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总兵刘挺是刘知远调过来协助的,理论上贾琮与刘知远平起平坐,都负责监督,而贾琮把刘挺奏折传给他,是什么意思,贾斯文想都不用想,就知道了,这是在拉拢他。
可以说,贾琮这一招太冒险了,江南人文荟萃,江苏、浙江、江西,豪门大族林立,豪强地主们又常有联姻之谊,许多人自诩风流、正直,实际上门户之见极深,江左盟很多人与贾琮修缮关系的几率极低。
江南人不乏正直之辈,重名重于性命,但并不是人人都一个样,当年东林复社都因为有私人恩怨,而反目成仇,比如复社创始人的杨廷枢,就赶走了不少同门中人。
而贾斯文是个很聪明的人,贾琮对这个聪明人,不过多废话,一切尽在不言中。
此事若由刘挺揭发上去,巡盐御史、都转盐运使都有责任。
这场对决,贾琮一开始虽然不是占了上风,但起跑线不低,户部协理江苏清吏司、内阁等都有人出力。
关键皇帝也在后面支持收上盐税,而贾琮的真正目的,是压下盐价,不让资本家一家独大。
贾斯文如果不妥协,很可能也会被罢官。
但是贾斯文猜测,贾琮也好不到哪里去,贾琮既然正面出来硬抗,势必得罪了某些盐商背后的势力。
扬州盐政改革的本质,表面上看是盐价的波动,实际上却是几方势力的重新洗牌。
贾琮的手段并不浅薄,保留并拉拢了最大的沈三贯,同时也招收进来很多部分的灶户,在刘知远麾下听命。
即使受到弹劾,贾琮的性命自始至终都是可以保住的,因为贾琮聪明地把功劳给了刘知远,黑锅也给了刘知远,但是民间的好名声,贾琮只给自己。
像贾斯文这样的聪明人,他不会仅仅因为门户之见、顽固的看法,就放弃利益。
所以,贾琮这个时候卖的人情,也让他内心起了波动。
从贾琮来说,他不是巡盐御史,盐税收上来之后就得走,他的意思就在表明:我们可以好好合作,只要合作,你可以坐稳你的位子,你我齐心协力为朝廷百姓,你怎么贪我不管,但事后我不在这里取一分银子。
从贾斯文来说,这是一个一下子做不了决定的抉择,他敢肯定贾琮会被弹劾,吕则民、张分宜都不会罢休,但他不敢肯定贾琮会怎样,谁知道皇帝是听刘知远而支持贾琮?还是为了平息局面而处罚贾琮?
这些都是未知的。
而他自己,接受妥协,代表转换阵营,未来的路途不好说,但是,与江左盟反目成仇,是注定了的,那些人不会放过他。不接受妥协?那就乖乖地吃贾琮这一棒……
贾琮给他出了一个很难的题……
“唔……不愧是状元,果然奸诈……”贾斯文坐在太师椅上,把头向后仰,眼神迷茫地看着御史衙门里横放了百年的油漆粱木,怎么办?
只能说,贾琮看透了他,贾斯文并不是真正的君子,相反,他们是同类人。
……
“辛苦你们了……”贾琮欣慰地看着妙玉和管潮生,他现在的伤已经好得差不多。
妙玉换了道袍上甲板,她如果继续穿道门或者佛门的衣服,就会给她带来不少便利,《醒世姻缘传》里面说过,古代女人做什么最好?
答案是做姑子。
因为姑子哪里都去得,任凭官老爷家、官太太家,豪门、寒门,甚至皇家宗室、皇宫大内。
卞玉京是最好的例子。
哪怕与官老爷们有了传闻,又能怎样?大家都看破不说破,逼不死人……从某种程度说,这是正常的情况。
所以贾琮带了妙玉,且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女人,很多官员都会意。
“你不该来的。”妙玉在舱间叹道。
此时盐票基本在代理盐商中间发行通了,提高盐票价格、并督察私盐,刘知远的税,少说也收了几百万,这才仅仅是盐政上面,不算其他,贾琮摸摸下巴想了一会儿,道:“被弹劾是肯定的,但不会死,顶多也是罢官,也有起用的机会,我不后悔。而且,豫王已经被召回去了,据信中所说,今年应该要变天。”
柳湘莲在门外欲言又止,马上就到秋后了,薛蟠怎么样?会不会皇帝一勾,就处斩了?
