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红月压城城欲摧,黑云未尽复须行(九)-从红月开始 小说起点
第二十六章:红月压城城欲摧,黑云未尽复须行(九)-从红月开始 小说起点-重生大明之红月传-笔趣阁
重生大明之红月传
作者:信鸾修士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枝头上的鸟儿显得有些焦急,湿漉漉的羽毛让它不能振翅高飞,无力的望着远方巢穴里嗷嗷待哺的雏鸟,叽叽喳喳的叫着。
一家人用过膳后,因为李光航与老太爷的谈话,让时间向前走了几个时辰,已经有些晚了李光航回到了自己的厢房。闲来无事,李光航拿起了许久未见的笔墨纸砚,准备做一件以后会经常做的事情。
总结。
经过今天的事情,李光航明白,自己目前最大的门槛就是身体素质。其实在第一次短兵相接的时候,李光航的虎口就有些支持不住,皮层下大面积出血,到现在依旧隐隐作痛。
体能训练,以后要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这次事件,也让李光航明白了,一支私人武装的重要性。
虽说李家也养着一些家丁打手,不过就是些看家护院之辈,打人可以,打倭寇和鞑子,就不太行了。
而且李家本来都家丁就只有百人左右,还要负责些李家货物的运输,让原本就紧缺的人口变得愈发稀少,根本成不了什么气候。
李光航要做一个大胆的决定,一个已经在心中谋划已久的事情。
练兵。
要说到练兵,李光航就不由得想到那位叱咤风云嘉靖半边天的戚少保了,他的那一套士兵的训练方法,虽然说投资大了点,不过各个都是人才,战斗力又高。
戚少保的这只军队,在几百年后,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并以一个光荣的名字永远载入史册——戚家军。
根据《纪效新书》记载,但凡新兵入伍,戚少保总要训一番话,鼓励大家学武,次段话实为奇文,可供现在的某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参考,故摘录如下:诸位都听了,练武不是你答应官家的公事,是你来当兵,杀贼救命的勾当,你武艺高,杀了贼,贼杀不了你,你武艺不如他,他便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当然,作为一名新兵,这些话你大可当是耳旁风,但戚少保也压根儿没指望新兵能自觉执行,随已经预备了许多惊喜,以保证新兵充实地度过这段难忘的军营生活。
关于戚少保思想教育之后,接下来就是站队列了,包括队伍行进转向等等,具体形式和今天差不多,但如果士兵转错了方向,走错了队列,就不仅仅是拉出去罚站了,那是要打板子的,打完了也不会让士兵去医务室看看,还得接着练。
练完队列后,戚少保将教大家学习号令,包括擂鼓是前进,鸣金是收兵、以及旗帜挥舞的各种意义,如果士兵不识字,不要紧,戚少保在就计算在内,会亲自会教士兵。但如果教完了士兵又还给了主将,那就不好了,为保证士兵下次记住,主将会打士兵板子,直到你哭爹喊娘,发誓一定记住为止。
在完成既定课程之后,下面该学习武艺了,教官都是从各地进来的武林高手,全部都是练实战的,套路选手一般不在聘请之类。
考虑到大家文化程血不同,以及智商的差异性,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戚少保还专门建立了一个类似后世的“成绩考察制度”,成绩分等,这一点是最值得李光航借鉴的,毕竟竞争中出状元嘛。
于是,在这种几近惨无人道的训练方法下,新兵同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都遍体鳞伤,然而正是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下,他们练就了非凡的武艺,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支精锐的特种军队,比如汉代的虎贲军、三国时魏国的虎豹骑、唐代的玄甲军等等,其战斗力之强罕有匹敌,但纵观古今,能名闻天下,且以将领的名字命名的军队只有两支:
除去戚继光外,就惟有岳飞能够获此殊荣了。(俞大猷的军队也叫俞家军,但名气不大)。
对于戚继光和他的军队而言,这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评价。
李光航想以戚少保为目标,练出一支足够抵挡后金十万铁骑的强军。
不过李光航现在遇到了一个和戚少保当年一样的问题。
兵源问题。
在戚继光看来,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孙子兵法
这就是被无数军事家奉为经典的“六如真言”,兵家有云,达“六如”者,战必克,攻必取,无往不胜!
