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千抽空回家挂了,明天坏得继续去,在医院要呆七渊则上一章出来。
陈淮有些犹豫,胡义说得再好听。他总觉得这事有些不靠谱,但表面上又无法找出他话中的破绽,拿眼看了下身边的贾谊和其他司礼监的同仁,见他们好像都有些认同胡义的话,态度不似刚才坚决。心中不由焦急万分:若是司礼监对此事不能保持一致,还如何一力在皇上面前抗争此事!
再看尚铭和**二人,一脸的的色。陈淮心中更是生出无名怒火,心道要是老祖宗怀恩在这,你二人还有胆量与我司礼监作对吗!
“这事你们说了集天了,就这么办了吧,联还有其他事情要说。”
宪宗见众太监都不说话,只道他们都认同了胡义的话,对传奉官任免之事不再反对,心中也是有些高兴,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一来可以树立自己纳谏的形象,二来还可以让自己想做的事得以顺利实行,对出力甚多的胡义不由更加欣赏,朝他多看了几眼,眼神中满是褒奖。尚铭和**看了心中却生了几分嫉恨。敢情我们在此力争半天竟然赶不上这太监几句话了。
陈淮见宪宗不准备就此事再说下去。传奉官之事马上就要变成事实。情急之下便想再上前劝谏,可是又无法反驳胡义的那通歪理,稍稍顿了一下,冷静片刻,心中便有了主意。他知道宪宗这人最是怕麻烦。很多事情往往是一时兴起想到,然后脑袋一拍就作决定,不过一旦让他具体落实却又会犯难,最终都会不了了之。如果现在告诉宪宗一些此事的麻烦,恐怕他就会跟以前一样,给传奉官之事来个不了了之。
任免传奉官一事的最大麻烦在于朝庭所有文武官员任职手续都是通过吏部,现在宪宗要自己直接任命官员。这就牵涉到一个官印和官批的问题,若是吏部不给官印文书,这官就不合法,也无法到任。因为不管是什么官,上任前都得和前任做个交接,而官印和文批便是交接的主要程序。
陈淮清楚知道传奉官一事外朝肯定会严加反对,而且绝对不会给这些内庭传奉官相应的文批官印,如此一来,事情可就复杂起来了。要想让这些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具有合法权力,就必须要有吏部给的官印文批,不然他们就都无法到任,无法行使官员应有的权力。说白了就是他们只是一群空壳官,手中所有的只是皇帝的一个空头任命,出了宫却什么都不是。
想到此处,陈淮再不犹豫,当下上前奏道:“皇上,若无吏部文书,无官无印,这传奉官如何任职,还请皇上给个意见。”
成化三年平定大藤峡之乱之后。宪宗便不大过问政事,虽然朝会还是定期举行,但多数也是做个样子,将那个“是”改成稍微体面些的“照例。而已。陈谁现在将官印文批的问题点出,是吃准宪宗怕麻烦。不喜欢与外朝打交道的性格。任免传奉官之事八成是宪宗临时起兴想出的主意,腹中必定没有具体章程,他若是知道官员不是随便就可以任免,如果硬要任免就要为他们与外朝生争执,恐怕他宁可多炼些丹也不愿意为此多说一句话。
正常情况下,宪宗知道事情会给自己惹麻烦,通常都是紧锁双眉,一言不,然后挥手走人,从此以后再也不提此事。陈淮点出吏部的麻烦之后,便凝神看着宪宗,等待他一如继往的紧锁双眉,谁知宪宗这次眉头却皱也不皱一下,甚至看不到一点点怕麻烦的样子,而是毫不在乎的摆摆手,轻笑一声道:“外朝的事情你们不必管那么多,司礼监就按胡义刚才的意思拟个奏呈上来。然后批红交给内阁就是
宪宗的样子让陈淮有些失望。不过一听说到内阁,心中却是一喜,这折子要是到了内阁,不被封批驳回来才怪,作出一幅有些为难的样子对宪宗道:“若内阁反对该怎么办?”宪宗没有直接说话,而是返身回到大殿上,走到万贵妃身边轻轻拉过她的手,与她一同坐下。
“联想内阁不会反对此事,你们只管将奏呈拟给联就是。”
“若内阁反对此事,奴婢等如何做?”
