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帮子靖难功臣对纪纲的不满,王千军可以理解。朝堂之上,一向喜欢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权力就那么多,想要的权力的人挤慢朝堂,只有踩着别人的身子才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唐、宋、明党争不断,汉人是出了名的喜欢内斗。
自从永乐皇帝登基以来,朝堂之上就笼统地分为两派,靖难功臣一派与建文旧臣一派,靖难功臣以武将功勋为主,建文旧臣以文官为主,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明显是靖难功臣一派压倒建文旧臣一派,武将压倒文官!
但是,因为治国需要文官,永乐帝也逐渐提拔了很多建文旧臣一派的文官在自己身边,有点疏远武将的意思。但靖难功臣们都相信,对于那些建文旧臣,永乐帝最信任的还是他们这些跟随永乐帝出生入死的靖难功臣。建文旧臣也十分清楚永乐帝对他们的不信任,所以这些文官又将目标转到了仁厚的太子这边,将压倒武将的希望都押在了太子身上。也因为这样,靖难功臣们越来越不喜欢太子,继续向他们的战友汉王靠拢。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政治上押错宝的结果可是会把所有的政治前途都输光了,历史上的汉王失败了,也连累一帮子靖难功臣得不到新君的信任。而且王千军的态度也很明确,太子倒台,汉王继位,这对大明的未来没有一点好处,因为永乐帝死后留下的是一个疲惫的大明,一个需要一段时间休养生息的大明。
这些都是后话,王千军继续分析着目前的朝局。其实靖难功臣内部也不团结,光是为了支持太子还是支持汉王这个问题就让靖难功臣的内部出现了分化,其中以兵部尚书金忠为的一派也是支持太子的,而金忠的身后是永乐帝最信任的两大谋士,道衍与袁珙!
出了立储之争外,靖难功臣也分北平一派与后进一派。所谓的北平一派就是最早跟随燕王靖难的一群人,这些人都是跟随燕王就藩的将士,大部分人也都是北平府人。靖难之役三年,整个北平府为燕王提供了十几万的壮丁,燕王的两次大败,整座北平城家家户户竖起招魂幡,披麻戴孝的孤儿寡妇比比皆是,凄惨的哀嚎和啼哭此起彼伏,昼夜不息。
可是,北平府的百姓们,将士们并没有怨恨燕王,他们恨的是南兵,恨的是朝廷内的奸臣,恨的是建文帝。儿子死了,父亲上战场;父亲死了,幼子上战场;哥哥死了,弟弟上战场;如果家里的男人死光了,剩下的女人也会上战场,为战死的男人复仇。
靠着北平府百姓与将士的全力支持,燕王终于击败了建文帝,成为了永乐帝。永乐元年北平府正是改名为顺天府,北平城改为北京城。这个无上的荣耀让靖难功臣们中的北平一派无比自豪,也就更加看不起后进一派,所谓的后进一派也就是后面才加入燕王的军队的一帮人。这些人中,有在靖难之役中主动投军的,也是望风而降的,也有被燕王亲自说服的,更有被燕军打败被俘,然后才投降燕王的。总之,这些后面加入的人,在北平一派的人眼中,都是一群贪生怕死的投机之徒,只有这些最初跟随永乐帝南征北讨的靖难功臣才能称为真正的功臣,而北平一派的领袖,也是靖难功臣的领袖就是靖难第一功臣,太子太师淇国公丘福。
纪纲正是后进一派的人。纪纲,临邑人。建文二年,燕王率领大军与建文帝五十万大军激战于德州以北,建文帝的护**战败南逃,燕王攻破德州城。五月,燕王率领二十万铁骑路经临邑,在临邑东北二十多里处演练骑兵,宿安人纪纲与同乡穆肃结伴投军,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自愿跟随燕王效命。燕王喜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
这样的资历怎么看,北平一派都认为纪纲这个人是个投机之徒,可偏偏就是这样的投机者,如今成了永乐帝身边的红人,升为锦衣卫指挥使,典亲军并掌诏狱。锦衣卫是干什么的,就是监视朝廷大臣与天下百姓的特务机构,被一个外来者监视,如同一把利刃悬在头顶,谁会开心,谁会甘愿受人威胁,王丛云的好兄弟们当然会不满。
