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 交锋 第三十五章 政事(一)-漫漫帝王路浓浓美人情怎么没写完呢?
第四卷 交锋 第三十五章 政事(一)-漫漫帝王路浓浓美人情怎么没写完呢?-漫漫帝王路浓浓美人情-笔趣阁
漫漫帝王路浓浓美人情
作者:春之海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三十五章政事(一)
苏良微微一笑,说道:“属下本来是有事要向大人请示的,既然大人也有事与属下相商,就请大人先说吧,看属下能不能给大人提一些建议。”
秦思远说道:“如今蜀州内部的战事已经结束了,预计对外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大的战事。暴雨军团虽然有撤出金鸡关的迹象,但鞑凶军进入秦州后必然有一个休整的过程,短期内不会南来蜀州;东边的湖州境内,光明教起事以后,我们有一个隔离孙宣的屏障,巴东将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平静;春州的杨玉坤还没有公开造反,即使他起了兵,进攻蜀州还有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有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这段时间对我们很重要,一定要抓住机会积累我们的实力。”
苏良说道:“大人分析得很透彻,属下也是这样认为的。”
秦思远说道:“我想了一下,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几个问题。一是粮草不充足。蜀州虽然富庶,但一年来战争不断,消耗甚大,农业生产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若是我们不能储存足够的粮草,明年一旦有大的战争,后勤供应就成了问题了。二是人才匮乏。政务方面的情况我就不说了,先生清楚得很。单就军官来说,我们就欠缺不少,巴中军团第一师团第一骑兵旗的旗长一直是由云破天兼任着,第二师团第一骑兵旗的旗长也是由李存孝兼任,部队调动起来甚为不便,这都是军官缺乏的结果。三是武器装备供应还不能满足大规模作战的需要。我们成立了武器研制部门,也开办了武器工场,再加上原有的蜀州武器工场,生产能力是具备了,但炼制武器材料的矿石却不多,致使我们的武器工场开工不足,一些新式武器也不能投入生产。如果将来战争持续的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我们的武器供应就成了问题,对我们是很不利的。”
说到这里,秦思远停了下来,端起香茗喝了一口,静待苏良说话。
苏良轻轻咳嗽了一声,说道:“大人说的几个问题确实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关于粮食问题,我来锦城后让各地官员清查了一下粮库,得到的数字不是太乐观,如果是正常消耗,预计可以支撑到明年的夏收季节,但若是期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粮草供应就有些问题了。另外这里面还可能存在一个虚假数字的问题,情况应该更严重一些。纵观我们四周的局势,我们不难发现从外地采购粮食是比较困难的。秦州方面正在和鞑凶军激战,粮草肯定会比较紧张。湖州的光明教既然决定起事,定然储存了不少粮草,民间未必有多少余粮。春州方面与湖州差不多,青州和康番自治领就更不用说了,那里的粮食本来就靠外地输入。因此,粮草问题,还得靠我们自己想办法,主要在蜀州内部解决。”
秦思远问道:“在蜀州内部解决?苏先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苏良说道:“首先是节约,发动全民节约。”
秦思远疑问道:“节约?那能够节约出多少粮食?”
苏良说道:“大人千万不可小看节约的潜力。一个家庭,如果是精打细算,一年下来节约一个月的粮食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算来,从现在起到明年夏收季节,我们可以节约出半个月的粮食,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秦思远说道:“先生这样一说,我倒觉得有些道理,不过,我们刚接管蜀州,就要求民众勒紧裤带,民众会不会对我们太失望?”
苏良说道:“当然,要想民众节约,首先要从官员做起,然后是商家富户,另外我们还要做好必要的宣传工作。我想只要我们将情况向民众说清楚了,官员又做出表率,民众是会理解的。”
秦思远道:“好吧,如果先生觉得可行,那么就先从总督府做起,从我做起。”
苏良点点头道:“第二是禁止蜀州的粮草外运,至明年夏收以前,粮草只准进,不准出。”
秦思远道:“这一点倒是不难做到。”
苏良道:“第三是组织商家到外地去收购粮草,这项行动的收效不会太大,但我们也不能不做。”
秦思远说道:“那就让郑扶带头到外地去收购吧。”
苏良说道:“以上这些都只是临时措施,并不能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关键还是要扩大蜀州粮食的产量,我们才不会受粮草的制约。”
秦思远颇感兴趣地问道:“先生还有什么办法?”
