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和七年腊月三十,癸未。西元8年1月2日
除夕。
已是政和七年的最后一天。同时这也是政和年号的最后一天。三个月前,道君皇帝在新建起的明堂,颁布了新一年的历法,同时昭告万邦,明年起,将改政和为重和,并大赦天下。
为了赶上重和元年的元旦朝,宣和殿大士蔡攸在基隆逗留了两天之后,就匆匆忙忙的告辞离岛。在使节船上,赵瑜塞进去了几乎能把船压沉的礼品,一部分是谢恩的贡物,但大部分还是给使节团的贿赂,在蔡攸的座舱里,还附赠两个说话的礼物——李乾德的女儿,交趾的公主。赵瑜送上的这些礼品,大半是东海从交趾和占城劫掠而来的战利品,没本钱的礼物,他就着让蔡大士见识一下,灭人之国,到底能有什么样的收获。
蔡攸走后,听闻赵瑜封王,东海上下的军民们欢欣鼓舞,但刚刚就任的大小官吏们,却陷入了一阵歇斯底里的忙乱之中。赵瑜既然已经是一国之主,之前依节度使规格订立的制度、规程以及礼节、仪仗,便全都要更换,甚至那数千份封官晋级的告身书,由于前盖下了东海节度的大印,现在也得一份份重新改写。
个政和七年的腊月,东海的政府机关就这么在疯狂的忙碌中度过。但之前花了半年做的准备,却哪是一个月时间就能改换过去,而官吏们只顾忙着这些杂务,却连正事也耽搁了下来。所以到了除夕之日,赵瑜依然得待在基隆堡的书房里,听着陈正汇向他汇报一堆积压下来的政事。
基隆堡现在成了东海宫城。原本住在堡内的武官吏,都陆续搬了出去,除了驻守堡中的八百近卫,就只有赵瑜一家在其中居住。不过既然是宫城。自然也分了内外前后。☆☆后半部分,勉强算是后宫,而前半部分,则依然是东海的政治重心。白天时。官们进堡来处公务,到了晚间,除了值日者之外,其他人便离开。至于赵瑜的书房,就只有不多的几个重臣,才可以进入。
赵瑜站在书房窗前,皱眉翻看着一份刚送来地公。他依然是一身旧日的青色常服,并没有因为封王。而讲究起穿戴来。略显冰冷的凉风从窗外吹入,半月来的湿闷地天气,终于在前日的一阵密雨之后,变得清爽起来。随之而起的北风,也给基隆带来了一丝冬天的气息。
从书房向西望去。自基隆堡到七里外的基隆港,在河流和山丘之间,几个市镇和数个东海军营,已被一道竹篱绕起,这是计划中东海国都基隆城的范围。等到年后,基隆城的建设就将全面展开。
在刚刚草拟好的建城计划中。以基隆堡和基隆港为中心,倚着附近地山峦水势,将建起一个城周长达二十余里的大城。不过赵瑜并没有打算为这座城市修建多结实的城墙,两丈来高,一丈多宽也就足够了。一方面是因为东海所拥有的重型火炮,只要在城周的几处高地,修起能相互支援炮台,就算只有半人高地胸墙,也足以打发任何来敌;另一方面。是赵瑜并不喜欢把钱往水里砸,以台湾的地位置,以东海水军的战斗力,根本就没有修造城墙的必要。不过东海既然立国,就必须有个像样的都城,这样才能足够的威慑力和凝聚力,不然在他人眼里,东海永远都是个草台班子。
“三十八万贯啊……”赵瑜叹了口气,摇着头对陈正汇道:“为了个面子工程,就要把东海一年三分之一地财政收入丢进水里。东海国库再丰。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啊!”
“汴京城年年维护。虽然只修外城。内城几乎都放弃了。但每年也要近十万贯地花费。现在基隆建城。连城墙带城内地建筑。只要费上这点钱已经算少了。”作为执掌东海政务院地相国。陈正汇向主君细细解释:“台湾土质松软、雨水又多。并不适合夯土筑城。但如果像基隆堡这样。用砖石夹土修起条城墙。再加上城中各种必不可少地建筑设施。这三十八万贯就已是工部竭尽全力削减建城预算后。所得到地花费最少地结果。再也减不下去。”
“工部?”赵瑜笑道。东海立国。原来计划中地长史府便升为了政务院。而下属地六曹当然也跟着升为六部。“这个预算案。马林溪做不出来——他只往多里用钱——还是下面地几个郎中做地罢?”