而在“六如”之中,最后两如要靠将领,前面四如必须要靠小兵。
所以说,从古至今,导致士兵精锐与否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兵源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戚继光曾与当时的台州知府,后来的举世名将谭纶有过一段极为有趣的谈话,谈话内容经后人整理,大致如下:
戚继光(下简称戚):虽然我已尽全力操练,但经历战阵之后,我才发现,新军有很大的问题。
谭纶(下简称谭):什么问题?
戚:我所部三千新军中,大部都是处州(今浙江丽水)兵和绍兴兵,这两地士兵各有特点,比如处州兵,作战十分勇猛,听命从不迟疑,冲锋陷阵,非常积极,是战斗的主力。
谭:有什么问题吗?
戚:但他们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谈条件。
谭:谈条件?
戚:作战以前,他们要求必须知道作战的对手和人数,然后自行内部商议,如果认为能打,就作战,但要是他们认为不能打,即使费尽口舌,他们也绝不会卖力。
谭:……
这还没完,头疼的在后面。
戚:相对而言,绍兴兵更加听从命令,无论打什么仗,他们从来不会拒绝,完全服从,而且不怕辛苦,扎营修城之类的力气活,安排他们干,他们就会尽力去干,且从无怨言。而在战场上,如果敌人退却,他们会主动追击。
谭:遵从军令,作战勇猛,这不是很好吗?
戚:但问题是,如果敌人进攻,他们就会主动撤退。
谭:……
戚:当然,如果敌人再退,他们还是会追,但若敌人回军,他们会再次撤退,据我统计,但凡与敌相接三十步内,即将肉搏之时,他们一般会全军退走。总而言之,关键时刻实在靠不住。
谭: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沉默片刻后,戚继光用一声重重的叹息结束了这次谈话:
“我也没有办法。”
其实在两人的这次谈话中,涉及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地理决定论,一般说来,生活在艰苦山区的人性格比较强硬,而且民风彪悍,不怕死,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混碗饭吃实在不难,不到万不得已,鬼才愿意拼命。
处州地区多山,经济条件差,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人向来信奉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之类的玩命理论,绍兴山清水秀,读书人众多,且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如徐渭),实在不行还可以搞点旅游服务业,实在犯不着去拼死拼活。
而对于这种地区差异性,单靠训练是无法解决的,戚继光确实没有办法,就算是李光航这个“活了”百年的老怪物,一时间也是无法解决的。
一家人用过膳后,因为李光航与老太爷的谈话,让时间向前走了几个时辰,已经有些晚了李光航回到了自己的厢房。闲来无事,李光航拿起了许久未见的笔墨纸砚,准备做一件以后会经常做的事情。
总结。
经过今天的事情,李光航明白,自己目前最大的门槛就是身体素质。其实在第一次短兵相接的时候,李光航的虎口就有些支持不住,皮层下大面积出血,到现在依旧隐隐作痛。
体能训练,以后要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这次事件,也让李光航明白了,一支私人武装的重要性。
虽说李家也养着一些家丁打手,不过就是些看家护院之辈,打人可以,打倭寇和鞑子,就不太行了。
而且李家本来都家丁就只有百人左右,还要负责些李家货物的运输,让原本就紧缺的人口变得愈发稀少,根本成不了什么气候。
李光航要做一个大胆的决定,一个已经在心中谋划已久的事情。
练兵。
要说到练兵,李光航就不由得想到那位叱咤风云嘉靖半边天的戚少保了,他的那一套士兵的训练方法,虽然说投资大了点,不过各个都是人才,战斗力又高。
戚少保的这只军队,在几百年后,已经成为了一个传奇,并以一个光荣的名字永远载入史册——戚家军。
根据《纪效新书》记载,但凡新兵入伍,戚少保总要训一番话,鼓励大家学武,次段话实为奇文,可供现在的某些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参考,故摘录如下:诸位都听了,练武不是你答应官家的公事,是你来当兵,杀贼救命的勾当,你武艺高,杀了贼,贼杀不了你,你武艺不如他,他便杀了你。若不学武艺,是不要性命的呆子。
当然,作为一名新兵,这些话你大可当是耳旁风,但戚少保也压根儿没指望新兵能自觉执行,随已经预备了许多惊喜,以保证新兵充实地度过这段难忘的军营生活。
