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侍讲从五品阶的汤斌大人,在京城里的居所是一处赁住的独门独户小宅院,内里五间平房,座落于正阳门外大街的柏树胡同。此地位于外城之外,邻里多是平民百姓,日常生活采买都很方便,周遭街市也很热闹。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倘若当官的每天要赶去所属衙门里当差,路实在是很远。
柏树胡同距离内城、还有紫禁城,恐怕有那十万八千里遥。但凡是稍微有些家底的京官,都会想办法在东、西长安大街或者是东、西皇城根大街附近置办宅邸的。能住的如此之远,唯一的原因就是没钱。这一点,柳全儿亲自验证过了。
三月十三日,柳全儿辰时从午门出,骑着马跑了三刻多钟,在街巷里拐了几道弯儿,问了两户人家,才打听到汤斌的宅第。柳全儿叩门许久,终于有一个颇上了些年纪的老仆人过来应门。待柳全儿说明自己是前来颁圣旨的,偏偏这个老头儿耳朵有点背,以为此人是来找汤斌的。
“啊?你说甚么?我家大人不在家,下午落衙后才能回来!”
柳全儿又大声说了一遍:“我是来颁圣旨的,你家夫人可以出来接旨吗?”
老头儿也是大声回答:
“你说甚么?我家大人,他不在家!”
柳全儿也被整晕乎了,幸好刚才他喊的声音足够大,把原本呆在屋子里做活计的两名老妇人,也给喊了出来。
一个五十多岁、容貌威严的老妇人,她身上穿的褙子纹理、襦裙花色虽然陈旧,比起身后站着的老仆妇来说,依稀更形似主人家。这老妇人平声问道:“敢问这位相公,所为何来?”
柳全儿连忙拱手揖礼回答:“请问您可是汤夫人?咱家是宫中内监柳全儿,乃是奉了吾皇谕令,前来颁旨的。请汤夫人快些摆下香案跪接圣旨吧。”
汤夫人万分惊讶,扶住身边同样颤抖着的管家奶奶于氏,身子晃了两晃、方才勉强定住心神。汤夫人拉着于氏匆忙返身进里屋抬出了一张小桌子,摆上一只小香炉供上三柱香,这简陋地香案总算是设好了。照理是应该另行换上一套正式点的女式朝服的,可惜汤夫人默默想了一下,惟有此刻身上穿着的这件鹅青色的褙子,质料最好,因此也就没有重新更衣了。
柳全儿耐心等候着,待汤夫人把接旨的一应规矩布置妥当,方才正色肃容地展开圣旨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念及节俭……即将远行……特赐鞍马一匹,绸缎两匹,银五百两……。钦此。”
柳全儿念完皇帝圣旨,卷好后高高捧着,汤夫人赶紧起身上前,恭恭敬敬双手接过了黄卷。柳全儿办完差事,一改刚才地严肃做派,笑着说道:“汤夫人,恭喜了。”
柳全儿与汤夫人寒暄之间,已经从自己骑来的马背上拿过红皮包袱,递给耳背的老仆人,在他耳边大声喊道:“拿好了,这是五—百—两—官平银。”
老仆人这下子可终于听清楚了,把怀里的红皮包袱抱得紧紧地。
柳全儿又返身把门外另一匹健马牵了进来,直接帮忙把缰绳拴在院子里的大树干上。
柳全儿一边从马背上抱下两匹绸缎,一边殷勤问道:
“汤夫人,这些绸缎放进哪一间屋子里为好?”
