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房里,李鸿章正被收到的各种报告和公文所展示越来越糟糕的形势弄得心烦意乱:日本人和朝廷里的主战派,还有受到主战派蛊惑的皇帝,他们现在都希望中国立刻与日本进行一场战争,甚至丁汝昌也主动请战,要率领舰队与日本“决一雌雄”……
这简直就是了疯了。
尽管皇帝已经两次下谕要求备战,但李鸿章并不打算与日本开战。只要政治上还有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希望,宣战就不是一个好主意。而且,对于北洋水师能不能战胜日本联合舰队,他的态度不太乐观。
两支舰队装备的战舰数量差距很大。虽然有两艘一级铁甲舰,然而北洋水师可以远洋作战的巡洋舰只有十一艘——并且这是加上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和“广丙”后的数字。而日本联合舰队却有三艘二级铁甲舰和十八艘巡洋舰[注1]可以在远洋作战。
日本人的战舰几乎比北洋水师多一倍,而且他们并不只是在战舰数量上占有优势。北洋水师在“平远”舰服役以后就再没有增添过一艘战舰,也没有更新战舰上的老式火炮,甚至连炮弹也没有购买。而日本联合舰队却一直在增加新式战舰,也有足够的炮弹,并且它的新型战舰上还有大量北洋战舰上没有的船台快炮[注2]。
仅仅依靠“定远”舰和“镇远”舰可以弥补这些差距吗?绝对不可能。虽然李鸿章对于海战缺乏深刻了解,他自己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但三年前,曾经出访日本的水师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就已经出过警告,认为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已经远远不如日本海军,并要求立刻购买新式军舰和火炮。
但这项合理的要求却被否决了——因为朝廷已经批准了那位清流领袖、户部尚书翁同龢提出的,两年内停止购买外洋军火的提案,不但拒绝拨款购买新型军舰和火炮,而且也不再拨款用于购买炮弹以及进行军舰的日常维护。
不进反退,这样一来,现在的北洋水师还能有多少战斗力?
而且就是现在,就在主战派们竭力鼓吹与日本开战的时候,他提出的分期拨款三十万两购买十二门船台快炮的建议,在送到北京以后也没有了下文,以至于他只能购买一些小口径快炮滥竽充数。以这样的状况和态度,朝廷竟然还想让北洋水师去挑战已经比三年前变得更加强大的日本联合舰队?
“不太乐观”,这已经是极其保守的说法了。
即使如此,朝廷里的那些主战派依然在以此为理由大做文章。
当然,他们的确会那么做,尤其是翁同龢。李鸿章很清楚,自从他的兄长翁同书被自己弹劾以后,这位清流派的领袖人物就把自己当成了仇敌。几乎每一次,每当他提出某项新主张,比如变科举、重西法或练海军之类,翁同龢就一定会拖他的后腿。
情况总是这样,并且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变化。既然自己主张邀请英国与俄国调停斡旋,采用和平的外交手段解决朝鲜问题,那么他就要坚决的主张与日本开战。
至于开战需要进行哪些准备,开战以后能不能战胜日本人,如果失败会使朝廷面临什么样的困境,这些问题皇帝的翁师傅既不关心也不想关心。
翁同龢肯定不会在乎这些。这一点李鸿章知道得很清楚。他不在乎战胜的胜负——如果战争取得胜利,那么他是主张抗敌的“英雄”;如果战争遭遇失败,他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反而还可以找到合理的理由收拾自己。
无论结果怎样,只要中国与日本开战,翁同龢都可以得到好处——事实上,不仅仅只有一个翁同龢,朝廷里那些主战的清流或多或少也都有这样的想法。既然如此,李鸿章当然更不愿意与日本开战了。
然而,战争或和平,这并不是他自己就可以决定的事情。国内有压力、日本的态度又过于强硬,英国与俄国的调停能不能挥作用还不能完全确定,和平解决,似乎……
“大人,”有人在轻轻敲门,“有一位洋商求见大人。”
“我不是说过了吗,现在不要打扰我!”李鸿章感到一阵烦躁。洋商?几天前还有一个来自广东的、以前在香港学过西医的大夫登门求见,要给他看什么《上李鸿章万言书》,并与他商讨改良中国现状的方案……这些人就不知道现在局势紧张,他的工作非常繁忙吗?
