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人都到齐了。”宅中管事向许劭恭敬地说道。
内堂内烟斜雾横,甚是朦胧,正是有人早早焚着椒兰。许劭几人都闭目养神,听到管事轻轻一句,都缓缓睁开了眼。
许劭微笑道:“诸君能到,在下甚是欣悦,不知诸君可有什么题目?”
月旦评历来是由许劭主持,他这番话只是在礼节上应承一番,因此众人都没有答话。
许劭笑道:“今日品评之前,诸君可有兴致玩些游戏?”
诸人养神颇久,也想舒展一下眉目,都期待地看着许劭。许劭笑道:“射覆之戏未免落了俗套,如今谶纬颇为流行,不如大家来猜个谜,如何?”
“这是个字谜。”同为主持者的许靖补充道。
“愿闻其详!”众人兴致勃勃。
这主宾间的谈话是传得出内堂外的,因此大厅里的众人也听得十分清楚,就等许劭出谜了。
在这个谶纬流行的年代,依托隐语的展,猜谜这项活动也蓬勃展起来。不过王易是自认自己猜谜水平低下的,他在后世连元宵节的灯谜都猜不出,更不要说现在这些玄奥难懂的了。不要说曹操什么“一人一口酥”,“门”中添“活”为“阔”了。就说在蜀汉后来有一个十分著名的隐语:“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若无注释,王易打死也猜不出出谜者的意图所在。而这个隐语当时却在蜀汉广泛流行,很多人都明白,最后甚至还惹出了人命。
许劭很快笑着说出了谜面:“一人堂堂,两曜重光。”
这个谜底对王易来说却出乎意料地容易,因为王易感觉在哪里看到过。
“一人”就是“大”;“两曜”为“日”和“月”,“重光”就是“日”和“月”相合,即为“明”字。这短语的谜底便是“大明”二字。
见董昭仍在思索,而刘馥虽皱着眉头,好像已经猜出了结果,却又踌躇不能敢确定。而厅内众人也多垂头思索,不解其意。
却听内堂里一人说道:“许公借这二字,是要点明当今世事?”
许劭双目一亮,笑道:“公达仿佛已有了答案?”
“‘一人’为‘大’,‘两曜’为‘日月’,日月重光,便是一个‘明’字。许公的谜底,正是‘大明’二字。”公达娓娓道来,阶下众人都是恍然大悟。
王易只听得“公达”二字就如同五雷轰顶。他思忖该不会是荀攸成了许劭的座上宾了吧!
许劭笑问道:“也只‘大明’二字而已,公达怎么单凭这二字就知了我心思?”
公达答得畅通无阻:“《诗》有《大明》一篇,从周祖写起,直到武王伐纣于牧野。全诗气势浩荡,刚健勇进。如今我大汉数位将军扫荡黄巾军,气势宏伟。两者相较,实在是契合。许公之意,恐怕是要评点荡寇以来的几位豪杰。”
阶下众人都为公达的这一番解释敬服的五体投地,也都满怀期待地想要知道许劭的答案。
许劭与许靖对视一眼,又道:“文若,你这大侄果真聪慧无比啊。”
王易又是一惊,随即释然。看来座上之宾果然就有荀彧和荀攸两人。这二荀乃是叔侄,可说来也奇,做叔叔的荀彧倒比荀攸小,因此才会有许劭这般**。
荀彧以微笑相应,也不作答。荀攸倒是连连说道:“许公抬爱了。”
许劭嘴角微翘:“莫非我说错了?呵,既然公达已将我意猜透,不若也对这当今人物作个品评。”
荀攸连忙道:“小子才疏辈浅,万万不敢妄加评定,一切还是由许公定夺。”
许劭与许靖相觑而笑。许靖道:“既然如此,还是子将来说吧。”
许劭点点头,却立即敛起了容,满面肃然:“周祖草创,武王伐纣,蒸蒸日上,这是何等雄伟?哎,孟子言必称尧舜,我又何尝不思慕那些上古遗风?