苏良说道:“不知大人注意到了没有,蜀州的粮食主产区在锦都平原,这个地区的粮食产量占了蜀州的一半以上,因为锦都平原上有三条河流——鳘江、小金川河,金川河,平原上的土地非常肥沃,水源充足,粮食产量自然也高。但正因为有三条河,水患也非常严重。原因在于鳘江和小金川河上游水流湍急,进入汶城以后,地势突然低平,水势减缓,所挟带的大量沙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时常泛滥成灾。平原上的土地潜力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尤其是下游地区,只有三成的土地得到了利用,如果我们能够在小金川河和鳘江的交汇处即十方镇修建一个水利工程,不仅使上游的许多地方得到灌溉,下游的水患也会得到抑制,锦都平原的粮食产量将会翻上一翻,我们从此以后就不会有粮草之忧了。”
秦思远耸然动容:“真有这么大的效益?这是先生自己的估算,还是别人的建议?”
苏良微笑道:“果然什么都瞒不过大人。在十方镇有一位老先生,名叫水文盛,对水利特别有研究,多年来一直在探索锦都平原的水利工程。前几天我经过十方镇,听说了这么一个老人,就去拜访了他,言谈之下他提出了这个方案。”
秦思远问道:“这位老先生是怎么设想的?”
苏良道:“根据老先生的工程方案,采取“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的办法,先在汶城西边的鳘江和小金川河交汇处凿开与牛头山相连的离堆,在离堆上游修筑分水堤和湃水坝,把鳘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支,并筑有水门调节两江水量,从此把鳘江的水流分散,既可免除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修成了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多种效益的综合水利工程。这个水利工程,可以保证大约三百万亩良田的灌溉,使锦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老人称这个工程为‘十方堰’。”
秦思远兴奋地道:“好,抽个时间我去见一见他,如果情况确实如他说的那样,我们就在那里修建‘十方堰’。不过这个工程量不小吧?我们有没有这么大的财力?”
苏良道:“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了,根据水盛茂测算,修建这个工程大概需要两千万金币。”
秦思远皱眉道:“这么大一笔资金呀,恐怕我们现在没有这个实力。”
苏良道:“不错,我们确实没有这个实力。虽然巴东地区一年来发展得不错,但整个蜀州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而且随着新政的全面推行,未来一年内我们的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不会太大,因此财力是相当紧张的。”
秦思远见苏良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问道:“想必先生已有应对之策吧?”
苏良点点头道:“属下想到了一个办法,还请大人决断。”
秦思远道:“先生快说来听听。”
苏良道:“第一,我们可以向蜀州的商人借贷。蜀州的商家富户不少,尤其是在锦城,与郑扶的实力相差不远的商人就有好几个,我们如果采取在巴中郡的做法,由政务府出面借贷,相信筹措一千万金币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以工代银的方式征集民工修建‘十方堰’。如果征集五十万民工,我们就可以节约五百万金币。第三,卖武器赚钱。大人不是说湖州的太平教准备起事么,我们可以卖给他们一些武器,筹集两三百万金币应该没有问题吧。第四,做生意。政务府出面组织一支商队,到西南、西北一带做生意,相信能够大赚一笔,毕竟北边的商路已经断了很久了,蜀西的通道成了东西贯通的唯一通道,西南、西北一带的生意应该是很好做的。通过以上四种办法,我相信不仅能够筹措齐备修建‘十方堰’的资金,还会有剩余。”
秦思远高兴地笑道:“先生可真有办法,这么难的事情,经你一说,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苏良道:“当然,具体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简单,关键是要争取时间,赶在农闲季节将‘十方堰’修起来,不误明年的耕种。”
秦思远问道:“先生估计这个工程需要多长时间完工?”