所有人都认为永乐帝受纪纲这个小人给蒙蔽了,可实际上,王千军觉得这就是永乐帝要的效果。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争霸中,为了监视他的那些好兄弟们,故意重用陈平这个外来人。忠心耿耿跟随刘邦的将领们,越是重伤陈平,刘邦越是信任和提拔陈平,为的就是让他手下的将领知道,陈平这个人跟他们不是一条心,有陈平监视着所有的将领,想要谋反的人也就要小心一点了。
这是先例,也是帝王的用人之道。如果锦衣卫指挥使也是北平一派的靖难功臣,那永乐帝就真成瞎子跟聋子了。当然,也不能让锦衣卫一家独大,所以才有魏岳这样的内侍宦官出现,日后才有东厂的建立。只是,有一点永乐帝还是失算了,他小看了纪纲的野心,也小看了锦衣卫与东厂对后世的影响。
大人们喝得差不多了,醉了的都由身边的亲兵仆人抬回去,王家这么小,实在没有地方让喝醉的客人休息。王丛云醉得很厉害,被燕梓跟刘雪沁一起抬着勉强进了屋子,一进屋倒在床上都吐,兄弟们恭喜他高升的酒他不能不喝,虽然来的每个人,官职都比他高。
吐着,吐着,把吃下去的,喝下去的都吐了出来,人反而轻松了许多。应酬就是这么麻烦,但这也是武将的豪迈,好兄弟们的真性情。燕梓轻拍着王丛云的后背,让他舒服一些。见王丛云不吐了,刘雪沁先把吐出来的东西拿出去倒掉,李虎涵捧着茶一直站在边上等待着。
王千军没有走,他也在等,等父亲舒服点,酒劲过去了再说。当刘雪沁回来的时候,王丛云又吐了一次,这次吐完了,喝上几口热茶明显感觉舒服多了,刘雪沁跟李虎涵两个人又出去了,一个倒东西,一个添热茶。
见王丛云舒服多了,王千军终于是开口问道:“父亲,你对纪纲这个人怎么看?”
跟好兄弟们谈了那么多,王丛云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王千军要询问王丛云的态度。听到儿子在问纪纲的事,王丛云让燕梓帮忙,将他扶起来,坐在床上。
“跟纪纲共事过一段时间,都是皇上身边的亲兵侍卫。虽然兄弟们对纪纲多有微词,可那是皇上的决定,我等之能遵从皇命。不过,我不喜欢纪纲这个人,也不喜欢锦衣卫做的那些事。为了捉拿乱党,南京城内外因锦衣卫而死的无辜者太多了。而且纪纲这个人,很危险!他对皇上的忠心,绝对不是自内心的。只怕皇上这是在养虎为患啊!”
这就是王丛云对纪纲的态度,遵从皇命又对纪纲的为人充满戒心,担心永乐帝养虎为患。听到这样的结果,王千军笑了。谁说他的父亲是个笨蛋,虽然为人老实了点,但有些事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纪纲这个人,是很危险!不过有一点父亲说错了,纪纲不是虎,是狼!是一头永远都喂不饱的狼。而虎,出了我师父那头病虎外,还有我这头稚虎,嘿嘿。”
王千军笑得很有诡异,只是王丛云现在实在没有力气多说话,头很晕。但王丛云不说话,不代表燕梓不说话。燕梓对王千军那怪异的笑声有些不满,瞪了王千军一样说道:“小孩子,笑得那么难看做什么?!有什么话你开口说好了,儿子翅膀硬了,为娘的管不了了,爹的话也不听了!”
燕梓生气了,王千军可不敢再顽皮,赶紧说道:“母亲,我怎么敢,不听话的小孩子,可是要被打屁股的!只是,我觉得,皇上调父亲入锦衣卫颇有深意,进南镇抚司更有特别的意思。相信父亲不会在锦衣卫百户这个位置上坐太久的,高升是必然的。只是,以父亲的性格,绝对不能忍受纪纲与其爪牙的胡作非为,但以父亲的力量也很难对抗纪纲。所以,孩儿觉得,父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最好还是韬光养晦,从长计议为好。不知道,父亲会不会因为儿子的这句话生气呢?!”
王千军等着王丛云的回答,这种事燕梓也不会插嘴。过了一会,王丛云摸着脑袋开口说道:“你爹没有你读的书多,也没有你的鬼点子多,但你爹也学过兵法。为将者,在面对强敌时,更要保持冷静,维持军中士气,寻找敌人弱点,这就是你爹学的兵法,也是你爹我做人做事的原则。放心吧,你爹我知道该怎么办?!不过有一条,你爹我永远都不会变,那就是对皇上的忠诚!”
