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正想着以后有机会再见诸葛亮,徐庶提议道:“既是如此,不如我们宴后便一同去诸葛月令府上探望吧?”
众人皆点头同意。周瑜自也无异议,昨晚宴上他本就向诸葛玄说过要专程登门拜访的,今日正好伙同众人一起,拜访加探望。心想到时把吴普也一起带上,毕竟是华佗的大弟子,他的医术比起寻常医士来还是要高明不少的。如能把诸葛玄治好,自是交好了诸葛亮。
这般说罢,徐庶便请众人入席。酒宴是他早已吩咐人开始准备的,当下酒菜便流水般送上。酒是周瑜所送的那坛新酒,入席前待客的茶也是周瑜所送的新茶。众人一尝后,都皆交口称赞,得知是周瑜所制,亦赞周瑜其才。
周瑜来时便已为每人都备下了份礼物,便是一罐茶与一瓶酒,一起装在锦盒内,以硬纸堆叠垫底,丝绸包裹。得他们称赞后,便适时送上。诸葛亮那份,宴后去拜访时也可送上。
石韬、孟建、崔州平、司马徽,其中石韬、孟建二人与徐庶年纪相仿,都在二十来岁,并与徐庶同学,此时也都在襄阳学宫求学。崔州平与司马徽则年纪稍大,崔州平三十多,司马徽则已过不惑。这二人也都是隐士一流的人物,不爱什么功名利禄,也无扶佐名主建功立业之心。对于什么天下大事,他们也不大爱谈论。
对于周瑜也无志于此,而好老庄之学,他们二人都颇显亲近。尤其司马徽,亦十分好道家学说,推崇庄子。因此,宴上也不谈什么时事、大事,只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名人逸事等等,不过学说倒也道儒皆论。
司马徽亦十分好琴,雅善音律,得知周瑜也是此道高手,更显亲近,与周瑜互相交流。又闻周瑜与徐庶的相识是缘于一曲相和合奏,也道二人是“知音之交”,颇为神往当时情景。众人亦道如是,便请周瑜与徐庶合奏一回他们当晚相和的那一曲《笑傲江湖》。
两人自不推辞,当即便取过琴箫再次合奏。一曲罢,众人尽皆称颂。知是周瑜所作,十分敬服。
司马徽道:“此曲大异于我所知之曲,当真不同凡响。”又问周瑜,“南华可有曲谱,请赠我一份?”
周瑜摇头歉笑道:“尚还未曾作谱。”
司马徽道:“无妨,我回去自录便是。”
又聊了几句,司马徽说起一事,先问众人道:“你们可识得庞德公之侄庞士元否?”
除周瑜外,众人尽皆道知晓,石韬道:“他亦与我等同学,十分貌丑,不爱多言。听说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这位侄儿,但我观其并无过人之处,甚至朴钝。”
司马徽摇头笑道:“广元差矣!庞公岂是轻易赞人乎,他既看重,必有其才,非因亲而至赞也。”说罢稍顿,便自接道:“庞士元昨日到我庄上,正式拜访于我。我当时正采桑于树上,他便坐于树下,与我相谈。其学识渊博,见微知著,见解独到。我一谈之下,便甚异之,不觉共语自昼至夜。以吾所见,其可当称南州士之冠冕。”
司马徽亦是个十分善于品评人物的人,与许劭类似,但无许劭的名气大,不过亦颇为有名,尤其在他原先的颖川一带。听得司马徽对庞统如此推许,徐庶、石韬等人不由尽皆惊讶。
周瑜则一点也不惊讶,他知道庞统当得起。不过他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的庞统便是被司马徽所识,与司马徽的那一席谈而一鸣惊人,从此开始声名显世。
徐庶等人只当周瑜并不知晓,见他不讶,亦不异之。其实周瑜比他们都要了解,不过他乃是初至荆州,庞统此前又还声名不显,先前他若道识得或听说过,倒要惹众人生异了。
徐庶等人惊讶过后,便向司马徽详细询问昨日他与庞统相谈情形。司马徽自不相瞒,便详细道来,众人最后听罢,亦皆相服庞统之才。都道庞德公的看重与司马徽的推许,他当之无愧。
徐庶叹道:“此子可谓一鸣惊人矣,当得凤鸟之姿!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呜,呜则惊人!”