“告诉他,我现在没空接见他。”虽然随从在门外,但他还是挥了一下袖子,仿佛想要挥走一只苍蝇。
随从离开了,但很快又回来。“大人,那位
可能离开。他说有要事与大人商量……与现在的中▋关。”
中日局势?一个西洋商人能知道些什么呢?也许,这只是一个他企图得到接见而刻意编造的借口。“告诉他,现在我很忙,让他等几天再来。”
但即使他是北洋大臣,也不可能让王振和伊斯特.哈特曼放弃他们的任务——与一位中国的高级官员相比,瑞切尔.麦克布莱德小姐的威胁要直接得多。因此没过多长时间,随从再次回到门外。“大人,那个洋商坚持现在就要见到您,他说他可以……”
他有一会儿没有说话,因此李鸿章问到:“他可以什么?”
“他说他可以为大人买到军舰。”
军舰?“那个洋商是做什么生意的?”李鸿章想知道。
随从想了一会儿。“是……做军火生意的。”
“军火?”一个军火商人现在登门拜访肯定只有一个目的:趁现在中日关系逐渐紧张,向他推销自己的军火。李鸿章不太想接见他,虽然也想购买军舰或其他军火,然而他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身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肯定也不愿意向他拨款。不过……他考虑了一会儿,还是决定见一见那个洋商。
他决定利用这个军火商试探一下北京的态度。如果那些只知道捣乱和拖后腿的清流还是拒绝拨款整顿武备,他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回绝皇帝要求北洋备战的谕旨;如果朝廷同意拨款,他至少可以按照计划购买一批西洋制造的新式快炮和舰队急需的炮弹……
“让那个洋商先在前厅等着,我一会儿就到。”他更正了自己的命令。
随从离开了。过了一会儿,李鸿章也站起来,慢慢走到客厅。见到主人出现,哈特曼和王振立刻站起来向他行礼。这让李鸿章有点惊讶和不悦——哈特曼是洋人,这无所谓,但王振,虽然他明显的表现出了拘谨和畏惧,但依然按照西洋人的礼节,仅仅向自己脱帽并鞠躬。
他立刻皱起眉头,但很快又恢复平静,似乎从来没有感到过不高兴似的坐到椅子上,然后点了一下头。“坐。”
等哈特曼和王振坐下以后,他立刻问到:“这位先生,请问你有什么要事与我商量?”其实他应该先吩咐下人上茶,但现在李鸿章的心情并不太好,所以这个步骤就被省略了。
而王振也太过于紧张了,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礼节性的问题。他迅将李鸿章的问题翻译给哈特曼,德裔美国人点了点头,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台词说到:“北洋大臣阁下,我是美国大毒蛇武器公司派驻远东的商务代表伊斯特.哈特曼。我听说中国即将与日本开战,所以——”
“请等一等,哈特曼先生。”李鸿章的眉头又皱了起来,“朝廷还没有决定向日国宣战,你的说法未免太轻率了。”
“李大人说,你不应该现在就说中国要和日本开战。”王振如此翻译到。
“如果你按照准备好的台词翻译我的言,你们的北洋大臣阁下就不会注意到我刚才说了‘开战’。”哈特曼毫不客气的回敬到。
“大人,哈特曼先生说,他为刚才的轻率言感到非常抱歉。”王振再次进行翻译——按照事先准备好的、他刚才忘记了的台词,“不过,哈特曼先生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中国有必要购买一批军火加强防御力量。”
他的转变实在太快了,以至于哈特曼根本没有反应过来。“你在说什么?”