自从永乐皇帝登基以来,朝堂之上就笼统地分为两派,靖难功臣一派与建文旧臣一派,靖难功臣以武将功勋为主,建文旧臣以文官为主,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明显是靖难功臣一派压倒建文旧臣一派,武将压倒文官!
但是,因为治国需要文官,永乐帝也逐渐提拔了很多建文旧臣一派的文官在自己身边,有点疏远武将的意思。但靖难功臣们都相信,对于那些建文旧臣,永乐帝最信任的还是他们这些跟随永乐帝出生入死的靖难功臣。建文旧臣也十分清楚永乐帝对他们的不信任,所以这些文官又将目标转到了仁厚的太子这边,将压倒武将的希望都押在了太子身上。也因为这样,靖难功臣们越来越不喜欢太子,继续向他们的战友汉王靠拢。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政治上押错宝的结果可是会把所有的政治前途都输光了,历史上的汉王失败了,也连累一帮子靖难功臣得不到新君的信任。而且王千军的态度也很明确,太子倒台,汉王继位,这对大明的未来没有一点好处,因为永乐帝死后留下的是一个疲惫的大明,一个需要一段时间休养生息的大明。
这些都是后话,王千军继续分析着目前的朝局。其实靖难功臣内部也不团结,光是为了支持太子还是支持汉王这个问题就让靖难功臣的内部出现了分化,其中以兵部尚书金忠为的一派也是支持太子的,而金忠的身后是永乐帝最信任的两大谋士,道衍与袁珙!
出了立储之争外,靖难功臣也分北平一派与后进一派。所谓的北平一派就是最早跟随燕王靖难的一群人,这些人都是跟随燕王就藩的将士,大部分人也都是北平府人。靖难之役三年,整个北平府为燕王提供了十几万的壮丁,燕王的两次大败,整座北平城家家户户竖起招魂幡,披麻戴孝的孤儿寡妇比比皆是,凄惨的哀嚎和啼哭此起彼伏,昼夜不息。
可是,北平府的百姓们,将士们并没有怨恨燕王,他们恨的是南兵,恨的是朝廷内的奸臣,恨的是建文帝。儿子死了,父亲上战场;父亲死了,幼子上战场;哥哥死了,弟弟上战场;如果家里的男人死光了,剩下的女人也会上战场,为战死的男人复仇。
靠着北平府百姓与将士的全力支持,燕王终于击败了建文帝,成为了永乐帝。永乐元年北平府正是改名为顺天府,北平城改为北京城。这个无上的荣耀让靖难功臣们中的北平一派无比自豪,也就更加看不起后进一派,所谓的后进一派也就是后面才加入燕王的军队的一帮人。这些人中,有在靖难之役中主动投军的,也是望风而降的,也有被燕王亲自说服的,更有被燕军打败被俘,然后才投降燕王的。总之,这些后面加入的人,在北平一派的人眼中,都是一群贪生怕死的投机之徒,只有这些最初跟随永乐帝南征北讨的靖难功臣才能称为真正的功臣,而北平一派的领袖,也是靖难功臣的领袖就是靖难第一功臣,太子太师淇国公丘福。
纪纲正是后进一派的人。纪纲,临邑人。建文二年,燕王率领大军与建文帝五十万大军激战于德州以北,建文帝的护**战败南逃,燕王攻破德州城。五月,燕王率领二十万铁骑路经临邑,在临邑东北二十多里处演练骑兵,宿安人纪纲与同乡穆肃结伴投军,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自愿跟随燕王效命。燕王喜纪纲胆略过人,弓马娴熟,当即将他收为帐下亲兵。
这样的资历怎么看,北平一派都认为纪纲这个人是个投机之徒,可偏偏就是这样的投机者,如今成了永乐帝身边的红人,升为锦衣卫指挥使,典亲军并掌诏狱。锦衣卫是干什么的,就是监视朝廷大臣与天下百姓的特务机构,被一个外来者监视,如同一把利刃悬在头顶,谁会开心,谁会甘愿受人威胁,王丛云的好兄弟们当然会不满。
所有人都认为永乐帝受纪纲这个小人给蒙蔽了,可实际上,王千军觉得这就是永乐帝要的效果。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争霸中,为了监视他的那些好兄弟们,故意重用陈平这个外来人。忠心耿耿跟随刘邦的将领们,越是重伤陈平,刘邦越是信任和提拔陈平,为的就是让他手下的将领知道,陈平这个人跟他们不是一条心,有陈平监视着所有的将领,想要谋反的人也就要小心一点了。