起初柳湘莲是最恨薛蟠的,把他暴打了一顿,但是薛蟠这货,平时是恶霸,对待朋友,却极有义气,柳湘莲早不责怪了。
又想贾琮各种事务缠身,柳湘莲便不问了。
“变天的大势,不是东翁能左右的,但东翁做的这些,给豫王爷在皇上心中的印象,加了不少分。豫王爷外出巡视,从未出格,可能东翁努力了那么多,应该还不及一本道家古籍的力量。”
“太平年间,需要的是守成之君,不管怎么说,盐税一上来,河道的功少不了东翁。不过东翁在江苏的名声,可谓争论极大,一方面出力做了不少事,一方面结交了官宦,又有一些江南文人抵制,毁誉参半……”
管潮生煮了几杯酒,几人开饮,贾琮却不悲观,开怀畅饮:“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我上任御史以来,一直是在享福,从不忌流言蜚语,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走,咱们去苏州吧。”
“不去常州衙门了?”妙玉道。
贾琮摇了摇头,刘知远、刘挺、范玄等人,都别过了,一条船顺流南下,飘飘荡荡,驶向三吴。
……
果然不出贾琮所料,数日后的内阁奏折,已经吵得不可开交,司马匪鉴、王应麟连声为贾琮叫好,说是“百年伟业,不世之功”。
张分宜便暗中唆使御史弹劾,不知就里的人,还以为他们为了公务,个个尽心竭力,许多张分宜门生,对贾琮的治河之功避而不谈,就拿违反前朝惯例、压抑商人太过等等引经据典的文章来弹劾。
踩到了有关他们利益的徽商,张分宜怎会善罢甘休?否则他就不是阁老了,他一面出来当和事老,一面不敢动刘知远,让那些“正直”的官员,去弹劾太监,结果就是他安然无恙,那些人把戴权和刘知远惹得勃然大怒……
自从九月过后,雍乐皇帝已经不处理奏折了,戴权怒而不批,其中最头疼的就是首辅杨清和,忙着上下疏通,老实说,这关他屁事啊?但谁叫他是首辅呢?
而他们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最逍遥快活的反而是当事人贾琮,虽然贾家也在心焦,但是贾琮以“被弹劾”为由,毅然决然除掉冠带、丢掉公事,逍遥快活地与美泛舟,到苏州寻欢去了。
与此同时,大顺全天下的高级官僚们,都在心焦的等待,皇帝已经病入膏肓了,这才是最大的势力洗牌。
可以说,贾琮这一招太冒险了,江南人文荟萃,江苏、浙江、江西,豪门大族林立,豪强地主们又常有联姻之谊,许多人自诩风流、正直,实际上门户之见极深,江左盟很多人与贾琮修缮关系的几率极低。
江南人不乏正直之辈,重名重于性命,但并不是人人都一个样,当年东林复社都因为有私人恩怨,而反目成仇,比如复社创始人的杨廷枢,就赶走了不少同门中人。
而贾斯文是个很聪明的人,贾琮对这个聪明人,不过多废话,一切尽在不言中。
此事若由刘挺揭发上去,巡盐御史、都转盐运使都有责任。
这场对决,贾琮一开始虽然不是占了上风,但起跑线不低,户部协理江苏清吏司、内阁等都有人出力。
关键皇帝也在后面支持收上盐税,而贾琮的真正目的,是压下盐价,不让资本家一家独大。
贾斯文如果不妥协,很可能也会被罢官。
但是贾斯文猜测,贾琮也好不到哪里去,贾琮既然正面出来硬抗,势必得罪了某些盐商背后的势力。
扬州盐政改革的本质,表面上看是盐价的波动,实际上却是几方势力的重新洗牌。
贾琮的手段并不浅薄,保留并拉拢了最大的沈三贯,同时也招收进来很多部分的灶户,在刘知远麾下听命。
即使受到弹劾,贾琮的性命自始至终都是可以保住的,因为贾琮聪明地把功劳给了刘知远,黑锅也给了刘知远,但是民间的好名声,贾琮只给自己。
像贾斯文这样的聪明人,他不会仅仅因为门户之见、顽固的看法,就放弃利益。
所以,贾琮这个时候卖的人情,也让他内心起了波动。
从贾琮来说,他不是巡盐御史,盐税收上来之后就得走,他的意思就在表明:我们可以好好合作,只要合作,你可以坐稳你的位子,你我齐心协力为朝廷百姓,你怎么贪我不管,但事后我不在这里取一分银子。
从贾斯文来说,这是一个一下子做不了决定的抉择,他敢肯定贾琮会被弹劾,吕则民、张分宜都不会罢休,但他不敢肯定贾琮会怎样,谁知道皇帝是听刘知远而支持贾琮?还是为了平息局面而处罚贾琮?