“只是近代以来,宦官气焰炽烈,外戚蛮横强暴,两相倾轧,蒙尘日月,迫害士族,流毒天下无穷无尽。我每当思及局势颓靡,虽不能像前辈许子伯那样夜中起床痛苦,却也时常叹息不止,以至心肺痛如刀绞。”
说到此处,由内堂至厅外,皆是一片叹息之声。
只听许劭接着道:“黄巾祸起,生灵涂炭,老弱转乎沟壑,流民旋踵即死,惶惶惨象,实令人不能直视。所幸有皇甫嵩、朱儁、卢植、董卓等国之栋柱,席卷荡寇,匡扶宇内。”
一听许劭把“董卓”也说成是国家栋梁,王易极不厚道地偷笑了几声,惹得座边几人侧目而视,刘馥急得连连拉扯他的衣袖。
“但是,”许劭一顿,“云集响应者并非朝廷委派的这几个中郎将寥寥数人而已!就我所观如曹操者,亦是不凡之辈。”
座中一人名为种辑者捻须笑道:“往昔许公评价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果真如验!”
他的这番话很快让众人侧目相向,因为他言下之意就是现在是乱世。如果这番话落到阉党耳中,保不成又要被戴上一顶妖言惑众的帽子。
许劭倒不显什么顾忌,只是微笑道:“曹操年轻时虽然不治产业,放荡无度,然而却颇有智谋,善为假谲。我听闻他与皇甫嵩朱儁两位大将夹击波才,纵火大破之,可见其胆识武略。”
荀攸笑道:“说到军旅骁将,我倒是听说朱儁麾下有一员佐军司马,甚是勇壮。”
许劭点头笑道:“公达所言,想必就是孙坚孙文台了。”见荀攸点点头,许劭笑容更甚:“孙文台真猛虎也,据说他在十七岁时,与父一同乘船到钱唐,突然遇到海贼在岸上分赃。四周行人皆止步不前,孙文台却操刀上岸,东西指挥,作出好像是部署人马包抄海贼的样子,海贼惊恐得四散而逃,后来他追上去,还砍下一个强盗的人头。”
吴会之地究竟在此时分量不重,内堂里的众人对那里的人文事迹原本也不大了解,听得许劭这么一说,都个个啧啧称奇。
许劭接着道:“这孙文台在淮泗就募得一千余人,他虽兵寡,却屡屡将黄巾军逼入绝境,着实锐不可当啊。”
许劭的好友李逵(确有此人,与水浒中的李逵同姓名,后汉书有记载)乃是个知名的游侠,他常年奔波在北方,因此道:“仅募得数百人成义军,与官军同厮杀的可绝不止孙文台一人,我在兖、青二州就见到过许多。最近被人称道的乃是涿郡的刘备,此人据说是汉室宗亲,有两个结义兄弟,皆有万夫不当之勇。”
许劭颔道:“刘玄德胸怀大志,又是卢子干的弟子。不过他虽然颇有雅量,但才气不足,从他几次征战来看,似乎统驭的能力不及曹孟德和孙文台啊。”
突然许靖朝许劭挤眉弄眼,许劭马上醒悟,意识到这次评会他还要送某人一个大礼。
他笑道:“诸君连刘玄德也提到了,怎么忘记了一人?此人统领数百童子,转战百里,攻无不克啊。”
外厅内众多认得王易的士子都猛然震惊,纷纷羡慕地看着王易。王易也感觉到从后面拉扯自己的那双刘馥的手,因为激动而剧烈地颤动起来。
真到了一跃龙门的时刻,王易反而不烦躁,而是相当地冷静。
他一字一句将许劭的评价听进耳里:“海盐王易,胆识勇力借乎常人,且雅量极深,非凡人所及。”
“他奋不顾身扑向猛虎,我还蒙他救了一命呢。”许劭叹道。
内堂里的几人见许劭对王易的评价似乎是早有准备,一个个都露着微笑,应声说王易是个人物。他们自然也听到过王易的非凡事迹,只是想不到连许劭也这么垂青他。王易虽然是许劭的救命恩人,但如果仅仅是救命恩人,许劭也不一定会做出这样的评价。
站在内堂后帘一个静僻处默默聆听的如芷,听到哥哥的这句话,也终于会心地笑了出来。
刘馥长吁一口气,仿佛如释重负。董昭慨然长叹。而刚刚结识王易的郑泰,也微微拱拱手,先向王易表示祝贺。
许劭接下来说得更加动人心弦:“王易年岁尚幼,却已允文允武,有绝世之才。日后必为国家栋梁,诸君若对时事有什么不平的,尽管将子女托付于他。”
这对王易的评价又更上一层楼。许劭此番对王易的评价,与当日乔玄对曹操的感叹如出一辙。
“子云,过会儿斟酌着些话,向许公好好道谢一番。”刘馥想把事情做得完美,便凑上头来低声说。
王易摇摇头:“曹操曾趁隙胁迫而来,浪荡大笑而去,我又何必落了俗套?”