周瑜始终静静听着,并不插言。从司马徽详细道来的他昨日与庞统的谈话中,他也见识到了这位未来凤雏的才能,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不愧众人赞誉。
因众人宴后还要去探望诸葛玄,所以都并未多喝酒,也未太延长时间,只约一个时辰后便结束。周瑜请众人稍待,命自己一名随行的侍卫去请了吴普前来,然后才与众人一起结伴前往诸葛玄府上。
众人都皆座马车,车行辘辘,约有一柱香后,到得诸葛玄府上。徐庶上前去叫门,诸葛府的家人都识得他是自家公子的好友,石韬、司马徽等也尽皆失得,一见是他们,便连忙进去通报。
不多久,中门大开,一名身材欣长俊朗的白衣少年带人迎了出来。周瑜识得,这位少年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卧龙诸葛亮,他早已从资料中见过了诸葛亮的画像。
诸葛亮眉宇间虽有忧色,但见几位好友联袂来访,亦十分欣喜,面带微笑地欢迎众人。徐庶与诸葛亮言叙了几句,便拉着周瑜来与诸葛亮互作介绍。
两人互相打量了一眼,便面含微笑地拱手互相致礼。
周瑜感觉这一刻有种历史使命感,这一幕也终将会记录入历史。无论后世中人如何层层剥去演义中所赋予诸葛亮的种种神秘、神奇、神圣与光环,他也仍然是这一段历史中最为耀眼的人物之一,搅动了天下风云,对于后世也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他对于诸葛亮并没有太多的偏见,哪怕演义中黑瑜光亮,以描黑周瑜来增添诸葛亮的光辉与成就,他对此也颇为不忿。但真的到了这个时代,他仍然是很看重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将来的对手与敌人,还是作为将要拉拢与招揽的对象。
演义中的那一切并不是诸葛亮的错,那只是罗贯中的错,怪不到诸葛亮的头上来,他这点道理还是分辨得明的!
众人皆点头同意。周瑜自也无异议,昨晚宴上他本就向诸葛玄说过要专程登门拜访的,今日正好伙同众人一起,拜访加探望。心想到时把吴普也一起带上,毕竟是华佗的大弟子,他的医术比起寻常医士来还是要高明不少的。如能把诸葛玄治好,自是交好了诸葛亮。
这般说罢,徐庶便请众人入席。酒宴是他早已吩咐人开始准备的,当下酒菜便流水般送上。酒是周瑜所送的那坛新酒,入席前待客的茶也是周瑜所送的新茶。众人一尝后,都皆交口称赞,得知是周瑜所制,亦赞周瑜其才。
周瑜来时便已为每人都备下了份礼物,便是一罐茶与一瓶酒,一起装在锦盒内,以硬纸堆叠垫底,丝绸包裹。得他们称赞后,便适时送上。诸葛亮那份,宴后去拜访时也可送上。
石韬、孟建、崔州平、司马徽,其中石韬、孟建二人与徐庶年纪相仿,都在二十来岁,并与徐庶同学,此时也都在襄阳学宫求学。崔州平与司马徽则年纪稍大,崔州平三十多,司马徽则已过不惑。这二人也都是隐士一流的人物,不爱什么功名利禄,也无扶佐名主建功立业之心。对于什么天下大事,他们也不大爱谈论。
对于周瑜也无志于此,而好老庄之学,他们二人都颇显亲近。尤其司马徽,亦十分好道家学说,推崇庄子。因此,宴上也不谈什么时事、大事,只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名人逸事等等,不过学说倒也道儒皆论。
司马徽亦十分好琴,雅善音律,得知周瑜也是此道高手,更显亲近,与周瑜互相交流。又闻周瑜与徐庶的相识是缘于一曲相和合奏,也道二人是“知音之交”,颇为神往当时情景。众人亦道如是,便请周瑜与徐庶合奏一回他们当晚相和的那一曲《笑傲江湖》。
两人自不推辞,当即便取过琴箫再次合奏。一曲罢,众人尽皆称颂。知是周瑜所作,十分敬服。
司马徽道:“此曲大异于我所知之曲,当真不同凡响。”又问周瑜,“南华可有曲谱,请赠我一份?”