陈淮好像没完没了似的,接着又问道。宪宗没有做出不耐烦的样子,而是轻啜一声:“无妨,内阁真要反对,你们再来找联就好了。”
“是,臣等遵旨!”
有这话事情就好办,陈淮料定内阁会批驳此事,因此不再担心,恭声退到一旁。贾谊他们知道他是打什么主意,互相露出会心的笑容,尚铭和**好像也查觉到什么,露出一丝忧色,不过却是一瞬即过。
见此情形,胡义却是暗自摇头。苦笑一声。心道:内阁现在是由出了名的纸糊阁老万安同志主持,他要是会反对皇帝的意见,就不叫纸糊阁老了。
陈淮以为内阁会反对此事,恐怕到了会被万安气得吐血。
传奉官的事情就这么定下了,而且铁定会得以实施,自己已经尽最大努力将此事稍稍往正道上领了一领。虽然任免的绝大多数会是一帮人。但不管怎么说,总会有一些真才实学之人借此上位,也不能完全说是坏事,就算还是坏事,也不至于坏过原本的历史吧。
胡义心中对传奉官之事没有负疚感,想到刚才宪宗说还有其他的事要议一议,便将注意力转了回来,安心在那等候宪宗接下来有什么话说。
宪宗没有让众人等得太久,便开始了今天谈话的第二个日的,不过对象却是尚铭。
“尚铭,联问你,东厂是如何做事的?”
这个问题问得实在是太没有水平了,宪宗莫名其妙问这个做什么,东厂如何做事他这个皇帝难道不知道吗?胡义正感奇怪时,眼角却瞥到司礼监的一帮人都在不怀好意的看着尚铭,不由一个激灵:尚铭犯事了?
果然宪宗话才说完,尚铭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再仇一才对陈淮等人的阴沉跋唐磕了几个头。嘴里却妥,曰话都不敢说,好像自己头磕得越多,宪宗就越高兴一般。
“联问你话呢,你老磕头做什么。难道你背着联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心里有鬼不成!”
宪宗一改刚才的和气模样,语气突然严厉起来。尚铭听在耳里,情不自禁的抖了一下,抬眼见宪宗眼神不善,恐怕自己再不回话,马上就要倒霉。不敢再磕头,忙恭声道:“回皇上话,东厂做事是依从前旧制而行。”
“从并旧制?”
宪宗哼了一声,眼睛眯了一下,开口说道:“旧制是如何个做事法。你说给联听听。”
皇上这会问这个做什么,难道那事真的东窗事了?难怪刚才我极力与陈淮他们力争,他却不置一词。尚铭心中忐忑,越想越惊,不敢怠慢,出声道:“按永乐旧制,东厂校尉侦缉、稽查的范围从宫禁到京师。从官府到民间,从皇亲国戚到普通百姓,不分贵贱,一律由东厂校尉查控缉事。每个月月初。校尉番役在厂署庭中掣签。出分自己的侦辑区域,确定负责哪一个官府或具体人员和事件。中府会审大狱,北镇抚司考讯重犯,校尉侦听细节,称为听记。校尉、番役到各官府、城门辑访,称为坐记。某官行某事。某城得某奸,胥吏疏白坐记上奏厂署,称为打事件。”宪宗好像对这些不感兴趣,接着问道:“还有呢?”