苏良道:“如果资金充足的话,有五十万民工,相信四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完工,明年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秦思远道:“好,先生你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来,稍后我们开一个军政联席会,定下来后立即开工。”
苏良微微一笑,说道:“属下本来是有事要向大人请示的,既然大人也有事与属下相商,就请大人先说吧,看属下能不能给大人提一些建议。”
秦思远说道:“如今蜀州内部的战事已经结束了,预计对外在短时间内也不会有大的战事。暴雨军团虽然有撤出金鸡关的迹象,但鞑凶军进入秦州后必然有一个休整的过程,短期内不会南来蜀州;东边的湖州境内,光明教起事以后,我们有一个隔离孙宣的屏障,巴东将会有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平静;春州的杨玉坤还没有公开造反,即使他起了兵,进攻蜀州还有一个过程。因此,我们有一段休养生息的时间,这段时间对我们很重要,一定要抓住机会积累我们的实力。”
苏良说道:“大人分析得很透彻,属下也是这样认为的。”
秦思远说道:“我想了一下,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有几个问题。一是粮草不充足。蜀州虽然富庶,但一年来战争不断,消耗甚大,农业生产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若是我们不能储存足够的粮草,明年一旦有大的战争,后勤供应就成了问题了。二是人才匮乏。政务方面的情况我就不说了,先生清楚得很。单就军官来说,我们就欠缺不少,巴中军团第一师团第一骑兵旗的旗长一直是由云破天兼任着,第二师团第一骑兵旗的旗长也是由李存孝兼任,部队调动起来甚为不便,这都是军官缺乏的结果。三是武器装备供应还不能满足大规模作战的需要。我们成立了武器研制部门,也开办了武器工场,再加上原有的蜀州武器工场,生产能力是具备了,但炼制武器材料的矿石却不多,致使我们的武器工场开工不足,一些新式武器也不能投入生产。如果将来战争持续的时间较长,规模较大,我们的武器供应就成了问题,对我们是很不利的。”
说到这里,秦思远停了下来,端起香茗喝了一口,静待苏良说话。
苏良轻轻咳嗽了一声,说道:“大人说的几个问题确实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关于粮食问题,我来锦城后让各地官员清查了一下粮库,得到的数字不是太乐观,如果是正常消耗,预计可以支撑到明年的夏收季节,但若是期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粮草供应就有些问题了。另外这里面还可能存在一个虚假数字的问题,情况应该更严重一些。纵观我们四周的局势,我们不难发现从外地采购粮食是比较困难的。秦州方面正在和鞑凶军激战,粮草肯定会比较紧张。湖州的光明教既然决定起事,定然储存了不少粮草,民间未必有多少余粮。春州方面与湖州差不多,青州和康番自治领就更不用说了,那里的粮食本来就靠外地输入。因此,粮草问题,还得靠我们自己想办法,主要在蜀州内部解决。”
秦思远问道:“在蜀州内部解决?苏先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苏良说道:“首先是节约,发动全民节约。”
秦思远疑问道:“节约?那能够节约出多少粮食?”
苏良说道:“大人千万不可小看节约的潜力。一个家庭,如果是精打细算,一年下来节约一个月的粮食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算来,从现在起到明年夏收季节,我们可以节约出半个月的粮食,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秦思远说道:“先生这样一说,我倒觉得有些道理,不过,我们刚接管蜀州,就要求民众勒紧裤带,民众会不会对我们太失望?”
苏良说道:“当然,要想民众节约,首先要从官员做起,然后是商家富户,另外我们还要做好必要的宣传工作。我想只要我们将情况向民众说清楚了,官员又做出表率,民众是会理解的。”
秦思远道:“好吧,如果先生觉得可行,那么就先从总督府做起,从我做起。”
苏良点点头道:“第二是禁止蜀州的粮草外运,至明年夏收以前,粮草只准进,不准出。”
秦思远道:“这一点倒是不难做到。”
苏良道:“第三是组织商家到外地去收购粮草,这项行动的收效不会太大,但我们也不能不做。”
秦思远说道:“那就让郑扶带头到外地去收购吧。”
苏良说道:“以上这些都只是临时措施,并不能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关键还是要扩大蜀州粮食的产量,我们才不会受粮草的制约。”
秦思远颇感兴趣地问道:“先生还有什么办法?”