内堂内烟斜雾横,甚是朦胧,正是有人早早焚着椒兰。许劭几人都闭目养神,听到管事轻轻一句,都缓缓睁开了眼。
许劭微笑道:“诸君能到,在下甚是欣悦,不知诸君可有什么题目?”
月旦评历来是由许劭主持,他这番话只是在礼节上应承一番,因此众人都没有答话。
许劭笑道:“今日品评之前,诸君可有兴致玩些游戏?”
诸人养神颇久,也想舒展一下眉目,都期待地看着许劭。许劭笑道:“射覆之戏未免落了俗套,如今谶纬颇为流行,不如大家来猜个谜,如何?”
“这是个字谜。”同为主持者的许靖补充道。
“愿闻其详!”众人兴致勃勃。
这主宾间的谈话是传得出内堂外的,因此大厅里的众人也听得十分清楚,就等许劭出谜了。
在这个谶纬流行的年代,依托隐语的展,猜谜这项活动也蓬勃展起来。不过王易是自认自己猜谜水平低下的,他在后世连元宵节的灯谜都猜不出,更不要说现在这些玄奥难懂的了。不要说曹操什么“一人一口酥”,“门”中添“活”为“阔”了。就说在蜀汉后来有一个十分著名的隐语:“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若无注释,王易打死也猜不出出谜者的意图所在。而这个隐语当时却在蜀汉广泛流行,很多人都明白,最后甚至还惹出了人命。
许劭很快笑着说出了谜面:“一人堂堂,两曜重光。”
这个谜底对王易来说却出乎意料地容易,因为王易感觉在哪里看到过。
“一人”就是“大”;“两曜”为“日”和“月”,“重光”就是“日”和“月”相合,即为“明”字。这短语的谜底便是“大明”二字。
见董昭仍在思索,而刘馥虽皱着眉头,好像已经猜出了结果,却又踌躇不能敢确定。而厅内众人也多垂头思索,不解其意。
却听内堂里一人说道:“许公借这二字,是要点明当今世事?”
许劭双目一亮,笑道:“公达仿佛已有了答案?”
“‘一人’为‘大’,‘两曜’为‘日月’,日月重光,便是一个‘明’字。许公的谜底,正是‘大明’二字。”公达娓娓道来,阶下众人都是恍然大悟。
王易只听得“公达”二字就如同五雷轰顶。他思忖该不会是荀攸成了许劭的座上宾了吧!
许劭笑问道:“也只‘大明’二字而已,公达怎么单凭这二字就知了我心思?”
公达答得畅通无阻:“《诗》有《大明》一篇,从周祖写起,直到武王伐纣于牧野。全诗气势浩荡,刚健勇进。如今我大汉数位将军扫荡黄巾军,气势宏伟。两者相较,实在是契合。许公之意,恐怕是要评点荡寇以来的几位豪杰。”
阶下众人都为公达的这一番解释敬服的五体投地,也都满怀期待地想要知道许劭的答案。
许劭与许靖对视一眼,又道:“文若,你这大侄果真聪慧无比啊。”
王易又是一惊,随即释然。看来座上之宾果然就有荀彧和荀攸两人。这二荀乃是叔侄,可说来也奇,做叔叔的荀彧倒比荀攸小,因此才会有许劭这般**。
荀彧以微笑相应,也不作答。荀攸倒是连连说道:“许公抬爱了。”
许劭嘴角微翘:“莫非我说错了?呵,既然公达已将我意猜透,不若也对这当今人物作个品评。”
荀攸连忙道:“小子才疏辈浅,万万不敢妄加评定,一切还是由许公定夺。”
许劭与许靖相觑而笑。许靖道:“既然如此,还是子将来说吧。”
许劭点点头,却立即敛起了容,满面肃然:“周祖草创,武王伐纣,蒸蒸日上,这是何等雄伟?哎,孟子言必称尧舜,我又何尝不思慕那些上古遗风?