尚铭不知宪宗想知道什么,也不知他到底知道什么,只好绞尽脑汁整理了一番说道:
“校尉、番役每个月分工一次。除记载三法司案件外,还重点关注兵部动向,及各地卫所详情。另外对宫城、皇城、京城各门严加盘查、稽查,对一切可能的奸细逮系拷问,绝不放过一丝可疑之点。番役们侦辑到事件后,都要写一个奏章回复厂署,择其重要之事由臣择人上奏皇上。”
听尚铭这么一说,胡义也有些印象了,好像史书上说东厂的这些密奏不通过任何正当渠道,而是直接通过秘密渠道送达厂署进递皇帝手中;即便是半夜三更,东华门关闭,也可以从门缝中塞进去,里面随时都有专门的内侍接应;内侍接到门缝的递进奏本,不许有一时半刻的耽搁。立即秘密的呈上这样,宫外事无巨细,皇帝、厂主和东厂官员什么都知道,以至于皇帝和内侍们常拿柴米油盐的民间琐事开些玩笑。好像有个关于锦衣卫还是东厂的笑话,说明太祖朱元璋连大臣晚上在家打马吊麻将糊什么牌都知道,这就是特务政治的效果。
“这些联都知道,你捡联不知道的说。”
尚铭的回答很公文化,宪宗听到现在也没见其有半分悔过之心,主动交待,便有些不耐烦,单刀直入喝道:“联问你,东厂现在都有多少人?”
“这,”
尚铭听宪宗这么一问,立马出了一身冷汗,脑中闪过几个,念头,神情却是不变,说道:“回皇上话。东厂各地都有分支,人员复杂具体人数臣也不太清楚。”
宪宗这下子坐不住了,霍的一下起身指着他:“怎么,你这东厂厂主连手下有多少人都不知道吗?”
见宪宗动怒了,尚铭再也镇定不了。看其样子好像是知道那事了。内心有些惶恐不安,咬牙说道:“回皇上话,奴婢手下共有四千名官校。”
尚铭说的是东土登记在案的官校。也就是后世常说具有编制的正式公务员人数。
“四千名?你刚才怎么不说,非要联站起来你才肯说吗?”
宪宗冷然的扫了他一眼,脸色开始青:“恐怕不止吧,怎么联听说你手下有七八子人呢?”
一听到这个数字,尚铭吓得是面无人色,失声叫道:“皇上,奴婢绝不敢欺君,东厂下面是有七万多人。但大多数都是校尉番役们在民间招募的探子,散落各地,为校尉们提供各类情报,与我东厂并无直接归属,只是一个,相互利用的关系,这些人各行各业都有,平时都有正经职事,只是有了情报才会由校尉们汇报。而且…而且光靠原有的四千官校实在是难以办案,臣不得已这才扩充人马,好有足够人手办差。”
“是吗?”
宪宗定了一定,脸色狐疑不定,只在那冷冷的看着尚铭。陈淮、贾谊等人见了都是暗喜,**却是低着一张脸,看不出鼓怒哀乐,不知此时他心中是如何想。尚铭则是用一脸忠心为君,绝无欺瞒的样子怔怔的望着宪宗,好像他所做得并没有过错。
四千人的编制扩大了十几倍。变成七八万人,不管是不是如尚铭所说。大部分只是外围探子,但以东厂的行事作风,只怕是一入东厂门,永世东厂人吧。难怪宪宗会如此惊疑,一个掌着七八万人马力量的大太监的确让人有些不安。胡义有些同情的看了一眼尚铭,这事也不能怪你,我也打算这样干的。
想想看,宫禁这样深邃,九重宫区。层层院落,这靠几个,校尉哪里够?京师这样广大,人员这样众多。仅由四千名番役哪里看得过来?况且他们看的还不单单是北京城,而是大明朝两京十三省,不扩充人马哪里能顾得过来。于是,校尉、番役纷纷网罗精明、刁顽、无赖之徒或者民间各色人等,甚至是江湖绿林道上的强人,让他们为自己跑腿、打听事件,这些人成为东厂这支特别禁军的准番役。而正是有了这些准备番役的加入,才让东厂的办案效率大大提高,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庞大特务机关。
不过宪宗没理由会为这个事情找尚铭麻烦的,这种事情说白了还是为你皇帝服务,不管他现在效率如何。摆在那里总是个吓人的老虎不是。总不会是为了上次东厂对白莲教侦辑不力的事吧?胡义想不明白宪宗为什么会突然对尚铭难。
陈淮有些犹豫,胡义说得再好听。他总觉得这事有些不靠谱,但表面上又无法找出他话中的破绽,拿眼看了下身边的贾谊和其他司礼监的同仁,见他们好像都有些认同胡义的话,态度不似刚才坚决。心中不由焦急万分:若是司礼监对此事不能保持一致,还如何一力在皇上面前抗争此事!
