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开始,就陆续有反对理藩院改革的折子从通政司递到凤鸣宫。泡)九离俱留中不发。
两天后,凤九渊和中书令翁尚联名具奏的折子也递进了凤鸣宫。较之上次朝会提出的改革方案,这次无疑温和了许多,最为明确之处就是照顾到了各方的利益。
古语有云:君子言义不言利。
只要一言了利,那就是堕入小人之流了。所以,自古以来的读书人尽管满腹心思地想谋尽天下之利,但嘴上依旧是仁义道德地说个不停。而朝廷政府则是为了‘教化万民’,活脱脱地也成了一个最大号的伪君子,什么劳模,什么先进,什么时代先锋,什么……什么什么鸟都能整得出来,今天开会说反腐,明天开会说廉政,后天开会又说为民服务。
一句话,却你娘的蛋,官样文章谁***不会做?
天天反腐说明**已经到了根子上,天天说廉政证明举国**,天天说为民服务是因为没人为民服务……会议也好,宣传也罢,只有反着读你才能品出真正的品道来。
人心都是有**有想法的,宣传可以愚弄一时,愚弄不了一世。越是对追名逐利晦莫如深,严加禁止,就越是物欲横流,礼崩乐坏。所谓堵不如疏,堵得了一时最终会换为浊水横流天下。
旁人觉得当政者言利会荼毒万世,会败坏国民风气,凤九渊却不这么看。人是有社会组织性的动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把它藏在暗处,长久见不到阳光就会恶臭**,致命整个社会污浊不堪;如果把它摆在明处,经常有阳光照晒,自然干燥如常。
言利和言义两者只要把握适度了,才能对治国理政和社会风气起到最佳的引导作用——当然,这话不是九王殿下说出来的,而是武长史根据凤王爷的话总结出来的。
所以,在新陈奏的折子里,凤九渊里所当然地把保证百官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帝国的利益还退居其次,他甚至这样说:不能首先保证百官的利益,那么百官就不会积极地保证帝国的利益,最终受到伤害的依旧是帝国的利益……
九离在看了折子之后,仿佛看到一个脱得***裸站在自己面前的男人,直感到脸颊又烫又烧,心下有种说不出的难言别扭。暗道:“……他怎么把这些问题全都挑明了?哎,这下可倒不好处理了。如果把折子交部议,廷臣们知道了会不会有什么看法?百姓们知道了又会有什么看法?”纠结了半晌,总是拿不定主意。
恰在此时,门下侍中欧阳龄来回事,九离就把凤九渊的折子给他看了,问道:“你怎么看?”
欧阳龄虽不是道学夫子,但也非傲视流俗之辈,看完凤九渊的拍子后,喃喃半晌不知道该作何评价,在九离又问了一遍后,他才答道:“回皇上,臣觉得,臣觉得……九王爷是个实诚人!”
九离笑道:“还用你说?他这人从小就这样,讨厌拐弯磨角。可一旦拐弯磨角起来呀,也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我是问你对这折子怎么看!”
欧阳龄道:“这个,臣认为九王爷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本末倒置?”
“有国方有家,国不能立又何以保家?臣认为,应以朝廷的利益为重才是正理!”
九离暗道:“又是一个伪君子!”嘴上淡淡地问道:“这么说来,你也是支持九王爷的改革方案了?”
欧阳龄这才知道皇帝竟然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挖了个坑,忙道:“臣只是,臣只是……”九离一摆手道:“好了,朕知道你的意思。”这才拿起朱笔,在凤九渊的折子上批下了交部议的字样。想着又觉得不够全面,又加上了一句:另着各省、部、院、府堂官佐贰就此折各抒己见,奏朕知道。钦此。
部议,顾名思议,就是交由朝廷各部讨论决定。只有疑而不决的重大国策或是事态才会交部议处,一般的事件都是直接指定由某部或某院议定陈奏的。
九离这不单是要三省六部、督察院、大都督府和理藩院都参与到理藩院改革的大讨论中来,还要求各部门的首长和副首长都必须发表自己明确的意见,并以书面的形式让她知道。
她这是在逼百官表态!