“步枪和子弹。”王振立刻“翻译”了这句话。
“你转告哈特曼先生,相比枪支弹药,我更需要快船和快炮。”其实步枪和弹药同样也是他需要的东西,但现在的问题在于,户部没有给他那么多银子。
王振快完成翻译。然后,在哈特曼又开始背台词的时候,他也继续背起了自己的台词:“大人,哈特曼先生说,只要您付钱,无论步枪还是军舰,他都可以卖给您。”
这简直就是了疯了。
尽管皇帝已经两次下谕要求备战,但李鸿章并不打算与日本开战。只要政治上还有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希望,宣战就不是一个好主意。而且,对于北洋水师能不能战胜日本联合舰队,他的态度不太乐观。
两支舰队装备的战舰数量差距很大。虽然有两艘一级铁甲舰,然而北洋水师可以远洋作战的巡洋舰只有十一艘——并且这是加上广东水师的“广甲”、“广乙”和“广丙”后的数字。而日本联合舰队却有三艘二级铁甲舰和十八艘巡洋舰[注1]可以在远洋作战。
日本人的战舰几乎比北洋水师多一倍,而且他们并不只是在战舰数量上占有优势。北洋水师在“平远”舰服役以后就再没有增添过一艘战舰,也没有更新战舰上的老式火炮,甚至连炮弹也没有购买。而日本联合舰队却一直在增加新式战舰,也有足够的炮弹,并且它的新型战舰上还有大量北洋战舰上没有的船台快炮[注2]。
仅仅依靠“定远”舰和“镇远”舰可以弥补这些差距吗?绝对不可能。虽然李鸿章对于海战缺乏深刻了解,他自己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但三年前,曾经出访日本的水师右翼总兵、“定远”管带刘步蟾就已经出过警告,认为北洋水师的战斗力已经远远不如日本海军,并要求立刻购买新式军舰和火炮。
但这项合理的要求却被否决了——因为朝廷已经批准了那位清流领袖、户部尚书翁同龢提出的,两年内停止购买外洋军火的提案,不但拒绝拨款购买新型军舰和火炮,而且也不再拨款用于购买炮弹以及进行军舰的日常维护。
不进反退,这样一来,现在的北洋水师还能有多少战斗力?
而且就是现在,就在主战派们竭力鼓吹与日本开战的时候,他提出的分期拨款三十万两购买十二门船台快炮的建议,在送到北京以后也没有了下文,以至于他只能购买一些小口径快炮滥竽充数。以这样的状况和态度,朝廷竟然还想让北洋水师去挑战已经比三年前变得更加强大的日本联合舰队?
“不太乐观”,这已经是极其保守的说法了。
即使如此,朝廷里的那些主战派依然在以此为理由大做文章。
当然,他们的确会那么做,尤其是翁同龢。李鸿章很清楚,自从他的兄长翁同书被自己弹劾以后,这位清流派的领袖人物就把自己当成了仇敌。几乎每一次,每当他提出某项新主张,比如变科举、重西法或练海军之类,翁同龢就一定会拖他的后腿。
情况总是这样,并且到现在也没有任何变化。既然自己主张邀请英国与俄国调停斡旋,采用和平的外交手段解决朝鲜问题,那么他就要坚决的主张与日本开战。
至于开战需要进行哪些准备,开战以后能不能战胜日本人,如果失败会使朝廷面临什么样的困境,这些问题皇帝的翁师傅既不关心也不想关心。
翁同龢肯定不会在乎这些。这一点李鸿章知道得很清楚。他不在乎战胜的胜负——如果战争取得胜利,那么他是主张抗敌的“英雄”;如果战争遭遇失败,他也不用承担任何责任,反而还可以找到合理的理由收拾自己。
无论结果怎样,只要中国与日本开战,翁同龢都可以得到好处——事实上,不仅仅只有一个翁同龢,朝廷里那些主战的清流或多或少也都有这样的想法。既然如此,李鸿章当然更不愿意与日本开战了。
然而,战争或和平,这并不是他自己就可以决定的事情。国内有压力、日本的态度又过于强硬,英国与俄国的调停能不能挥作用还不能完全确定,和平解决,似乎……
“大人,”有人在轻轻敲门,“有一位洋商求见大人。”
“我不是说过了吗,现在不要打扰我!”李鸿章感到一阵烦躁。洋商?几天前还有一个来自广东的、以前在香港学过西医的大夫登门求见,要给他看什么《上李鸿章万言书》,并与他商讨改良中国现状的方案……这些人就不知道现在局势紧张,他的工作非常繁忙吗?