关于戚少保思想教育之后,接下来就是站队列了,包括队伍行进转向等等,具体形式和今天差不多,但如果士兵转错了方向,走错了队列,就不仅仅是拉出去罚站了,那是要打板子的,打完了也不会让士兵去医务室看看,还得接着练。
练完队列后,戚少保将教大家学习号令,包括擂鼓是前进,鸣金是收兵、以及旗帜挥舞的各种意义,如果士兵不识字,不要紧,戚少保在就计算在内,会亲自会教士兵。但如果教完了士兵又还给了主将,那就不好了,为保证士兵下次记住,主将会打士兵板子,直到你哭爹喊娘,发誓一定记住为止。
在完成既定课程之后,下面该学习武艺了,教官都是从各地进来的武林高手,全部都是练实战的,套路选手一般不在聘请之类。
考虑到大家文化程血不同,以及智商的差异性,为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戚少保还专门建立了一个类似后世的“成绩考察制度”,成绩分等,这一点是最值得李光航借鉴的,毕竟竞争中出状元嘛。
于是,在这种几近惨无人道的训练方法下,新兵同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每天都遍体鳞伤,然而正是在这个残酷的环境下,他们练就了非凡的武艺,成就了非凡的事业。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过无数支精锐的特种军队,比如汉代的虎贲军、三国时魏国的虎豹骑、唐代的玄甲军等等,其战斗力之强罕有匹敌,但纵观古今,能名闻天下,且以将领的名字命名的军队只有两支:
除去戚继光外,就惟有岳飞能够获此殊荣了。(俞大猷的军队也叫俞家军,但名气不大)。
对于戚继光和他的军队而言,这是一个当之无愧的评价。
李光航想以戚少保为目标,练出一支足够抵挡后金十万铁骑的强军。
不过李光航现在遇到了一个和戚少保当年一样的问题。
兵源问题。
在戚继光看来,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须具备如下素质:
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
——孙子兵法
这就是被无数军事家奉为经典的“六如真言”,兵家有云,达“六如”者,战必克,攻必取,无往不胜!
而在“六如”之中,最后两如要靠将领,前面四如必须要靠小兵。
所以说,从古至今,导致士兵精锐与否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兵源问题。
关于这个问题,戚继光曾与当时的台州知府,后来的举世名将谭纶有过一段极为有趣的谈话,谈话内容经后人整理,大致如下:
戚继光(下简称戚):虽然我已尽全力操练,但经历战阵之后,我才发现,新军有很大的问题。
谭纶(下简称谭):什么问题?
戚:我所部三千新军中,大部都是处州(今浙江丽水)兵和绍兴兵,这两地士兵各有特点,比如处州兵,作战十分勇猛,听命从不迟疑,冲锋陷阵,非常积极,是战斗的主力。
谭:有什么问题吗?
戚:但他们每次打仗之前,都要和我谈条件。
谭:谈条件?
戚:作战以前,他们要求必须知道作战的对手和人数,然后自行内部商议,如果认为能打,就作战,但要是他们认为不能打,即使费尽口舌,他们也绝不会卖力。
谭:……
这还没完,头疼的在后面。
戚:相对而言,绍兴兵更加听从命令,无论打什么仗,他们从来不会拒绝,完全服从,而且不怕辛苦,扎营修城之类的力气活,安排他们干,他们就会尽力去干,且从无怨言。而在战场上,如果敌人退却,他们会主动追击。
谭:遵从军令,作战勇猛,这不是很好吗?
戚:但问题是,如果敌人进攻,他们就会主动撤退。
谭:……
戚:当然,如果敌人再退,他们还是会追,但若敌人回军,他们会再次撤退,据我统计,但凡与敌相接三十步内,即将肉搏之时,他们一般会全军退走。总而言之,关键时刻实在靠不住。
谭:那你打算怎么办呢?
沉默片刻后,戚继光用一声重重的叹息结束了这次谈话:
“我也没有办法。”
其实在两人的这次谈话中,涉及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地理决定论,一般说来,生活在艰苦山区的人性格比较强硬,而且民风彪悍,不怕死,而在经济发达地区,混碗饭吃实在不难,不到万不得已,鬼才愿意拼命。
处州地区多山,经济条件差,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当地人向来信奉脑袋掉了碗大个疤之类的玩命理论,绍兴山清水秀,读书人众多,且主要从事脑力劳动(如徐渭),实在不行还可以搞点旅游服务业,实在犯不着去拼死拼活。
而对于这种地区差异性,单靠训练是无法解决的,戚继光确实没有办法,就算是李光航这个“活了”百年的老怪物,一时间也是无法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