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其话音刚落,就见这周曾不忿的说道:“做好事,就是善,做坏事,就是恶,这有什么不好分辨的呢?”
“这句话,这个理论很对。可是什么又是好事,什么又是坏事呢?”但见这鸠摩利罗面带笑意的,反问周曾到。
“好事,就是人们所公认的,感觉好的事情;坏事,就是人们公认的感觉坏的事情。”周曾稍稍的思索了一番之后,就回答到。
“这句话也很是在理,可是这个公认是个多大的概念呢?比方说你干了一件这样的事情,背起了一个即将淌水过河的老人,有五十个人说你做的这件事情是对的;可是有六十个人却说你做的这件事情是不对的,不对的理由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如若出现了一点闪失在河中滑倒,摔伤老人,他们担心你被这个老人讹上。那么这件事情,你们倒是来说说,是个好事,还是坏事呢?”鸠摩利罗,就用一个直白且浅显的问题,向他们发问道。
这一问,顿时就将这众人给问了进去。只听这周曾这样回复到:“我不管,这件事情,如若是我,将这老人背过河去,我也不会想这么多,我感觉这就是一件好事。”
听他这么一说,鸠摩利罗随即投去了赞同的微笑。接着他又将这头转向了陈茂材道:“你应该就是陈将军吧,当年在这乾陀卫江,用这不要命的战法,一战而击溃这阿尔米塔,也是勇猛的紧呀。”
“大师过奖了,这都是当时使命的使然”陈茂材颇为有礼的回复到。
看着他如此的谦虚,只听这鸠摩利罗又这样问道:“既如此,那你也来说说,你对此事的看法?”
在这陈茂材的意识之中,鸠摩利罗的这番话语,丝毫没有任何的问题,如若救助了,老人没有任何问题,双方自然是皆大欢喜;如若救助了,在淌水过河的途中,万一一不小心滑倒,这时候摔伤了老人,这个情况该如何解决?这件事情不由得也让他泛起了嘀咕。但见他也是略带迷糊的对鸠摩利罗回复到:“这件事情,我也一时拿捏不准,这到底是一件好的事情,还是一件坏的事情,不过正如刚才周曾所述的那样,如若遇到了,定会相救,而不会考虑那么多的问题。”
听得他的这番答复,鸠摩利罗也是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就将这目光投向了王玄策:“王长史,您也来说一说对此事的看法?”
当听闻鸠摩利罗说出这番论断的时候,在王玄策的心中也不住的犯着嘀咕,如若从小范围看来,这件帮助老人的事情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将这问题给扩大化,再加入这种种的假设,这问题就变的严峻了起来,好事和坏事各占一半。因此就听他这样说道:“这件事情,我看应该分成两半来看,如若救助老人,将其平安的送过河去,那么就是好事一件;如若在送老人过河的过程之中,不慎滑倒,摔伤了老人,在老人并没有讹诈自己的情况之下,这也是好事一件;如若摔伤了老人,老人讹诈了自己,那么这件事情,就是坏事一件”。
“哈哈,王长史,分析的甚为透彻”只听这鸠摩利罗大笑着对他们回复到。
经过他的这一番询问,这三十来位大唐使节,有说这件事情是好的,有说这件事情不是好事的;原本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在他没有这番诉说之前,所有的大唐使团成员,自然也就不会想这么多,均感觉这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他的这番危险论断的讲述,顿时又不得不让他们再一次思索这个问题。于是,就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状态……
“不知大师对这件事情作何看待?”王玄策也是带着一丝疑问向他问起。