这些都是未知的。
而他自己,接受妥协,代表转换阵营,未来的路途不好说,但是,与江左盟反目成仇,是注定了的,那些人不会放过他。不接受妥协?那就乖乖地吃贾琮这一棒……
贾琮给他出了一个很难的题……
“唔……不愧是状元,果然奸诈……”贾斯文坐在太师椅上,把头向后仰,眼神迷茫地看着御史衙门里横放了百年的油漆粱木,怎么办?
只能说,贾琮看透了他,贾斯文并不是真正的君子,相反,他们是同类人。
……
“辛苦你们了……”贾琮欣慰地看着妙玉和管潮生,他现在的伤已经好得差不多。
妙玉换了道袍上甲板,她如果继续穿道门或者佛门的衣服,就会给她带来不少便利,《醒世姻缘传》里面说过,古代女人做什么最好?
答案是做姑子。
因为姑子哪里都去得,任凭官老爷家、官太太家,豪门、寒门,甚至皇家宗室、皇宫大内。
卞玉京是最好的例子。
哪怕与官老爷们有了传闻,又能怎样?大家都看破不说破,逼不死人……从某种程度说,这是正常的情况。
所以贾琮带了妙玉,且是这样一个美丽的女人,很多官员都会意。
“你不该来的。”妙玉在舱间叹道。
此时盐票基本在代理盐商中间发行通了,提高盐票价格、并督察私盐,刘知远的税,少说也收了几百万,这才仅仅是盐政上面,不算其他,贾琮摸摸下巴想了一会儿,道:“被弹劾是肯定的,但不会死,顶多也是罢官,也有起用的机会,我不后悔。而且,豫王已经被召回去了,据信中所说,今年应该要变天。”
柳湘莲在门外欲言又止,马上就到秋后了,薛蟠怎么样?会不会皇帝一勾,就处斩了?
起初柳湘莲是最恨薛蟠的,把他暴打了一顿,但是薛蟠这货,平时是恶霸,对待朋友,却极有义气,柳湘莲早不责怪了。
又想贾琮各种事务缠身,柳湘莲便不问了。
“变天的大势,不是东翁能左右的,但东翁做的这些,给豫王爷在皇上心中的印象,加了不少分。豫王爷外出巡视,从未出格,可能东翁努力了那么多,应该还不及一本道家古籍的力量。”
“太平年间,需要的是守成之君,不管怎么说,盐税一上来,河道的功少不了东翁。不过东翁在江苏的名声,可谓争论极大,一方面出力做了不少事,一方面结交了官宦,又有一些江南文人抵制,毁誉参半……”
管潮生煮了几杯酒,几人开饮,贾琮却不悲观,开怀畅饮:“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我上任御史以来,一直是在享福,从不忌流言蜚语,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走,咱们去苏州吧。”
“不去常州衙门了?”妙玉道。
贾琮摇了摇头,刘知远、刘挺、范玄等人,都别过了,一条船顺流南下,飘飘荡荡,驶向三吴。
……
果然不出贾琮所料,数日后的内阁奏折,已经吵得不可开交,司马匪鉴、王应麟连声为贾琮叫好,说是“百年伟业,不世之功”。
张分宜便暗中唆使御史弹劾,不知就里的人,还以为他们为了公务,个个尽心竭力,许多张分宜门生,对贾琮的治河之功避而不谈,就拿违反前朝惯例、压抑商人太过等等引经据典的文章来弹劾。
踩到了有关他们利益的徽商,张分宜怎会善罢甘休?否则他就不是阁老了,他一面出来当和事老,一面不敢动刘知远,让那些“正直”的官员,去弹劾太监,结果就是他安然无恙,那些人把戴权和刘知远惹得勃然大怒……
自从九月过后,雍乐皇帝已经不处理奏折了,戴权怒而不批,其中最头疼的就是首辅杨清和,忙着上下疏通,老实说,这关他屁事啊?但谁叫他是首辅呢?
而他们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最逍遥快活的反而是当事人贾琮,虽然贾家也在心焦,但是贾琮以“被弹劾”为由,毅然决然除掉冠带、丢掉公事,逍遥快活地与美泛舟,到苏州寻欢去了。
与此同时,大顺全天下的高级官僚们,都在心焦的等待,皇帝已经病入膏肓了,这才是最大的势力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