马大工到底有多少本事。他再清楚不过。若说造船。马林溪自称天下第二。那也没哪人有资格排到第一。但说起执掌工部。处政事。他可就要抓瞎了。为了不让工部地工作陷入混乱。赵瑜和陈正汇可是帮他精心挑选了几个助手。以马林溪地年纪。过个两年怕是要致仕。未来地东海冬卿注1应该就在那几个郎中中产生。
“马工书做得已经不错了。下面地几个郎中也很用心。说起来。到了明年。工部就是最忙地一个衙门。最好再充实些人手进去。以防措手不及。”
赵瑜点了点头。东海六部。最清闲是权利被占去地兵部。其次则是礼部。由于东海人少官少。刑部、吏部也不是很忙。工作最繁重地。只有给东海国民建立户籍、田籍地户部和监造各大工程地工部。
“等过了年。就从义里在找些生来做。不仅是工部。户部也要加派点人手。”赵瑜顿了顿。既然说起了户部。他又起了另外一件事。问道:“对了。明年地年度预算案到底出来了没有?今天可都是除夕了。”
陈正汇应了一声,从他刚刚搬来地一堆公中,抽出了一份来。他兼着户部尚书的职位,编定财年预算也是他的工作之
赵瑜接过那份公,随手翻到最后一页。只一看,登时吓了一跳,在国相陈正汇的签名之上,赫然有着一百三十万贯的字样。
一百三十万贯?!他心中暗惊。也就是说从明年的二月,到后年的元月,他至少要从东海国库里掏出一百三十万贯。不!赵瑜摇摇头,政府的开支从来只比预算多,不比预算少,估计到了明年年底前,肯定还要追加一部分。他连忙向前翻,又细细看了几眼,终于松了口气。
这一百三十万贯多是基础建设的费用:向台湾南方的开拓,几个新县城的修造,各种水利设施的兴建,岛上主要道路的水泥化改造,还有各个官作工坊的扩建工程,只要这些工程完工,就可以立刻省去一大部分开支。至于军费、行政费用和官吏们的俸禄,东海不过刚刚兴起,还不至于有冗官和冗兵,也不有什么的冗费,相对于大宋每年九成的收入被这些蠹虫消耗掉,东海明年花在一万五千常备军和一千多官吏身上的开支,就只有六十万贯。不过这并不包括年节庆典的赏赐——这部分的费用,必须出自赵瑜的内库。
就如此次赵瑜封王,从他的内库下发的赉赏有三十万贯,除此之外还有八万匹从大宋购来的各色丝绢和大批的香料、器物。不但军队、官吏们人人有份,赵瑜名下的各个作坊、商队也都有赏赐发下。比起当初以节度使的规格做的预算,高出了两倍。
但赵瑜倒不担心内库缺钱,他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东海的财富有一半是他的,剩下的一半也由他名下的东海钱庄控制,台湾岛上几乎所有的移民都是他的债务人。除了赵瑜自己和钱庄的总库,就连陈正汇这个相国都算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钱。
不过钱是挣来用的,赵瑜也没有吝啬的法。他身为东海之主,但每年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的,也不过万贯。而他投入到东海国内教育上的费用,却高达二十五万贯。若是国库真的缺钱,赵瑜也不介意动用自己的私房。
把预算案从头到尾认真的审查了一阵,没见到有什么大的问题。赵瑜便拿起朱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盖上东海国王印。并没有交给陈正汇,而是与一堆批阅过过后的奏章放在了一起。
他对陈正汇笑道:“这些琐事,还是留到明年再说罢。今天,先生早些回去歇着,明天还有我东海首次的大朝!何况,先生的亲眷刚刚来到岛上,现在必然在府中苦候,不要他们久等啊。”
陈正汇犹豫了一下,他成了大宋藩国相国,论身份也不算辱没了先人,故而便遣人回福建老家把妻儿都接了过来。一别十年,也的确该多陪着他们一些了。
“臣遵旨!”陈正汇向赵瑜叩拜后退了出去。虽然赵瑜为王之后依然恭称他作先生,但陈正汇却谨守礼仪,从未有过失礼之举。
陈正汇退了出去,赵瑜又站到了窗边,俯视着他的国家。新的一年就要到了,离他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他伸手探出窗外,张开五指,举在眼前,天地仿佛都在指掌中。
“还差一步!”