“告诉他,我现在没空接见他。”虽然随从在门外,但他还是挥了一下袖子,仿佛想要挥走一只苍蝇。
随从离开了,但很快又回来。“大人,那位
可能离开。他说有要事与大人商量……与现在的中▋关。”
中日局势?一个西洋商人能知道些什么呢?也许,这只是一个他企图得到接见而刻意编造的借口。“告诉他,现在我很忙,让他等几天再来。”
但即使他是北洋大臣,也不可能让王振和伊斯特.哈特曼放弃他们的任务——与一位中国的高级官员相比,瑞切尔.麦克布莱德小姐的威胁要直接得多。因此没过多长时间,随从再次回到门外。“大人,那个洋商坚持现在就要见到您,他说他可以……”
他有一会儿没有说话,因此李鸿章问到:“他可以什么?”
“他说他可以为大人买到军舰。”
军舰?“那个洋商是做什么生意的?”李鸿章想知道。
随从想了一会儿。“是……做军火生意的。”
“军火?”一个军火商人现在登门拜访肯定只有一个目的:趁现在中日关系逐渐紧张,向他推销自己的军火。李鸿章不太想接见他,虽然也想购买军舰或其他军火,然而他根本没有多余的资金,身为户部尚书的翁同龢肯定也不愿意向他拨款。不过……他考虑了一会儿,还是决定见一见那个洋商。
他决定利用这个军火商试探一下北京的态度。如果那些只知道捣乱和拖后腿的清流还是拒绝拨款整顿武备,他就可以理直气壮的回绝皇帝要求北洋备战的谕旨;如果朝廷同意拨款,他至少可以按照计划购买一批西洋制造的新式快炮和舰队急需的炮弹……
“让那个洋商先在前厅等着,我一会儿就到。”他更正了自己的命令。
随从离开了。过了一会儿,李鸿章也站起来,慢慢走到客厅。见到主人出现,哈特曼和王振立刻站起来向他行礼。这让李鸿章有点惊讶和不悦——哈特曼是洋人,这无所谓,但王振,虽然他明显的表现出了拘谨和畏惧,但依然按照西洋人的礼节,仅仅向自己脱帽并鞠躬。
他立刻皱起眉头,但很快又恢复平静,似乎从来没有感到过不高兴似的坐到椅子上,然后点了一下头。“坐。”
等哈特曼和王振坐下以后,他立刻问到:“这位先生,请问你有什么要事与我商量?”其实他应该先吩咐下人上茶,但现在李鸿章的心情并不太好,所以这个步骤就被省略了。
而王振也太过于紧张了,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礼节性的问题。他迅将李鸿章的问题翻译给哈特曼,德裔美国人点了点头,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台词说到:“北洋大臣阁下,我是美国大毒蛇武器公司派驻远东的商务代表伊斯特.哈特曼。我听说中国即将与日本开战,所以——”
“请等一等,哈特曼先生。”李鸿章的眉头又皱了起来,“朝廷还没有决定向日国宣战,你的说法未免太轻率了。”
“李大人说,你不应该现在就说中国要和日本开战。”王振如此翻译到。
“如果你按照准备好的台词翻译我的言,你们的北洋大臣阁下就不会注意到我刚才说了‘开战’。”哈特曼毫不客气的回敬到。
“大人,哈特曼先生说,他为刚才的轻率言感到非常抱歉。”王振再次进行翻译——按照事先准备好的、他刚才忘记了的台词,“不过,哈特曼先生认为,在目前的形势下,中国有必要购买一批军火加强防御力量。”
他的转变实在太快了,以至于哈特曼根本没有反应过来。“你在说什么?”
“步枪和子弹。”王振立刻“翻译”了这句话。
“你转告哈特曼先生,相比枪支弹药,我更需要快船和快炮。”其实步枪和弹药同样也是他需要的东西,但现在的问题在于,户部没有给他那么多银子。
王振快完成翻译。然后,在哈特曼又开始背台词的时候,他也继续背起了自己的台词:“大人,哈特曼先生说,只要您付钱,无论步枪还是军舰,他都可以卖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