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锦衣卫针对周延儒一党,宋友亮便可全身心的投入到登州的产业大展中去。
目前,由于木材加工机、榨油机、纺纱机的推广。登州出产的木器、木材和豆油、花生油价廉物美,不光走进山东本地普通百姓的家,还行销全国。
一开始,很多工人担心东家用了新机器,人力用的少了,自己会失业。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前来办货的客商越来越多,很快一台机器就不够用了,于是很快就上第二台。不出几个月,第三台机器又要上了,只要你会使唤那些机器,各个作坊的老板开出高价抢着要你去他那里干活。于是,登州掀起了一股学习使用机器的热潮。第二所学堂——登州技师大学堂,专门培养各种技师。
那些只会八股文的老学究哪儿教得了这个?于是大批从登州大学堂这所新式学校毕业出来的学子又走上了登州技师大学堂的讲台。一开始,有钱人对登州大学堂不屑一顾,认为那是穷人的孩子读不起私塾,请不起先生才去那里识几个字。可他们现在现,从邓州大学堂的出来的学子成了香饽饽,到哪里都很抢手。就算去登州技师学堂教书,一月的工钱也有二十两,一年二百四十两银子,那可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关键的一点事,自己的孩子读八股,将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去考科举。3。而从登州大学堂出来的学子,军队、衙门、作坊主都是抢着要,出路很多。于是一些觉得自己家孩子不是考科举的料子的家长们,也开始把孩子们往登州大学堂里送
社会风气也正悄然改变,以前人们觉得那些摇头晃脑的书生学富五车,博学广知,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总会去请教他们。可现在,有关机器和种田乃至物理、化学上的小常识,那些书生是一问三不知。反倒是登州大学堂的学子还能讲出个子丑寅卯,人们渐渐开始觉得,那些书生、儒生除了摇头晃脑的掉书袋,什么都不会。于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维模式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冲击
先纺织业,棉花在明代初年引种山东,而且得到迅的推广和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强制与奖励政策。4。明中期以后,由于赋役折银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逐渐形成了鲁西北与鲁西南的商品棉产区。当时种棉一亩可获净花21斤,粮食亩产不过净米一石,故每亩棉花的价值差不多相当于种五亩粮食。植棉经济效率极高,有利可图,刺激了农民扩种的积极性。可以认为,大量地用布花代输税粮是促使山东省棉花种植在明代初期迅普及和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万历《明会典?户部?会计二》记万历六年山东运往京库、边库的棉布达6o万匹、棉花39万斤。3。由山东征解棉布棉花数额在北方各省名列第一来看,山东省在明中期已展成为北方最重要的棉产区。
明末山东的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商人贸易四方,其利甚溥”。东昌府棉产量特大,江淮商人来此贸易,“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但是,由于登州府境内多丘陵,土壤以棕壤褐土为主,不太宜棉,虽然山东人民培育出在岗地栽培的棉花品种——山花,但植棉总不如养柞或栽培水果省工获利,更能挥丘陵山区资源优势。随着柞蚕养殖技术的提高,鲁东南丘陵山区出现了大量的养蚕山场,范围包括沂州、登州二府全境及莱州、青州两府南部州县,柞蚕业成为当地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9。
登州当地的百姓将鲜茧加工成干茧,最早采用的是“日晒法”,后来又有“盐腌法”、“笼蒸法”、“闷杀法”等。元末明初用土灶烘茧,是蚕丝生产史上的一大技术改革,成为后来蚕茧加工的主要方法。