只听这鸠摩利罗稍稍的顿了一下神之后道:“这件事情,小僧也认为是一件好事,应该做。但是现实的生活之中,这一幕也时常让人遇到,有时候不仅搅乱了人们的生活,更将这思绪弄的乱七八糟;以至于,很多信众,就向我问起了这个问题的困惑。其实,这善与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这心中。如若我们的心是善的,感觉应该帮上这么一下,那么这件事情就是好事。如若我们仅仅就是一颗平常心,这时候也就没有了什么善恶之分,这件事情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发展;再比如,如若我们在救助的过程之中,出现了问题,老人的心是善的,他明白,我们是在帮助他,这种过错也是无心为之,不会讹诈我们,那么这件事情,仍旧是善的。但是如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这老人准备讹诈一番,那么这时候你的心是善的,而老人的心则是恶的。”
听得他的这番有理有据的说明,不由得就让众人,对着善恶有了更深一点的了解:心对了,善就对了,心恶了,所有的善事自然也就变成了恶行。所以,做事,重在修心。
看着众人也都不住的点了点头,再望望这周曾,此刻也投来的一些赞许的目光,于是,这鸠摩利罗又这样的对他们说道:“善与恶均在这一念之间。我们能够改变的就是这颗心?像这婆罗门教,佛教,以及你们大唐的儒教,道教,也均在传递这修心的概念。当然,我们婆罗门教至如今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是这所有宗教之中传承年代最为久远的。自然对这些问题,就看的明了,看的透彻。而我们主要做的,就是告诫信众,教育信众,向着善的方显发展。”
听得这鸠摩利罗如此之说。王玄策也很是赞同他的这番善恶论。虽说如此,但见他脑海这么一闪,眼珠子这么一转,就准备接着这个话题,考考这鸠摩利罗,对自己所思考之事的看法,于是就又向他问道:“大师年纪轻轻,就能够有如此的人生感悟,实在是大贤之人呀。听闻这善恶论,玄策也是感触颇深。这佛教在以前的那些时光,在咱们五印度大地可是兴盛的很呀,自从大师悟道以后,将这佛教这寺院辩论的毫无招架之力,玄策这一路走来,似乎感觉到在这婆罗门教之中大师就是一个大大的善人,可是在这不少佛教徒的眼中大师则俨然成了一个恶人,比方说刚才的那十来个僧人。不知大师对此事如何看待?”
面对王玄策这番话语,这鸠摩利罗该怎么回复呢?请看下回……
(本章完)
“这句话,这个理论很对。可是什么又是好事,什么又是坏事呢?”但见这鸠摩利罗面带笑意的,反问周曾到。
“好事,就是人们所公认的,感觉好的事情;坏事,就是人们公认的感觉坏的事情。”周曾稍稍的思索了一番之后,就回答到。
“这句话也很是在理,可是这个公认是个多大的概念呢?比方说你干了一件这样的事情,背起了一个即将淌水过河的老人,有五十个人说你做的这件事情是对的;可是有六十个人却说你做的这件事情是不对的,不对的理由则是在这个过程中,如若出现了一点闪失在河中滑倒,摔伤老人,他们担心你被这个老人讹上。那么这件事情,你们倒是来说说,是个好事,还是坏事呢?”鸠摩利罗,就用一个直白且浅显的问题,向他们发问道。
这一问,顿时就将这众人给问了进去。只听这周曾这样回复到:“我不管,这件事情,如若是我,将这老人背过河去,我也不会想这么多,我感觉这就是一件好事。”
听他这么一说,鸠摩利罗随即投去了赞同的微笑。接着他又将这头转向了陈茂材道:“你应该就是陈将军吧,当年在这乾陀卫江,用这不要命的战法,一战而击溃这阿尔米塔,也是勇猛的紧呀。”
“大师过奖了,这都是当时使命的使然”陈茂材颇为有礼的回复到。
看着他如此的谦虚,只听这鸠摩利罗又这样问道:“既如此,那你也来说说,你对此事的看法?”
在这陈茂材的意识之中,鸠摩利罗的这番话语,丝毫没有任何的问题,如若救助了,老人没有任何问题,双方自然是皆大欢喜;如若救助了,在淌水过河的途中,万一一不小心滑倒,这时候摔伤了老人,这个情况该如何解决?这件事情不由得也让他泛起了嘀咕。但见他也是略带迷糊的对鸠摩利罗回复到:“这件事情,我也一时拿捏不准,这到底是一件好的事情,还是一件坏的事情,不过正如刚才周曾所述的那样,如若遇到了,定会相救,而不会考虑那么多的问题。”
听得他的这番答复,鸠摩利罗也是微笑着点了点头。接着就将这目光投向了王玄策:“王长史,您也来说一说对此事的看法?”