苏良说道:“不知大人注意到了没有,蜀州的粮食主产区在锦都平原,这个地区的粮食产量占了蜀州的一半以上,因为锦都平原上有三条河流——鳘江、小金川河,金川河,平原上的土地非常肥沃,水源充足,粮食产量自然也高。但正因为有三条河,水患也非常严重。原因在于鳘江和小金川河上游水流湍急,进入汶城以后,地势突然低平,水势减缓,所挟带的大量沙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时常泛滥成灾。平原上的土地潜力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尤其是下游地区,只有三成的土地得到了利用,如果我们能够在小金川河和鳘江的交汇处即十方镇修建一个水利工程,不仅使上游的许多地方得到灌溉,下游的水患也会得到抑制,锦都平原的粮食产量将会翻上一翻,我们从此以后就不会有粮草之忧了。”
秦思远耸然动容:“真有这么大的效益?这是先生自己的估算,还是别人的建议?”
苏良微笑道:“果然什么都瞒不过大人。在十方镇有一位老先生,名叫水文盛,对水利特别有研究,多年来一直在探索锦都平原的水利工程。前几天我经过十方镇,听说了这么一个老人,就去拜访了他,言谈之下他提出了这个方案。”
秦思远问道:“这位老先生是怎么设想的?”
苏良道:“根据老先生的工程方案,采取“引水灌田,分洪减灾”的办法,先在汶城西边的鳘江和小金川河交汇处凿开与牛头山相连的离堆,在离堆上游修筑分水堤和湃水坝,把鳘江分为内江和外江两支,并筑有水门调节两江水量,从此把鳘江的水流分散,既可免除泛滥的水灾,又便利了航运和灌溉,修成了具有防洪、灌溉、航运多种效益的综合水利工程。这个水利工程,可以保证大约三百万亩良田的灌溉,使锦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老人称这个工程为‘十方堰’。”
秦思远兴奋地道:“好,抽个时间我去见一见他,如果情况确实如他说的那样,我们就在那里修建‘十方堰’。不过这个工程量不小吧?我们有没有这么大的财力?”
苏良道:“这就是我接下来要说的了,根据水盛茂测算,修建这个工程大概需要两千万金币。”
秦思远皱眉道:“这么大一笔资金呀,恐怕我们现在没有这个实力。”
苏良道:“不错,我们确实没有这个实力。虽然巴东地区一年来发展得不错,但整个蜀州的形势并不是很乐观,而且随着新政的全面推行,未来一年内我们的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不会太大,因此财力是相当紧张的。”
秦思远见苏良一副成竹在胸的样子,问道:“想必先生已有应对之策吧?”
苏良点点头道:“属下想到了一个办法,还请大人决断。”
秦思远道:“先生快说来听听。”
苏良道:“第一,我们可以向蜀州的商人借贷。蜀州的商家富户不少,尤其是在锦城,与郑扶的实力相差不远的商人就有好几个,我们如果采取在巴中郡的做法,由政务府出面借贷,相信筹措一千万金币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以工代银的方式征集民工修建‘十方堰’。如果征集五十万民工,我们就可以节约五百万金币。第三,卖武器赚钱。大人不是说湖州的太平教准备起事么,我们可以卖给他们一些武器,筹集两三百万金币应该没有问题吧。第四,做生意。政务府出面组织一支商队,到西南、西北一带做生意,相信能够大赚一笔,毕竟北边的商路已经断了很久了,蜀西的通道成了东西贯通的唯一通道,西南、西北一带的生意应该是很好做的。通过以上四种办法,我相信不仅能够筹措齐备修建‘十方堰’的资金,还会有剩余。”
秦思远高兴地笑道:“先生可真有办法,这么难的事情,经你一说,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苏良道:“当然,具体操作起来并不是很简单,关键是要争取时间,赶在农闲季节将‘十方堰’修起来,不误明年的耕种。”
秦思远问道:“先生估计这个工程需要多长时间完工?”
苏良道:“如果资金充足的话,有五十万民工,相信四个月的时间就能够完工,明年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秦思远道:“好,先生你尽快拿出一个详细的方案来,稍后我们开一个军政联席会,定下来后立即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