再看尚铭和**二人,一脸的的色。陈淮心中更是生出无名怒火,心道要是老祖宗怀恩在这,你二人还有胆量与我司礼监作对吗!
“这事你们说了集天了,就这么办了吧,联还有其他事情要说。”
宪宗见众太监都不说话,只道他们都认同了胡义的话,对传奉官任免之事不再反对,心中也是有些高兴,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一来可以树立自己纳谏的形象,二来还可以让自己想做的事得以顺利实行,对出力甚多的胡义不由更加欣赏,朝他多看了几眼,眼神中满是褒奖。尚铭和**看了心中却生了几分嫉恨。敢情我们在此力争半天竟然赶不上这太监几句话了。
陈淮见宪宗不准备就此事再说下去。传奉官之事马上就要变成事实。情急之下便想再上前劝谏,可是又无法反驳胡义的那通歪理,稍稍顿了一下,冷静片刻,心中便有了主意。他知道宪宗这人最是怕麻烦。很多事情往往是一时兴起想到,然后脑袋一拍就作决定,不过一旦让他具体落实却又会犯难,最终都会不了了之。如果现在告诉宪宗一些此事的麻烦,恐怕他就会跟以前一样,给传奉官之事来个不了了之。
任免传奉官一事的最大麻烦在于朝庭所有文武官员任职手续都是通过吏部,现在宪宗要自己直接任命官员。这就牵涉到一个官印和官批的问题,若是吏部不给官印文书,这官就不合法,也无法到任。因为不管是什么官,上任前都得和前任做个交接,而官印和文批便是交接的主要程序。
陈淮清楚知道传奉官一事外朝肯定会严加反对,而且绝对不会给这些内庭传奉官相应的文批官印,如此一来,事情可就复杂起来了。要想让这些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具有合法权力,就必须要有吏部给的官印文批,不然他们就都无法到任,无法行使官员应有的权力。说白了就是他们只是一群空壳官,手中所有的只是皇帝的一个空头任命,出了宫却什么都不是。
想到此处,陈淮再不犹豫,当下上前奏道:“皇上,若无吏部文书,无官无印,这传奉官如何任职,还请皇上给个意见。”
成化三年平定大藤峡之乱之后。宪宗便不大过问政事,虽然朝会还是定期举行,但多数也是做个样子,将那个“是”改成稍微体面些的“照例。而已。陈谁现在将官印文批的问题点出,是吃准宪宗怕麻烦。不喜欢与外朝打交道的性格。任免传奉官之事八成是宪宗临时起兴想出的主意,腹中必定没有具体章程,他若是知道官员不是随便就可以任免,如果硬要任免就要为他们与外朝生争执,恐怕他宁可多炼些丹也不愿意为此多说一句话。
正常情况下,宪宗知道事情会给自己惹麻烦,通常都是紧锁双眉,一言不,然后挥手走人,从此以后再也不提此事。陈淮点出吏部的麻烦之后,便凝神看着宪宗,等待他一如继往的紧锁双眉,谁知宪宗这次眉头却皱也不皱一下,甚至看不到一点点怕麻烦的样子,而是毫不在乎的摆摆手,轻笑一声道:“外朝的事情你们不必管那么多,司礼监就按胡义刚才的意思拟个奏呈上来。然后批红交给内阁就是
宪宗的样子让陈淮有些失望。不过一听说到内阁,心中却是一喜,这折子要是到了内阁,不被封批驳回来才怪,作出一幅有些为难的样子对宪宗道:“若内阁反对该怎么办?”宪宗没有直接说话,而是返身回到大殿上,走到万贵妃身边轻轻拉过她的手,与她一同坐下。
“联想内阁不会反对此事,你们只管将奏呈拟给联就是。”
“若内阁反对此事,奴婢等如何做?”