小土灶系砖土结构,高、宽各为8尺,长约3o尺,每8尺隔为一间;每间各设门户,地下设炕,后方或侧面筑风门,屋内设置棚架;每一层棚相距7寸,棚上排列长3.5尺、宽1.5尺、深o.5尺的茧箱,箱底用苇条制作,使暖气畅通。7。将鲜茧置箱内,自风门烧火,4小时杀蛹即毕,一昼夜可烘5次。每一室内架棚4~5层,每箱置茧2ooo粒,每室一次可烘4万粒。
烘茧大部是利用木柴燃烧的热量,通过烟道的辐射热进行,故称为柴灶。后来随着登州煤矿的大量开采,煤炭价格降低,百姓便均改为煤灶,茧灶构造仍为砖木结构。以柳档木制成9层横格,每层放置茧蓖(茧格)3只,一乘茧灶共有茧篦54只,但因每只茧蓖受温程度不一,所以要翻茧调蓖,使烘成的干茧适干均匀。
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宋友亮组织登州大学堂的技工下乡,与有着多年烘茧经验的老蚕农同吃同住,终于将9层柳档木茧灶改造成了13层的茧车,茧灶内共有茧车4部,茧灶中央装有横式风扇,成为风扇车子灶。2。经过改造的茧灶,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烘力,干茧易于达到适干均匀。
不就之后,一种“五井式烘茧灶”又被制造出来,五井式烘茧灶灶间用木制茧车烘茧。由于茧车上下各层温度不均,干茧不易达到适干均匀,但在当时,茧车式烘茧灶比柳档木搭成的茧灶在工艺上要先进。茧灶分为高、低温两部分,茧车由高温区移至低温区时,进行翻茧调篦(格),依次循环。3。
经过工艺改良,登州的柞茧产量从每季一万多斤增加到每季五万多斤,蚕茧产量的增加对缫丝技术改进又提出了要求。
山东缫丝业有大框丝、小框丝与厂丝之分。大框丝历史悠久,因其丝周大得名,也称土丝。山东蚕民素有自缫土丝的习惯。缫制大框丝时用一周长一丈六尺许的木制大框,以铁片凿孔,作集绪器,2人手工操作,1人足踏运车,专管缫丝,1人管索绪。缫出的丝,条份粗,色泽黯,纤度不匀,丝缕紊乱。缫制土丝多为家庭副业,也有专门缫土丝的手工作坊,都是季节性生产。2。
蚕茧供应量加大,但是缫丝产能落后,于是在宋友亮依照后世的记忆,结合老缫丝工人的经验,开始推广一种名为小框丝的缫丝技术。小框丝为半机械操作,缫丝装置与大框丝稍有不同:将六七口缫丝锅列一排,左端安一大煮茧锅,锅下有一管道通煮茧灶,丝框周长四尺半,其下有管道用以传送热气,使丝片易于干燥。这种缫丝法,虽仍较粗笨,但比大框丝已进步多了,缫成的丝洁白光亮,与近代机器缫丝机生产出的生丝品质极为接近了。
有了质优价廉的生丝原料,下一步便是丝织了。明代的丝织工艺技术的改进促进生产力的展,不管是缫丝用的缫车还是丝织用的织机在明代都有所提高,织机更形成专业化。4。在明末,苏州市场上,已有绫机、绢机、罗机、沙机、调机、布机六种织机出售。在工艺技术上,罗、沙在明代有较大改进,从原来的经线分组互绞,织出圆孔或方孔,展到用一段平织和一段交织相间,并提花,成为现代的罗。绫,是高级的斜纹组织。在宋代,展为隐藏了斜纹的缎。到明代,缎就代替了绫。明代的改进使丝织物物进入市场,扩大销路。
眼下,登州的纺织产品主要销往朝鲜和日本,销往朝鲜的主要是棉纺织品和丝织品,而出口到日本的,却是以生丝为大宗。但是,作为穿越众的宋友亮深知出口低附加值的初级原料是没有前途的,于是他果断地下令对出口到日本的生丝征收重税,而对出口到日本丝织品成品实行零关税。
由于大量质优价廉的丝织品成品涌入日本,使得日本本土的丝织业收到巨大冲击,许多小业主纷纷破产,日本生丝进口量一路大跌,这使得郑家在日本的生丝生意也收到了波及。于是,郑芝龙把在案头放了一个多月的宋友亮拜帖拿了出来,并约定在东海勿南沙海面会面
◆◆◆◆◆◆◆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但是,它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则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在这幽美的夜晚中。
宋友亮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控制海洋就控制了世界,郑芝龙,你终于愿意见我了吗?”