注1:工部尚书的别称。这种别称出自于《周官》。吏部为天官冢宰,户部为地官司徒。而礼、兵、刑、工四部,分别是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除夕。
已是政和七年的最后一天。同时这也是政和年号的最后一天。三个月前,道君皇帝在新建起的明堂,颁布了新一年的历法,同时昭告万邦,明年起,将改政和为重和,并大赦天下。
为了赶上重和元年的元旦朝,宣和殿大士蔡攸在基隆逗留了两天之后,就匆匆忙忙的告辞离岛。在使节船上,赵瑜塞进去了几乎能把船压沉的礼品,一部分是谢恩的贡物,但大部分还是给使节团的贿赂,在蔡攸的座舱里,还附赠两个说话的礼物——李乾德的女儿,交趾的公主。赵瑜送上的这些礼品,大半是东海从交趾和占城劫掠而来的战利品,没本钱的礼物,他就着让蔡大士见识一下,灭人之国,到底能有什么样的收获。
蔡攸走后,听闻赵瑜封王,东海上下的军民们欢欣鼓舞,但刚刚就任的大小官吏们,却陷入了一阵歇斯底里的忙乱之中。赵瑜既然已经是一国之主,之前依节度使规格订立的制度、规程以及礼节、仪仗,便全都要更换,甚至那数千份封官晋级的告身书,由于前盖下了东海节度的大印,现在也得一份份重新改写。
个政和七年的腊月,东海的政府机关就这么在疯狂的忙碌中度过。但之前花了半年做的准备,却哪是一个月时间就能改换过去,而官吏们只顾忙着这些杂务,却连正事也耽搁了下来。所以到了除夕之日,赵瑜依然得待在基隆堡的书房里,听着陈正汇向他汇报一堆积压下来的政事。
基隆堡现在成了东海宫城。原本住在堡内的武官吏,都陆续搬了出去,除了驻守堡中的八百近卫,就只有赵瑜一家在其中居住。不过既然是宫城。自然也分了内外前后。☆☆后半部分,勉强算是后宫,而前半部分,则依然是东海的政治重心。白天时。官们进堡来处公务,到了晚间,除了值日者之外,其他人便离开。至于赵瑜的书房,就只有不多的几个重臣,才可以进入。
赵瑜站在书房窗前,皱眉翻看着一份刚送来地公。他依然是一身旧日的青色常服,并没有因为封王。而讲究起穿戴来。略显冰冷的凉风从窗外吹入,半月来的湿闷地天气,终于在前日的一阵密雨之后,变得清爽起来。随之而起的北风,也给基隆带来了一丝冬天的气息。
从书房向西望去。自基隆堡到七里外的基隆港,在河流和山丘之间,几个市镇和数个东海军营,已被一道竹篱绕起,这是计划中东海国都基隆城的范围。等到年后,基隆城的建设就将全面展开。
在刚刚草拟好的建城计划中。以基隆堡和基隆港为中心,倚着附近地山峦水势,将建起一个城周长达二十余里的大城。不过赵瑜并没有打算为这座城市修建多结实的城墙,两丈来高,一丈多宽也就足够了。一方面是因为东海所拥有的重型火炮,只要在城周的几处高地,修起能相互支援炮台,就算只有半人高地胸墙,也足以打发任何来敌;另一方面。是赵瑜并不喜欢把钱往水里砸,以台湾的地位置,以东海水军的战斗力,根本就没有修造城墙的必要。不过东海既然立国,就必须有个像样的都城,这样才能足够的威慑力和凝聚力,不然在他人眼里,东海永远都是个草台班子。
“三十八万贯啊……”赵瑜叹了口气,摇着头对陈正汇道:“为了个面子工程,就要把东海一年三分之一地财政收入丢进水里。东海国库再丰。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啊!”
“汴京城年年维护。虽然只修外城。内城几乎都放弃了。但每年也要近十万贯地花费。现在基隆建城。连城墙带城内地建筑。只要费上这点钱已经算少了。”作为执掌东海政务院地相国。陈正汇向主君细细解释:“台湾土质松软、雨水又多。并不适合夯土筑城。但如果像基隆堡这样。用砖石夹土修起条城墙。再加上城中各种必不可少地建筑设施。这三十八万贯就已是工部竭尽全力削减建城预算后。所得到地花费最少地结果。再也减不下去。”
“工部?”赵瑜笑道。东海立国。原来计划中地长史府便升为了政务院。而下属地六曹当然也跟着升为六部。“这个预算案。马林溪做不出来——他只往多里用钱——还是下面地几个郎中做地罢?”