这是先例,也是帝王的用人之道。如果锦衣卫指挥使也是北平一派的靖难功臣,那永乐帝就真成瞎子跟聋子了。当然,也不能让锦衣卫一家独大,所以才有魏岳这样的内侍宦官出现,日后才有东厂的建立。只是,有一点永乐帝还是失算了,他小看了纪纲的野心,也小看了锦衣卫与东厂对后世的影响。
大人们喝得差不多了,醉了的都由身边的亲兵仆人抬回去,王家这么小,实在没有地方让喝醉的客人休息。王丛云醉得很厉害,被燕梓跟刘雪沁一起抬着勉强进了屋子,一进屋倒在床上都吐,兄弟们恭喜他高升的酒他不能不喝,虽然来的每个人,官职都比他高。
吐着,吐着,把吃下去的,喝下去的都吐了出来,人反而轻松了许多。应酬就是这么麻烦,但这也是武将的豪迈,好兄弟们的真性情。燕梓轻拍着王丛云的后背,让他舒服一些。见王丛云不吐了,刘雪沁先把吐出来的东西拿出去倒掉,李虎涵捧着茶一直站在边上等待着。
王千军没有走,他也在等,等父亲舒服点,酒劲过去了再说。当刘雪沁回来的时候,王丛云又吐了一次,这次吐完了,喝上几口热茶明显感觉舒服多了,刘雪沁跟李虎涵两个人又出去了,一个倒东西,一个添热茶。
见王丛云舒服多了,王千军终于是开口问道:“父亲,你对纪纲这个人怎么看?”
跟好兄弟们谈了那么多,王丛云一定会有自己的想法,所以王千军要询问王丛云的态度。听到儿子在问纪纲的事,王丛云让燕梓帮忙,将他扶起来,坐在床上。
“跟纪纲共事过一段时间,都是皇上身边的亲兵侍卫。虽然兄弟们对纪纲多有微词,可那是皇上的决定,我等之能遵从皇命。不过,我不喜欢纪纲这个人,也不喜欢锦衣卫做的那些事。为了捉拿乱党,南京城内外因锦衣卫而死的无辜者太多了。而且纪纲这个人,很危险!他对皇上的忠心,绝对不是自内心的。只怕皇上这是在养虎为患啊!”
这就是王丛云对纪纲的态度,遵从皇命又对纪纲的为人充满戒心,担心永乐帝养虎为患。听到这样的结果,王千军笑了。谁说他的父亲是个笨蛋,虽然为人老实了点,但有些事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纪纲这个人,是很危险!不过有一点父亲说错了,纪纲不是虎,是狼!是一头永远都喂不饱的狼。而虎,出了我师父那头病虎外,还有我这头稚虎,嘿嘿。”
王千军笑得很有诡异,只是王丛云现在实在没有力气多说话,头很晕。但王丛云不说话,不代表燕梓不说话。燕梓对王千军那怪异的笑声有些不满,瞪了王千军一样说道:“小孩子,笑得那么难看做什么?!有什么话你开口说好了,儿子翅膀硬了,为娘的管不了了,爹的话也不听了!”
燕梓生气了,王千军可不敢再顽皮,赶紧说道:“母亲,我怎么敢,不听话的小孩子,可是要被打屁股的!只是,我觉得,皇上调父亲入锦衣卫颇有深意,进南镇抚司更有特别的意思。相信父亲不会在锦衣卫百户这个位置上坐太久的,高升是必然的。只是,以父亲的性格,绝对不能忍受纪纲与其爪牙的胡作非为,但以父亲的力量也很难对抗纪纲。所以,孩儿觉得,父亲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最好还是韬光养晦,从长计议为好。不知道,父亲会不会因为儿子的这句话生气呢?!”
王千军等着王丛云的回答,这种事燕梓也不会插嘴。过了一会,王丛云摸着脑袋开口说道:“你爹没有你读的书多,也没有你的鬼点子多,但你爹也学过兵法。为将者,在面对强敌时,更要保持冷静,维持军中士气,寻找敌人弱点,这就是你爹学的兵法,也是你爹我做人做事的原则。放心吧,你爹我知道该怎么办?!不过有一条,你爹我永远都不会变,那就是对皇上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