当听闻鸠摩利罗说出这番论断的时候,在王玄策的心中也不住的犯着嘀咕,如若从小范围看来,这件帮助老人的事情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将这问题给扩大化,再加入这种种的假设,这问题就变的严峻了起来,好事和坏事各占一半。因此就听他这样说道:“这件事情,我看应该分成两半来看,如若救助老人,将其平安的送过河去,那么就是好事一件;如若在送老人过河的过程之中,不慎滑倒,摔伤了老人,在老人并没有讹诈自己的情况之下,这也是好事一件;如若摔伤了老人,老人讹诈了自己,那么这件事情,就是坏事一件”。
“哈哈,王长史,分析的甚为透彻”只听这鸠摩利罗大笑着对他们回复到。
经过他的这一番询问,这三十来位大唐使节,有说这件事情是好的,有说这件事情不是好事的;原本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在他没有这番诉说之前,所有的大唐使团成员,自然也就不会想这么多,均感觉这是一件好事。但是随着他的这番危险论断的讲述,顿时又不得不让他们再一次思索这个问题。于是,就呈现出了两极分化的状态……
“不知大师对这件事情作何看待?”王玄策也是带着一丝疑问向他问起。
只听这鸠摩利罗稍稍的顿了一下神之后道:“这件事情,小僧也认为是一件好事,应该做。但是现实的生活之中,这一幕也时常让人遇到,有时候不仅搅乱了人们的生活,更将这思绪弄的乱七八糟;以至于,很多信众,就向我问起了这个问题的困惑。其实,这善与恶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这心中。如若我们的心是善的,感觉应该帮上这么一下,那么这件事情就是好事。如若我们仅仅就是一颗平常心,这时候也就没有了什么善恶之分,这件事情自然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发展;再比如,如若我们在救助的过程之中,出现了问题,老人的心是善的,他明白,我们是在帮助他,这种过错也是无心为之,不会讹诈我们,那么这件事情,仍旧是善的。但是如若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这老人准备讹诈一番,那么这时候你的心是善的,而老人的心则是恶的。”
听得他的这番有理有据的说明,不由得就让众人,对着善恶有了更深一点的了解:心对了,善就对了,心恶了,所有的善事自然也就变成了恶行。所以,做事,重在修心。
看着众人也都不住的点了点头,再望望这周曾,此刻也投来的一些赞许的目光,于是,这鸠摩利罗又这样的对他们说道:“善与恶均在这一念之间。我们能够改变的就是这颗心?像这婆罗门教,佛教,以及你们大唐的儒教,道教,也均在传递这修心的概念。当然,我们婆罗门教至如今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是这所有宗教之中传承年代最为久远的。自然对这些问题,就看的明了,看的透彻。而我们主要做的,就是告诫信众,教育信众,向着善的方显发展。”
听得这鸠摩利罗如此之说。王玄策也很是赞同他的这番善恶论。虽说如此,但见他脑海这么一闪,眼珠子这么一转,就准备接着这个话题,考考这鸠摩利罗,对自己所思考之事的看法,于是就又向他问道:“大师年纪轻轻,就能够有如此的人生感悟,实在是大贤之人呀。听闻这善恶论,玄策也是感触颇深。这佛教在以前的那些时光,在咱们五印度大地可是兴盛的很呀,自从大师悟道以后,将这佛教这寺院辩论的毫无招架之力,玄策这一路走来,似乎感觉到在这婆罗门教之中大师就是一个大大的善人,可是在这不少佛教徒的眼中大师则俨然成了一个恶人,比方说刚才的那十来个僧人。不知大师对此事如何看待?”
面对王玄策这番话语,这鸠摩利罗该怎么回复呢?请看下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