陈淮好像没完没了似的,接着又问道。宪宗没有做出不耐烦的样子,而是轻啜一声:“无妨,内阁真要反对,你们再来找联就好了。”
“是,臣等遵旨!”
有这话事情就好办,陈淮料定内阁会批驳此事,因此不再担心,恭声退到一旁。贾谊他们知道他是打什么主意,互相露出会心的笑容,尚铭和**好像也查觉到什么,露出一丝忧色,不过却是一瞬即过。
见此情形,胡义却是暗自摇头。苦笑一声。心道:内阁现在是由出了名的纸糊阁老万安同志主持,他要是会反对皇帝的意见,就不叫纸糊阁老了。
陈淮以为内阁会反对此事,恐怕到了会被万安气得吐血。
传奉官的事情就这么定下了,而且铁定会得以实施,自己已经尽最大努力将此事稍稍往正道上领了一领。虽然任免的绝大多数会是一帮人。但不管怎么说,总会有一些真才实学之人借此上位,也不能完全说是坏事,就算还是坏事,也不至于坏过原本的历史吧。
胡义心中对传奉官之事没有负疚感,想到刚才宪宗说还有其他的事要议一议,便将注意力转了回来,安心在那等候宪宗接下来有什么话说。
宪宗没有让众人等得太久,便开始了今天谈话的第二个日的,不过对象却是尚铭。
“尚铭,联问你,东厂是如何做事的?”
这个问题问得实在是太没有水平了,宪宗莫名其妙问这个做什么,东厂如何做事他这个皇帝难道不知道吗?胡义正感奇怪时,眼角却瞥到司礼监的一帮人都在不怀好意的看着尚铭,不由一个激灵:尚铭犯事了?
果然宪宗话才说完,尚铭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再仇一才对陈淮等人的阴沉跋唐磕了几个头。嘴里却妥,曰话都不敢说,好像自己头磕得越多,宪宗就越高兴一般。
“联问你话呢,你老磕头做什么。难道你背着联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心里有鬼不成!”
宪宗一改刚才的和气模样,语气突然严厉起来。尚铭听在耳里,情不自禁的抖了一下,抬眼见宪宗眼神不善,恐怕自己再不回话,马上就要倒霉。不敢再磕头,忙恭声道:“回皇上话,东厂做事是依从前旧制而行。”
“从并旧制?”
宪宗哼了一声,眼睛眯了一下,开口说道:“旧制是如何个做事法。你说给联听听。”
皇上这会问这个做什么,难道那事真的东窗事了?难怪刚才我极力与陈淮他们力争,他却不置一词。尚铭心中忐忑,越想越惊,不敢怠慢,出声道:“按永乐旧制,东厂校尉侦缉、稽查的范围从宫禁到京师。从官府到民间,从皇亲国戚到普通百姓,不分贵贱,一律由东厂校尉查控缉事。每个月月初。校尉番役在厂署庭中掣签。出分自己的侦辑区域,确定负责哪一个官府或具体人员和事件。中府会审大狱,北镇抚司考讯重犯,校尉侦听细节,称为听记。校尉、番役到各官府、城门辑访,称为坐记。某官行某事。某城得某奸,胥吏疏白坐记上奏厂署,称为打事件。”宪宗好像对这些不感兴趣,接着问道:“还有呢?”