“只是近代以来,宦官气焰炽烈,外戚蛮横强暴,两相倾轧,蒙尘日月,迫害士族,流毒天下无穷无尽。我每当思及局势颓靡,虽不能像前辈许子伯那样夜中起床痛苦,却也时常叹息不止,以至心肺痛如刀绞。”
说到此处,由内堂至厅外,皆是一片叹息之声。
只听许劭接着道:“黄巾祸起,生灵涂炭,老弱转乎沟壑,流民旋踵即死,惶惶惨象,实令人不能直视。所幸有皇甫嵩、朱儁、卢植、董卓等国之栋柱,席卷荡寇,匡扶宇内。”
一听许劭把“董卓”也说成是国家栋梁,王易极不厚道地偷笑了几声,惹得座边几人侧目而视,刘馥急得连连拉扯他的衣袖。
“但是,”许劭一顿,“云集响应者并非朝廷委派的这几个中郎将寥寥数人而已!就我所观如曹操者,亦是不凡之辈。”
座中一人名为种辑者捻须笑道:“往昔许公评价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果真如验!”
他的这番话很快让众人侧目相向,因为他言下之意就是现在是乱世。如果这番话落到阉党耳中,保不成又要被戴上一顶妖言惑众的帽子。
许劭倒不显什么顾忌,只是微笑道:“曹操年轻时虽然不治产业,放荡无度,然而却颇有智谋,善为假谲。我听闻他与皇甫嵩朱儁两位大将夹击波才,纵火大破之,可见其胆识武略。”
荀攸笑道:“说到军旅骁将,我倒是听说朱儁麾下有一员佐军司马,甚是勇壮。”
许劭点头笑道:“公达所言,想必就是孙坚孙文台了。”见荀攸点点头,许劭笑容更甚:“孙文台真猛虎也,据说他在十七岁时,与父一同乘船到钱唐,突然遇到海贼在岸上分赃。四周行人皆止步不前,孙文台却操刀上岸,东西指挥,作出好像是部署人马包抄海贼的样子,海贼惊恐得四散而逃,后来他追上去,还砍下一个强盗的人头。”
吴会之地究竟在此时分量不重,内堂里的众人对那里的人文事迹原本也不大了解,听得许劭这么一说,都个个啧啧称奇。
许劭接着道:“这孙文台在淮泗就募得一千余人,他虽兵寡,却屡屡将黄巾军逼入绝境,着实锐不可当啊。”
许劭的好友李逵(确有此人,与水浒中的李逵同姓名,后汉书有记载)乃是个知名的游侠,他常年奔波在北方,因此道:“仅募得数百人成义军,与官军同厮杀的可绝不止孙文台一人,我在兖、青二州就见到过许多。最近被人称道的乃是涿郡的刘备,此人据说是汉室宗亲,有两个结义兄弟,皆有万夫不当之勇。”
许劭颔道:“刘玄德胸怀大志,又是卢子干的弟子。不过他虽然颇有雅量,但才气不足,从他几次征战来看,似乎统驭的能力不及曹孟德和孙文台啊。”
突然许靖朝许劭挤眉弄眼,许劭马上醒悟,意识到这次评会他还要送某人一个大礼。
他笑道:“诸君连刘玄德也提到了,怎么忘记了一人?此人统领数百童子,转战百里,攻无不克啊。”
外厅内众多认得王易的士子都猛然震惊,纷纷羡慕地看着王易。王易也感觉到从后面拉扯自己的那双刘馥的手,因为激动而剧烈地颤动起来。
真到了一跃龙门的时刻,王易反而不烦躁,而是相当地冷静。
他一字一句将许劭的评价听进耳里:“海盐王易,胆识勇力借乎常人,且雅量极深,非凡人所及。”
“他奋不顾身扑向猛虎,我还蒙他救了一命呢。”许劭叹道。
内堂里的几人见许劭对王易的评价似乎是早有准备,一个个都露着微笑,应声说王易是个人物。他们自然也听到过王易的非凡事迹,只是想不到连许劭也这么垂青他。王易虽然是许劭的救命恩人,但如果仅仅是救命恩人,许劭也不一定会做出这样的评价。
站在内堂后帘一个静僻处默默聆听的如芷,听到哥哥的这句话,也终于会心地笑了出来。
刘馥长吁一口气,仿佛如释重负。董昭慨然长叹。而刚刚结识王易的郑泰,也微微拱拱手,先向王易表示祝贺。
许劭接下来说得更加动人心弦:“王易年岁尚幼,却已允文允武,有绝世之才。日后必为国家栋梁,诸君若对时事有什么不平的,尽管将子女托付于他。”
这对王易的评价又更上一层楼。许劭此番对王易的评价,与当日乔玄对曹操的感叹如出一辙。
“子云,过会儿斟酌着些话,向许公好好道谢一番。”刘馥想把事情做得完美,便凑上头来低声说。
王易摇摇头:“曹操曾趁隙胁迫而来,浪荡大笑而去,我又何必落了俗套?”