到底是支持,还是不是支持,亦或是反对,她都要先掌握清楚,再作下一步的定夺。
折子的副本传到各部之后,头头脑脑们一刻也坐不得了,立马马地召集起了所有的手下开会,讨论九王爷提出的理藩院改革方案。
三天前的朝会上的大辩论已经传遍了整个中京,甚至连各星球的总督府都知道了。所有人都觉得九王爷的手下得未免太狠了些,这一刀切下去固然是畅快了,难保帝国不会因此而灭亡呢?因此,反对之声汹汹而起,几乎听不到赞成的。
其实并不是他们认识不到当下理藩院的弊端,而是凤九渊在朝会上提出的改革意见里丝毫没有提到有关保障百官利益的条款,他们怕自己一旦同意了这个改革方案的执行,以后每年就领不到那笔数目可观的清敬钱了。这可就会令他们原本优裕的日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帝国律法规定:贪贿一百金凤币以上者罚5年苦役,终生不得为官为吏;贪贿五百以上者,罚十年苦役,刺面,终生不得为官为吏;贪贿一千以上者,斩双手,终生不得为官为吏;贪贿五千以上者,抄家,斩首;贪贿一万以上者,抄家,斩立决,三代不得为官为吏;贪贿两万以上者,斩立决,满门贬为贱奴,五代不得为官为吏;贪贿十万以上者,满门抄斩,同族三服以内三代不得为官为吏。
严惩的同时,也制定的惊人举报奖励制度。所有举报者可获得贪贿数额15%的奖励,并受到律法的保护,谁如果敢打击报复,与贪贿者同罪。家人举报家主贪贿者可获20%举报奖励,并可免除不知情家人的罪责……
其实,就算有再严厉的制度,如果没有相应的奖励来支撑,一样难以杜绝贪污。就好比当下的帝国,官员们除了俸银外,还有丰厚可观的清敬钱可拿,谁的手还敢乱伸?
要知道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全部使费也不过5070金凤币左右,一个最末等的狱卒或是城门卫兵干一年下来就可获得80金凤币的清敬钱,再加上120金凤币的年俸,足有200多金凤币的收入,足是三户人家的年度全部使费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官做到翁尚这一级,除了20000金凤币的年俸外,每年还有80000的清敬钱和其他的奖励,总共收入约在12万左右。有了这笔钱干什么还不能够?再如果去贪贿,别说律法难容,百姓们用嘴也能骂得你三代不得翻身了。
饶是如此,依然有官员铤而走险,把他们罪恶的手乱伸。帝国行政系统共有官吏518万名左右,军队系统共有将士300万,每年因此而处决的贪贿官吏和将领多则上百,少则十数名,还是难以从根本上杜绝。但如果没有清敬钱的存在,偌大的帝国恐怕早被贪贿给折磨得不成样子了吧?更何谈立足于中宇宙世界呢?
清敬钱,清敬钱,有了它未必就能真正清静,但如果没有了它,整个帝国立马就得崩盘。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凤九渊就当即对自己的方案作出了修改,摆出***裸的利诱架式,要这些官员主动支持理藩院的改革。可官员们也不是傻子,你说请君入瓮我就来?那岂不是太没面子了!在官场上混,其他的不重要,这面子是无论如何也要保住的。
凤九渊就算摆出了令人眼谗得不行的利诱政策,而他们个个都恨不得立马马同意,并收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如果表现得心急,既丢了面子,又丢了架子,还得遭同行耻笑不是?
所以,这理藩院的改革计划注意要有波折。
果不其然,督察院左右都御史都上折子表示强烈反对,还捎带上了一大堆的圣人之言,指责凤九渊的改革计划是‘妖火惑众,祸国殃民’之举……如果不是九离早得知情报,知道他们是支持凤九渊提出的新改革计划的,还真要被这份折子给吓一跳呢,从而重新考虑是否要同意凤九渊的改革计划——其实凤九渊不过是依旧是开路的急先锋罢了,真正需要改革理藩院的是帝国,他只不过是恰逢其会地挑起了这个担子。
九离当然希望这个改革计划是由凤九渊来牵的头,一旦成功,将就为凤九渊赢得空前的声望,为他的登基彻底地扫平的障碍。
可如果不成功呢?
那就不单是凤九渊的失败,也是她这个皇帝的失败,还是帝国的失败。
不成功则成仁!她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不管遭遇多么艰难的险阻,一定要促成理藩院改革的通过。
她甚至为此作好了退位的准备!
看了督察院的折子后,也不知道该批上几句什么,想一想,就用朱笔写下‘知道了’三字。
这是皇帝对不能留中,暂时又没有适当处置意见的折子的惯常批答。看着给予了回答,其实什么意见也没有说,只有天才知道‘知道了’这三个字里藏着什么意思。
随着通政司陆续地将各部院头头脑脑们的折里送呈了进来,九离都一一的细看了。很明显,墙头草占了多数。
除了督察院明确表示反对外,其他各部院的态度就显得相对暧昧了些。或许督察院是出于自于职责的需要,所以把反对的调子唱得这么高吧?