尚铭不知宪宗想知道什么,也不知他到底知道什么,只好绞尽脑汁整理了一番说道:
“校尉、番役每个月分工一次。除记载三法司案件外,还重点关注兵部动向,及各地卫所详情。另外对宫城、皇城、京城各门严加盘查、稽查,对一切可能的奸细逮系拷问,绝不放过一丝可疑之点。番役们侦辑到事件后,都要写一个奏章回复厂署,择其重要之事由臣择人上奏皇上。”
听尚铭这么一说,胡义也有些印象了,好像史书上说东厂的这些密奏不通过任何正当渠道,而是直接通过秘密渠道送达厂署进递皇帝手中;即便是半夜三更,东华门关闭,也可以从门缝中塞进去,里面随时都有专门的内侍接应;内侍接到门缝的递进奏本,不许有一时半刻的耽搁。立即秘密的呈上这样,宫外事无巨细,皇帝、厂主和东厂官员什么都知道,以至于皇帝和内侍们常拿柴米油盐的民间琐事开些玩笑。好像有个关于锦衣卫还是东厂的笑话,说明太祖朱元璋连大臣晚上在家打马吊麻将糊什么牌都知道,这就是特务政治的效果。
“这些联都知道,你捡联不知道的说。”
尚铭的回答很公文化,宪宗听到现在也没见其有半分悔过之心,主动交待,便有些不耐烦,单刀直入喝道:“联问你,东厂现在都有多少人?”
“这,”
尚铭听宪宗这么一问,立马出了一身冷汗,脑中闪过几个,念头,神情却是不变,说道:“回皇上话。东厂各地都有分支,人员复杂具体人数臣也不太清楚。”
宪宗这下子坐不住了,霍的一下起身指着他:“怎么,你这东厂厂主连手下有多少人都不知道吗?”
见宪宗动怒了,尚铭再也镇定不了。看其样子好像是知道那事了。内心有些惶恐不安,咬牙说道:“回皇上话,奴婢手下共有四千名官校。”
尚铭说的是东土登记在案的官校。也就是后世常说具有编制的正式公务员人数。
“四千名?你刚才怎么不说,非要联站起来你才肯说吗?”
宪宗冷然的扫了他一眼,脸色开始青:“恐怕不止吧,怎么联听说你手下有七八子人呢?”
一听到这个数字,尚铭吓得是面无人色,失声叫道:“皇上,奴婢绝不敢欺君,东厂下面是有七万多人。但大多数都是校尉番役们在民间招募的探子,散落各地,为校尉们提供各类情报,与我东厂并无直接归属,只是一个,相互利用的关系,这些人各行各业都有,平时都有正经职事,只是有了情报才会由校尉们汇报。而且…而且光靠原有的四千官校实在是难以办案,臣不得已这才扩充人马,好有足够人手办差。”
“是吗?”
宪宗定了一定,脸色狐疑不定,只在那冷冷的看着尚铭。陈淮、贾谊等人见了都是暗喜,**却是低着一张脸,看不出鼓怒哀乐,不知此时他心中是如何想。尚铭则是用一脸忠心为君,绝无欺瞒的样子怔怔的望着宪宗,好像他所做得并没有过错。
四千人的编制扩大了十几倍。变成七八万人,不管是不是如尚铭所说。大部分只是外围探子,但以东厂的行事作风,只怕是一入东厂门,永世东厂人吧。难怪宪宗会如此惊疑,一个掌着七八万人马力量的大太监的确让人有些不安。胡义有些同情的看了一眼尚铭,这事也不能怪你,我也打算这样干的。
想想看,宫禁这样深邃,九重宫区。层层院落,这靠几个,校尉哪里够?京师这样广大,人员这样众多。仅由四千名番役哪里看得过来?况且他们看的还不单单是北京城,而是大明朝两京十三省,不扩充人马哪里能顾得过来。于是,校尉、番役纷纷网罗精明、刁顽、无赖之徒或者民间各色人等,甚至是江湖绿林道上的强人,让他们为自己跑腿、打听事件,这些人成为东厂这支特别禁军的准番役。而正是有了这些准备番役的加入,才让东厂的办案效率大大提高,成为令人闻之色变的庞大特务机关。
不过宪宗没理由会为这个事情找尚铭麻烦的,这种事情说白了还是为你皇帝服务,不管他现在效率如何。摆在那里总是个吓人的老虎不是。总不会是为了上次东厂对白莲教侦辑不力的事吧?胡义想不明白宪宗为什么会突然对尚铭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