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推杯换盏与觥筹交错之间,这大唐使节们,又一次尝到了这地地道道的天竺美食,也是甚是欣慰。随着酒足饭饱,各位也都吃的尽兴,喝的不错。
只见这王玄策这样开口问道:“刚才听大王说,沿着这条贸易之路,有很多我大唐的僧侣,来往两国之间,这些都是拜佛求经的僧人吗?”
“是呀,基本上每个月,在我桑及多国都能见到一两个你们大唐面孔的僧人,可惜呀,这几年以来,我五印度,佛教已经远不如当年玄奘法师在的时候了?”老国王言语之间,不由得流露出来一丝伤感之情。
“此话怎讲?”王玄策随着众兄弟疑问的目光,向老国王问到。
“当年这戒日王在时,也是凭借着武力,将这佛教再次推广到了五印度的各地,正是因为这婆罗门教没有著名的辩师,就让这佛教一直压制着,特别是在这第六次无遮大会之上,玄奘大师更是独领风骚,将五印度的佛教又一次的带向了顶峰。虽说后来有这阿罗那顺毁灭佛教之事,但是在我五印度基本上摧毁的只是实体佛寺,而未曾摧毁这佛教体系。可惜的则是在这前几年,我五印度,出了一个婆罗门教的辨师父,名唤鸠摩利罗,此人也就三十来岁,算是这青年才俊之中的后起之秀,在你们走后没多久,那烂陀寺也在戒贤法师的带领之下,重新光复了,可是在戒贤法师圆寂之后,这个人就突然间出现了,瞬间就辨倒了所有那烂陀寺的僧众。自此这那烂陀寺也只能够闭门授课,佛教也日渐萧条,婆罗门教则日渐辉煌了”老国王就这样言简意赅的给他们回到。
“这变化都这么大吗?这婆罗门教不是将人种分为四等,这种等级观念,如何能够打败这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教呢?”周曾随即甚是诧异的问到……
“其实,这些事情,都是有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的,如若从长远来说,我五印度的佛教兴盛之时,十个人中有五个人都信奉佛教。可是佛教有一根本的主张,就是禁欲,正是因为在我五印度达到了一个,按照你们大唐的观点来说就是物极必反,这种禁欲主义的提倡,自然也就枯竭了我五印度男子的气概。再加上这当时各种教派纷纷扰扰,争斗不断,以及婆罗门教对佛教教义的很好吸收与溶解,再加上各族群之间的利益争斗,就引起了屠杀僧人,焚毁寺院等情况,就让这最古老的婆罗门教成了不少僧人的避难所。”
听到了这里,王玄策等人,感觉这应该是基本教义上的问题,虽说也听玄奘法师说过,但是对深层次的问题也不甚了解,于是就这样专心的倾听这……
“其实,从玄奘大师所在的那些年,都已经可以看出这端倪。在这五印度,各种外道僧人不停地前去这那烂陀寺挑战,说白了,这那烂陀寺也是在苦难中苦苦支撑,正是因为有玄奘大师这一得道高僧,才让佛教又在我五印度延续了几十年。随着这戒日王的溺亡,外道的僧人休养生息,造诣也日渐精深,所以就让这佛道僧人支撑不住,迫于道义上的理论,不得不败下阵来……”
“咳,这事呀就如我大汉初年,那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辩论如出一辙呀”王玄策稍稍思索了一番之后,就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愿听其详?”老国王也是带着满脸的迷惑问到。
“在七百多年前,我华夏大地正值大汉王朝。当时的国家也是诸多思想争鸣,什么黄老学说,什么道家,什么法家,什么墨家,都是各成一体,均有自己的理论与主张。在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并不提倡儒学,在后来的惠帝,文帝,景帝均用不同的流派治理国家,虽说给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是面对各种学派的竞争,矛盾也日渐出现。自从武帝继位之后,介于当时的朝政环境,很想从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因此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同时,这黄老学说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的个性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再后来,就到了元光元年,当时武帝召集各地的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问策。
其中一人,名唤董仲舒就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在经过这大辩论之后,儒术从道义之上完全胜出,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因此,自此以后这儒家文化,在我华夏大地就成了这正统思想,一直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
“原来这不同的国家,还真有这相同的事情,这佛教在我五印度兴起没落,也多次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佛教的存在,一直需要依靠城市,生存在最富庶的地区。原因很简单,僧人自己不劳动,全靠这信众的施舍,如若百姓基础一变动,这佛教自然就会受到剧烈影响。而婆罗门教,提倡四种种姓,每种都恪尽职守,深入农村,扎根基层,基础颇为牢固,就算是经历了战乱,在这农村地区,受到的影响往往是最小的,所以,他们都能够幸存下来。因此,当这鸠摩利罗在这那烂陀寺,将当时的部分高僧辨倒以后,又接连去了这大珈蓝寺,等几个寺院,更是让这些僧人没有应对的本事,所以,这几年佛教已经远不如你们第二次出使时的境况了……”
听得这一番话语,王玄策等人也是百感交集,不曾想,这才仅仅十年之时间,这五印度佛教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听得这一番话语,也是回味悠长……
编者说:佛教就是因为这样的模式,在五印度消亡下去的……
(本章完)
只见这王玄策这样开口问道:“刚才听大王说,沿着这条贸易之路,有很多我大唐的僧侣,来往两国之间,这些都是拜佛求经的僧人吗?”