汤夫人如何肯让柳全儿帮忙搬东西,红着脸十分不好意思地谦让着:
“柳公公,岂敢劳烦您的大驾,这可如何使得……。”
柳全儿笑嘻嘻地说:“几位年纪甚长,该当由咱家来搬。咱家在宫中也是做惯了的。”
汤夫人刚才早早就眼神暗示过于氏,进里屋去拿赏银红封。然而于氏冲着汤夫人连连摇头,汤夫人这才想起家中目前的窘境:仅止剩下几十串铜钱,连一块银角子也没有,如何能够拿得出手、打赏皇宫中来的宣旨太监?倘若使用皇帝刚刚赏赐下来的银子,恐怕至少也是十两一锭的,何况带着官平银两的标记,如何能够用于打赏?当场拿出来岂非要被人家公公笑话不成?汤夫人踌躇作难,狠了狠心还是返身回到屋里去取铜钱,毕竟还是要赏地,否则让人家公公空手而归,场面上也实在说不过去。
柳全儿在于氏的指引下,把两匹绸缎送到了一间狭窄的书房中。至于为何把东西摆到这间屋子里,大概也是因为这间房间其中一半,其实正是堆放杂物箱笼的置间。而另一半房间才环立着两架书橱,一张简陋的台案,权充作书房。
柳全儿朝四下里大致张望了一番,心底暗暗叹气:这个汤大人,委实是个穷官人。
柳全儿向汤夫人告辞,却不过去情面,终于被汤夫人硬塞下几串铜钱,这才上马回宫复命。
康熙皇帝拢着袍袖坐在御座上,听柳全儿绘声绘色地描述汤家的家境。
“……他家住得十分远,奴才骑马快赶也跑了三刻钟……十分偏僻,辗转打听了半天……。他家的房子不是自家买的,乃是赁屋租住的……。实在是够穷的,只有五间平房,汤大人和夫人住一间,在京里有两位小公子,这兄弟俩同住一间,还有一对老仆妇单住一间,其中有一间屋子奴才进去察看过,半间是搁置杂物的,另外半间才是汤大人的书房,估计还剩下的那一间是灶房、生火烧饭用的……。听邻居说,两位小公子都在京里上官塾,束修比私塾便宜许多……。另有两个大公子,全都留在老家侍奉祖母,没有带到京里来……。奴才离开的时候,汤夫人打赏了奴才几串铜钱,奴才私下里琢磨着,他家恐怕连一分银子也是没有的……。”
康熙神情忧郁地听着柳全儿生动详细地汇报,唉,这就是号称“清朝第一清官”的汤斌,真实生活境况的写照。历史上的汤斌于六十岁病逝,其中很关键的原因,虽然是由于后来他遭到了官场权贵的陷害,被偏信谗言的康熙皇帝予以降五级的处分,这些打击严重伤害了汤斌的求生意志。然而,汤斌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窘迫清苦,长期的营养不良,也是造成他身体嬴弱,承受不住精神打击的重要根源。
康熙心想:别的国家大事很难办,都可以慢慢地来搞。唯独汤斌这事儿倒也不难,朕每年要记着,单独给他包个大点的红包,改善一下汤斌家的生活条件,把他养得肥一点还是能办到的。
话说,汤斌的绰号干嘛要叫“清豆腐汤”呢?每日三餐都吃豆腐,营养失调那怎么行啊。人家庙里的和尚茹素,也还能吃几只鸡蛋呢。他倒是禀性坚强地很,天天吃豆腐。难怪那个干瘪小老头儿,面孔上全是一脸豆皮色儿……,联想到这里,康熙歪歪地笑了。
…
[[[cp|:9oo|h:6oo|a:l|u:c.{o,1o}o.{o,1o}o871515514244.jpg]]]
敬谢书友na=《云三卷》]
柏树胡同距离内城、还有紫禁城,恐怕有那十万八千里遥。但凡是稍微有些家底的京官,都会想办法在东、西长安大街或者是东、西皇城根大街附近置办宅邸的。能住的如此之远,唯一的原因就是没钱。这一点,柳全儿亲自验证过了。
三月十三日,柳全儿辰时从午门出,骑着马跑了三刻多钟,在街巷里拐了几道弯儿,问了两户人家,才打听到汤斌的宅第。柳全儿叩门许久,终于有一个颇上了些年纪的老仆人过来应门。待柳全儿说明自己是前来颁圣旨的,偏偏这个老头儿耳朵有点背,以为此人是来找汤斌的。
“啊?你说甚么?我家大人不在家,下午落衙后才能回来!”
柳全儿又大声说了一遍:“我是来颁圣旨的,你家夫人可以出来接旨吗?”
老头儿也是大声回答:
“你说甚么?我家大人,他不在家!”
柳全儿也被整晕乎了,幸好刚才他喊的声音足够大,把原本呆在屋子里做活计的两名老妇人,也给喊了出来。
一个五十多岁、容貌威严的老妇人,她身上穿的褙子纹理、襦裙花色虽然陈旧,比起身后站着的老仆妇来说,依稀更形似主人家。这老妇人平声问道:“敢问这位相公,所为何来?”