目前,由于木材加工机、榨油机、纺纱机的推广。登州出产的木器、木材和豆油、花生油价廉物美,不光走进山东本地普通百姓的家,还行销全国。
一开始,很多工人担心东家用了新机器,人力用的少了,自己会失业。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前来办货的客商越来越多,很快一台机器就不够用了,于是很快就上第二台。不出几个月,第三台机器又要上了,只要你会使唤那些机器,各个作坊的老板开出高价抢着要你去他那里干活。于是,登州掀起了一股学习使用机器的热潮。第二所学堂——登州技师大学堂,专门培养各种技师。
那些只会八股文的老学究哪儿教得了这个?于是大批从登州大学堂这所新式学校毕业出来的学子又走上了登州技师大学堂的讲台。一开始,有钱人对登州大学堂不屑一顾,认为那是穷人的孩子读不起私塾,请不起先生才去那里识几个字。可他们现在现,从邓州大学堂的出来的学子成了香饽饽,到哪里都很抢手。就算去登州技师学堂教书,一月的工钱也有二十两,一年二百四十两银子,那可是一笔可观的数目。
关键的一点事,自己的孩子读八股,将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去考科举。3。而从登州大学堂出来的学子,军队、衙门、作坊主都是抢着要,出路很多。于是一些觉得自己家孩子不是考科举的料子的家长们,也开始把孩子们往登州大学堂里送
社会风气也正悄然改变,以前人们觉得那些摇头晃脑的书生学富五车,博学广知,遇到不明白的问题总会去请教他们。可现在,有关机器和种田乃至物理、化学上的小常识,那些书生是一问三不知。反倒是登州大学堂的学子还能讲出个子丑寅卯,人们渐渐开始觉得,那些书生、儒生除了摇头晃脑的掉书袋,什么都不会。于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维模式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冲击
先纺织业,棉花在明代初年引种山东,而且得到迅的推广和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的强制与奖励政策。4。明中期以后,由于赋役折银等因素的影响,山东省逐渐形成了鲁西北与鲁西南的商品棉产区。当时种棉一亩可获净花21斤,粮食亩产不过净米一石,故每亩棉花的价值差不多相当于种五亩粮食。植棉经济效率极高,有利可图,刺激了农民扩种的积极性。可以认为,大量地用布花代输税粮是促使山东省棉花种植在明代初期迅普及和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万历《明会典?户部?会计二》记万历六年山东运往京库、边库的棉布达6o万匹、棉花39万斤。3。由山东征解棉布棉花数额在北方各省名列第一来看,山东省在明中期已展成为北方最重要的棉产区。
明末山东的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商人贸易四方,其利甚溥”。东昌府棉产量特大,江淮商人来此贸易,“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但是,由于登州府境内多丘陵,土壤以棕壤褐土为主,不太宜棉,虽然山东人民培育出在岗地栽培的棉花品种——山花,但植棉总不如养柞或栽培水果省工获利,更能挥丘陵山区资源优势。随着柞蚕养殖技术的提高,鲁东南丘陵山区出现了大量的养蚕山场,范围包括沂州、登州二府全境及莱州、青州两府南部州县,柞蚕业成为当地人民的重要经济来源。9。
登州当地的百姓将鲜茧加工成干茧,最早采用的是“日晒法”,后来又有“盐腌法”、“笼蒸法”、“闷杀法”等。元末明初用土灶烘茧,是蚕丝生产史上的一大技术改革,成为后来蚕茧加工的主要方法。
小土灶系砖土结构,高、宽各为8尺,长约3o尺,每8尺隔为一间;每间各设门户,地下设炕,后方或侧面筑风门,屋内设置棚架;每一层棚相距7寸,棚上排列长3.5尺、宽1.5尺、深o.5尺的茧箱,箱底用苇条制作,使暖气畅通。7。将鲜茧置箱内,自风门烧火,4小时杀蛹即毕,一昼夜可烘5次。每一室内架棚4~5层,每箱置茧2ooo粒,每室一次可烘4万粒。