看样子改革计划获得通过的成算增大了。想了想之后,九离又下旨,让中京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参与进来,并为两天后的朝会预热。
其实别把这事看得太过于复杂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好比一家大公司要推行一项改革举措,说改革成功了可以给每个员工涨工资,而大家又都知道改革是对公司有好处的,在两面利好的情况下,设若你是公司的员工,是会同意呢还是表示反对呢?
当然是同意了!
之所以会这么干脆,是因为这里面没有了道德的羁绊。设若这个改革是以背叛国家或是信仰为代价的呢?我估计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干脆地同意了!
道理其实就这么简单。
道德这个调子什么时候都得唱起来,这不但不会造成任何损失,说不定还会在某些时候赢得意想不到的好处呢?
九离的旨意一下,中京城顿时空前热闹了起来。拜座师的拜座师,寻恩主的寻恩主,访同年的访同年……各种聚会在私邸和酒楼同期举行了起来。目的只有一个:讨论是同意九王爷提出的理藩院改革方案还是不同意,如果同意又是怎么个同意法,如果不同意又要怎么表态……反正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复杂得可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够想像得到的。
凤九渊倒是安逸地呆在九王府里坐看山河色变,盘算着如果这招还不能促使理藩院改革计划获得通过,那就只有另辟巧径了。反正他老人家是打定了主意,不管软的硬的,总之要走出一条路来才行。正无聊间,小太监来报,尚书令张平张大人求见。
尚书令张平?
凤九渊对这个人没什么印象,主要是平时见他的机会太少了。
中书负责政务,尚书负责政令,门下负责监察封驳,三省之间互相制衡,构成了帝国的中央权力机构。因为神石走私案的事,凤九渊才对翁尚多了关注,再因为他对自己提出的理藩院改革方案的支持,两人这才走到了一起,建立了合作关系。尚书令张平可能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想趁这个机会搭上车来,多分些好处吧?
尚书令毕竟不是小人物,怠慢不得,凤九渊一声快请之后就让韩以柔拿衣服来换。
两天后,凤九渊和中书令翁尚联名具奏的折子也递进了凤鸣宫。较之上次朝会提出的改革方案,这次无疑温和了许多,最为明确之处就是照顾到了各方的利益。
古语有云:君子言义不言利。
只要一言了利,那就是堕入小人之流了。所以,自古以来的读书人尽管满腹心思地想谋尽天下之利,但嘴上依旧是仁义道德地说个不停。而朝廷政府则是为了‘教化万民’,活脱脱地也成了一个最大号的伪君子,什么劳模,什么先进,什么时代先锋,什么……什么什么鸟都能整得出来,今天开会说反腐,明天开会说廉政,后天开会又说为民服务。
一句话,却你娘的蛋,官样文章谁***不会做?
天天反腐说明**已经到了根子上,天天说廉政证明举国**,天天说为民服务是因为没人为民服务……会议也好,宣传也罢,只有反着读你才能品出真正的品道来。
人心都是有**有想法的,宣传可以愚弄一时,愚弄不了一世。越是对追名逐利晦莫如深,严加禁止,就越是物欲横流,礼崩乐坏。所谓堵不如疏,堵得了一时最终会换为浊水横流天下。
旁人觉得当政者言利会荼毒万世,会败坏国民风气,凤九渊却不这么看。人是有社会组织性的动物,**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你把它藏在暗处,长久见不到阳光就会恶臭**,致命整个社会污浊不堪;如果把它摆在明处,经常有阳光照晒,自然干燥如常。
言利和言义两者只要把握适度了,才能对治国理政和社会风气起到最佳的引导作用——当然,这话不是九王殿下说出来的,而是武长史根据凤王爷的话总结出来的。
所以,在新陈奏的折子里,凤九渊里所当然地把保证百官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帝国的利益还退居其次,他甚至这样说:不能首先保证百官的利益,那么百官就不会积极地保证帝国的利益,最终受到伤害的依旧是帝国的利益……
九离在看了折子之后,仿佛看到一个脱得***裸站在自己面前的男人,直感到脸颊又烫又烧,心下有种说不出的难言别扭。暗道:“……他怎么把这些问题全都挑明了?哎,这下可倒不好处理了。如果把折子交部议,廷臣们知道了会不会有什么看法?百姓们知道了又会有什么看法?”纠结了半晌,总是拿不定主意。
恰在此时,门下侍中欧阳龄来回事,九离就把凤九渊的折子给他看了,问道:“你怎么看?”
