅难逃。龙潭虎穴大概与这个虎穴监狱也有一定的文字渊源。

    除了防逃,监狱还要考虑罪犯防罪犯自杀、狱内消防的要求。如洪洞监狱虎头牢内的水井,井口直径只有23厘米,深不过七尺,小巧玲珑,打水均用小水桶,以防止罪犯投井自杀。每个旧式监狱院落里基本都有水池或水缸,既为解决吃水,也是从消防着眼。

    监狱大门只为活人开。罪犯收监、提审、释放、解送以及押赴刑场处斩,从大门进出。罪犯瘐毙,则从监狱院墙西侧的“拖尸洞”拉出去。

    旧式监狱,大多狭窄、逼仄、阴暗、潮湿、冷峻。好多文学作品和历史记载,都有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描述。如方苞的《狱中杂记》的描写:狱中除禁卒居住的的值班室外,其他的房间都是四室无窗户,空气污浊,牢房内关押的罪犯经常有两百多人,“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起鲜不疫矣”,因为晚上按照监狱管理制度是不开牢门的,大小便都是房间里,如果夜晚有罪犯病死,“

章节目录

调戏大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笔趣阁只为原作者凌霄公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漫谈中国古代监狱建筑-问男朋友要钱的套路表情包,调戏大明,笔趣阁并收藏调戏大明最新章节 伏天记笔趣阁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