马大工到底有多少本事。他再清楚不过。若说造船。马林溪自称天下第二。那也没哪人有资格排到第一。但说起执掌工部。处政事。他可就要抓瞎了。为了不让工部地工作陷入混乱。赵瑜和陈正汇可是帮他精心挑选了几个助手。以马林溪地年纪。过个两年怕是要致仕。未来地东海冬卿注1应该就在那几个郎中中产生。
“马工书做得已经不错了。下面地几个郎中也很用心。说起来。到了明年。工部就是最忙地一个衙门。最好再充实些人手进去。以防措手不及。”
赵瑜点了点头。东海六部。最清闲是权利被占去地兵部。其次则是礼部。由于东海人少官少。刑部、吏部也不是很忙。工作最繁重地。只有给东海国民建立户籍、田籍地户部和监造各大工程地工部。
“等过了年。就从义里在找些生来做。不仅是工部。户部也要加派点人手。”赵瑜顿了顿。既然说起了户部。他又起了另外一件事。问道:“对了。明年地年度预算案到底出来了没有?今天可都是除夕了。”
陈正汇应了一声,从他刚刚搬来地一堆公中,抽出了一份来。他兼着户部尚书的职位,编定财年预算也是他的工作之
赵瑜接过那份公,随手翻到最后一页。只一看,登时吓了一跳,在国相陈正汇的签名之上,赫然有着一百三十万贯的字样。
一百三十万贯?!他心中暗惊。也就是说从明年的二月,到后年的元月,他至少要从东海国库里掏出一百三十万贯。不!赵瑜摇摇头,政府的开支从来只比预算多,不比预算少,估计到了明年年底前,肯定还要追加一部分。他连忙向前翻,又细细看了几眼,终于松了口气。
这一百三十万贯多是基础建设的费用:向台湾南方的开拓,几个新县城的修造,各种水利设施的兴建,岛上主要道路的水泥化改造,还有各个官作工坊的扩建工程,只要这些工程完工,就可以立刻省去一大部分开支。至于军费、行政费用和官吏们的俸禄,东海不过刚刚兴起,还不至于有冗官和冗兵,也不有什么的冗费,相对于大宋每年九成的收入被这些蠹虫消耗掉,东海明年花在一万五千常备军和一千多官吏身上的开支,就只有六十万贯。不过这并不包括年节庆典的赏赐——这部分的费用,必须出自赵瑜的内库。
就如此次赵瑜封王,从他的内库下发的赉赏有三十万贯,除此之外还有八万匹从大宋购来的各色丝绢和大批的香料、器物。不但军队、官吏们人人有份,赵瑜名下的各个作坊、商队也都有赏赐发下。比起当初以节度使的规格做的预算,高出了两倍。
但赵瑜倒不担心内库缺钱,他是名副其实的富可敌国,东海的财富有一半是他的,剩下的一半也由他名下的东海钱庄控制,台湾岛上几乎所有的移民都是他的债务人。除了赵瑜自己和钱庄的总库,就连陈正汇这个相国都算不清他到底有多少钱。
不过钱是挣来用的,赵瑜也没有吝啬的法。他身为东海之主,但每年花在自己和家人身上的,也不过万贯。而他投入到东海国内教育上的费用,却高达二十五万贯。若是国库真的缺钱,赵瑜也不介意动用自己的私房。
把预算案从头到尾认真的审查了一阵,没见到有什么大的问题。赵瑜便拿起朱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盖上东海国王印。并没有交给陈正汇,而是与一堆批阅过过后的奏章放在了一起。
他对陈正汇笑道:“这些琐事,还是留到明年再说罢。今天,先生早些回去歇着,明天还有我东海首次的大朝!何况,先生的亲眷刚刚来到岛上,现在必然在府中苦候,不要他们久等啊。”
陈正汇犹豫了一下,他成了大宋藩国相国,论身份也不算辱没了先人,故而便遣人回福建老家把妻儿都接了过来。一别十年,也的确该多陪着他们一些了。
“臣遵旨!”陈正汇向赵瑜叩拜后退了出去。虽然赵瑜为王之后依然恭称他作先生,但陈正汇却谨守礼仪,从未有过失礼之举。
陈正汇退了出去,赵瑜又站到了窗边,俯视着他的国家。新的一年就要到了,离他的目标也越来越近。
他伸手探出窗外,张开五指,举在眼前,天地仿佛都在指掌中。
“还差一步!”
注1:工部尚书的别称。这种别称出自于《周官》。吏部为天官冢宰,户部为地官司徒。而礼、兵、刑、工四部,分别是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