欧阳龄虽不是道学夫子,但也非傲视流俗之辈,看完凤九渊的拍子后,喃喃半晌不知道该作何评价,在九离又问了一遍后,他才答道:“回皇上,臣觉得,臣觉得……九王爷是个实诚人!”
九离笑道:“还用你说?他这人从小就这样,讨厌拐弯磨角。可一旦拐弯磨角起来呀,也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我是问你对这折子怎么看!”
欧阳龄道:“这个,臣认为九王爷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本末倒置?”
“有国方有家,国不能立又何以保家?臣认为,应以朝廷的利益为重才是正理!”
九离暗道:“又是一个伪君子!”嘴上淡淡地问道:“这么说来,你也是支持九王爷的改革方案了?”
欧阳龄这才知道皇帝竟然在不知不觉间给自己挖了个坑,忙道:“臣只是,臣只是……”九离一摆手道:“好了,朕知道你的意思。”这才拿起朱笔,在凤九渊的折子上批下了交部议的字样。想着又觉得不够全面,又加上了一句:另着各省、部、院、府堂官佐贰就此折各抒己见,奏朕知道。钦此。
部议,顾名思议,就是交由朝廷各部讨论决定。只有疑而不决的重大国策或是事态才会交部议处,一般的事件都是直接指定由某部或某院议定陈奏的。
九离这不单是要三省六部、督察院、大都督府和理藩院都参与到理藩院改革的大讨论中来,还要求各部门的首长和副首长都必须发表自己明确的意见,并以书面的形式让她知道。
她这是在逼百官表态!
到底是支持,还是不是支持,亦或是反对,她都要先掌握清楚,再作下一步的定夺。
折子的副本传到各部之后,头头脑脑们一刻也坐不得了,立马马地召集起了所有的手下开会,讨论九王爷提出的理藩院改革方案。
三天前的朝会上的大辩论已经传遍了整个中京,甚至连各星球的总督府都知道了。所有人都觉得九王爷的手下得未免太狠了些,这一刀切下去固然是畅快了,难保帝国不会因此而灭亡呢?因此,反对之声汹汹而起,几乎听不到赞成的。
其实并不是他们认识不到当下理藩院的弊端,而是凤九渊在朝会上提出的改革意见里丝毫没有提到有关保障百官利益的条款,他们怕自己一旦同意了这个改革方案的执行,以后每年就领不到那笔数目可观的清敬钱了。这可就会令他们原本优裕的日子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帝国律法规定:贪贿一百金凤币以上者罚5年苦役,终生不得为官为吏;贪贿五百以上者,罚十年苦役,刺面,终生不得为官为吏;贪贿一千以上者,斩双手,终生不得为官为吏;贪贿五千以上者,抄家,斩首;贪贿一万以上者,抄家,斩立决,三代不得为官为吏;贪贿两万以上者,斩立决,满门贬为贱奴,五代不得为官为吏;贪贿十万以上者,满门抄斩,同族三服以内三代不得为官为吏。
严惩的同时,也制定的惊人举报奖励制度。所有举报者可获得贪贿数额15%的奖励,并受到律法的保护,谁如果敢打击报复,与贪贿者同罪。家人举报家主贪贿者可获20%举报奖励,并可免除不知情家人的罪责……
其实,就算有再严厉的制度,如果没有相应的奖励来支撑,一样难以杜绝贪污。就好比当下的帝国,官员们除了俸银外,还有丰厚可观的清敬钱可拿,谁的手还敢乱伸?
要知道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的全部使费也不过5070金凤币左右,一个最末等的狱卒或是城门卫兵干一年下来就可获得80金凤币的清敬钱,再加上120金凤币的年俸,足有200多金凤币的收入,足是三户人家的年度全部使费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官做到翁尚这一级,除了20000金凤币的年俸外,每年还有80000的清敬钱和其他的奖励,总共收入约在12万左右。有了这笔钱干什么还不能够?再如果去贪贿,别说律法难容,百姓们用嘴也能骂得你三代不得翻身了。
饶是如此,依然有官员铤而走险,把他们罪恶的手乱伸。帝国行政系统共有官吏518万名左右,军队系统共有将士300万,每年因此而处决的贪贿官吏和将领多则上百,少则十数名,还是难以从根本上杜绝。但如果没有清敬钱的存在,偌大的帝国恐怕早被贪贿给折磨得不成样子了吧?更何谈立足于中宇宙世界呢?