周瑜摇头歉笑道:“尚还未曾作谱。”
司马徽道:“无妨,我回去自录便是。”
又聊了几句,司马徽说起一事,先问众人道:“你们可识得庞德公之侄庞士元否?”
除周瑜外,众人尽皆道知晓,石韬道:“他亦与我等同学,十分貌丑,不爱多言。听说庞德公十分看重他这位侄儿,但我观其并无过人之处,甚至朴钝。”
司马徽摇头笑道:“广元差矣!庞公岂是轻易赞人乎,他既看重,必有其才,非因亲而至赞也。”说罢稍顿,便自接道:“庞士元昨日到我庄上,正式拜访于我。我当时正采桑于树上,他便坐于树下,与我相谈。其学识渊博,见微知著,见解独到。我一谈之下,便甚异之,不觉共语自昼至夜。以吾所见,其可当称南州士之冠冕。”
司马徽亦是个十分善于品评人物的人,与许劭类似,但无许劭的名气大,不过亦颇为有名,尤其在他原先的颖川一带。听得司马徽对庞统如此推许,徐庶、石韬等人不由尽皆惊讶。
周瑜则一点也不惊讶,他知道庞统当得起。不过他不知道的是,历史上的庞统便是被司马徽所识,与司马徽的那一席谈而一鸣惊人,从此开始声名显世。
徐庶等人只当周瑜并不知晓,见他不讶,亦不异之。其实周瑜比他们都要了解,不过他乃是初至荆州,庞统此前又还声名不显,先前他若道识得或听说过,倒要惹众人生异了。
徐庶等人惊讶过后,便向司马徽详细询问昨日他与庞统相谈情形。司马徽自不相瞒,便详细道来,众人最后听罢,亦皆相服庞统之才。都道庞德公的看重与司马徽的推许,他当之无愧。
徐庶叹道:“此子可谓一鸣惊人矣,当得凤鸟之姿!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呜,呜则惊人!”
周瑜始终静静听着,并不插言。从司马徽详细道来的他昨日与庞统的谈话中,他也见识到了这位未来凤雏的才能,果然是盛名之下无虚士,不愧众人赞誉。
因众人宴后还要去探望诸葛玄,所以都并未多喝酒,也未太延长时间,只约一个时辰后便结束。周瑜请众人稍待,命自己一名随行的侍卫去请了吴普前来,然后才与众人一起结伴前往诸葛玄府上。
众人都皆座马车,车行辘辘,约有一柱香后,到得诸葛玄府上。徐庶上前去叫门,诸葛府的家人都识得他是自家公子的好友,石韬、司马徽等也尽皆失得,一见是他们,便连忙进去通报。
不多久,中门大开,一名身材欣长俊朗的白衣少年带人迎了出来。周瑜识得,这位少年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卧龙诸葛亮,他早已从资料中见过了诸葛亮的画像。
诸葛亮眉宇间虽有忧色,但见几位好友联袂来访,亦十分欣喜,面带微笑地欢迎众人。徐庶与诸葛亮言叙了几句,便拉着周瑜来与诸葛亮互作介绍。
两人互相打量了一眼,便面含微笑地拱手互相致礼。
周瑜感觉这一刻有种历史使命感,这一幕也终将会记录入历史。无论后世中人如何层层剥去演义中所赋予诸葛亮的种种神秘、神奇、神圣与光环,他也仍然是这一段历史中最为耀眼的人物之一,搅动了天下风云,对于后世也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他对于诸葛亮并没有太多的偏见,哪怕演义中黑瑜光亮,以描黑周瑜来增添诸葛亮的光辉与成就,他对此也颇为不忿。但真的到了这个时代,他仍然是很看重诸葛亮。无论是作为将来的对手与敌人,还是作为将要拉拢与招揽的对象。
演义中的那一切并不是诸葛亮的错,那只是罗贯中的错,怪不到诸葛亮的头上来,他这点道理还是分辨得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