烘茧大部是利用木柴燃烧的热量,通过烟道的辐射热进行,故称为柴灶。后来随着登州煤矿的大量开采,煤炭价格降低,百姓便均改为煤灶,茧灶构造仍为砖木结构。以柳档木制成9层横格,每层放置茧蓖(茧格)3只,一乘茧灶共有茧篦54只,但因每只茧蓖受温程度不一,所以要翻茧调蓖,使烘成的干茧适干均匀。
为了进一步提高劳动效率,宋友亮组织登州大学堂的技工下乡,与有着多年烘茧经验的老蚕农同吃同住,终于将9层柳档木茧灶改造成了13层的茧车,茧灶内共有茧车4部,茧灶中央装有横式风扇,成为风扇车子灶。2。经过改造的茧灶,减轻了劳动强度,增加了烘力,干茧易于达到适干均匀。
不就之后,一种“五井式烘茧灶”又被制造出来,五井式烘茧灶灶间用木制茧车烘茧。由于茧车上下各层温度不均,干茧不易达到适干均匀,但在当时,茧车式烘茧灶比柳档木搭成的茧灶在工艺上要先进。茧灶分为高、低温两部分,茧车由高温区移至低温区时,进行翻茧调篦(格),依次循环。3。
经过工艺改良,登州的柞茧产量从每季一万多斤增加到每季五万多斤,蚕茧产量的增加对缫丝技术改进又提出了要求。
山东缫丝业有大框丝、小框丝与厂丝之分。大框丝历史悠久,因其丝周大得名,也称土丝。山东蚕民素有自缫土丝的习惯。缫制大框丝时用一周长一丈六尺许的木制大框,以铁片凿孔,作集绪器,2人手工操作,1人足踏运车,专管缫丝,1人管索绪。缫出的丝,条份粗,色泽黯,纤度不匀,丝缕紊乱。缫制土丝多为家庭副业,也有专门缫土丝的手工作坊,都是季节性生产。2。
蚕茧供应量加大,但是缫丝产能落后,于是在宋友亮依照后世的记忆,结合老缫丝工人的经验,开始推广一种名为小框丝的缫丝技术。小框丝为半机械操作,缫丝装置与大框丝稍有不同:将六七口缫丝锅列一排,左端安一大煮茧锅,锅下有一管道通煮茧灶,丝框周长四尺半,其下有管道用以传送热气,使丝片易于干燥。这种缫丝法,虽仍较粗笨,但比大框丝已进步多了,缫成的丝洁白光亮,与近代机器缫丝机生产出的生丝品质极为接近了。
有了质优价廉的生丝原料,下一步便是丝织了。明代的丝织工艺技术的改进促进生产力的展,不管是缫丝用的缫车还是丝织用的织机在明代都有所提高,织机更形成专业化。4。在明末,苏州市场上,已有绫机、绢机、罗机、沙机、调机、布机六种织机出售。在工艺技术上,罗、沙在明代有较大改进,从原来的经线分组互绞,织出圆孔或方孔,展到用一段平织和一段交织相间,并提花,成为现代的罗。绫,是高级的斜纹组织。在宋代,展为隐藏了斜纹的缎。到明代,缎就代替了绫。明代的改进使丝织物物进入市场,扩大销路。
眼下,登州的纺织产品主要销往朝鲜和日本,销往朝鲜的主要是棉纺织品和丝织品,而出口到日本的,却是以生丝为大宗。但是,作为穿越众的宋友亮深知出口低附加值的初级原料是没有前途的,于是他果断地下令对出口到日本的生丝征收重税,而对出口到日本丝织品成品实行零关税。
由于大量质优价廉的丝织品成品涌入日本,使得日本本土的丝织业收到巨大冲击,许多小业主纷纷破产,日本生丝进口量一路大跌,这使得郑家在日本的生丝生意也收到了波及。于是,郑芝龙把在案头放了一个多月的宋友亮拜帖拿了出来,并约定在东海勿南沙海面会面
◆◆◆◆◆◆◆
夕阳落山不久,西方的天空还燃烧着一片橘红色的晚霞。大海,也被这霞光染成了红色,但是,它比天空的景色更要壮观。因为它是活动的,每当一排排波浪涌起的时候,那映照在浪峰上的霞光,又红又亮,简直就像一片片霍霍燃烧着的火焰,闪烁着,滚动着,消失了。而后面的一排,则又闪烁着,滚动着涌了过来,在这幽美的夜晚中。
宋友亮踏着软绵绵的沙滩,沿着海边,慢慢地向前走去。海水,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出温柔的“刷刷”声,晚来的海风,清新而又凉爽,“控制海洋就控制了世界,郑芝龙,你终于愿意见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