清敬钱,清敬钱,有了它未必就能真正清静,但如果没有了它,整个帝国立马就得崩盘。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凤九渊就当即对自己的方案作出了修改,摆出***裸的利诱架式,要这些官员主动支持理藩院的改革。可官员们也不是傻子,你说请君入瓮我就来?那岂不是太没面子了!在官场上混,其他的不重要,这面子是无论如何也要保住的。
凤九渊就算摆出了令人眼谗得不行的利诱政策,而他们个个都恨不得立马马同意,并收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但如果表现得心急,既丢了面子,又丢了架子,还得遭同行耻笑不是?
所以,这理藩院的改革计划注意要有波折。
果不其然,督察院左右都御史都上折子表示强烈反对,还捎带上了一大堆的圣人之言,指责凤九渊的改革计划是‘妖火惑众,祸国殃民’之举……如果不是九离早得知情报,知道他们是支持凤九渊提出的新改革计划的,还真要被这份折子给吓一跳呢,从而重新考虑是否要同意凤九渊的改革计划——其实凤九渊不过是依旧是开路的急先锋罢了,真正需要改革理藩院的是帝国,他只不过是恰逢其会地挑起了这个担子。
九离当然希望这个改革计划是由凤九渊来牵的头,一旦成功,将就为凤九渊赢得空前的声望,为他的登基彻底地扫平的障碍。
可如果不成功呢?
那就不单是凤九渊的失败,也是她这个皇帝的失败,还是帝国的失败。
不成功则成仁!她已经打定了主意,不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不管遭遇多么艰难的险阻,一定要促成理藩院改革的通过。
她甚至为此作好了退位的准备!
看了督察院的折子后,也不知道该批上几句什么,想一想,就用朱笔写下‘知道了’三字。
这是皇帝对不能留中,暂时又没有适当处置意见的折子的惯常批答。看着给予了回答,其实什么意见也没有说,只有天才知道‘知道了’这三个字里藏着什么意思。
随着通政司陆续地将各部院头头脑脑们的折里送呈了进来,九离都一一的细看了。很明显,墙头草占了多数。
除了督察院明确表示反对外,其他各部院的态度就显得相对暧昧了些。或许督察院是出于自于职责的需要,所以把反对的调子唱得这么高吧?
看样子改革计划获得通过的成算增大了。想了想之后,九离又下旨,让中京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参与进来,并为两天后的朝会预热。
其实别把这事看得太过于复杂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就好比一家大公司要推行一项改革举措,说改革成功了可以给每个员工涨工资,而大家又都知道改革是对公司有好处的,在两面利好的情况下,设若你是公司的员工,是会同意呢还是表示反对呢?
当然是同意了!
之所以会这么干脆,是因为这里面没有了道德的羁绊。设若这个改革是以背叛国家或是信仰为代价的呢?我估计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干脆地同意了!
道理其实就这么简单。
道德这个调子什么时候都得唱起来,这不但不会造成任何损失,说不定还会在某些时候赢得意想不到的好处呢?
九离的旨意一下,中京城顿时空前热闹了起来。拜座师的拜座师,寻恩主的寻恩主,访同年的访同年……各种聚会在私邸和酒楼同期举行了起来。目的只有一个:讨论是同意九王爷提出的理藩院改革方案还是不同意,如果同意又是怎么个同意法,如果不同意又要怎么表态……反正这里面的门道多着呢,复杂得可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够想像得到的。
凤九渊倒是安逸地呆在九王府里坐看山河色变,盘算着如果这招还不能促使理藩院改革计划获得通过,那就只有另辟巧径了。反正他老人家是打定了主意,不管软的硬的,总之要走出一条路来才行。正无聊间,小太监来报,尚书令张平张大人求见。
尚书令张平?
凤九渊对这个人没什么印象,主要是平时见他的机会太少了。
中书负责政务,尚书负责政令,门下负责监察封驳,三省之间互相制衡,构成了帝国的中央权力机构。因为神石走私案的事,凤九渊才对翁尚多了关注,再因为他对自己提出的理藩院改革方案的支持,两人这才走到了一起,建立了合作关系。尚书令张平可能也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想趁这个机会搭上车来,多分些好处吧?
尚书令毕竟不是小人物,怠慢不得,凤九渊一声快请之后就让韩以柔拿衣服来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