“是呀,基本上每个月,在我桑及多国都能见到一两个你们大唐面孔的僧人,可惜呀,这几年以来,我五印度,佛教已经远不如当年玄奘法师在的时候了?”老国王言语之间,不由得流露出来一丝伤感之情。
“此话怎讲?”王玄策随着众兄弟疑问的目光,向老国王问到。
“当年这戒日王在时,也是凭借着武力,将这佛教再次推广到了五印度的各地,正是因为这婆罗门教没有著名的辩师,就让这佛教一直压制着,特别是在这第六次无遮大会之上,玄奘大师更是独领风骚,将五印度的佛教又一次的带向了顶峰。虽说后来有这阿罗那顺毁灭佛教之事,但是在我五印度基本上摧毁的只是实体佛寺,而未曾摧毁这佛教体系。可惜的则是在这前几年,我五印度,出了一个婆罗门教的辨师父,名唤鸠摩利罗,此人也就三十来岁,算是这青年才俊之中的后起之秀,在你们走后没多久,那烂陀寺也在戒贤法师的带领之下,重新光复了,可是在戒贤法师圆寂之后,这个人就突然间出现了,瞬间就辨倒了所有那烂陀寺的僧众。自此这那烂陀寺也只能够闭门授课,佛教也日渐萧条,婆罗门教则日渐辉煌了”老国王就这样言简意赅的给他们回到。
“这变化都这么大吗?这婆罗门教不是将人种分为四等,这种等级观念,如何能够打败这提倡众生平等的佛教呢?”周曾随即甚是诧异的问到……
“其实,这些事情,都是有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的,如若从长远来说,我五印度的佛教兴盛之时,十个人中有五个人都信奉佛教。可是佛教有一根本的主张,就是禁欲,正是因为在我五印度达到了一个,按照你们大唐的观点来说就是物极必反,这种禁欲主义的提倡,自然也就枯竭了我五印度男子的气概。再加上这当时各种教派纷纷扰扰,争斗不断,以及婆罗门教对佛教教义的很好吸收与溶解,再加上各族群之间的利益争斗,就引起了屠杀僧人,焚毁寺院等情况,就让这最古老的婆罗门教成了不少僧人的避难所。”
听到了这里,王玄策等人,感觉这应该是基本教义上的问题,虽说也听玄奘法师说过,但是对深层次的问题也不甚了解,于是就这样专心的倾听这……
“其实,从玄奘大师所在的那些年,都已经可以看出这端倪。在这五印度,各种外道僧人不停地前去这那烂陀寺挑战,说白了,这那烂陀寺也是在苦难中苦苦支撑,正是因为有玄奘大师这一得道高僧,才让佛教又在我五印度延续了几十年。随着这戒日王的溺亡,外道的僧人休养生息,造诣也日渐精深,所以就让这佛道僧人支撑不住,迫于道义上的理论,不得不败下阵来……”
“咳,这事呀就如我大汉初年,那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辩论如出一辙呀”王玄策稍稍思索了一番之后,就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愿听其详?”老国王也是带着满脸的迷惑问到。
“在七百多年前,我华夏大地正值大汉王朝。当时的国家也是诸多思想争鸣,什么黄老学说,什么道家,什么法家,什么墨家,都是各成一体,均有自己的理论与主张。在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之后,并不提倡儒学,在后来的惠帝,文帝,景帝均用不同的流派治理国家,虽说给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但是面对各种学派的竞争,矛盾也日渐出现。自从武帝继位之后,介于当时的朝政环境,很想从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中央集权。因此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同时,这黄老学说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的个性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代了道家的统治地位。再后来,就到了元光元年,当时武帝召集各地的贤良方正文学之士,到长安,亲自问策。
其中一人,名唤董仲舒就在对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现在师异道,人异论,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统治思想不一致,法制数变,百家无所适从他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指出的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很受武帝赏识。在经过这大辩论之后,儒术从道义之上完全胜出,而道家等诸子学说则在政治上遭到贬黜。因此,自此以后这儒家文化,在我华夏大地就成了这正统思想,一直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
“原来这不同的国家,还真有这相同的事情,这佛教在我五印度兴起没落,也多次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佛教的存在,一直需要依靠城市,生存在最富庶的地区。原因很简单,僧人自己不劳动,全靠这信众的施舍,如若百姓基础一变动,这佛教自然就会受到剧烈影响。而婆罗门教,提倡四种种姓,每种都恪尽职守,深入农村,扎根基层,基础颇为牢固,就算是经历了战乱,在这农村地区,受到的影响往往是最小的,所以,他们都能够幸存下来。因此,当这鸠摩利罗在这那烂陀寺,将当时的部分高僧辨倒以后,又接连去了这大珈蓝寺,等几个寺院,更是让这些僧人没有应对的本事,所以,这几年佛教已经远不如你们第二次出使时的境况了……”
听得这一番话语,王玄策等人也是百感交集,不曾想,这才仅仅十年之时间,这五印度佛教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听得这一番话语,也是回味悠长……
编者说:佛教就是因为这样的模式,在五印度消亡下去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