柳全儿连忙拱手揖礼回答:“请问您可是汤夫人?咱家是宫中内监柳全儿,乃是奉了吾皇谕令,前来颁旨的。请汤夫人快些摆下香案跪接圣旨吧。”
汤夫人万分惊讶,扶住身边同样颤抖着的管家奶奶于氏,身子晃了两晃、方才勉强定住心神。汤夫人拉着于氏匆忙返身进里屋抬出了一张小桌子,摆上一只小香炉供上三柱香,这简陋地香案总算是设好了。照理是应该另行换上一套正式点的女式朝服的,可惜汤夫人默默想了一下,惟有此刻身上穿着的这件鹅青色的褙子,质料最好,因此也就没有重新更衣了。
柳全儿耐心等候着,待汤夫人把接旨的一应规矩布置妥当,方才正色肃容地展开圣旨念道: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念及节俭……即将远行……特赐鞍马一匹,绸缎两匹,银五百两……。钦此。”
柳全儿念完皇帝圣旨,卷好后高高捧着,汤夫人赶紧起身上前,恭恭敬敬双手接过了黄卷。柳全儿办完差事,一改刚才地严肃做派,笑着说道:“汤夫人,恭喜了。”
柳全儿与汤夫人寒暄之间,已经从自己骑来的马背上拿过红皮包袱,递给耳背的老仆人,在他耳边大声喊道:“拿好了,这是五—百—两—官平银。”
老仆人这下子可终于听清楚了,把怀里的红皮包袱抱得紧紧地。
柳全儿又返身把门外另一匹健马牵了进来,直接帮忙把缰绳拴在院子里的大树干上。
柳全儿一边从马背上抱下两匹绸缎,一边殷勤问道:
“汤夫人,这些绸缎放进哪一间屋子里为好?”
汤夫人如何肯让柳全儿帮忙搬东西,红着脸十分不好意思地谦让着:
“柳公公,岂敢劳烦您的大驾,这可如何使得……。”
柳全儿笑嘻嘻地说:“几位年纪甚长,该当由咱家来搬。咱家在宫中也是做惯了的。”
汤夫人刚才早早就眼神暗示过于氏,进里屋去拿赏银红封。然而于氏冲着汤夫人连连摇头,汤夫人这才想起家中目前的窘境:仅止剩下几十串铜钱,连一块银角子也没有,如何能够拿得出手、打赏皇宫中来的宣旨太监?倘若使用皇帝刚刚赏赐下来的银子,恐怕至少也是十两一锭的,何况带着官平银两的标记,如何能够用于打赏?当场拿出来岂非要被人家公公笑话不成?汤夫人踌躇作难,狠了狠心还是返身回到屋里去取铜钱,毕竟还是要赏地,否则让人家公公空手而归,场面上也实在说不过去。
柳全儿在于氏的指引下,把两匹绸缎送到了一间狭窄的书房中。至于为何把东西摆到这间屋子里,大概也是因为这间房间其中一半,其实正是堆放杂物箱笼的置间。而另一半房间才环立着两架书橱,一张简陋的台案,权充作书房。
柳全儿朝四下里大致张望了一番,心底暗暗叹气:这个汤大人,委实是个穷官人。
柳全儿向汤夫人告辞,却不过去情面,终于被汤夫人硬塞下几串铜钱,这才上马回宫复命。
康熙皇帝拢着袍袖坐在御座上,听柳全儿绘声绘色地描述汤家的家境。
“……他家住得十分远,奴才骑马快赶也跑了三刻钟……十分偏僻,辗转打听了半天……。他家的房子不是自家买的,乃是赁屋租住的……。实在是够穷的,只有五间平房,汤大人和夫人住一间,在京里有两位小公子,这兄弟俩同住一间,还有一对老仆妇单住一间,其中有一间屋子奴才进去察看过,半间是搁置杂物的,另外半间才是汤大人的书房,估计还剩下的那一间是灶房、生火烧饭用的……。听邻居说,两位小公子都在京里上官塾,束修比私塾便宜许多……。另有两个大公子,全都留在老家侍奉祖母,没有带到京里来……。奴才离开的时候,汤夫人打赏了奴才几串铜钱,奴才私下里琢磨着,他家恐怕连一分银子也是没有的……。”
康熙神情忧郁地听着柳全儿生动详细地汇报,唉,这就是号称“清朝第一清官”的汤斌,真实生活境况的写照。历史上的汤斌于六十岁病逝,其中很关键的原因,虽然是由于后来他遭到了官场权贵的陷害,被偏信谗言的康熙皇帝予以降五级的处分,这些打击严重伤害了汤斌的求生意志。然而,汤斌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的窘迫清苦,长期的营养不良,也是造成他身体嬴弱,承受不住精神打击的重要根源。
康熙心想:别的国家大事很难办,都可以慢慢地来搞。唯独汤斌这事儿倒也不难,朕每年要记着,单独给他包个大点的红包,改善一下汤斌家的生活条件,把他养得肥一点还是能办到的。
话说,汤斌的绰号干嘛要叫“清豆腐汤”呢?每日三餐都吃豆腐,营养失调那怎么行啊。人家庙里的和尚茹素,也还能吃几只鸡蛋呢。他倒是禀性坚强地很,天天吃豆腐。难怪那个干瘪小老头儿,面孔上全是一脸豆皮色儿……,联想到这里,康熙歪歪地笑了。
…
[[[cp|:9oo|h:6oo|a:l|u:c.{o,1o}o.{o,1o}o871515514244.jpg]]]
敬谢书友na=《云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